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
◆ ◆
◆ 华 夏 文 摘 增 刊 ◆
◆ ◆
◆ (六四纪念专辑) ◆
◆ ◆
◆◆◆◆◆◆◆◆◆◆◆◆◆◆◆◆◆◆◆◆◆
SUPPLEMENT TO
CHINA NEWS DIGEST — CHINESE MAGAZINE(CND-CM)
·—·—·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 中国新闻电脑网络(CND)主办·—·—·
—— 增刊第4期 ——
(一九九二年六月四日出版)
献给 三年前为中国的民主、自由而死难的华夏儿女
————————————————————————————————————
本期目录(cm9206z)
————————————————————————————————————
⒈【珍贵图片】 勇敢的中国人 柏尔龙
⒉【血染京华】 新闻图片——历史的真实记录
⒊【挽 歌】 纪念六四 图 雅
再生 白 桦
⒋【史 评】 从“二·二八”到“六·四” 万年青
⒌【国内来鸿】 嘻怒笑骂皆成文章 彼 德
“六四”的创伤 肖 华
⒍【历史一页】 《人民日报》号外 夏天宁
⒎【八九诗抄】 没有抽烟的日子 王 丹
有没有脑袋都一样了——北京戒严有感 老百姓
⒏【人物介绍】 身陷囹圄的吴学灿 夏天宁
记我的朋友王军涛 张 伦
⒐【长诗节选】 白玫瑰组曲(恐怖的夜/怒潮曲/我的梦呢/白玫瑰) 钱跃君
————————————————————————————————————
敬请读者注意:请避免在高峰期使用联网打印机打印《华夏文摘》。
本刊欢迎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寄:CND-CM@DJOHN-SUN.KENT.EDU
请在来稿中注明您的名字和电子邮址(如愿用笔名或不署名也请注明)谢谢!
————————————————————————————————————
【珍贵图片】
[图片登在本刊 Postscript 版。1989年6月5日,一位中国青年只身阻挡在北京长安街上行进的一列坦克。美联社]
勇敢的中国人
James Barron
他一个人举起右手向街上走去,举得不见得比纽约人叫出租汽车高。
几周来从中国传来的许多图片,总是一幅幅拥挤的画面,给人一种人群从画片的一个边缘挤到另一边缘的印象,满是决心已定的示威者与心情矛盾的士兵。这一幅,却以它的简单明了而表现出巨大的力度:一位穿白衬衫的青年只身拦住了隆隆开往天安门广场的坦克。
站到领头的坦克前,这青年只有它一半高。但他的行动和手势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意图:他想停住缓慢推进的这列坦克。履带的碾磨慢下来,庞然大物果然被拦住了,停在他面前几尺远的地方。
这几尺,简直是毫厘之差——晚停一两秒钟,也许那坦克就会碾死他。这画面包含、概括了近几天来市民与军队的对峙,那种一触即发的局面:士兵们不知该何时推进、何时退却;示威者则有着不可动摇的决心,他们的勇气、那种毫不畏惧的态度,在几周前也许还不可思议。这幅一点都不喧哗的画片,显示的也是一场对峙。规模没那么大,却象征着政府立场的虚弱。
从邻近一座建筑的屋顶上,摄影师们在拍摄这无可比拟的僵持局面,可这青年说的话全都被学生们的叫喊和到处传来的枪声所淹没了。
坦克一停,就开始了体育比赛般的堵截,简直象有个教练指挥一样按步就班。领头的坦克把头掉向右边,显然想绕过这青年,他即刻快步移向他的左边,再次坚定地拦在坦克的正前方。
坦克向左拐去,这青年跟着移动,两腿叉开,身体又将之堵住,毫不退让。
领头的坦克再度起动。引擎加速,废气喷向第二辆坦克,第二辆也加大油门,废气喷向第三辆,就这么传下去。但引擎的加快转动并没将它们带向前多少,这青年还是不想让开路。
领头的坦克正停在大街上的黄线上。好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就那么站着。突然他跳到坦克上,跳向盖顶,倚向舱口,跟里面的士兵们说话,大概在恳求他们舍弃坦克走吧。
在坦克顶上来回走了几步后,这青年爬了下来。另一个人骑车过来,停下跟他说些什么。然后又有两个人跑向街心,其中一位穿深色衬衫的,高举起双手,象是在说:“别开枪。”
这两人抓住穿白衬衫的人的双臂,将他架走,这场对峙就结束了。坦克继续前进。
这穿白衬衫的青年是谁?什么触动了他,使他试图去停住坦克?这些都还不知道。
(家树 译自1989年6月6日《纽约时报》第8版。原标题为:One man can make a difference: this one jousted briefly with Goliath.)
~~~~~~~~~~~~~~~~~~~~~~~~~~~~~~~~
【血染京华】
新闻图片——历史的真实记录
『1989年5月23日,中央电视台一度恢复卫星对外电视传送服务,次日再度中断。此后,新闻媒介只能靠电话做现场报导。6月3日夜、6月4日晨,我们听到了记者们关于大屠杀的报导,电话传来,背景是枪声!密集的枪声!!使千百同胞倒下的密集枪声!!!
