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
◆ ◆
◆ 华 夏 文 摘 增 刊 ◆
◆ ◆
◆ “六·四”七周年专刊 ◆
◆ (三) ◆
◆ ◆
◆◆◆◆◆◆◆◆◆◆◆◆◆◆◆◆◆◆◆◆◆◆◆◆◆
SUPPLEMENT TO
CHINA NEWS DIGEST — CHINESE MAGAZINE
(CND-CM)
·—·—·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 中国新闻电脑网络(CND)主办·—·—·
—— 增刊 第九十期 ——
(一九九六年六月六日出版)
~~~~~~~~~~~~~~~~~~~~~~~~~~~~~~~~~~
谨以本期《华夏文摘》献给“六·四”中被屠杀、被伤害的华夏儿女
~~~~~~~~~~~~~~~~~~~~~~~~~~~~~~~~~~
————————————————————————————————————
本期目录 (zk9606c)
————————————————————————————————————
⒈【新闻焦点】 “六·四”七周年,受难家属再度上书
⒉【毋忘六四】 不忘“六·四” 王军涛
多一份道义,多一份承担
——为“六·四”事件中的死者和生者而作 丁子霖
不能遗忘 沈 彤
⒊【六四杂感】 “六·四”追思 杏 儿
我们比西方人更重情感? 力 刀
电影《天安门》观后 马悲鸣
————————————————————————————————————
【新闻焦点】 next column or back to TOC
“六·四”七周年,受难家属再度上书
〖联合报系纽约记者曾慧燕二十八日电〗八九年“六·四”七周年将届,以中
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丁子霖为首的三十一名“六·四”受难者家属,再次联名去函中
共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组成专门的“六·四”事件调查委员会,公布死难者名单
、依法作出相应赔偿及追究责任者的刑责等。
“六·四”受难者家属托人辗转带出一份有三十一人亲笔签名的给中共人大的
请愿书,希望借助助海外舆论唤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请愿书指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六·四’事件过去快七年了。七
年前,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权构的人大常委会,未能顺应民意,阻止军队对首都学生
和和平居民的血腥屠杀,事件发生后,又未能正视事件带来的惨重后果,及时处理
善后事宜。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感失望。”
请愿书说,七年来,丁子霖等人民找到“六·四”事件的遇难者近一百五十人
,其中年龄最大者五十六岁,最小者九岁,大学本科生三十七名,博士及硕士生九
名,中学生九名,小学生二名,属于独生子女者十七名,遗下遗孀、遗孤者四十四
名,遗孤为双胞胎子女者六名。据查证,死者无一人有所谓暴力行为,更多的死者
是在居民区被追杀。
请愿书强调,丁子霖等人找到的仅仅是全部遇难者中的极少数,“这可以从惨
案发生时首都各医院对死亡人数的初步统计得到证实。”
作为“六·四”惨案的受难者家属,丁子霖等人去年曾致函人大常委会,要求
对他们的亲人在“六·四”事件中被无辜杀害,“作出认真负责的交代”,但一年
过去,至今仍没有任何答覆。“我们不明白,作为全国民意代表机构的人大常委会
,为什么对人民的要求如此置若罔闻?”因此,他们重申下列要求:
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专门的“六·四”事件调查委员会,
对整个事件进行独立、公正的调查,并向全国人民公布调查结果,包括公布“六·
四”事件中的死者名单和人数。
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责成政府有关部门按法定程序向死者亲属作出个案交代
,依法给予“六·四”事件的受难者及其亲属相应赔偿。
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责成检察机关对“六·四”惨案立案侦查,依法定程序
追责任者的法律责任。
丁子霖等三十一人呼吁各级人民代表“不负重任、不辱使命”,推动和监督“
六·四”事件的公正解决,并呼吁全国人民关注“六·四”受难者及其亲属的命运
。
参与联署的三十一名受难者家属包括:丁子霖、张先玲、杨银山、苏冰娴、要
福荣、袁淑敏、姚瑞生、狄孟琦、孟金秀、周淑珍、邝涤清、沈晖、尹敏、周淑庄
、李云文、徐珏、刘秀臣、祝枝娣、马雪芹、刘梅花、张树森、韩淑香、杜东旭、
寇玉生、郭丽英、张艳秋、周燕、黄金平、尤维洁、孟淑珍和冯友祥。
□ 摘自《世界日报》1996.5.29,海生植字
~~~~~~~~~~~~~~~~~~~~~~~~~~~~~~~~~~~~
【毋忘六四】 next column or back to TOC
不忘“六·四”
·王军涛·
“六·四”临近,关于六年前那场爱国民主运动及其所遭受的残酷镇压的讨论
再度趋热,许多人重新检点自己的观点,改变过去的判断和态度。六年来,我也一
次次反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尤其是面对审判和在黑牢中,这种思考成为我良心历
程中最痛苦的一段经历。在反覆比较、批判之后,我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化,我仍然
认为:六年前爱国民主运动是当代中国政治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中国执政者对其
进行的血腥镇压以及随后的政治迫害是严重损害人类基本道义准则,深深伤害中国
人民的良心,粗暴践踏共和国法制,延缓阻碍中国政治进步的大错误。
我肯定邓小平十几年来致力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对中国大陆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贡献。然而,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有严重的局
限性和偏面性,他的现代化战略以经济建设和创造物质财富为唯一核心,忽视制度
和文化建设,禁止、取缔、镇压这方面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战略在八十年代前期确
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到八十年代后期则导致大量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问
题,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陷于危机,这是八九年爱国民主运动的基本起因。镇压这
次运动,堵死了一次修正邓小平局限性的机会,以后的形势发展更加畸形,我不同
意某些人的说法,这次镇压赢得了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稳定条件。实际上,这次镇
压将中国的未来置于很不确定的巨大风险之中。即使我们承认“六·四”是中国具
有不同现代化取向的力量之间一次悲剧性碰撞,这仍然是其中的一支力量做了严重
失误的政治判断镇压了另一些更全面、均衡的现代化取向。这种政治失误本来可以
避免。
我们对“六·四”镇压表示愤怒,是基于这样的良心判断:中国的执政者以杀
害自己的同胞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意愿,这有悖于二十世纪人类道义准则。此外,他
们违背了现行法律,判断一次政治冲突中违法与非法的标准,不是以执政者为标准
,而是以法律为标准,根据中国大陆法律,政府的一切权力源于人民,政府领导及
各部门应及时、虚心对民众的意见做出反应。八九年初,中国的通胀、腐败问题严
重,人民不满,但政府控制传媒和人大表达民意,迫使公民选择行使宪法赋予的游
行示威权利。政府总理违法发布“戒严令”,根据国务院组织法第三条,国务院总
理的重大决策应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李鹏的“戒严令”是无效法令,中
国公民一方面和平拦截军队,制止实施无法律效力的法令,另一方面要求召开“特
别人代会”讨论撤销“戒严令”,罢免主要责任人国务院总理。这是依宪法保障的
程序行动,是中国政府下令军队血腥镇压,这又违背宪法规定的军队职责,以后的
审判又全面违背中国有关司法的法律规定。一个政府行为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就
不能视为政府行为,而只能是具体官员盗用或滥用职权的违法行为。
“六·四”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国由此而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主要力量从
事政治活动的心理、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政治进步的机会及未来格局也有
了变化。八九爱国民主运动对中国人民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应当肯定。
□ 本文作于“六·四”六周年前夕,原载于《北京之春》总第十七期
∞ ∞ ∞ ∞ ∞ ∞ ∞ ∞ ∞ ∞
多一份道义,多一份承担
——为“六·四”事件中的死者和生者而作
·丁子霖·
自去年以来,我陆续读到海外一些人士反思八九民运及就运动中某些存在歧见
的问题展开争鸣的文章,起初我的内心很不平静,很想说些什么,但后来我还是选
择了沉默。这倒不是因为这场争论本身与我无关,也不是因为争论的问题不重要,
而是觉得现在去争论运动是否“激进”,是否需要“见好就收”,以及学生领袖的
功过究竟应该是“三七开”还是“二八开”之类问题,总让人有一种“隔”的感觉
。恕我直言,这样的争论恐怕不大可能在国内发生,因为那里不时有警察来“打扰
”,有“便衣”的眼睛在暗中狞视,还有你得时刻准备着被带到你所不愿意去的地
方。
我还觉得,虽然八九民运和“六·四”惨案在事情发生的当时有过广泛的报导
,但仍有许多深层的东西乃至内幕没有被揭露,这不仅是指中共官方的,而且也包
括民运方面的,何况许多当时已经被揭露的事情现在也渐渐地淡忘、湮没了。我不
知道争鸣者能拿出什么有分量、有说服力的事实去同别人争鸣。比如有争鸣者说如
果当时学生能“见好就收”就可以避免流血,我就觉得此论缺乏有力的事实根据。
我只知道邓小平在“四·二六”之前就说过“死二十万人换二十年安定”这样的话
,却从没有听说他有过“收了就好”之类的话。依我看诸如此类的“争鸣”还是靠
后一些的好。我们需要的是事实,是原原本本,没有经过任何筛选和加工的事实。
这个事实中共官方不可能向我们提供,但我们能否期望当年运动的参与者尤其是运
动的领袖们向我们提供呢?哪怕所提供的仅仅是单方面的事实。
七年来,中共当局想方设法掩盖“六·四”屠杀真相,强迫国人遗忘“六·四
”事件,企图把“六·四”这个日子从历史上一笔抹去。难道我们的民运朋友们不
能想一想自己首先应该做些什么?想一想自己的一切言行首先应该对谁负责?请朋
友们不要忘了中共屠杀欠下的那笔血债至今尚未偿还,不要忘了那些在运动中献出
生命的同胞至今仍蒙受着不白之冤,不要忘了那些因“六·四”而被判刑、被关押
的人(其中多数不为外界所知)至今仍经受着煎熬。要知道,中共权势者感到恐惧
的不是您们的那种“争鸣”他们甚至会觉得您们的“争鸣”很可爱;他们真正感到
恐惧的是他们曾经做过而又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彻底被揭露。一旦运动的真相(包
括民运方面的)大白于天下,他们就再也无法靠谎言和欺骗过日子。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最近我终于读到了一篇用讲事实来参加讨论的文章,这就
是作家郑义写的“等待审判——我在八九民运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我并不认识郑
义,也并不了解他在运动中做过哪些事情,但我相信他是说了真话的,也相信他在
文章里讲述的事实。我赞赏他的诚实和勇气,尤其是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一个人
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无论对错,也不管美丑,一律和盘托出,主动承担责任
,这种诚实和勇气今天实在太稀缺了。
郑义在文章里谈到承担运动责任的问题,我也想就这个问题说上几句话。 我
在两年前写的“‘六·四’受难者寻访实录”,“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
这里也想向海内外的民运领袖们说几句话。我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一
个普普通通的母亲,讲不出多少‘民主’的大道理,但我充分理解你们当年的行动
,我死去的儿子当年也是怀着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投入那场运动的,尽管那时他
还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正因为如此,我谴责政府对八九民运的血腥镇压。我也
不能容忍任何对那场运动的诋毁,哪怕运动的参加者犯有千万条错误。但是我要说
:如果你是一个对历史负责的人,就至少要面对运动的后果敢于承担。 我不能期
望杀戮者忏悔自己的罪孽,但我有权要求运动的发起者尤其是运动的领袖们对运动
所带给民众的苦难负起道义的责任”。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期待着能有一位当年的民运领袖对我这个小小要求有所回
应,没有想到,现在站出来的居然不是人们所熟悉的那几位民运领袖,而是并非领
袖级人物的作家郑义。这不能不令我在深感欣慰之余有所失望。
当然,我也不至于糊涂到那样的地步,即认为我儿子的死,以及所有我知道的
和至今尚不知道的无辜者的死,要由几个学生领袖来负责。在八九年那个时侯,我
并不是一个运动的热心支持者,用今天一些人士的标准来衡量,也可以算得上是“
温和派”,这倒不是我对运动的正义性有什么怀疑,而是担心学生会吃亏。据我大
半辈子的人生经历,我完全知道,当局对民众的示威抗议实行镇压是既定方针,决
不是事后说的“迫不得已”。当时学生最大的过错是太天真,没有充分认识中共的
残暴。去年四十五位呼吁“宽容”的签名者之一娄适夷老先生就说过这样的话。我
一认为,既不能因为当局的残暴而原谅学生领袖们的过错,更不能因为学生领袖的
过错而为当局的镇压开脱,因为连给孩子看的“小人书”都告诉你“缴枪者不杀”
的道理,何况参加到运动中去的人都是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如果得出结论说,当
局的镇压是迫不得已(这样的话不仅出自中共官方,而且出自某些民运“精英”)
,屠杀是学生逼出来的,那就是对历史的歪曲。罪与过,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不
能搅合在一起。如果依照现在有些朋友所作的那样的“反思”,那么中国的老百姓
永远只能做中共暴政下的顺民,成为万劫不复的奴隶。如果要指责学生的话,我和
我的同命运者是最有资格的,但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在中共统治大陆的将近半个世
纪里,死在暴政之下的无辜何止千百万,难道也能把造成如此艰难的责任推到向暴
政抗争的人身上去吗?难道事过之后也要去清算他们的“激进”吗?中国的老百姓
是能够忍耐的,否则中国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认为在反思有关八九民运的问
题时,最好不要去玩什么“西方政治学”之类的游戏,也不要去玩什么“孙子兵法
”之类的棋局,因为八九民运不是政治游戏,更不是军事对垒;当年参加到运动中
去的人,无非是表达自己对自由、民主的一种追求,表示自己对中共暴政的一种抗
议而已。勿庸置疑,当年的学生领袖要对运动的后果承担起道义的责任,尤其是在
发生了如此惨烈的流血事件之后。他们能活着撤离天安门,是以许多同胞的生命为
代价的。因此,如果他们还想保持昔日的荣誉,那就至少要做到,不放弃当年千百
万示威者曾经追求过的理念,不忘记曾经声援过、帮助过,甚至用鲜血和生命保护
过自己的人们。死去的已经死去了,活着的应变得成熟起来,为实现死者的遗愿、
为继续受中共暴政蹂躏的人们作更坚韧、更有成效的斗争。我作为死难者的母亲
,作为中国的一个不愿苟活的知识分子,在我的余生所期盼的仅仅是这些而已。
我想,这些话可作为上引那段话的一个补充。因为我发现,我两年前的那段话
竟一再被某些民运理论家引用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似乎我也是主张把运动导致镇压
的后果归咎于激进派学生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我在这里必须把话说明白,这么多年来,最令我失望和寒心的,并不是来自各
个方面对八九民运的诽谤、诋毁甚至谩骂,而是对这场运动尤其是“六·四”流血
惨案的冷漠和遗忘,特别是当这种冷漠和遗忘发生在当年参加过运动的人身上时。
记得在两年前,一位在西欧靠打工为生的大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在信中这
样写道:“我想从您那里求得解答,您儿子捷连的死究竟是否值得?尽管我提出这
个问题对您来说是那样的残酷。(大意如此)”此前这位大学生已同我通过几封信
,我知道他当年是从长安街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因此他的命运自然同那些死去的同
胞联在了一起。他说这个问题憋在他心里已很久了。他在信里向我解释,他产生这
样其中就有海外的留学生组织。在已过去的七年里,许多旅居海外的留学生和在海
外的想法是由于目睹了许多民运分子的不良表现,如追名逐利,搞“窝里斗”等等
。这封信给我的心灵很大的震动。正是这封信,以及其他类似的信件,促使我在《
寻访实录》的“序言”里写下了上面引述的那段话。在我看来,一些人对八九民运
的诽谤和诋毁,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不值得去理会,因为他们所持观点的不得人
心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何况,八九民
运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迟早会得到公正的评价。我为之担忧的,倒是对运动的
冷漠和遗忘,因为这将极大地消磨国人为争取自身权力不懈抗争的意志,从而延缓
中国走向民主文明社会的进程。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寻访“六·四”死难家属过程
中所了解到的一桩桩一件件血和泪的事实记录下来公诸于众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
和我的同命运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人们勿忘“六·四”,并致函全国人大要
求独立、公正地调查“六·四”事件、对屠杀的责任者进行法律追究的原因。
去年春天一个阴雨天气,我辗转来到太湖边上一个偏僻农村去看望一家难属,
死者母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至今还是传统农家打扮。她领我去了她亡儿的
墓地,我们相抱着哭倒在坟头。她一再喃喃地重复着:“我真气啊!我真气啊!为
啥不对我说清楚?为啥要开枪打死我的儿子”?这么多年了,这位母亲时时刻刻想
着的,就是要政府说个明白,究竟为什么要把她的儿子打死。在她的心目里,谁是
那场血腥屠杀的刽子手是一清二楚的,要找谁算这笔帐也是一清二楚的。她不清楚
的也没有想到要弄清楚的,是当年的民运领袖今天究竟在做些什么。我想,作为七
年前那场运动的领袖,不管是自己认为属于“温和派”的,还是被别人认为属于“
激进派”的都应该想一想自己为这位母亲做了些什么:至于是“激进”,还是“温
和”,我想这位母亲是不会有兴趣去追问的。
这一年的初冬,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心酸的事情。一位“六·四”死难者的父亲
因多年郁积成疾猝然离开了人世。在病危期间,他想到自己已不久于人世,几次挣
扎着要把揭露“六·四”屠杀真相的文字材料张帖到大街上去。自然他被家人劝阻
了。在弥留之际,他又反复叮咛他的妻子,一定要把儿子的死追查清楚,要政府作
一个交代。我在他临终前见了他一面,他已不能说话了,只是紧紧地握着我的手,
默默地看着我。我当然知道他心里想说些什么,然而也只能默然以对。我现在回忆
起这个生离死别的场面,心里还是那样沉重,总是想重复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不
能期望杀戮者忏毁自己的罪孽,但我有权要求运动的发起者尤其是运动的领袖们对
运动所带给民众的苦难负起道义的责任。”
诚然,我这么些年来所得到的,并不都是失望。去年“六·四”前夕,二十七
位难属联名致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他(她)们亲人的死有个负责的交代。同年秋
天我和我丈夫被当局秘密关押期间,又有十五位难属联名发表公开信,要求政府立
即释放我们。难属们为维护自身及群体的权利所作的抗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声援,从事民运的人士,他们没有忘记“六·四”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没有忘
记我们这个“六·四”受难者群体。他们给予我们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是比
任何东西都宝贵的。他们不仅年复一年地坚持着对难属的人道救助活动,而且每年
都要给难属寄来慰问卡。我想,如果没有这些,难属们的日子会过得比现在更艰难
,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精神状态。前些时候,我曾两次收到由友人转来的署名为“
六·四绿卡受惠者”的捐款支票,款数虽不多,一次20美元,一次15美元,但
说明这位留学生记着我们这个受难者群体,他的这份良知和情意是很难用金钱来衡
量的。但愿这样的好人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以上所述,只是我的一些感想,其中涉及到海外有关八九民运的争论之处,也
仅仅是一些感想,若有不当,敬请原谅。我的想法集中到一点,就是:愿大家为我
们这个轻得不可承重的世界多增添一份道义的重量,为我们这个正经历着的艰难时
世多作出一粉承担。
□ 原载《探索》月刊电子版试刊
∞ ∞ ∞ ∞ ∞ ∞ ∞ ∞ ∞ ∞
不能遗忘
·沈 彤·
真正热爱和追求自由的中国人正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障碍——近半个世纪共产
极权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特性,这一障碍的深刻程度远远超出政体的、经济制度的、
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所能带来的影响,其本身也制约着这些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变
革。
专制统治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把独立的,同时又是社群的人变成为与形而上世界
,周围世界甚至自身世界发生任何有实质意义关联的孤立个体,从而使这些个体在
精神、理性和物质存在等意义上实际成为最彻底的奴隶,更重要的是,它使绝大多
数这样的奴隶——如果不是全部——产生自由和幸福的幻觉。形成这种统治奇迹的
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专制极权制度下的遗忘机制。极权制度通过种
种方式——如篡改历史,消除自由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体,消灭独立司法体系,恐怖
统治,摧毁人际间的诚信等——达到使人忘记,或是索性对社会的、他人的、自身
的历史浑然不知,从而几乎是随心所欲地来控制人们对历史记忆的取舍。
与专制极权制度的抗争因此不仅仅是对现有体制的改变,而更重要的是对正常
记忆的恢复,对正常理性的恢复,对有价值意义的精神的重建,以及在这一过程中
所必需的战胜惰性、怯懦、羞耻、幼稚、功利的艰苦努力。这种努力的过程是自由
主义者所向往的新制度稳固存在的条件,其成功也是建立该制度最重要的目的。在
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对专制的抗争是记忆与遗忘的对抗,是对知情与不遗忘的
人的基本健康存在状态的自我关怀与保护。
在中国现在后极权社会的条件下,很多的社会群体——新兴的中产阶级,市场
经济影响下的劳工阶层,各种利益集团等等——都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制度的改
变,并且成为新体制的有机部份。与制度的改变相比,对记忆和理性重建的使命则
相对集中地落在自由派知识分子和对宏观制度改革先知先觉的反对派身上,中国知
识分子和异议份子在这一方面的素质将根本地影响中国在自身的后共产极权的转型
期,以及之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命运。
由于“八九民运”和“六·四”屠杀所造成的重大与潜在深远的历史影响,对
过去五年中中国知识分子与异议份子在记忆与遗忘问题上作为的回顾,将有助于我
们理解这一群体的基本理性素质。遗憾的是,在一片强调“不能遗忘”的辞藻背后
,隐藏着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遗忘。
对很多事情的不遗忘需要相当的勇气,特别是这种不遗忘不仅是消极的,同时
也是积极的时候。如在各种场合反复不断地提醒自己和他人邪恶确曾发生过,这种
记忆和提醒往往会在邪恶面前招致麻烦甚至惹祸上身,因此,怯懦为遗忘提供了充
足的理由。消极的不遗忘在极权制度下已是难能可贵。一方面,我们可以对此发生
的邪恶进行回忆,理解与反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墨写的谎言面前保持沉默。
在“六·四”屠杀之后的恐怖中,我们不幸地看到,怯懦的力量远远超出了勇气的
力量:表面的忏悔伴随着内心真实的懊恼,所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积极的悔过
不但背叛了当初自由说话的权利,也出卖了现在不说话的权利——极权制度的受害
者同时成为专制的帮凶。已经断了脊梁骨的人们相互抚慰,一切背叛于是都成了顺
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每想起当年天安门广场上成千上万的绝食学生,就不禁
百感交集。曾有那么多人为此发誓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今他们的大多数却在步出监
房的牢笼的同时,自愿或不自愿地步入自己筑起的理性和心灵的牢笼,在怯懦的遗
忘中真正地慢慢死去。
与这种因怯懦而遗忘相关联的是一种因羞耻而造成的遗忘。劫后余生的人们不
能面对真实的历史和自己曾经遗忘真实历史的选择之双重负,因此都纷纷加入所谓
“不堪回首,不要回首,不需要回首”的合唱中,在主张不提及“六·四”、不打
“六·四”牌的声浪中,不乏此种羞耻的遗忘。
在解脱了牢狱之苦的知识分子和异议人士之中,至今很少有在面对“六·四”
的罪恶本身的回忆中背过脸去,佯装不知的。但在面对历史评价,面对未来时,一
种功利性的遗忘就会显现,这种遗忘往往以一种热血沸腾,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
所谓爱国心、责任感为幌子。这里所说的功利性是指无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的那种所谓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原则。江泽民
说,如果没有五年前的断然措施,也就没有今天的繁荣和稳定。这在很多知识分子
和异议人士中竟能听到热情万丈的同响。人类文明和反文明的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这
种功利性原则的实施在价值与精神意义上的危害远远超出其短期和局部的“成就”
,也与对人本的理解,个人基本权利的尊重背道而驰——古代有苏格拉底和耶稣基
督的死刑,当代有纳粹德国的人种理论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事例不胜枚举。而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异议人士中仍有用功利性原则去衡
量“六·四”与“八九民运”意义,去决定如何审视“八九民运”和“六·四”屠
杀的美好与邪恶的人,在所谓爱国心和责任感的冲动和幻觉里,有些异议人士常会
对“六·四”的屠夫“同志”相称,会一厢情愿地发出什么“社会和解”的呼吁。
更有甚者,一位著名“异议”女记者,在这种冲动和幻觉中,不敢面对屠夫,而对
当年广场上学生的不成熟和不知趣破口大骂,把或许冒进但绝对正当的行动和在铡
刀下缩头不尽快捷的所谓“罪恶”与屠夫的暴行等量齐观,又有“邓小平是改革总
设计师,救国家于危亡之中,八九年采取断然措施,使改革回到正轨”等等呓语。