新闻封锁无法掩盖血写的历史,终于有一些勇敢的摄影记者,拍下了恐怖之夜的真实记录。屠城之惨,以这几名记者所见,已是如此;以天安门之大,长安街之大,北京之大,思之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及至辗转传出众多目击者的见证,已欲哭无泪矣!下面是一组照片的原说明,〖〗中的文字为摘者对画面的描述。 ——摘者』
⑴ 六月三日晚至四日凌晨,军队以机枪、坦克对付民众,最后装甲车冲进天安门广场“清场”。谁说没有死一人?图左下角是学生尸体。〖背景是天安门城楼〗[今枝弘一 摄]
⑵ 士兵自人民大会堂冲出,枪口指向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学生,一边开火一边推进(其中一军人枪口可见火光)。[今枝弘一 摄]
⑶ 穿迷彩军服的特种作战兵冲上人民英雄纪念碑驱赶学生。〖有北方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红十字会的旗帜;碑上尚有“召开人大,推进民主”等横幅标语〗[今枝弘一 摄]
⑷ 长安街上市民企图阻截横冲直撞的装甲运兵车。[亚洲周刊图片]
⑸ 兵临十里长街,群众愤怒到极点。一辆装甲运兵车在长安街上被焚。[钟琼华 摄]
⑹ 血腥的晨曦下,大批装甲车在广场列阵,与民众对峙。[今枝弘一 摄]
⑺ 一市民被装甲车撞得肝脑涂地,曝尸街头。〖一群愤怒、惊谔的市民、学生在近旁〗[美联社]
⑻ 遭坦克碾过的死者,肉泥一团,惨不忍睹。[亚洲周刊一读者提供]
⑼ 学生抬着鲜血直流的中弹同伴到医院抢救。〖伤者以带血白布捂头。共七人。几人身上衣服上都是血〗[K&W图片社]
⑽ 子弹无情,以千计市民血溅街头。图为一名死者被群众抬走,放在街角。〖死难者的T恤整个被血染红〗[今枝弘一 摄]
⑾ 后面是机枪、坦克,前面去路茫茫。大学生清晨含泪撤出天安门广场。〖前排六名同学手搀着手〗[大冢敦子 摄]〖此日籍记者名字的冢字带土旁——摘者注〗
⑿ 装甲运兵车如临大敌,列队向天安门广场推进。[今枝弘一 摄]
⒀ 在天安门城楼附近,民众以血肉之躯对抗军队的枪炮,结果伤亡枕籍。图为市民用平板三轮车运走受枪伤者。〖另有八名骑车护送的群众〗[弗列·斯科特 摄]
⒁ 受侮辱者群起反抗。四日早上军队在长安街上扫射,市民则仓惶走避。〖此照片为天安门附近的长安街上极其清楚的大幅度场面,远处可见两横列坦克,其前是一队列队整齐的军人,再前面的一队较零乱;近处,街上尽是市民丢弃的自行车,可见到一市民蹲在一黄色障碍物后;两人骑车、另外数人跑,几位想抬起倒下的自行车,还有两人半搀半拖着一名生死未卜者从街心往街边走去。街旁树下有三五成群的民众。画面最近处的街当中有两辆市民设做路障的推土机,各有十来人躲在后面。〗[弗列·斯科特 摄]
⒂ 战火稍歇,惊魂未定的市民向记者展示军队开枪后遗下的各种口径弹壳。[今枝弘一 摄]
(沐青华 摘编自《亚洲周刊》的彩色图片特辑:《现场报道——惊心动魄的一百天》。此外,还有不少照片见于《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等等。)
~~~~~~~~~~~~~~~~~~~~~~~~~~~~~~~~
【挽 歌】
纪念六四
图雅
静静地,花的飘落是这样
死亡被表达着是这样
世界如一出缤纷的悲剧这世界
我读史--
有如在黑夜中走过巨大的刑场
1991年
- - - - - - - -
再 生
白桦
对于在十字架上流尽鲜血的上帝,
死是漫长的疼痛的熄灭,
是人世苦难的集中体验,
是大悲意念的最后完成。
对于在风雪中终于倒伏的小草,
死是暴虐下的极度屈辱,
是难以瞑目的强烈愤怒,
是千万次抗争经验的积累。
但上帝和小草都能够再生,
当春水从人们眼中涌向大地的时候,
上帝微笑着从十字架上走下来,
小草挺起最柔弱也最具韧性的腰肢,
复活必然成为一个庄严的节日,
欢歌一如生命,无所不在。
八九.六.六 (上海)
(蓝剑 摘自《虽然那夜无星——心系天安门》)
~~~~~~~~~~~~~~~~~~~~~~~~~~~~~~~~
【史 评】
从“二·二八”到“六·四”
万年青
1945年,台湾结束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政权转到国民党政府手中。然而,当时国共正展开内战,加上接收台湾的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及治理失当,使得台湾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百姓的生活比光复前更加困难。从大陆来的官僚相互维护,欺压人民,导致本省人(民)与外省人(官)的关系日益恶劣。
1947年2月27日,台北的缉私员与宪警在查缉私烟的行动中失当,直接导致2月28日台北市民请愿示威,罢工罢市。由于示威者遭到当局枪击,群众的反应更大。加上潜伏已久的危机,在短短几天,事情便迅速曼延到全岛。同时,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对抗也不断上升,部分地区更发生武装冲突,地方势力乘机要求政治改革。
面对这些危机,国民党当局迅速采取铁腕措施。首先,政府认定这是“叛国”事件。接着从大陆调兵来镇压民众,在高雄等地对聚集的人群开枪扫射,同时实行戒严。下一步是清乡。在“宁杀一百,不漏一个”的政策下,许多嫌犯不经审判,就地枪决。加之军纪败坏,或公报私仇,或趁机索财,以致冤案累累。
军事镇压之下,“二·二八”事件很快便平息了。可是,对于受害的台湾人,不死于日本侵略者之手,而死于自己政府军警的枪下,真是难以瞑目。“二·二八”事件在台湾人心中留下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蒋家掌权的日子,“二·二八”是一禁忌:皇帝的疮疤是不可揭穿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因犯上、造反、叛国、颠覆、反革命而入罪的人真是如恒河沙数。人类是健忘的,历史不断重演。在现代通讯技术的帮助下,“六·四”悲剧也就栩生生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四十多年过去了,国民党终于在去年重新研究“二·二八”事件,并在今年正式举行纪念活动,对受难者的亲属作慰问。正如李登辉所说:“要勇敢面对现实,才能化解心结。”我们不仅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更要有走出这历史悲剧巡回的大智。“六·四”的心结何时能解?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yby0l@charney.gsfc.nasa.gov 供《华夏文摘》专稿)
~~~~~~~~~~~~~~~~~~~~~~~~~~~~~~~~
【国内来鸿】
嘻怒笑骂皆成文章
Peter 供《华夏文摘》专稿
彼德老兄:
在北美生活得“别有滋味在心头”的哥们儿:你是否还想到北京这个词儿?或北京人?一定还想吧?看来你的良心还不大大地坏。
北京虽说不象外国那样儿自由,可在这儿混水摸鱼那准保有大收获。所以我们还在这儿瞎混。而且还算过得去。如果说这城里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交通比以前可好好些。这是真的。托“共产党”邓大爷的福啊!