这种功利性遗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奴性心态的延续。在为八九年的“断然
措施”辩解的声音中,总能听到一种“进步说”,归纳起来无非是:狼最近在吃羊
的问题上有所节制,不再多有狂吃、滥吃之现象,比起以前是大有进步的。
我并不否定狼(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在吃羊问题上的变化,客观上改善了羊群
的生存条件,但有些人把这一改善看成是狼性的进步,就是逻辑上的荒唐。奴态的
遗忘就在于坐稳了奴隶的人们早已忘记了什么是自由,也忘记了自己本应是自由人
,常常从前辈知识分子和异议份子那里听到关于过去狼如何凶狠,而今已近善良的
说法,更有对现在不安分守己、但没有遭到狼象从前那样虐待的羊无名的愤怒。对
后来的造反羊群之冒进和对前辈的不尊重的怒气里,不乏对自身所曾经遭过的苦难
已成为历史的事实而愤愤不平。
还有一种在认知范畴内的高级遗忘。因幼稚而遗忘。知性成熟的重要表现在于
对被审视事物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但绝不等同于时空和心
态上的距离,而主要是指批判地审视事物的姿态和能够保持这种姿态的素质。这种
历史哲学的角度不但要求我们对历史事件本身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要对这些事件深
层的价值意义,以及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规范的关系进行不断地探询。这种知性的成
熟过程产生新的知识——批判的知识。所以,这里所说的幼稚的遗忘是指获得这种
批判知识能力的缺乏以及对自己或别人已获得的新知识的遗忘。这种遗忘中的最极
端的亚种就是对批判的理性全然无知。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中国人权发展史的文章,结尾竟是这样写的:“……中国未
来的人权发展,可以把最严重的摧残过人权的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改换一下来形容
:前途已现光明,道路还有曲折。”无论是无条件地接受,还是调侃地引用毛式语
言,都是对批判的理性精神的基本背叛,是认识上的幼稚。我决不能想象任何一位
犹太作家在记述、分析纳粹大屠杀时会引用希特勒语录作结尾论证。事实上,就我
所认识的德奥等德语地区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无论犹太还是非犹太人)至今仍不能
纯粹从音乐审美的角度聆听瓦格纳,甚至索性拒绝倾听——只因为瓦格纳音乐在德
国纳粹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影响——更何况引用战乱与屠杀的罪魁之语录。
这种言论方式在中国知识分子和异议人士中时常出现,以上提到的不过是简单
的一例。这说明这种批判知识的重要性和获取这种知识所需的成熟。想想看,专制
极权一度曾多么成功地把奴性、反文化、反人性、盲目偶像崇拜强化进我们的语言
系统,再符号化和同一化,使我们在浑浑噩噩中重复着专制的咒语,在麻痹的状态
下成为极权病毒的媒体,同时,幻觉着美好。这种成熟是对信仰的热情和坚韧所不
能取代的,但却是在摒弃邪恶,重建美好的事业中至关重要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前面所批判的一些现象。
当我们建构了价值规范,战胜了造成遗忘的怯懦、羞耻、功利、奴性、幼稚,
并且具备了由于对终极价值关怀而成的超然精神,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回到一些第二
性的理性问题上,即用实证主义、经验主义方法得到的工具性经验——如民主化的
最佳途径、发展的最优条件,在特别事件——如“六·四”平反处理问题上的惩罚
与宽容的平衡等等。前述的一些关于发展、稳定、是否打“六·四”牌的说法都只
能是在这种第二性的理性问题范畴中才可能具有意义。这些意义不能超越这一范畴
,只能从属于我们建构的信仰价值核心,比如在遗忘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因为民主
新政府的稳定,发展的代价上的诸种考虑而采取快捷的方式和原谅的态度,但绝不
能忘却邪恶曾经发生,决不能停止理性的反思。(具体的方式可以一方面迅速结束
制裁和法律惩罚,同时在公共媒体中展开道德层面的持久讨论。)
对专制的抗争就是战胜遗忘,就是认识到在人的苦难中遗忘的罪恶,甚至超出
了罪恶本身,对自由的真爱应使我们有沉重的心,重压在“六·四”屠杀以其无数
次中国历史上的劫难之下,这心的沉重已不能再继续承受遗忘之轻了。
□ 本文作于一九九四年,原载《新闻自由导报》
~~~~~~~~~~~~~~~~~~~~~~~~~~~~~~~~~~~~
【六四杂感】 or go to the end of this last column or back to TOC
“六·四”追思
·杏 儿·
七年了,那一段历史一直是心中无法愈合的伤口。现在,应该是冷静反思的时
候了。但我不是那种能对政治高谈阔论的人,也不大喜欢这么做,只好在这里写一
写自己的见闻罢。
那年,我也拿到了美国这边的录取通知书,正在办理护照等各项手续。朋友们
劝我不必上街去了。可是出国从来不是我生活的主要目标,在我的朋友和学生都在
为理想、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而奋斗甚至流血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躲着不出去。
当然,曾因此而没能在八九年秋到美国来,但我可以说是“活该”而且“无悔”。
“四·二七”游行我还只是跟在游行队伍中的旁观者。到后来,几次最紧张的
时候都是在广场上过的夜,戒严令是在广场听的,而六月三日,在看到电视里说希
望市民不要出门上街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个朋友骑车奔往天安门。是的,我是四号
凌晨撤离广场的那几千人之一。
现在回忆起来,心情还是非常沉重。那一阵救护车的声音从绝食起就没断过,
听得多了,现在再听到这种声音时心还是揪着的。那晚的枪声的确象鞭炮,好几年
,听到外面车子开过压在什么东西上那种噼啪的声音,仍是怔怔的不知怎么回事。
然而我还是幸运的。因为一直没出广场,那晚反而没太看到血腥的场面。但撤
离时六部口坦克压人的惨痛,第二天在长安街看到的血迹,加上后来听一位朋友给
我讲了些广场外面的事,使我不禁愤怒,而且心痛。
六月三日的气氛非常紧张,广场外发生的事情通过各种渠道传进广场,人民大
会堂的高音喇叭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政府的警告,高自联的广播不断传来各处告急
的消息,广场四周都能看到向上打的警告性的枪弹不断,谁都知道清场是必然的事
。去广场时我们都各自带上了工作证,除了在广场可作通行证外,同时也可作为辨
认的凭证。不过那时我想我不会死,更可能的是让塞进一辆公共汽车送往警察局。
我一贯反对暴力,那天的事后来已经失控,军队开枪固然令我愤怒,一些人失去理
智的行动也令我很难认同。但我仍然留在那里,因为相信自己为民请愿的初衷,更
为了一个学生说的一句话。当时,在最紧张的时候,他说:“如果需要我流血,那
么我愿意!”
柴玲说的她希望别人去流血但她自己不愿牺牲因为她是“上了名单的人”。如
果是真的,我不知道那天在枪弹中丧身或致残的人们会不会也轻易的原谅她的年轻
,也不知我那学生会怎么想。当然,那天晚上她也在广场,她拿着个小话筒在纪念
碑附近走动着,劝告大家放下武器,作无暴力抵抗。那一幕记忆使得我很长时间里
一直不愿相信许多关于她的传言。但至少,我一直觉得遗憾,在事件还没有恶化到
那种程度的时候,为什么高自联或其他组织者没有人充份强调“无暴力抵抗”,反
而一再要求大家到各紧张地点增援。
现在想起来,那次运动的组织者的水平实在差得令人遗憾,有人只是因为说话
有煽动性,还有的只是因为言行激进,很少有人有什么系统的思想。几百万人的运
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运动初期的要民主反腐败到后来变成了要求与政府对
话和要求政府的承认。现在后炮起来,总说要是当时见好就收也许可以避免后来惨
痛的结局。可在当时,谁也不知什么时候就算“见好”了。又由于轰动效应,似乎
只有激进的观点才有市场。有一次万润南等人在座谈会上建议撤出广场,结果却被
否决。很多时候广场内外是一种群龙无首的场面。
不过六月三日晚的天安门广场情形还好。除了有一段时间高自联的喇叭不知为
什么沉默着令大家有点无所适从外,总的来说他们干得还算不错。侯德健等人在最
后的时候与戒严部队谈判并得到可以从前门东南角撤出的允诺后来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高自联的喇叭被打哑以后,如果不是知道应该往什么方向走,想来会有许多不
该有的冲突而可能造成更多的伤亡。
我必须承认,自己是很怯懦的。在得知可以从东南角撤出后,一些人开始渐渐
往外走,我后来也就离开了纪念碑,走到历史博物馆附近,但还是不好意思走出广
场,就站在那里看着荷枪实弹的军人跟在坦克后面缓缓逼近纪念碑下。那开着盖的
坦克上架着的机关枪很令我痛心。多少年来解放军一直被认为是人民的军队,不想
现在那枪口竟真的对着我们自己。我不知道后来有没有人再抵抗,但那种机枪扫射
的说法在我看来只怕是故事。再后来,大家都开始往东南角跑了,我便也随众人跑
去。那时天已蒙蒙亮,前门附近街道两边有很多人在鼓掌,往外走的人很是悲壮,
说,“我们还会回来的。”
出来到前门后面,看到一些军人蹲在那里,就有些人去和他们理论。有的军人
低着头,眼里含着泪。可没想到后来在六部口有人丧尽天良将坦克开进了小巷,三
轮车上并排躺着的身上青紫的学生的样子成为心里永远的痛。
安息吧,年轻的朋友们!
□ 寄自美国<nxie@oucsace.cs.ohiou.edu>
∞ ∞ ∞ ∞ ∞ ∞ ∞ ∞ ∞ ∞
我们比西方人更重情感?
·力 刀·
从小在国内受到的教育就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如何发达”,“中华民族是世
界上最勤劳,勇敢,善良,讲究礼仪的……”,而西方呢,尤其谈到美国,常如是
说:“人与人之间就是金钱关系,人情淡漠,甚至父母子女之间也是如此”等等,
随之而来的例子就是什么“子女十八岁以后必须搬出家住,父母不再提供生活费”
。最具有宣传性的故事(在《华夏文摘》或是《枫华园》上就读过一篇这类故事)
是:父母看望已成家子女(哪怕圣诞之夜),要自己掏钱去住店。描绘了一副凄凉
无比的西方人际关系图画。果真如此么?来北美生活七年多的所见所闻使我认识到
:未必如此!
首先,我的职业经历和知识使我对上述观点产生否定:在美国及欧洲每年有上
万例次的器官移植,其中1/3供器官来源于活亲属供者,即父母,兄弟姐妹之间
捐献。从医学角度讲,人有一个肾既可生存,捐献出一个肾并不影响生命质量。然
而在国内,活亲属供者比例不过千分之一。1/3与1/1000这是何等的差距
!记得一次跟着老板查房,病人是父女俩,次日将接受亲属供肾移植手术。当我走
进病房惊讶地发现:供者竟是才十七八岁文静秀气的金发少女!她将要为她的老爸
捐一个肾以挽救其生命。看着她平静如常与我老板交谈还带着几分稚气的面庞,我
暗暗叹息:这在国内绝无可能,千分之一的概率中也百分之百是父或母捐给子女!
这个女孩的形象深深印在我脑海中。另一次,我正在系办公室与秘书聊天,呼啦啦
进来一家五口人,原来是登记体检化验的,做父母的和兄及妹四人都要为十七岁的
肾衰患者供肾,看着他们亲密的偎在一起说笑着,我和秘书们深受感动。目前随着
医疗技术的进步及供器官需要量的增加,活亲属供部分肝,部分肺,部分胰的手术
也越来越多。笔者工作的移植外科是世界上五个(北美第一个)最早开展活亲属供
部分肝移植手术的单位,去年所施行的166例次肝移植其中1/3是活亲属供部
分肝。圣诞节前系里专门召开两次晚会宴请所有健在的移植受者及亲属供者。席间
看着听着他们相互自然而平静地交流各自的经历和体会,看着供者和受者们表现出
的因对方的存在而使自身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深深地感受到那
种人间最美好的亲情的巨大感染力。
另外,出国后在理念上受到较大震动的是西方人对自己亲属所给予的另一方面
关怀:哪怕是向对方招供在全球播放的电视上认栽了的战俘,回国时全家及公众会
捧着鲜花拥到机场迎接,邻居们在家周围栏栅和树枝上扎许多黄绸巾和彩色汽球以
示欢迎平安归来。我敢说若在中国,当事人非戴上“叛徒”帽子给毙了不可,其家
人也必是舆之“坚决划清界线”断绝关系。若你读过“志愿军战俘记”一书,看看
五十到八十年代,我们民族对待自己的,甚至是曾经坚决抵制策反而饱受折磨的朝
鲜战场归来战俘种种岐视,在政治上,生活上,人格和心理上冷酷无情的对待,我
们不应惭愧汗颜,认真检讨吗?另外西方人对是服刑犯的亲属,多数仍定期全家探
望,送去人伦之温情。哪怕是死刑犯既将上电椅的前30分钟,家人及其律师仍
为之呼吁奔忙以求改刑。这些真是中共宣传机器常攻击的“虚伪的人性”吗?对比
一下:文革中被中共割断喉咙然后枪杀的张志新女士其丈夫则与之离婚带子女躲避
远远的。我至今难忘一副面容:那是我上医学院一年级下期的局部解剖课所见和亲
手解剖过的女青年。由于77级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格外受到重视。我们上
局解时,有幸分到一具保存质量较高的青年女尸。通过详细观察和仔细解剖我们发
现这是一个发育良好的处女,留着同今日马家军姑娘们的短运动头发——当年女犯
的固定发式。从半边尚完整的面容可看出,其生前是一个相当漂亮的姑娘。但另一
半脸确被子弹摧毁。手,脚腕处明显可见因长期戴镣铐而留下的疤痕。后来才听说
这是文革中枪毙的女“现行犯”,因家属不愿认领而弃尸荒野,医学院有幸得到这
样一具难得的年轻女尸标本。她生前是本校附属医院护士,还是本校职工家属!我
常想:张志新女士和这位姑娘生前受到的可怕的痛苦和折磨,可能还不光是来自肉
体上的,更加痛苦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在那生死离别之际,曾是自己亲人的断情绝
意!日本电影“节山酋栲”讲述过几百年前日本某山村实行一种将刚满60岁的父
母背到深山里弃之等死的可怕风俗。而我们民族对待归来战俘,服刑犯人种种不人
道行为不也是对最基本的人性的遗弃么?这实在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和耻辱,是现代
社会我们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水准低下的表现!张志新女士前夫,那位女青年家人
及我们众人可以把这一切推到中共头上及文革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我们民族人性的
扭曲和泯灭,以逃避自我良心的谴责,但正视现实深刻反省一下,从更深一层民族
文化角度讲,几千年来所标榜我们至今仍常挂在嘴上的所谓“宁死不屈”,“大义
灭亲”等等封建社会信条,不正是我们对待归来战俘,服刑亲属种种不人道行为的
文化背景,一种对人生命价值的不尊重,基本人性扭曲和泯灭的根源吗?