想必老兄也是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至少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吧?不管怎么说,去年南方遭灾的事儿也曾“关心”或“入耳”吧?那可是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呀(永远是“多灾多难的中国”)!未知老兄是否也掏几个$出来?89年我跟你说要有场“六月雪”吧?这雪憋了两年,成灾了不是?
在国内,好象这财政永远是赤字,所以咱们爷们儿就老得掏腰包儿。亚运会要捐款;奥运会要捐款;遇水灾要捐款;“动乱”镇压也要捐款!你说邪乎不邪乎?这算没辙了。
北大现在挺平静,正在整顿“校纪校风”,杜绝“有伤风化”的现象。不许满世界拥抱,kiss,草地上打滚儿之类的。您说这春暖花开,阳光灿烂的,能不有 urge down there 吗?非逼出一大堆同性恋不可。得,同性恋就更褶子[北京俚语,指“麻烦了”、“糟了”——收信人注]啦,非法不说还说你有毛病。这可要造就成百上千的甘地呀!进出校门要查证儿,骑车上街随时有人叫住你问你懂不懂交通常识。新生先去军训,学会开枪(It's gonna be very fair NEXT TIME!!)。青年教师也要军训或到工厂去“改造”,曰:锻炼。你想想我在工厂“锻炼”是什么滋味?不用去体育馆练壮了是吧?真有你的,他大姑!不过我们还得装孙子,大气不敢使劲喘,有屁不能轻松地放。表面上嘻嘻哈哈,歌舞升平,混日子呗。
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搂一眼,咱们哥们儿也两年没见啦。好歹也是一起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过一回。一些“精英”们全把祖宗当垃圾拍卖,如果有的话,你在那边见了他们,冲他们多骂几句难听的!
回来咱们去学五[北大食堂——收信人注]吃小炒,还有扒肘条儿。怎么样?
回见了您哪。多保重。
XXX
北京,1992年2月
(编者注:标题系本刊所拟。应收信人的要求,本刊隐去其姓和电子邮址)
----------------
“六四”的创伤
肖华 供稿
小华:
你好!春节将临,此时我更加思念离去的小夏以及远在异国他乡的你和小奇。以往的一切既然已非人力所能改变,那么未来的应尽最大努力去争取。这一段时间我虽然还时常腰疼,无法多行走,且还得了流感,个把月才好;但我过得很充实,也很累——累得心里舒缓。
近月来,我通过间接介绍,认识了一些朋友,其中有执着追求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共产党内的“老革命”;共产党培养大的叛逆者;还有“六四”屠城留下的年轻的寡妇、年幼的孤儿以及伤残者。我真切了解到现实生活中尚有比我更不幸的人们,他们还在苦苦地挣扎。小夏走后,我接受了来自国内外的份份爱心,现在需要我拿出勇气和毅力,赋予他们以爱心,帮助他们坚强地活下去,与暴政抗争到底。我苦苦思索:大概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小夏的遗愿,才能宽慰小夏的在天之灵。
这些人的处境的维艰出乎我意料,也令我心颤。仅举数例:
有位三十来岁的北京某研究所的工程师,年轻有为,他的研究项目数度获国内外奖。他有个美满的家庭,与妻子感情甚笃,上有残疾父母,下有学龄幼子。这位有思想见地的青年,目睹六月三日白天戒严部队在北京六部口用催泪瓦斯对付手无寸铁的群众的行为,被激怒了,吃饭后便离家加入了保护天安门学生的行列。六月四日凌晨在天安门东侧的历史博物馆与南池子之间,那里的戒严部队与群众对峙,扫射了九次。他是第一批被射倒下的,当时未死,子弹从左下肋穿出,伤及肝、肾、肺等,擦伤脊柱,被群众送往附近的协和医院,先后九次大手术,摘去一肾,抢救二十多天,一直高烧不退,终因不治于八九年六月三十日去世。其妻是个普通会计,在他死后患上心肌炎,心力衰竭,胆、肾都有结石,无法上班;本来只有七十元基本工资,病后住院按病休发工资百分之六十,连各种补贴在内,月收入仅八十多元。
令人难过的还有,死者在家是长兄,他死后不久,其父母便逼迫媳妇、孙子搬走,把房间让给其弟结婚用;而其妻的父母也不予接受,竟认为死的人都没有头脑,死了也活该。由此,其妻与娘家也决裂,投亲无门,孤儿寡母在友人的帮助下,借了一间十平方米的简易楼栖身。九一年秋,遗孤上小学一年级,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在精神极度痛苦的情况下皈依天主教,从神父那里得到安慰。开学后母亲为生计起见,拟把这一年级的儿子送寄宿学校,好设法出外谋职,找些临时工干干。由于死者之死未有政治结论,因此不仅没有抚恤金,而且也无人负担其遗孤的每月生活费。
另外一名三十五岁左右的青年研究人员,大学毕业后留美三年,学成便于八八年回来报效祖国。未料八九年六月四日凌晨在府右街(中南海大门外面)当戒严部队向人群扫射时,他被击中膝盖处,经救治左大腿以下被截去,现在装上义肢,成了残疾人,但他仍在奋争,心更热了。
另一名不幸者,其状更惨。他三十六岁,本来是某进出口公司的业务经理,精明强干,自己又会驾驶汽车,上有父母,下有一女,夫妻生活也很美满。八九年六月三日夜于木樨地被戒严部队的子弹击中胸以上的脊柱,虽被海军医院救活,但已造成高位截瘫,四肢不能动弹而头脑清醒,现在是求生不能,欲死不得。其妻与他离婚,独自担负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生活。他本人只好由其退休父母照料。后来他父母也不愿意接受,听说被送往一家福利院。
另外,从探监者处得知,北京东郊的第二监狱中还关有大批名为刑事犯实为政治犯的人。每月一至九日是对他们的探监日。听探监父母讲:他们不少是十八、九岁的孩子,都是与屠城后戒严部队留下的军车、坦克、枪枝、衣帽等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重者已被判死刑枪决,而关在狱中的“死缓”、二十几年的不等,最轻的也判十四年。我间接认识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屠城后出于义愤点燃军车回家,没想到当时被便衣拍了照,不久被捕,判死缓,留下妻女。现在家人只盼望能减刑,哪怕减到二十年也好。
你可以想象到我面对这些现实时的心情。我别无选择,为了小夏,为了那些“六四”的死难英烈,我决心不惜任何代价,竭尽全力——哪怕是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受当局残害又被遗弃、遗忘的不幸者。我受的是精神创伤,经济生活不成问题,而他们除了心灵创伤外,还要承受生活的煎熬。
……这就是屠城之后北京市民正在承受着的种种苦难。我想得知真情后,还应该成为激励海外学子勤奋学习、献身中华民族民主化事业的鞭策力。炎黄子孙再不能散沙一盘了,“命运”既然安排我们来承受“六四”的苦难,我们就承受吧,因为我们不受也会有别人受的。我只企盼未罹“六四”之难的人们,每人能够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做死者以及我们这些人在国内不能做的事。
我在信中描述的实情,你可向你的朋友转达,让他们了解国内的真情。同时,我也想让你和你的朋友们帮助我为这些不幸者做些事,以减轻他们所承受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我想黎明前的黑暗不会长久,这是个拼意志、拼毅力的时期,现在需要团结、需要齐心协力、需要真诚和爱心。
春节来临,遥祝安康、快乐,并祝学业有更大的成绩!
(选自《中国之春》一九九二年五月号)
~~~~~~~~~~~~~~~~~~~~~~~~~~~~~~~~
【历史一页】
《人民日报》号外
夏天宁
今年二月二十五日,前《人民日报》编辑吴学灿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判处四年有期徒刑。颇具轰动效应的“《人民日报》号外事件”就此打上了句点。
◆《人民日报》号外事件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日,李鹏宣布在北京部份地区实施戒严,尽管如此,北京市当天仍有数万人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游行。这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和牺牲精神的事情。在这数万人的队伍中,非常引人注目地出现了《人民日报》的旗帜,当这支数百人的队伍刚从金台西路该报西大门出发时还是一支势单力薄的队伍,但一走出大门,便立即引起了北京市民的驻足。市民们先是惊讶,但随即低声叫好。当行至呼家楼一带时,市民们已开始对这支不畏强暴的队伍,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实事求是地说,敢于在戒严令颁布之后仅三小时就走上街头,必须做好在枪口下献身的准备,气氛很沉重,也很悲壮。队伍行至光华路北京汽车制造厂厂门口时,这支队伍中的几个人突然开始向路旁的市民抛撒传单。这是正式排版印刷的传单,使用的是与《人民日报》相同的新闻纸,十六开单页。如果仅仅是传单,恐不会有太大的轰动,因为自五月十三日绝食以来,北京市已是传单满天飞。令人震惊的是,这张印刷品上赫赫冠以“《人民日报》号外”字样。这张印刷品由《人民日报》的游行队伍加以散发,其真实性似不容怀疑。
这份号外的印刷量不大,总数当在几千份。但是,当天这份号外便被北京市民大量复印,市民们以各种方式扩大这份号外的影响。
这份号外在最下方注明“转自北京大学传单”,所以事实上也是一张传单。主要内容是辗转传出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赵紫阳将不保,局势将进一步变化。事后证明这份号外上的内容均属实。
这一消息立即从北京街头传到了《人民日报》社社长钱李仁办公室。颇有政治意识的钱李仁马上预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安排了三件事。
一是向李鹏、胡启立汇报,澄清此事《人民日报》官方并不知晓。钱李仁希望以此得到李鹏谅解。
二是起草《〈人民日报〉声明》。钱李仁亲笔起草的这份声明非常简短:“本报十余年来从未刊行过任何号外,请各界台鉴。”此“台鉴”送新华社发全国通用电讯稿,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组,并通过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亲自关照”于当天播出。
三是在《人民日报》内预先通报这一号外的严重性,并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弄清事实真相。
至此,《人民日报》号外事件酿成。
◆号外事件之缘由
追根溯源,号外事件与“四·二六”社论有极大关系。强奸民意的“四·二六”社论使《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蒙受了不白之冤,《人民日报》在自行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游行中便打出了“四·二六社论不是我们写的”的大字横幅,这一横幅在天安门广场一出现,便赢得了排山倒海的欢呼声。
“四·二六”社论是事实上引发后来一系列事态的导火线。《人民日报》各个年龄层的编辑记者纷纷站出来公开反对这篇社论。这一事实的集中体现是五月十六日那次在海内外颇具盛名的“对话会”,对话的一方是钱李仁及两位副总编辑陆超祺(现已免职)及保音钧(现留用),另一方是编辑部的工作人员。
对话的焦点是《人民日报》在当前这场严重的局面中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有所作为,以有助于局势的缓和乃至彻底扭转。当时学生绝食进入第四天,事态愈发严重,北京红十字总会人士透露,发展下去有可能出现植物人,并可能流行传染病。对话会中途北京城黑云压城,一场大雨在即,自然的天气也加剧了会场的气氛,大家担心风雨中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会怎样?