我感到鼓舞的是,自“六·四”以来,以丁子霖,蒋培坤夫妇,王军涛,陈子
明,刘刚等受害人的家人为代表,为维护自己亲人的声誉和正当利益,以病弱之躯
勇敢地与蛮横的中共当局抗争,不惜自身遭受其迫害。体现出人性善的自然属性在
民众中的萌发和觉醒。前一些时候,BBC及美国几大电视台播放了国内育婴院里
的悲惨故事引起国内外哗然。那天我正在吃晚饭,看到播放的濒死女婴镜头,其惨
象使我立即没了吃饭的胃口。但因事关中国,我坚持看完了节目。我不想在此再做
什么“捍卫祖国尊严”之举,因为不少人已做过了,“人民日报”为此花了不少版
面篇幅。我也宁愿相信中共和当地政府部门绝无饿死育婴院女婴计划,这些都是B
BC和美国新闻业的不怀好心反华分子捏造和诽谤攻击。但我想指出的是:镜头上
的女婴确是中华血统而非卢旺达或埃塞俄比亚饥民,从医生角度上看,其确实因长
期饥饿,极度营养不良而濒临死亡。人民日报有关文章也透露其确实在育婴院待过
,几天后死于感染。还需要说什么呢?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可以骂这个女婴的生身
父母和Susan Smith一样狼心狗肺,抛弃自己的亲骨肉,可她被送到政
府办的育婴院命运显然也没好多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的一对美国夫妇朋友
因不能生育,到中国领养了一个也是被遗弃的2岁女孩。这个朋友为了照看护理好
孩子,放弃高薪的律师工作在家当妈妈。去看望他们时,她告诉我,小安娜嘴巴时
而发出汉语单词,她努力重复出发音让我猜测翻译,我告之是“饼干,苹果”等。
再去看她们时,只见小茶几上堆满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饼干,娃娃拿着苹果当球滚
着玩。朋友拿出去中国的照片给我们讲述领养孩子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她说育婴院
里几乎全是女孩,各别男孩则必是有先天生理缺陷的残疾儿。照片上另外两对夫妇
,一个领养了有先天唇裂孩子,回美国又花了不少钱为他去医院手术整容。另一家
领养的是有先天性心脏病男孩,幸运的是男士本人是很有经验的心脏外科医生,所
以一切不在话下。这次访问后没几天,当地电视晚间新闻又报导一则消息,近来美
国人从中国领养孩子比例明显上升,同时播放当晚在机场受采访的十对同机回美夫
妇,抱着清一色的女婴!看到这儿,心里真不知是什么滋味。一方面替这些女孩高
兴,祝福她们有幸得以在这个富饶的国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同胞的所作
所为感到耻辱,为中国政府为了美元,出卖国格,出卖中华民族未来希望的另一半
所在--女婴而愤怒!我看不出这种政府集体行为与个体人贩子的行为又有什么
本质差异!
回到本文开头谈及的“在西方父母看望子女到外面住店”的故事,我专门询问
了四个在一起工作的老美,他们听后有着几乎一致的看法:⒈极少见到和听说这种
事;⒉至少在绝大部分中产阶级范围内及就他们自己而言,父母及家人来访,多是
大家分睡客厅或地下室,哪怕挤一挤也没住店之说;⒊就其观念和经历判断,这种
事即使有,也必有特殊原因或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如:老人睡得晚,习惯于清静,
或是老烟枪,嗜酒诸如此类。其实这也表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体谅与平
等的正常关系。难道国内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可整天为生活琐事争吵,打闹就好了么
?18岁以后人应该自食其力,为何还要依靠父母呢,靠父母养活就是重感情了?
那对于日渐老迈的父母辈岂不是不公平?
罗嗦到此,想说明一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光荣历史,有值得自豪或夸耀的
优点,但不应成为贬低或蔑视其他民族人民的本钱和基点。否则在某种特定环境下
被加以利用,难免希特勒的“日尔曼精神”,东条英机的“大和民族魂”以及老毛
的“大跃进”和“文革”等人间悲剧不再重演!如果有谁对我讲什么“我们民族最
……,最……”,我想说你所讲的是“True Lies”。
□ 寄自美国芝加哥
∞ ∞ ∞ ∞ ∞ ∞ ∞ ∞ ∞ ∞
电影《天安门》观后
·马悲鸣·
“六·四”六周年前夕,卡玛·韩丁极其夫婿高富贵正在制作纪录片《天安门
》的消息报导出来后,曾在传媒引起轩然大波。如今这个电影终于剪缉完毕,在下
有幸先睹为快,总的感觉相当不错。
影片的开头处是一组“六·四”凌晨血与火的镜头,很快就出现了那位据说名
叫“王维林”的青年只身挡坦克的画面。笔者之所以用了“据说”两字,盖因有关
这位青年的姓名和下落的报导多无旁证。最初传出来的消息说那个规避他的坦克手
,回去就被军法处决了。再后来传出这位青年的名字叫“王维林”,并说他离开不
久,即被戒严部队所杀,从此便成了“王维林烈士”。
紧接着这个镜头的是从中共“平暴”纪录片里剪下来的同一个镜头。官方的解
说词是:“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如果我们的铁骑继续前进,这个螳臂挡车的歹
徒难道能够阻挡得了吗?摄象机拍下的这个画面和西方某些国家的宣传恰恰相反,
正好说明了我们的军队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
这之后开始进入主题:“五·四”学生示威、“一二·九”学生示威、解放军
入城式、“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开国大典……,毛主席检阅百万红卫兵、十
里长街送总理、毛主席追悼会、西单民主墙、审判魏京生,直到胡耀邦逝世。一部
围绕着天安门的七十年历史,简洁明了地交代给了观众。这其中有个文革万人大会
的场面。主席台上一位佩戴红袖章领呼口号的人,仔细一看,原来是阮铭。
从胡耀邦去世开始,就是大致按时间顺序剪接的“八九民运”。其中穿插着对
一些重要人物的采访。一条时断时续,贯穿事态发展的脉络是柴玲那个著名的“五
·二八”自述。
这个自述清晰可辩:“我没法告诉他们,其实我们期待就是流血,就是要政府
最后在无赖至极的时候用屠刀来对着它的公民。我想也只有广场血流成河的时候,
全中国人民才能真正擦亮眼睛,他们才能真正团结起来。”
该自述另一个重要之处:“下一步,作为我个人,我愿意求生下去。广场上的
同学,我想只能坚持到底,等到政府狗急跳墙的时候血洗。不过我相信一场大革命
很快就会到来--要是它敢采取下策的话。”这段自述影片没有收入。
八九民运时的电视转播铺天盖地,累积长达数百小时。这部电影总共剪缉成了
三个小时。制作者没有浪费观众的时间。在这三个小时的电影里,那些广场婚礼之
类胡闹的镜头基本没有,所有的大多是旁观角度的镜头。和中共的“平暴”片与八
九民运领袖们的自传片相比,其客观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影片里一位接受采访的大学女教师梁晓燕在运动之初也曾上街游行抗议“四·
二六社论》。学生绝食后她虽不赞成,也还志愿到广场上去服务。戒严后期她尽力
劝说自己的学生离开广场以避免牺牲。到了六月三日当晚,她在家里听到开枪的消
息后想到仍有九名自己的学生没有回来,便骑车直奔广场,尽自己最大的力量避免
流血。“六·四”凌晨,她在距离清场部队的枪口只有一尺的距离上最后撤离。
这位梁老师提到她认识的一位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私下表示反对学生撤退。因
为学生一撤退,中共整肃的矛头就会直接指向知识分子。梁老师接着说:“当时我
就气了。我说:呦,你让学生给你去顶炮弹,你们有什么权力待在后边。你去受受
那个苦看,你成天好啊!一顿饭不拉。你在家里睡得舒舒服服,让别人在前边给你
挡那个(指枪弹)。”
这位梁老师在回顾那场运动时说:“在这整个过程中,有一些非常纯洁的东西
、有一种难以忘怀的东西,也有很让我不能接受,甚至让我恶心的东西,而它们都
是交织在一块儿。这就是历史,是这么一个过程,它不可能被完整地抽象出来。”
“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全民行动,好多的党组织也参与在里面了。但是只要事
态一明确,本来是风起云涌,马上就是一溃千里。这种东西分析起来,都觉得非常
不可思议。但是其实风起云涌和一溃千里确实有内在的联系。它能够风起云涌起来
,就说明它有一溃千里的机制在里面。”
好个“风起云涌”、“一溃千里”,真是点睛之笔!面对坦克推进和自动步枪
的点射,溃败是当然的。但梁晓燕指的不仅是阵势上,更重要的是气势上,或者说
气概上的一溃千里。她说:“事后,很多人不认为自己应该去承担什么,而认为‘
局势逼得我不得不这样’,大家都很心安理得的去说任何人家让他去说的话,而这
时的表现又和风起云涌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加入,而且说话越来越放肆
、考虑问题越来越不负责任这样一种表现有关。因为在群体的运动中,也不需要他
个人负责任,因此当一个东西形成潮流以后,就会发展到一个不可控制的程度。而
当这种外在的环境突然消失的时候,他自己内心并没有什么认为他应该承担的东西
。因此很自然地,‘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两种行为内在的逻辑是通着的
。我觉得这样的时代应该永远让它过去了。而这种事情就应该从每一个人自己做起
。你是个人的选择,你要对你个人的选择负责任!”
我周围的一些观众事后聊起这部影片都对“四君子”里的刘晓波改变了看法。
原来大家都以为他是去起哄架秧子的呢。这种恶劣印象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郑义在《
时报周刊》上连载三期的大作《这叫什么忏悔?》。该文说:“成名欲的疯狗撵得
刘晓波满世界跑。从北师大跑到美国,又从美国跑到天安门广场,到处寻找鲜花和
掌声……”。郑义甚至公开警告刘晓波:“不要当众手淫!”