海外版卅八岁的编辑吴学灿向钱李仁提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问:“‘四·二六’社论不能纠正,事实证明邓小平已经错了,那么是要邓小平服从全党,还是要全党全国人民保邓小平的面子而置国家命运而不顾?”他的这个发问博得全场的掌声。
钱李仁冷静地说:“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制定人,我对他很尊敬。”钱的迂回战术引起了一阵嘘声。
此时,一位在《人民日报》工作了四十余年的老编辑向钱李仁提出:能否搞一次《人民日报》内部的签名运动,凡是反对“四·二六”社论的均可签名,然后在《人民日报》上公布这个名单。
钱李仁答日:“不行。”
这位老编辑退一步,提出另一议案:“我们反对四二六社论的人集体出钱,买广告刊登这个名单可不可以?”
钱李仁答日:“不行。只要我还是《人民日报》社社长,我就不能让《人民日报》的版面上出现任何形式的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内容。”
钱的强硬与不让步又招致一阵嘘声。此时钱李仁坦言:“大家不要以为我是保乌纱帽,再有几十天就是我的生日,我马上就到离休年龄了,这顶乌纱帽对我没有什么意义。再说我在中联部工作得心应手,《人民日报》社长这顶乌纱帽是中央强加给我的。”
一个高级官员言已至此,属下不予理解便有些不近情理了。大家沉默不语。此时,秘书通知钱李仁到中南海开会。钱李仁退场,对话会结束。
对话会引出的一个问题便是:有人提出以号外形式报导每日动态。《人民日报》一位高层领导人指出:《人民日报》号外仍然是《人民日报》的声音,与《人民日报》本身并没有太多不同。但这位领导人稍有让步,认为号外之事可以再议。
在当时的局面下,《人民日报》内部同时也兴起了形形色色的签名运动。包括呼吁召开紧急人大的签名,呼吁召开党代会的签名,也包括呼吁出版《人民日报》号外的签名。关于号外的签名与众不同,这份呼吁书是写在牛皮纸上的。据粗略估计,在这份呼吁书上签名的有数百人。《人民日报》官方自始至终不承认可出版号外。
◆“号外”产生经过
在当时中共中央已事实上分裂的情况下,《人民日报》也基本上处于茫然的状态。人们的行为依据便是个人的道德与良心判断。
在这种状态下,吴学灿等青年编辑记者对形势有了判断。他们断定官方不可能有任何积极行为来支持他们的强烈的爱国愿望。一个毅然决然的想法产生了,与印刷厂工人合作,自行印出号外,迅速直接介入局势。
《人民日报》不少编辑与印刷厂的工人师傅们有着非常好的密切关系,合作的基础具备。排字环节、校对环节、印刷环节迅速解决。
从内容上看,这份号外并不完全是北大传单的内容。这份传单的原稿上有号召“全国性罢工、罢课、罢教、罢市”字样,在《人民日报》印刷时这一句被删去,据了解内情的当事人认为仍应以理智方式面对局势。
“五·一九”夜李鹏在“党政军干部大会”上为局势定性,局势急剧恶化。“五·二○”上午,戒严颁布,与号外事件有关的《人民日报》部份青年人马上加足马力,“《人民日报》号外”问世。
◆大小三剑客
有人戏称《人民日报》有“大三剑客”和“小三剑客”。“大三剑客”指胡绩伟、王若水、刘宾雁,“小三剑客”指因号外事件而先后入狱的张抒、吴学灿、宋斌三人。
从“五·二○”号外东窗事发,到“六·四”军队开枪,其间李鹏等人还腾不出手来过问这件事。但钱李仁起草的《〈人民日报〉声明》使吴学灿等人明确意识到了问题之严重性。
中央电视台播出《〈人民日报〉声明》后,吴学灿沉思良久,然后对朋友们说:“我们越权了。”
“六·四”屠杀后,北京局势极不明朗。直至六月十日前后,军队在北京仍肆意开枪,大有继续屠城的味道。面对这样严峻的局势,号外事件参与者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张抒,《人民日报》体育记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五七年出生。张抒被认为是一条血性汉子,上大学前曾在安徽家乡当载重货车司机,性格豪放。他向他的上司告假,明确说明把女儿送回安徽老家,然后回北京等待发落。此时他得知李鹏亲定号外事件为全国大案,但他有一种“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气慨,六月中旬回到北京,每日等待警车的到来。他在中国体育界有不少知心朋友,大多是体育界知名人士,大家都非常担心他的命运。张抒有很好的身材本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珠峰,他随登山队到达近海拔七○○○米的大本营。
六月三十日,公安部门正式前往《人民日报》,八名彪形大汉做好了擒拿格斗准备,因为听说被捉拿者是身高力壮的武林好汉,所以精神很是紧张。但一见张抒毕竟是舞文弄墨之士,温文尔雅,倘以八:一的阵式大动干戈,实在不光彩。于是警方放弃了警棍及手铐,代之以簇拥,把张抒带上警车。自此,张抒开始了十个月的被“收容审查”的生涯,地点据说在宣武区看守所。
张抒在看守所内被允许阅读围棋类书籍,他得以有时间潜心研究“中国流”以及日本棋界的一些名谱。看守是非常严格的,家人可以送牙膏,但必须挤在塑料袋中方可,以避免“互通情报。”
直至一九九○年二月十一日,《人民日报》群工部记者宋斌才被警察抓走,时距“六·四”已八个月有余。据信警方掌握的材料表明宋斌也是号外事件的主要责任者。
宋斌,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六八年出生。与四川人典型的矮小身材形成鲜明对比,宋斌高大魁梧。他受到了不规格的“礼遇”,被送入著名的秦城监狱。
关押重要政治犯的秦城监狱,犯人每日可以阅读《人民日报》,但看管极严。几位曾在文革中落难入秦城监狱的中国知识界名人曾回忆说,那里的监室廿四小时不许关灯,所以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监狱内的人向往黑暗--向往能关灯在黑暗的情况下休眠--人正常的生存条件对秦城内的人们而言是无法得到的侈奢品。
宋斌在秦城度过了四个月,他和张抒两人都是以“交保候审”的身分离开了监房。回到《人民日报》后,二人可以编发一些稿件,但不得以该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工作。
(摘自《新闻自由导报》第99期)
~~~~~~~~~~~~~~~~~~~~~~~~~~~~~~~~
【八九诗抄】
没有抽烟的日子
王丹
没有抽烟的日子
我总不在你身旁
而我的心里
一直以你为我的唯一的
唯一的一份希望
天黑了路无法延续到黎明
我的思念一条条铺在
那个灰色小镇的街头
你们似乎不太喜欢没有蓝色的鸽子飞翔
手里没有烟
那就划一根火柴吧去抽你的无奈
去抽永远不会再来的
一缕雨丝
在你想起了我后
又没有抽烟的日子
- - - - - - - -
有没有脑袋都一样了
--北京戒严有感
老百姓
菜篮子是您给抓的,
鸽子窝是您关怀的,
闷罐车是您提供的,
就这脑袋是咱自己的。
眼睛您又给蒙上了,
耳朵您又给堵上了,
嘴巴您又给封上了,
手脚您又给捆上了。
咱百姓还剩下甚么?
动弹不了啦,一无所有了。
可您还说咱动乱了。
干脆,这脑袋也给了您吧!
有没有脑袋都一样了!
(蓝剑 摘自《虽然那夜无星——心系天安门》)
~~~~~~~~~~~~~~~~~~~~~~~~~~~~~~~~
【人物介绍】
身陷囹圄的吴学灿
夏天宁
江苏籍的吴学灿被中国公安机关的通缉令描述为“尖鼻头”。
据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消息说,更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外观看不见的他的反骨。
吴学灿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合办的新闻研究生班,获罪前是该报海外版从事香港台湾事务报导的记者。
吴学灿不愿束手就擒。他“六·四”之后离开了北京,公安系统掌握的最后一个线索是他七月六日乘飞机从天津到了广州。公安机关为捕获吴学灿,先后发了两次通缉令,第一次于八九年七月七日下达。通缉令下达之后,他不再有可能乘飞机。因为在中国大陆乘飞机,对身份证的查验极为严格。一时间,由于《人民日报》有一位记者被全国通缉,使得各地对《人民日报》的证件及人士十分敏感,据悉也闹出过不少笑话。
公安部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下达第二次通缉令对吴学灿的通缉予以确认,在这份通缉令上还有王军涛、陈子明、柴玲、封从德等人。十月廿九日,吴学灿在海口市被捕。
由于吴学灿是中共通缉的“要犯”,公安部决定,押解回京只能乘火车,以避免乘飞机所可能出现的空难及飞机被劫持事件。十一月初,吴学灿被押解回京。吴学灿在北京火车站遇到一位老朋友,那位老友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吴学灿轻松地和老朋友打了个招呼,然后说:“一刀砍下来碗大个疤”。
吴学灿在新闻研究生班的两年学习期间及后来的工作期间多有表现出一些被认为是很“超前”的意识,对中共的不少在港台问题的方针政策提出过直言不讳的批评,他在《人民日报》被认为是很有个性的人,对很多问题他敢于提出鲜明的与众不同的见解。
(摘自《新闻自由导报》第99期,标题为本刊所拟)
----------------
记我的朋友王军涛
张伦
流亡他乡已一年多了。这一年,我无时不想写、不想说,又常常不敢写、不敢说。既怕自己的笔和言给军涛带来麻烦和折磨,也是因为心中有一块净土——那就是我们的友谊,我们真诚的友谊。搅动它是让我痛苦和惭愧的——军涛身陷囵圄,而我却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今天,法国中部这个寂静的小城里充满了节日的氛围,我坐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在暮色中望着窗外纷扬的雪花,想着我的祖国、我的亲人,想着我的朋友们,想着军涛……
◆出身将军家庭的西单民主先锋
也是这样一个下雪的黄昏,当时我还在北大读书。我们斗室忽然响起了敲门声,打开一看,是军涛和侯晓天(军涛的女朋友)。他们激动地把我拉出门外,告诉我:“我们登记结婚了!”啊,一下子我真的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我紧紧拥抱了他们,祝福他们。我想:这下可好了,军涛有个家了,今后的生活会正常一些。那晚,我送他们回去,踏着积雪,我们畅谈着,送他们上了公共汽车。