刘晓波自己讲,他们到广场上去的目的是为了号召起群众的理性,以便“见好
就收”。可谁知他们自己也被广场上的盛大场面所感染,真以为自己能“一言兴邦
”,结果反而成了火上浇油。影片收入了六三之夜,刘晓波砸烂枪枝以期避免正面
流血冲突的镜头。侯德建在影片中讲,“六·四”凌晨的最后关头,柴玲说赵紫阳
和阎明复传过话来要她们坚持到天亮。刘晓波当即表示反对。因为不管这话是真是
假,拿这么多人命去赌博是不人道的,所以他们力主撤退,这才避免了流血。
影片收入了不少枪击死难者的镜头,但没有收被吊死焚尸和开膛破腹的清场士
兵的镜头。再次出现“六·四”凌晨的血与火之后,是清场部队在已经无人据守,
遍地狼藉的广场上面向正在升起的国旗肃立致敬。
结尾处又有两组对比镜头。其一是邓小平接见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和紧接着三
年以后邓南巡的镜头。其二是广场万人追悼大会上几位死难士兵的母亲悲痛欲绝和
紧接着丁子霖教授哀伤的哭诉。最后是丁子霖的儿子蒋捷连走在游行队伍中的照片
,镜头推进到蒋捷连头部的大特写,并逐渐充满整个银幕。
这个电影的剪接很见功力,三个小时看下来不让人烦,可谓行云流水,一气喝
成。笔者奉劝那些看烦了八九“六·四”镜头的读者不妨再看一遍这个电影。即使
其内容已经都知道了,但事隔数年,冷静下来以后的感觉还是大不一样的。
□ 寄自美国
————————————————————————————————————
Now go to the previous Zeng Kan issue
or go back to the TOC of this issue
or go to the next Zeng Kan issue
or go to the index of all available issues
or go to the end of this last column
————————————————————————————————————
本期责任编辑: 钟 超(美 国) <cnd-cm@cnd.org>
读者技术咨询: 徐名扬(澳大利亚)<cnd-help@cnd.org>
网络技术维护: 熊 波(美 国) <cnd-info@cnd.org>
《华夏文摘》主编: 萧 同(美 国) <cnd-cord@cnd.org>
《CND》总编: 温 冰(加拿大) <cnd-manager@cnd.org>
————————————————————————————————————
订阅(或停订)《华夏文摘》请寄: LISTSERV@UGA.UGA.EDU(GB
版)
并请注明: SUB (或 SIGNOFF)CCMAN-L FIRST LASTname
或寄: LISTSERV@BROWNVM.BROWN.EDU(HZ版)
并请注明: SUB (或 SIGNOFF) CNDBRU-L FIRST LASTn
ame
停订命令不必加 FIRST LASTname
————————————————————————————————————
其他获取或阅读《华夏文摘》的途径:
无记名文件存取(FTP) :ftp.cnd.org[132.249.229.100]:pub/hx
wz
(加拿大读者可用:canada.cnd.org[142.132.12.100]:pub/cnd/hxwz
)
考访服务站(Gopher):cnd.org(中文或英文目录)
万维网服务站(WWW) :http://www.cnd.org/
————————————————————————————————————
国际统一刊号 ISSN 1021-8602
————————————————————————————————————
本期编辑用软件: NJSTAR ◎倪鸿波
本刊同时采用 ZWDOS ◎魏亚桂 中文软件处理日常编务
————————————————————————————————————
HTML version rendered by XT
Converted from hz8 codes by perl scripts written by WL, amended by GC.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
◆ 华 夏 文 摘 增 刊 ◆
◆ ◆
◆ “六·四”七周年专刊 ◆
◆ (三) ◆
◆ ◆
◆◆◆◆◆◆◆◆◆◆◆◆◆◆◆◆◆◆◆◆◆◆◆◆◆
SUPPLEMENT TO
CHINA NEWS DIGEST — CHINESE MAGAZINE
(CND-CM)
·—·—·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 中国新闻电脑网络(CND)主办·—·—·
—— 增刊 第九十期 ——
(一九九六年六月六日出版)
~~~~~~~~~~~~~~~~~~~~~~~~~~~~~~~~~~
谨以本期《华夏文摘》献给“六·四”中被屠杀、被伤害的华夏儿女
~~~~~~~~~~~~~~~~~~~~~~~~~~~~~~~~~~
————————————————————————————————————
本期目录 (zk9606c)
————————————————————————————————————
⒈【新闻焦点】 “六·四”七周年,受难家属再度上书
⒉【毋忘六四】 不忘“六·四” 王军涛
多一份道义,多一份承担
——为“六·四”事件中的死者和生者而作 丁子霖
不能遗忘 沈 彤
⒊【六四杂感】 “六·四”追思 杏 儿
我们比西方人更重情感? 力 刀
电影《天安门》观后 马悲鸣
————————————————————————————————————
【新闻焦点】 next column or back to TOC
“六·四”七周年,受难家属再度上书
〖联合报系纽约记者曾慧燕二十八日电〗八九年“六·四”七周年将届,以中
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丁子霖为首的三十一名“六·四”受难者家属,再次联名去函中
共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组成专门的“六·四”事件调查委员会,公布死难者名单
、依法作出相应赔偿及追究责任者的刑责等。
“六·四”受难者家属托人辗转带出一份有三十一人亲笔签名的给中共人大的
请愿书,希望借助助海外舆论唤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请愿书指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六·四’事件过去快七年了。七
年前,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权构的人大常委会,未能顺应民意,阻止军队对首都学生
和和平居民的血腥屠杀,事件发生后,又未能正视事件带来的惨重后果,及时处理
善后事宜。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感失望。”
请愿书说,七年来,丁子霖等人民找到“六·四”事件的遇难者近一百五十人
,其中年龄最大者五十六岁,最小者九岁,大学本科生三十七名,博士及硕士生九
名,中学生九名,小学生二名,属于独生子女者十七名,遗下遗孀、遗孤者四十四
名,遗孤为双胞胎子女者六名。据查证,死者无一人有所谓暴力行为,更多的死者
是在居民区被追杀。
请愿书强调,丁子霖等人找到的仅仅是全部遇难者中的极少数,“这可以从惨
案发生时首都各医院对死亡人数的初步统计得到证实。”
作为“六·四”惨案的受难者家属,丁子霖等人去年曾致函人大常委会,要求
对他们的亲人在“六·四”事件中被无辜杀害,“作出认真负责的交代”,但一年
过去,至今仍没有任何答覆。“我们不明白,作为全国民意代表机构的人大常委会
,为什么对人民的要求如此置若罔闻?”因此,他们重申下列要求:
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专门的“六·四”事件调查委员会,
对整个事件进行独立、公正的调查,并向全国人民公布调查结果,包括公布“六·
四”事件中的死者名单和人数。
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责成政府有关部门按法定程序向死者亲属作出个案交代
,依法给予“六·四”事件的受难者及其亲属相应赔偿。
三、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责成检察机关对“六·四”惨案立案侦查,依法定程序
追责任者的法律责任。
丁子霖等三十一人呼吁各级人民代表“不负重任、不辱使命”,推动和监督“
六·四”事件的公正解决,并呼吁全国人民关注“六·四”受难者及其亲属的命运
。
参与联署的三十一名受难者家属包括:丁子霖、张先玲、杨银山、苏冰娴、要
福荣、袁淑敏、姚瑞生、狄孟琦、孟金秀、周淑珍、邝涤清、沈晖、尹敏、周淑庄
、李云文、徐珏、刘秀臣、祝枝娣、马雪芹、刘梅花、张树森、韩淑香、杜东旭、
寇玉生、郭丽英、张艳秋、周燕、黄金平、尤维洁、孟淑珍和冯友祥。
□ 摘自《世界日报》1996.5.29,海生植字
~~~~~~~~~~~~~~~~~~~~~~~~~~~~~~~~~~~~
【毋忘六四】 next column or back to TOC
不忘“六·四”
·王军涛·
“六·四”临近,关于六年前那场爱国民主运动及其所遭受的残酷镇压的讨论
再度趋热,许多人重新检点自己的观点,改变过去的判断和态度。六年来,我也一
次次反省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尤其是面对审判和在黑牢中,这种思考成为我良心历
程中最痛苦的一段经历。在反覆比较、批判之后,我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化,我仍然
认为:六年前爱国民主运动是当代中国政治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中国执政者对其
进行的血腥镇压以及随后的政治迫害是严重损害人类基本道义准则,深深伤害中国
人民的良心,粗暴践踏共和国法制,延缓阻碍中国政治进步的大错误。
我肯定邓小平十几年来致力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对中国大陆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贡献。然而,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有严重的局
限性和偏面性,他的现代化战略以经济建设和创造物质财富为唯一核心,忽视制度
和文化建设,禁止、取缔、镇压这方面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战略在八十年代前期确
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到八十年代后期则导致大量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问
题,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陷于危机,这是八九年爱国民主运动的基本起因。镇压这
次运动,堵死了一次修正邓小平局限性的机会,以后的形势发展更加畸形,我不同
意某些人的说法,这次镇压赢得了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稳定条件。实际上,这次镇
压将中国的未来置于很不确定的巨大风险之中。即使我们承认“六·四”是中国具
有不同现代化取向的力量之间一次悲剧性碰撞,这仍然是其中的一支力量做了严重
失误的政治判断镇压了另一些更全面、均衡的现代化取向。这种政治失误本来可以
避免。
我们对“六·四”镇压表示愤怒,是基于这样的良心判断:中国的执政者以杀
害自己的同胞的方式贯彻自己的意愿,这有悖于二十世纪人类道义准则。此外,他
们违背了现行法律,判断一次政治冲突中违法与非法的标准,不是以执政者为标准
,而是以法律为标准,根据中国大陆法律,政府的一切权力源于人民,政府领导及
各部门应及时、虚心对民众的意见做出反应。八九年初,中国的通胀、腐败问题严
重,人民不满,但政府控制传媒和人大表达民意,迫使公民选择行使宪法赋予的游
行示威权利。政府总理违法发布“戒严令”,根据国务院组织法第三条,国务院总
理的重大决策应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李鹏的“戒严令”是无效法令,中
国公民一方面和平拦截军队,制止实施无法律效力的法令,另一方面要求召开“特
别人代会”讨论撤销“戒严令”,罢免主要责任人国务院总理。这是依宪法保障的
程序行动,是中国政府下令军队血腥镇压,这又违背宪法规定的军队职责,以后的
审判又全面违背中国有关司法的法律规定。一个政府行为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就
不能视为政府行为,而只能是具体官员盗用或滥用职权的违法行为。
“六·四”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中国由此而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主要力量从
事政治活动的心理、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政治进步的机会及未来格局也有
了变化。八九爱国民主运动对中国人民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应当肯定。
□ 本文作于“六·四”六周年前夕,原载于《北京之春》总第十七期
∞ ∞ ∞ ∞ ∞ ∞ ∞ ∞ ∞ ∞
多一份道义,多一份承担
——为“六·四”事件中的死者和生者而作
·丁子霖·
自去年以来,我陆续读到海外一些人士反思八九民运及就运动中某些存在歧见
的问题展开争鸣的文章,起初我的内心很不平静,很想说些什么,但后来我还是选
择了沉默。这倒不是因为这场争论本身与我无关,也不是因为争论的问题不重要,
而是觉得现在去争论运动是否“激进”,是否需要“见好就收”,以及学生领袖的
功过究竟应该是“三七开”还是“二八开”之类问题,总让人有一种“隔”的感觉
。恕我直言,这样的争论恐怕不大可能在国内发生,因为那里不时有警察来“打扰
”,有“便衣”的眼睛在暗中狞视,还有你得时刻准备着被带到你所不愿意去的地
方。
我还觉得,虽然八九民运和“六·四”惨案在事情发生的当时有过广泛的报导
,但仍有许多深层的东西乃至内幕没有被揭露,这不仅是指中共官方的,而且也包
括民运方面的,何况许多当时已经被揭露的事情现在也渐渐地淡忘、湮没了。我不
知道争鸣者能拿出什么有分量、有说服力的事实去同别人争鸣。比如有争鸣者说如
果当时学生能“见好就收”就可以避免流血,我就觉得此论缺乏有力的事实根据。
我只知道邓小平在“四·二六”之前就说过“死二十万人换二十年安定”这样的话
,却从没有听说他有过“收了就好”之类的话。依我看诸如此类的“争鸣”还是靠
后一些的好。我们需要的是事实,是原原本本,没有经过任何筛选和加工的事实。
这个事实中共官方不可能向我们提供,但我们能否期望当年运动的参与者尤其是运
动的领袖们向我们提供呢?哪怕所提供的仅仅是单方面的事实。
七年来,中共当局想方设法掩盖“六·四”屠杀真相,强迫国人遗忘“六·四
”事件,企图把“六·四”这个日子从历史上一笔抹去。难道我们的民运朋友们不
能想一想自己首先应该做些什么?想一想自己的一切言行首先应该对谁负责?请朋
友们不要忘了中共屠杀欠下的那笔血债至今尚未偿还,不要忘了那些在运动中献出
生命的同胞至今仍蒙受着不白之冤,不要忘了那些因“六·四”而被判刑、被关押
的人(其中多数不为外界所知)至今仍经受着煎熬。要知道,中共权势者感到恐惧
的不是您们的那种“争鸣”他们甚至会觉得您们的“争鸣”很可爱;他们真正感到
恐惧的是他们曾经做过而又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彻底被揭露。一旦运动的真相(包
括民运方面的)大白于天下,他们就再也无法靠谎言和欺骗过日子。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最近我终于读到了一篇用讲事实来参加讨论的文章,这就
是作家郑义写的“等待审判——我在八九民运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我并不认识郑
义,也并不了解他在运动中做过哪些事情,但我相信他是说了真话的,也相信他在
文章里讲述的事实。我赞赏他的诚实和勇气,尤其是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一个人
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无论对错,也不管美丑,一律和盘托出,主动承担责任
,这种诚实和勇气今天实在太稀缺了。
郑义在文章里谈到承担运动责任的问题,我也想就这个问题说上几句话。 我
在两年前写的“‘六·四’受难者寻访实录”,“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
这里也想向海内外的民运领袖们说几句话。我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教师,一
个普普通通的母亲,讲不出多少‘民主’的大道理,但我充分理解你们当年的行动
,我死去的儿子当年也是怀着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投入那场运动的,尽管那时他
还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孩子。正因为如此,我谴责政府对八九民运的血腥镇压。我也
不能容忍任何对那场运动的诋毁,哪怕运动的参加者犯有千万条错误。但是我要说
:如果你是一个对历史负责的人,就至少要面对运动的后果敢于承担。 我不能期
望杀戮者忏悔自己的罪孽,但我有权要求运动的发起者尤其是运动的领袖们对运动
所带给民众的苦难负起道义的责任”。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期待着能有一位当年的民运领袖对我这个小小要求有所回
应,没有想到,现在站出来的居然不是人们所熟悉的那几位民运领袖,而是并非领
袖级人物的作家郑义。这不能不令我在深感欣慰之余有所失望。
当然,我也不至于糊涂到那样的地步,即认为我儿子的死,以及所有我知道的
和至今尚不知道的无辜者的死,要由几个学生领袖来负责。在八九年那个时侯,我
并不是一个运动的热心支持者,用今天一些人士的标准来衡量,也可以算得上是“
温和派”,这倒不是我对运动的正义性有什么怀疑,而是担心学生会吃亏。据我大
半辈子的人生经历,我完全知道,当局对民众的示威抗议实行镇压是既定方针,决
不是事后说的“迫不得已”。当时学生最大的过错是太天真,没有充分认识中共的
残暴。去年四十五位呼吁“宽容”的签名者之一娄适夷老先生就说过这样的话。我
一认为,既不能因为当局的残暴而原谅学生领袖们的过错,更不能因为学生领袖的
过错而为当局的镇压开脱,因为连给孩子看的“小人书”都告诉你“缴枪者不杀”
的道理,何况参加到运动中去的人都是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如果得出结论说,当
局的镇压是迫不得已(这样的话不仅出自中共官方,而且出自某些民运“精英”)
,屠杀是学生逼出来的,那就是对历史的歪曲。罪与过,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不
能搅合在一起。如果依照现在有些朋友所作的那样的“反思”,那么中国的老百姓
永远只能做中共暴政下的顺民,成为万劫不复的奴隶。如果要指责学生的话,我和
我的同命运者是最有资格的,但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在中共统治大陆的将近半个世
纪里,死在暴政之下的无辜何止千百万,难道也能把造成如此艰难的责任推到向暴
政抗争的人身上去吗?难道事过之后也要去清算他们的“激进”吗?中国的老百姓
是能够忍耐的,否则中国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认为在反思有关八九民运的问
题时,最好不要去玩什么“西方政治学”之类的游戏,也不要去玩什么“孙子兵法
”之类的棋局,因为八九民运不是政治游戏,更不是军事对垒;当年参加到运动中
去的人,无非是表达自己对自由、民主的一种追求,表示自己对中共暴政的一种抗
议而已。勿庸置疑,当年的学生领袖要对运动的后果承担起道义的责任,尤其是在
发生了如此惨烈的流血事件之后。他们能活着撤离天安门,是以许多同胞的生命为
代价的。因此,如果他们还想保持昔日的荣誉,那就至少要做到,不放弃当年千百
万示威者曾经追求过的理念,不忘记曾经声援过、帮助过,甚至用鲜血和生命保护
过自己的人们。死去的已经死去了,活着的应变得成熟起来,为实现死者的遗愿、
为继续受中共暴政蹂躏的人们作更坚韧、更有成效的斗争。我作为死难者的母亲
,作为中国的一个不愿苟活的知识分子,在我的余生所期盼的仅仅是这些而已。
我想,这些话可作为上引那段话的一个补充。因为我发现,我两年前的那段话
竟一再被某些民运理论家引用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似乎我也是主张把运动导致镇压
的后果归咎于激进派学生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我在这里必须把话说明白,这么多年来,最令我失望和寒心的,并不是来自各
个方面对八九民运的诽谤、诋毁甚至谩骂,而是对这场运动尤其是“六·四”流血
惨案的冷漠和遗忘,特别是当这种冷漠和遗忘发生在当年参加过运动的人身上时。
记得在两年前,一位在西欧靠打工为生的大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在信中这
样写道:“我想从您那里求得解答,您儿子捷连的死究竟是否值得?尽管我提出这
个问题对您来说是那样的残酷。(大意如此)”此前这位大学生已同我通过几封信
,我知道他当年是从长安街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因此他的命运自然同那些死去的同
胞联在了一起。他说这个问题憋在他心里已很久了。他在信里向我解释,他产生这
样其中就有海外的留学生组织。在已过去的七年里,许多旅居海外的留学生和在海
外的想法是由于目睹了许多民运分子的不良表现,如追名逐利,搞“窝里斗”等等
。这封信给我的心灵很大的震动。正是这封信,以及其他类似的信件,促使我在《
寻访实录》的“序言”里写下了上面引述的那段话。在我看来,一些人对八九民运
的诽谤和诋毁,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不值得去理会,因为他们所持观点的不得人
心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何况,八九民
运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迟早会得到公正的评价。我为之担忧的,倒是对运动的
冷漠和遗忘,因为这将极大地消磨国人为争取自身权力不懈抗争的意志,从而延缓
中国走向民主文明社会的进程。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寻访“六·四”死难家属过程
中所了解到的一桩桩一件件血和泪的事实记录下来公诸于众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
和我的同命运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人们勿忘“六·四”,并致函全国人大要
求独立、公正地调查“六·四”事件、对屠杀的责任者进行法律追究的原因。
去年春天一个阴雨天气,我辗转来到太湖边上一个偏僻农村去看望一家难属,
死者母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至今还是传统农家打扮。她领我去了她亡儿的
墓地,我们相抱着哭倒在坟头。她一再喃喃地重复着:“我真气啊!我真气啊!为
啥不对我说清楚?为啥要开枪打死我的儿子”?这么多年了,这位母亲时时刻刻想
着的,就是要政府说个明白,究竟为什么要把她的儿子打死。在她的心目里,谁是
那场血腥屠杀的刽子手是一清二楚的,要找谁算这笔帐也是一清二楚的。她不清楚
的也没有想到要弄清楚的,是当年的民运领袖今天究竟在做些什么。我想,作为七
年前那场运动的领袖,不管是自己认为属于“温和派”的,还是被别人认为属于“
激进派”的都应该想一想自己为这位母亲做了些什么:至于是“激进”,还是“温
和”,我想这位母亲是不会有兴趣去追问的。
这一年的初冬,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心酸的事情。一位“六·四”死难者的父亲
因多年郁积成疾猝然离开了人世。在病危期间,他想到自己已不久于人世,几次挣
扎着要把揭露“六·四”屠杀真相的文字材料张帖到大街上去。自然他被家人劝阻
了。在弥留之际,他又反复叮咛他的妻子,一定要把儿子的死追查清楚,要政府作
一个交代。我在他临终前见了他一面,他已不能说话了,只是紧紧地握着我的手,
默默地看着我。我当然知道他心里想说些什么,然而也只能默然以对。我现在回忆
起这个生离死别的场面,心里还是那样沉重,总是想重复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不
能期望杀戮者忏毁自己的罪孽,但我有权要求运动的发起者尤其是运动的领袖们对
运动所带给民众的苦难负起道义的责任。”
诚然,我这么些年来所得到的,并不都是失望。去年“六·四”前夕,二十七
位难属联名致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他(她)们亲人的死有个负责的交代。同年秋
天我和我丈夫被当局秘密关押期间,又有十五位难属联名发表公开信,要求政府立
即释放我们。难属们为维护自身及群体的权利所作的抗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
声援,从事民运的人士,他们没有忘记“六·四”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没有忘
记我们这个“六·四”受难者群体。他们给予我们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是比
任何东西都宝贵的。他们不仅年复一年地坚持着对难属的人道救助活动,而且每年
都要给难属寄来慰问卡。我想,如果没有这些,难属们的日子会过得比现在更艰难
,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精神状态。前些时候,我曾两次收到由友人转来的署名为“
六·四绿卡受惠者”的捐款支票,款数虽不多,一次20美元,一次15美元,但
说明这位留学生记着我们这个受难者群体,他的这份良知和情意是很难用金钱来衡
量的。但愿这样的好人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以上所述,只是我的一些感想,其中涉及到海外有关八九民运的争论之处,也
仅仅是一些感想,若有不当,敬请原谅。我的想法集中到一点,就是:愿大家为我
们这个轻得不可承重的世界多增添一份道义的重量,为我们这个正经历着的艰难时
世多作出一粉承担。
□ 原载《探索》月刊电子版试刊
∞ ∞ ∞ ∞ ∞ ∞ ∞ ∞ ∞ ∞
不能遗忘
·沈 彤·
真正热爱和追求自由的中国人正在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障碍——近半个世纪共产
极权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特性,这一障碍的深刻程度远远超出政体的、经济制度的、
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所能带来的影响,其本身也制约着这些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变
革。
专制统治的胜利不仅仅在于把独立的,同时又是社群的人变成为与形而上世界
,周围世界甚至自身世界发生任何有实质意义关联的孤立个体,从而使这些个体在
精神、理性和物质存在等意义上实际成为最彻底的奴隶,更重要的是,它使绝大多
数这样的奴隶——如果不是全部——产生自由和幸福的幻觉。形成这种统治奇迹的
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专制极权制度下的遗忘机制。极权制度通过种
种方式——如篡改历史,消除自由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体,消灭独立司法体系,恐怖
统治,摧毁人际间的诚信等——达到使人忘记,或是索性对社会的、他人的、自身
的历史浑然不知,从而几乎是随心所欲地来控制人们对历史记忆的取舍。
与专制极权制度的抗争因此不仅仅是对现有体制的改变,而更重要的是对正常
记忆的恢复,对正常理性的恢复,对有价值意义的精神的重建,以及在这一过程中
所必需的战胜惰性、怯懦、羞耻、幼稚、功利的艰苦努力。这种努力的过程是自由
主义者所向往的新制度稳固存在的条件,其成功也是建立该制度最重要的目的。在
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对专制的抗争是记忆与遗忘的对抗,是对知情与不遗忘的
人的基本健康存在状态的自我关怀与保护。
在中国现在后极权社会的条件下,很多的社会群体——新兴的中产阶级,市场
经济影响下的劳工阶层,各种利益集团等等——都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制度的改
变,并且成为新体制的有机部份。与制度的改变相比,对记忆和理性重建的使命则
相对集中地落在自由派知识分子和对宏观制度改革先知先觉的反对派身上,中国知
识分子和异议份子在这一方面的素质将根本地影响中国在自身的后共产极权的转型
期,以及之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命运。
由于“八九民运”和“六·四”屠杀所造成的重大与潜在深远的历史影响,对
过去五年中中国知识分子与异议份子在记忆与遗忘问题上作为的回顾,将有助于我
们理解这一群体的基本理性素质。遗憾的是,在一片强调“不能遗忘”的辞藻背后
,隐藏着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遗忘。
对很多事情的不遗忘需要相当的勇气,特别是这种不遗忘不仅是消极的,同时
也是积极的时候。如在各种场合反复不断地提醒自己和他人邪恶确曾发生过,这种
记忆和提醒往往会在邪恶面前招致麻烦甚至惹祸上身,因此,怯懦为遗忘提供了充
足的理由。消极的不遗忘在极权制度下已是难能可贵。一方面,我们可以对此发生
的邪恶进行回忆,理解与反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墨写的谎言面前保持沉默。
在“六·四”屠杀之后的恐怖中,我们不幸地看到,怯懦的力量远远超出了勇气的
力量:表面的忏悔伴随着内心真实的懊恼,所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积极的悔过
不但背叛了当初自由说话的权利,也出卖了现在不说话的权利——极权制度的受害
者同时成为专制的帮凶。已经断了脊梁骨的人们相互抚慰,一切背叛于是都成了顺
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每想起当年天安门广场上成千上万的绝食学生,就不禁
百感交集。曾有那么多人为此发誓将生死置之度外,而今他们的大多数却在步出监
房的牢笼的同时,自愿或不自愿地步入自己筑起的理性和心灵的牢笼,在怯懦的遗
忘中真正地慢慢死去。
与这种因怯懦而遗忘相关联的是一种因羞耻而造成的遗忘。劫后余生的人们不
能面对真实的历史和自己曾经遗忘真实历史的选择之双重负,因此都纷纷加入所谓
“不堪回首,不要回首,不需要回首”的合唱中,在主张不提及“六·四”、不打
“六·四”牌的声浪中,不乏此种羞耻的遗忘。
在解脱了牢狱之苦的知识分子和异议人士之中,至今很少有在面对“六·四”
的罪恶本身的回忆中背过脸去,佯装不知的。但在面对历史评价,面对未来时,一
种功利性的遗忘就会显现,这种遗忘往往以一种热血沸腾,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