一九七六年,年仅十七岁的他,还是一个中学生,就参加和参与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四五”运动,后被四人帮以要犯捉进监牢,关押近一年。出狱后,他到北京郊区插队,接着于七八年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同时成为中国共青团团中央最年轻的委员,而且是当时最有文化水平的委员。他又出身于将军家庭,有着一个在别人看来最辉煌的前程。然而,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他的正义感、良心却促使他走上一条充满风险、坎坷崎岖的道路--为中国的民主奋斗。
七九年,年仅二十的他,就由于其正直、诚实、献身精神和敏锐的政治头脑,被朋友们推举担任了他们自办的后来成了西单民主墙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北京之春》的代主编。那时,为了稿件和校对、印刷,一天或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跑上几十公里、上百公里是经常的事。如果仅仅是疲劳算不了什么,更麻烦和令人痛苦的是他所必然受到的误解和忍受的孤独,自然还有中共公安部门的威胁。那时,如此年轻的军涛就以敏锐的政治判断力看出中国改革的潜在危险。当中共开始对西单民主墙运动进行清算的时候,军涛曾对某位“理论务虚派”人士说:“你们不要以为你们能够平安无事,整完我们之后就是你们。”历史证实了他的预料。
◆用现有体制的空间进行斗争
民主墙运动遭扼杀后,他又在北大利用一九八○年县区人民代表选举的机会,发起著名的竞选活动,用现存体制的空间去进行合法斗争,宣传民主。以“三评毛泽东”的惊人题目,在北大校园乃至北京、全国的学生竞选活动中掀起了狂澜。他认为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农民革命家,此论成为北大著名的三大竞选话题(即王军涛的“评价毛泽东”,胡平的“论言论自由”,张曼萝的“东方女性美”)。大学毕业后,他辞去公职,南下江汉,几年内走遍半个中国,建学校,育人才,宣传民主,从此开始了与陈子明共同创建领导民办研究所、办沙龙、出丛书、搞研究、撰写“公民论”、办报纸等活动。
◆“第一眼看他就是诚实的”
今年五月,在巴黎一次中国民主讨论会上,胡平谈起对军涛的印象,他说:“军涛这个人,你第一眼看他就知道他是诚实的,过后再看看,他还是诚实的。不象有些人初看诚实,过后看不诚实;有人看上去不诚实,但过后一看这人还诚实。而看军涛,你总是感到他是诚实的。”正是因为这种诚实,军涛赢得了许许多多的朋友。
在北大那个雪夜后的不几天,朋友们搞了一个餐会,为军涛晓天的新婚贺喜。朋友们要军涛讲几句话,军涛满怀感情对大家说:“我这些年经了不少事,闯荡了不少地方,对我个人来讲,真是觉得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我只不过做了点我认为该做的事。唯一要我珍视的是,我有这些朋友,当着现代生活的脚步逐渐冲淡了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时,我更觉我这些朋友的珍贵。我不说什么了,给大家唱支歌吧。”接下来,他给大家唱了他最喜欢的那支《出塞曲》:“请听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被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颤音轻声地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慷慨悲壮的歌声撞击着朋友们的心房,冲出屋门,在北京寒冬的夜空中回荡。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谈天,谈到将来年纪大了退休做什么。军涛说:“我什么也不做,办一个幼儿园,整天同小天使般的孩子们在一起。”在场的朋友们都笑了。他热爱生活,却有时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结婚几年,一直没有固定的地方住,东借半年,西住半年。而以我们这个集团当时在北京创下的条件来说,解决一下自己的住房是不成问题的,而他却没为这事操心。八九民运期间,一次因工作需要,老木要从当时管财务的一个学生手里支取二千元人民币用,军涛听了,要老木只取一千元。他说:“这钱来得不容易,这是许多同胞捐来的血汗钱,不能乱花,能节省就尽量节省。”这正是军涛的性格、军涛的心灵。
流亡海外后,一次与林希翎女士谈天,她向我讲起她如何受胡耀邦先生的辗转委托,到北大找军涛介绍情况,保护了军涛等一批朋友在七九年没有第二次入狱的经过。我也听军涛讲起过,胡耀邦先生怎样约军涛去家里谈天,怎样激动地鼓励军涛“不坠青云之志”。我常想,在对我们民族负责的有良知的人们当中,也包括许多象胡耀邦先生那样的中共中正直人士。我曾问过军涛,为什么不把过去他的一些经历整理写出来。他笑着对我说:“我们是创造历史的,写历史的事就交给别人吧。”
◆投身八九民运不希望天下大乱