所谓爱国心、责任感为幌子。这里所说的功利性是指无论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的那种所谓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原则。江泽民
说,如果没有五年前的断然措施,也就没有今天的繁荣和稳定。这在很多知识分子
和异议人士中竟能听到热情万丈的同响。人类文明和反文明的历史已经多次证明这
种功利性原则的实施在价值与精神意义上的危害远远超出其短期和局部的“成就”
,也与对人本的理解,个人基本权利的尊重背道而驰——古代有苏格拉底和耶稣基
督的死刑,当代有纳粹德国的人种理论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事例不胜枚举。而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异议人士中仍有用功利性原则去衡
量“六·四”与“八九民运”意义,去决定如何审视“八九民运”和“六·四”屠
杀的美好与邪恶的人,在所谓爱国心和责任感的冲动和幻觉里,有些异议人士常会
对“六·四”的屠夫“同志”相称,会一厢情愿地发出什么“社会和解”的呼吁。
更有甚者,一位著名“异议”女记者,在这种冲动和幻觉中,不敢面对屠夫,而对
当年广场上学生的不成熟和不知趣破口大骂,把或许冒进但绝对正当的行动和在铡
刀下缩头不尽快捷的所谓“罪恶”与屠夫的暴行等量齐观,又有“邓小平是改革总
设计师,救国家于危亡之中,八九年采取断然措施,使改革回到正轨”等等呓语。
这种功利性遗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奴性心态的延续。在为八九年的“断然
措施”辩解的声音中,总能听到一种“进步说”,归纳起来无非是:狼最近在吃羊
的问题上有所节制,不再多有狂吃、滥吃之现象,比起以前是大有进步的。
我并不否定狼(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在吃羊问题上的变化,客观上改善了羊群
的生存条件,但有些人把这一改善看成是狼性的进步,就是逻辑上的荒唐。奴态的
遗忘就在于坐稳了奴隶的人们早已忘记了什么是自由,也忘记了自己本应是自由人
,常常从前辈知识分子和异议份子那里听到关于过去狼如何凶狠,而今已近善良的
说法,更有对现在不安分守己、但没有遭到狼象从前那样虐待的羊无名的愤怒。对
后来的造反羊群之冒进和对前辈的不尊重的怒气里,不乏对自身所曾经遭过的苦难
已成为历史的事实而愤愤不平。
还有一种在认知范畴内的高级遗忘。因幼稚而遗忘。知性成熟的重要表现在于
对被审视事物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但绝不等同于时空和心
态上的距离,而主要是指批判地审视事物的姿态和能够保持这种姿态的素质。这种
历史哲学的角度不但要求我们对历史事件本身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要对这些事件深
层的价值意义,以及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规范的关系进行不断地探询。这种知性的成
熟过程产生新的知识——批判的知识。所以,这里所说的幼稚的遗忘是指获得这种
批判知识能力的缺乏以及对自己或别人已获得的新知识的遗忘。这种遗忘中的最极
端的亚种就是对批判的理性全然无知。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中国人权发展史的文章,结尾竟是这样写的:“……中国未
来的人权发展,可以把最严重的摧残过人权的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改换一下来形容
:前途已现光明,道路还有曲折。”无论是无条件地接受,还是调侃地引用毛式语
言,都是对批判的理性精神的基本背叛,是认识上的幼稚。我决不能想象任何一位
犹太作家在记述、分析纳粹大屠杀时会引用希特勒语录作结尾论证。事实上,就我
所认识的德奥等德语地区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无论犹太还是非犹太人)至今仍不能
纯粹从音乐审美的角度聆听瓦格纳,甚至索性拒绝倾听——只因为瓦格纳音乐在德
国纳粹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影响——更何况引用战乱与屠杀的罪魁之语录。
这种言论方式在中国知识分子和异议人士中时常出现,以上提到的不过是简单
的一例。这说明这种批判知识的重要性和获取这种知识所需的成熟。想想看,专制
极权一度曾多么成功地把奴性、反文化、反人性、盲目偶像崇拜强化进我们的语言
系统,再符号化和同一化,使我们在浑浑噩噩中重复着专制的咒语,在麻痹的状态
下成为极权病毒的媒体,同时,幻觉着美好。这种成熟是对信仰的热情和坚韧所不
能取代的,但却是在摒弃邪恶,重建美好的事业中至关重要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前面所批判的一些现象。
当我们建构了价值规范,战胜了造成遗忘的怯懦、羞耻、功利、奴性、幼稚,
并且具备了由于对终极价值关怀而成的超然精神,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回到一些第二
性的理性问题上,即用实证主义、经验主义方法得到的工具性经验——如民主化的
最佳途径、发展的最优条件,在特别事件——如“六·四”平反处理问题上的惩罚
与宽容的平衡等等。前述的一些关于发展、稳定、是否打“六·四”牌的说法都只
能是在这种第二性的理性问题范畴中才可能具有意义。这些意义不能超越这一范畴
,只能从属于我们建构的信仰价值核心,比如在遗忘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因为民主
新政府的稳定,发展的代价上的诸种考虑而采取快捷的方式和原谅的态度,但绝不
能忘却邪恶曾经发生,决不能停止理性的反思。(具体的方式可以一方面迅速结束
制裁和法律惩罚,同时在公共媒体中展开道德层面的持久讨论。)
对专制的抗争就是战胜遗忘,就是认识到在人的苦难中遗忘的罪恶,甚至超出
了罪恶本身,对自由的真爱应使我们有沉重的心,重压在“六·四”屠杀以其无数
次中国历史上的劫难之下,这心的沉重已不能再继续承受遗忘之轻了。
□ 本文作于一九九四年,原载《新闻自由导报》
~~~~~~~~~~~~~~~~~~~~~~~~~~~~~~~~~~~~
【六四杂感】 or go to the end of this last column or back to TOC
“六·四”追思
·杏 儿·
七年了,那一段历史一直是心中无法愈合的伤口。现在,应该是冷静反思的时
候了。但我不是那种能对政治高谈阔论的人,也不大喜欢这么做,只好在这里写一
写自己的见闻罢。
那年,我也拿到了美国这边的录取通知书,正在办理护照等各项手续。朋友们
劝我不必上街去了。可是出国从来不是我生活的主要目标,在我的朋友和学生都在
为理想、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而奋斗甚至流血的时候,我没有办法躲着不出去。
当然,曾因此而没能在八九年秋到美国来,但我可以说是“活该”而且“无悔”。
“四·二七”游行我还只是跟在游行队伍中的旁观者。到后来,几次最紧张的
时候都是在广场上过的夜,戒严令是在广场听的,而六月三日,在看到电视里说希
望市民不要出门上街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个朋友骑车奔往天安门。是的,我是四号
凌晨撤离广场的那几千人之一。
现在回忆起来,心情还是非常沉重。那一阵救护车的声音从绝食起就没断过,
听得多了,现在再听到这种声音时心还是揪着的。那晚的枪声的确象鞭炮,好几年
,听到外面车子开过压在什么东西上那种噼啪的声音,仍是怔怔的不知怎么回事。
然而我还是幸运的。因为一直没出广场,那晚反而没太看到血腥的场面。但撤
离时六部口坦克压人的惨痛,第二天在长安街看到的血迹,加上后来听一位朋友给
我讲了些广场外面的事,使我不禁愤怒,而且心痛。
六月三日的气氛非常紧张,广场外发生的事情通过各种渠道传进广场,人民大
会堂的高音喇叭一遍又一遍地播送着政府的警告,高自联的广播不断传来各处告急
的消息,广场四周都能看到向上打的警告性的枪弹不断,谁都知道清场是必然的事
。去广场时我们都各自带上了工作证,除了在广场可作通行证外,同时也可作为辨
认的凭证。不过那时我想我不会死,更可能的是让塞进一辆公共汽车送往警察局。
我一贯反对暴力,那天的事后来已经失控,军队开枪固然令我愤怒,一些人失去理
智的行动也令我很难认同。但我仍然留在那里,因为相信自己为民请愿的初衷,更
为了一个学生说的一句话。当时,在最紧张的时候,他说:“如果需要我流血,那
么我愿意!”
柴玲说的她希望别人去流血但她自己不愿牺牲因为她是“上了名单的人”。如
果是真的,我不知道那天在枪弹中丧身或致残的人们会不会也轻易的原谅她的年轻
,也不知我那学生会怎么想。当然,那天晚上她也在广场,她拿着个小话筒在纪念
碑附近走动着,劝告大家放下武器,作无暴力抵抗。那一幕记忆使得我很长时间里
一直不愿相信许多关于她的传言。但至少,我一直觉得遗憾,在事件还没有恶化到
那种程度的时候,为什么高自联或其他组织者没有人充份强调“无暴力抵抗”,反
而一再要求大家到各紧张地点增援。
现在想起来,那次运动的组织者的水平实在差得令人遗憾,有人只是因为说话
有煽动性,还有的只是因为言行激进,很少有人有什么系统的思想。几百万人的运
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运动初期的要民主反腐败到后来变成了要求与政府对
话和要求政府的承认。现在后炮起来,总说要是当时见好就收也许可以避免后来惨
痛的结局。可在当时,谁也不知什么时候就算“见好”了。又由于轰动效应,似乎
只有激进的观点才有市场。有一次万润南等人在座谈会上建议撤出广场,结果却被
否决。很多时候广场内外是一种群龙无首的场面。
不过六月三日晚的天安门广场情形还好。除了有一段时间高自联的喇叭不知为
什么沉默着令大家有点无所适从外,总的来说他们干得还算不错。侯德健等人在最
后的时候与戒严部队谈判并得到可以从前门东南角撤出的允诺后来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高自联的喇叭被打哑以后,如果不是知道应该往什么方向走,想来会有许多不
该有的冲突而可能造成更多的伤亡。
我必须承认,自己是很怯懦的。在得知可以从东南角撤出后,一些人开始渐渐
往外走,我后来也就离开了纪念碑,走到历史博物馆附近,但还是不好意思走出广
场,就站在那里看着荷枪实弹的军人跟在坦克后面缓缓逼近纪念碑下。那开着盖的
坦克上架着的机关枪很令我痛心。多少年来解放军一直被认为是人民的军队,不想
现在那枪口竟真的对着我们自己。我不知道后来有没有人再抵抗,但那种机枪扫射
的说法在我看来只怕是故事。再后来,大家都开始往东南角跑了,我便也随众人跑
去。那时天已蒙蒙亮,前门附近街道两边有很多人在鼓掌,往外走的人很是悲壮,
说,“我们还会回来的。”
出来到前门后面,看到一些军人蹲在那里,就有些人去和他们理论。有的军人
低着头,眼里含着泪。可没想到后来在六部口有人丧尽天良将坦克开进了小巷,三
轮车上并排躺着的身上青紫的学生的样子成为心里永远的痛。
安息吧,年轻的朋友们!
□ 寄自美国<nxie@oucsace.cs.ohiou.edu>
∞ ∞ ∞ ∞ ∞ ∞ ∞ ∞ ∞ ∞
我们比西方人更重情感?
·力 刀·
从小在国内受到的教育就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如何发达”,“中华民族是世
界上最勤劳,勇敢,善良,讲究礼仪的……”,而西方呢,尤其谈到美国,常如是
说:“人与人之间就是金钱关系,人情淡漠,甚至父母子女之间也是如此”等等,
随之而来的例子就是什么“子女十八岁以后必须搬出家住,父母不再提供生活费”
。最具有宣传性的故事(在《华夏文摘》或是《枫华园》上就读过一篇这类故事)
是:父母看望已成家子女(哪怕圣诞之夜),要自己掏钱去住店。描绘了一副凄凉
无比的西方人际关系图画。果真如此么?来北美生活七年多的所见所闻使我认识到
:未必如此!
首先,我的职业经历和知识使我对上述观点产生否定:在美国及欧洲每年有上
万例次的器官移植,其中1/3供器官来源于活亲属供者,即父母,兄弟姐妹之间
捐献。从医学角度讲,人有一个肾既可生存,捐献出一个肾并不影响生命质量。然
而在国内,活亲属供者比例不过千分之一。1/3与1/1000这是何等的差距
!记得一次跟着老板查房,病人是父女俩,次日将接受亲属供肾移植手术。当我走
进病房惊讶地发现:供者竟是才十七八岁文静秀气的金发少女!她将要为她的老爸
捐一个肾以挽救其生命。看着她平静如常与我老板交谈还带着几分稚气的面庞,我
暗暗叹息:这在国内绝无可能,千分之一的概率中也百分之百是父或母捐给子女!
这个女孩的形象深深印在我脑海中。另一次,我正在系办公室与秘书聊天,呼啦啦
进来一家五口人,原来是登记体检化验的,做父母的和兄及妹四人都要为十七岁的
肾衰患者供肾,看着他们亲密的偎在一起说笑着,我和秘书们深受感动。目前随着
医疗技术的进步及供器官需要量的增加,活亲属供部分肝,部分肺,部分胰的手术
也越来越多。笔者工作的移植外科是世界上五个(北美第一个)最早开展活亲属供
部分肝移植手术的单位,去年所施行的166例次肝移植其中1/3是活亲属供部
分肝。圣诞节前系里专门召开两次晚会宴请所有健在的移植受者及亲属供者。席间
看着听着他们相互自然而平静地交流各自的经历和体会,看着供者和受者们表现出
的因对方的存在而使自身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深深地感受到那
种人间最美好的亲情的巨大感染力。
另外,出国后在理念上受到较大震动的是西方人对自己亲属所给予的另一方面
关怀:哪怕是向对方招供在全球播放的电视上认栽了的战俘,回国时全家及公众会
捧着鲜花拥到机场迎接,邻居们在家周围栏栅和树枝上扎许多黄绸巾和彩色汽球以
示欢迎平安归来。我敢说若在中国,当事人非戴上“叛徒”帽子给毙了不可,其家
人也必是舆之“坚决划清界线”断绝关系。若你读过“志愿军战俘记”一书,看看
五十到八十年代,我们民族对待自己的,甚至是曾经坚决抵制策反而饱受折磨的朝
鲜战场归来战俘种种岐视,在政治上,生活上,人格和心理上冷酷无情的对待,我
们不应惭愧汗颜,认真检讨吗?另外西方人对是服刑犯的亲属,多数仍定期全家探
望,送去人伦之温情。哪怕是死刑犯既将上电椅的前30分钟,家人及其律师仍
为之呼吁奔忙以求改刑。这些真是中共宣传机器常攻击的“虚伪的人性”吗?对比
一下:文革中被中共割断喉咙然后枪杀的张志新女士其丈夫则与之离婚带子女躲避
远远的。我至今难忘一副面容:那是我上医学院一年级下期的局部解剖课所见和亲
手解剖过的女青年。由于77级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格外受到重视。我们上
局解时,有幸分到一具保存质量较高的青年女尸。通过详细观察和仔细解剖我们发
现这是一个发育良好的处女,留着同今日马家军姑娘们的短运动头发——当年女犯
的固定发式。从半边尚完整的面容可看出,其生前是一个相当漂亮的姑娘。但另一
半脸确被子弹摧毁。手,脚腕处明显可见因长期戴镣铐而留下的疤痕。后来才听说
这是文革中枪毙的女“现行犯”,因家属不愿认领而弃尸荒野,医学院有幸得到这
样一具难得的年轻女尸标本。她生前是本校附属医院护士,还是本校职工家属!我
常想:张志新女士和这位姑娘生前受到的可怕的痛苦和折磨,可能还不光是来自肉
体上的,更加痛苦的是来自精神上的:在那生死离别之际,曾是自己亲人的断情绝
意!日本电影“节山酋栲”讲述过几百年前日本某山村实行一种将刚满60岁的父
母背到深山里弃之等死的可怕风俗。而我们民族对待归来战俘,服刑犯人种种不人
道行为不也是对最基本的人性的遗弃么?这实在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和耻辱,是现代
社会我们民族精神和社会道德水准低下的表现!张志新女士前夫,那位女青年家人
及我们众人可以把这一切推到中共头上及文革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我们民族人性的
扭曲和泯灭,以逃避自我良心的谴责,但正视现实深刻反省一下,从更深一层民族
文化角度讲,几千年来所标榜我们至今仍常挂在嘴上的所谓“宁死不屈”,“大义
灭亲”等等封建社会信条,不正是我们对待归来战俘,服刑亲属种种不人道行为的
文化背景,一种对人生命价值的不尊重,基本人性扭曲和泯灭的根源吗?
我感到鼓舞的是,自“六·四”以来,以丁子霖,蒋培坤夫妇,王军涛,陈子
明,刘刚等受害人的家人为代表,为维护自己亲人的声誉和正当利益,以病弱之躯
勇敢地与蛮横的中共当局抗争,不惜自身遭受其迫害。体现出人性善的自然属性在
民众中的萌发和觉醒。前一些时候,BBC及美国几大电视台播放了国内育婴院里
的悲惨故事引起国内外哗然。那天我正在吃晚饭,看到播放的濒死女婴镜头,其惨
象使我立即没了吃饭的胃口。但因事关中国,我坚持看完了节目。我不想在此再做
什么“捍卫祖国尊严”之举,因为不少人已做过了,“人民日报”为此花了不少版
面篇幅。我也宁愿相信中共和当地政府部门绝无饿死育婴院女婴计划,这些都是B
BC和美国新闻业的不怀好心反华分子捏造和诽谤攻击。但我想指出的是:镜头上
的女婴确是中华血统而非卢旺达或埃塞俄比亚饥民,从医生角度上看,其确实因长
期饥饿,极度营养不良而濒临死亡。人民日报有关文章也透露其确实在育婴院待过
,几天后死于感染。还需要说什么呢?还能说什么呢?我们可以骂这个女婴的生身
父母和Susan Smith一样狼心狗肺,抛弃自己的亲骨肉,可她被送到政
府办的育婴院命运显然也没好多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的一对美国夫妇朋友
因不能生育,到中国领养了一个也是被遗弃的2岁女孩。这个朋友为了照看护理好
孩子,放弃高薪的律师工作在家当妈妈。去看望他们时,她告诉我,小安娜嘴巴时
而发出汉语单词,她努力重复出发音让我猜测翻译,我告之是“饼干,苹果”等。
再去看她们时,只见小茶几上堆满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饼干,娃娃拿着苹果当球滚
着玩。朋友拿出去中国的照片给我们讲述领养孩子的经历及所见所闻。她说育婴院
里几乎全是女孩,各别男孩则必是有先天生理缺陷的残疾儿。照片上另外两对夫妇
,一个领养了有先天唇裂孩子,回美国又花了不少钱为他去医院手术整容。另一家
领养的是有先天性心脏病男孩,幸运的是男士本人是很有经验的心脏外科医生,所
以一切不在话下。这次访问后没几天,当地电视晚间新闻又报导一则消息,近来美
国人从中国领养孩子比例明显上升,同时播放当晚在机场受采访的十对同机回美夫
妇,抱着清一色的女婴!看到这儿,心里真不知是什么滋味。一方面替这些女孩高
兴,祝福她们有幸得以在这个富饶的国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同胞的所作
所为感到耻辱,为中国政府为了美元,出卖国格,出卖中华民族未来希望的另一半
所在--女婴而愤怒!我看不出这种政府集体行为与个体人贩子的行为又有什么
本质差异!
回到本文开头谈及的“在西方父母看望子女到外面住店”的故事,我专门询问
了四个在一起工作的老美,他们听后有着几乎一致的看法:⒈极少见到和听说这种
事;⒉至少在绝大部分中产阶级范围内及就他们自己而言,父母及家人来访,多是
大家分睡客厅或地下室,哪怕挤一挤也没住店之说;⒊就其观念和经历判断,这种
事即使有,也必有特殊原因或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如:老人睡得晚,习惯于清静,
或是老烟枪,嗜酒诸如此类。其实这也表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体谅与平
等的正常关系。难道国内三代甚至四代同堂可整天为生活琐事争吵,打闹就好了么
?18岁以后人应该自食其力,为何还要依靠父母呢,靠父母养活就是重感情了?
那对于日渐老迈的父母辈岂不是不公平?
罗嗦到此,想说明一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光荣历史,有值得自豪或夸耀的
优点,但不应成为贬低或蔑视其他民族人民的本钱和基点。否则在某种特定环境下
被加以利用,难免希特勒的“日尔曼精神”,东条英机的“大和民族魂”以及老毛
的“大跃进”和“文革”等人间悲剧不再重演!如果有谁对我讲什么“我们民族最
……,最……”,我想说你所讲的是“True Lies”。
□ 寄自美国芝加哥
∞ ∞ ∞ ∞ ∞ ∞ ∞ ∞ ∞ ∞
电影《天安门》观后
·马悲鸣·
“六·四”六周年前夕,卡玛·韩丁极其夫婿高富贵正在制作纪录片《天安门
》的消息报导出来后,曾在传媒引起轩然大波。如今这个电影终于剪缉完毕,在下
有幸先睹为快,总的感觉相当不错。
影片的开头处是一组“六·四”凌晨血与火的镜头,很快就出现了那位据说名
叫“王维林”的青年只身挡坦克的画面。笔者之所以用了“据说”两字,盖因有关
这位青年的姓名和下落的报导多无旁证。最初传出来的消息说那个规避他的坦克手
,回去就被军法处决了。再后来传出这位青年的名字叫“王维林”,并说他离开不
久,即被戒严部队所杀,从此便成了“王维林烈士”。
紧接着这个镜头的是从中共“平暴”纪录片里剪下来的同一个镜头。官方的解
说词是:“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如果我们的铁骑继续前进,这个螳臂挡车的歹
徒难道能够阻挡得了吗?摄象机拍下的这个画面和西方某些国家的宣传恰恰相反,
正好说明了我们的军队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
这之后开始进入主题:“五·四”学生示威、“一二·九”学生示威、解放军
入城式、“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开国大典……,毛主席检阅百万红卫兵、十
里长街送总理、毛主席追悼会、西单民主墙、审判魏京生,直到胡耀邦逝世。一部
围绕着天安门的七十年历史,简洁明了地交代给了观众。这其中有个文革万人大会
的场面。主席台上一位佩戴红袖章领呼口号的人,仔细一看,原来是阮铭。
从胡耀邦去世开始,就是大致按时间顺序剪接的“八九民运”。其中穿插着对
一些重要人物的采访。一条时断时续,贯穿事态发展的脉络是柴玲那个著名的“五
·二八”自述。
这个自述清晰可辩:“我没法告诉他们,其实我们期待就是流血,就是要政府
最后在无赖至极的时候用屠刀来对着它的公民。我想也只有广场血流成河的时候,
全中国人民才能真正擦亮眼睛,他们才能真正团结起来。”
该自述另一个重要之处:“下一步,作为我个人,我愿意求生下去。广场上的
同学,我想只能坚持到底,等到政府狗急跳墙的时候血洗。不过我相信一场大革命
很快就会到来--要是它敢采取下策的话。”这段自述影片没有收入。
八九民运时的电视转播铺天盖地,累积长达数百小时。这部电影总共剪缉成了
三个小时。制作者没有浪费观众的时间。在这三个小时的电影里,那些广场婚礼之
类胡闹的镜头基本没有,所有的大多是旁观角度的镜头。和中共的“平暴”片与八
九民运领袖们的自传片相比,其客观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影片里一位接受采访的大学女教师梁晓燕在运动之初也曾上街游行抗议“四·
二六社论》。学生绝食后她虽不赞成,也还志愿到广场上去服务。戒严后期她尽力
劝说自己的学生离开广场以避免牺牲。到了六月三日当晚,她在家里听到开枪的消
息后想到仍有九名自己的学生没有回来,便骑车直奔广场,尽自己最大的力量避免
流血。“六·四”凌晨,她在距离清场部队的枪口只有一尺的距离上最后撤离。
这位梁老师提到她认识的一位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私下表示反对学生撤退。因
为学生一撤退,中共整肃的矛头就会直接指向知识分子。梁老师接着说:“当时我
就气了。我说:呦,你让学生给你去顶炮弹,你们有什么权力待在后边。你去受受
那个苦看,你成天好啊!一顿饭不拉。你在家里睡得舒舒服服,让别人在前边给你
挡那个(指枪弹)。”
这位梁老师在回顾那场运动时说:“在这整个过程中,有一些非常纯洁的东西
、有一种难以忘怀的东西,也有很让我不能接受,甚至让我恶心的东西,而它们都
是交织在一块儿。这就是历史,是这么一个过程,它不可能被完整地抽象出来。”
“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全民行动,好多的党组织也参与在里面了。但是只要事
态一明确,本来是风起云涌,马上就是一溃千里。这种东西分析起来,都觉得非常
不可思议。但是其实风起云涌和一溃千里确实有内在的联系。它能够风起云涌起来
,就说明它有一溃千里的机制在里面。”
好个“风起云涌”、“一溃千里”,真是点睛之笔!面对坦克推进和自动步枪
的点射,溃败是当然的。但梁晓燕指的不仅是阵势上,更重要的是气势上,或者说
气概上的一溃千里。她说:“事后,很多人不认为自己应该去承担什么,而认为‘
局势逼得我不得不这样’,大家都很心安理得的去说任何人家让他去说的话,而这
时的表现又和风起云涌起来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加入,而且说话越来越放肆
、考虑问题越来越不负责任这样一种表现有关。因为在群体的运动中,也不需要他
个人负责任,因此当一个东西形成潮流以后,就会发展到一个不可控制的程度。而
当这种外在的环境突然消失的时候,他自己内心并没有什么认为他应该承担的东西
。因此很自然地,‘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两种行为内在的逻辑是通着的
。我觉得这样的时代应该永远让它过去了。而这种事情就应该从每一个人自己做起
。你是个人的选择,你要对你个人的选择负责任!”
我周围的一些观众事后聊起这部影片都对“四君子”里的刘晓波改变了看法。
原来大家都以为他是去起哄架秧子的呢。这种恶劣印象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郑义在《
时报周刊》上连载三期的大作《这叫什么忏悔?》。该文说:“成名欲的疯狗撵得
刘晓波满世界跑。从北师大跑到美国,又从美国跑到天安门广场,到处寻找鲜花和
掌声……”。郑义甚至公开警告刘晓波:“不要当众手淫!”
刘晓波自己讲,他们到广场上去的目的是为了号召起群众的理性,以便“见好
就收”。可谁知他们自己也被广场上的盛大场面所感染,真以为自己能“一言兴邦
”,结果反而成了火上浇油。影片收入了六三之夜,刘晓波砸烂枪枝以期避免正面
流血冲突的镜头。侯德建在影片中讲,“六·四”凌晨的最后关头,柴玲说赵紫阳
和阎明复传过话来要她们坚持到天亮。刘晓波当即表示反对。因为不管这话是真是
假,拿这么多人命去赌博是不人道的,所以他们力主撤退,这才避免了流血。
影片收入了不少枪击死难者的镜头,但没有收被吊死焚尸和开膛破腹的清场士
兵的镜头。再次出现“六·四”凌晨的血与火之后,是清场部队在已经无人据守,
遍地狼藉的广场上面向正在升起的国旗肃立致敬。
结尾处又有两组对比镜头。其一是邓小平接见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和紧接着三
年以后邓南巡的镜头。其二是广场万人追悼大会上几位死难士兵的母亲悲痛欲绝和
紧接着丁子霖教授哀伤的哭诉。最后是丁子霖的儿子蒋捷连走在游行队伍中的照片
,镜头推进到蒋捷连头部的大特写,并逐渐充满整个银幕。
这个电影的剪接很见功力,三个小时看下来不让人烦,可谓行云流水,一气喝
成。笔者奉劝那些看烦了八九“六·四”镜头的读者不妨再看一遍这个电影。即使
其内容已经都知道了,但事隔数年,冷静下来以后的感觉还是大不一样的。
□ 寄自美国
————————————————————————————————————
Now go to the previous Zeng Kan issue
or go back to the TOC of this issue
or go to the next Zeng Kan issue
or go to the index of all available issues
or go to the end of this last column
————————————————————————————————————
本期责任编辑: 钟 超(美 国) <cnd-cm@cnd.org>
读者技术咨询: 徐名扬(澳大利亚)<cnd-help@cnd.org>
网络技术维护: 熊 波(美 国) <cnd-info@cnd.org>
《华夏文摘》主编: 萧 同(美 国) <cnd-cord@cnd.org>
《CND》总编: 温 冰(加拿大) <cnd-manager@cnd.org>
————————————————————————————————————
订阅(或停订)《华夏文摘》请寄: LISTSERV@UGA.UGA.EDU(GB
版)
并请注明: SUB (或 SIGNOFF)CCMAN-L FIRST LASTname
或寄: LISTSERV@BROWNVM.BROWN.EDU(HZ版)
并请注明: SUB (或 SIGNOFF) CNDBRU-L FIRST LASTn
ame
停订命令不必加 FIRST LASTname
————————————————————————————————————
其他获取或阅读《华夏文摘》的途径:
无记名文件存取(FTP) :ftp.cnd.org[132.249.229.100]:pub/hx
wz
(加拿大读者可用:canada.cnd.org[142.132.12.100]:pub/cnd/hxwz
)
考访服务站(Gopher):cnd.org(中文或英文目录)
万维网服务站(WWW) :http://www.cnd.org/
————————————————————————————————————
国际统一刊号 ISSN 1021-8602
————————————————————————————————————
本期编辑用软件: NJSTAR ◎倪鸿波
本刊同时采用 ZWDOS ◎魏亚桂 中文软件处理日常编务
————————————————————————————————————
HTML version rendered by XT
Converted from hz8 codes by perl scripts written by WL, amended by GC.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