八九民运暴发后,四月十九日夜,我在广场遇见军涛,(他当时刚从外地办事回来,中共说军涛策划了这场运动,纯粹是无稽之谈),他问了我一些情况,同我又谈起了胡耀邦先生。此后数十天,我们开会研究问题,做了一些我们应做的事。如果说这些事是旨在颠覆政府、搞乱天下的话,那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以说,军涛以及这批朋友参与这场运动的动机,就在于我们不希望天下大乱,出于对中国问题复杂性的认识,我们希望这场运动能和平过渡,有一个良好的结果。一方面,投身运动,凭良知,尽责任,组织民众,组织学生,协调运动的发展,也就是说,根和立场站在人民这一边;另一方面,也曾做了许多沟通工作,力图向中共当局某些人解释,使他们明白这一点:“群众上街游行、抗议,这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正常现象,不要认为丢了面子。”“如果经济发生大的崩溃,流民四起,将造成对整个文明的摧毁。协商,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军涛原话)这也可以说是军涛及这批朋友一贯的思想立场——根是站在人民这一边的,但却不排斥在某些情况下的合作;立场是民主的,方式是策略的。当中共(或中共中某些人)愿意进步,愿意改革,我们欢迎,我们支持;当中共倒退、停滞、反动,我们反对。不进体制,坚持体制外的道路,坚持民主的旗帜,拓展体制外的空间,发展壮大民主力量——这就是军涛及这些朋友这些年走过的道路,一条艰难却将是辉煌的道路。我相信,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将我们导向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民主的彼岸。这也是出于对历史、现实、未来的深刻认识,出于对民族负责的态度而做出的选择。在这条道路上,军涛及朋友的艰难跋涉,历经磨难,没有投机的欲望,没有发财的梦想,没有鲜花、掌声、电视镜头;有的只是人们的误解和动荡不安的生活,有的是公安人员十几年的盯梢、监视、有的是妻离子散和铁窗监牢的等待……
◆为中国前途吃不下饭
八八年,中国大陆弥漫着一种末世之感。一次军涛和我的另一位朋友杨晓一快吃饭,其间谈到中国的现状和前途,军涛忧心不已,几难下咽。杨晓后来同我讲,他真感到有些惊讶,在中国现在这样一个功利物欲泛滥的环境中,“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我笑了,对他说:“你过去不了解军涛。”我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历百难而不死,壮峨奇伟,仍然耸立在这个世界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才向世人证明,中华英魂未泯,生命常在。
……
窗外的雪依然下着。我的内心在痛苦中久久难以平和。我的耳边仿佛又回想起军涛的歌声:“……而今我们一唱再唱,向着草原,向着黄河,向着长城外……”
(加拿大卡尔加里 张军供稿。摘自《争鸣》一九九一年第六期)
〖编者注:本刊第七期(cm9105c)载有另一篇介绍王军涛其人其事的文章〗
~~~~~~~~~~~~~~~~~~~~~~~~~~~~~~~~
【长诗节选】
白玫瑰组曲
钱跃君
★恐怖的夜★
魔鬼不会轻易放下手中的屠刀,一场轰轰烈烈的学运,正面临着一片恐怖,一片杀机。黑云压城城欲摧。听,这是广场上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在劝说他心爱的女儿,回家吧,姑娘,回家吧……
一、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何苦忍着饥饿顶着寒风
坐在五月绵绵的雨中
不 我不回
我要站在夜的广场上
追求一线民族的希望
二、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妈妈为你流尽了泪
饥饿摧残着你的身
不 我不回
寒冷的夜我也想妈妈
我饿 但我吃不下
三、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惊心的急救车声催人泪下
饥饿会夺去你的生命
不 我不回
我是只无力的小鸟
向往那蔚兰色海空
四、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别再苦求魔鬼的同情
他们只有冷酷的心
不 我不回
看那天边飘去的乌云
迎来一阵自由的风
五、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那林中达达的脚步声
那路灯下恐怖的身影
不 我不回
我要迎着黎明前的细雨
唱一支黎明的歌
六、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快逃出死神的魔掌
那是一群披着人皮的狼
不 我不回
为了自由民主的中华
为了千千万万个爸爸妈妈……
黑暗
笼罩了大地
黑暗
吞噬了星辰
恐怖的广场上
只见血迹
不 见 姑 娘
★怒潮曲★
天安门广场隆隆的坦克声震憾了世界,中世纪的黑暗竟降临在八十年代的中华。从巴黎纽约,到香港台湾,一把北京政府的利剑,刺在人类的心脏……
大地在痛泣
黄河在怒吼
一幕中华悲剧
一道历史创口
祖国啊
坦克从你身上压过
鲜血从你身上奔流
人们啊
迎着疯狂野兽
伸出愤怒双手
鲜血淹过了专制的巴士底
鲜血溅红了腐朽的金字楼
鲜血润饰着中华的一年一度
鲜血染黑了民族的一朝一暮
哦 问长江 问黄河
漫漫苦寒何时休
问青天 问大海
无限苍生无限仇
大地在痛泣
黄河在怒吼
大地在痛泣
黄河在怒吼……
★我的梦呢★
夜深了,恐怖的广场上,笼罩着层层阴影,笼罩着一片墓地般的死寂。昏暗的月色,稀落的路人,在那带血的泥土里,缓缓地伸出几朵惨白的玫瑰。一丝幽灵从花中渗出,随着夜风恍惚地飘荡,飘荡…… 没有人类的语言,没有可见的身影,只有一片恐惧的梦幻,只有一缕轻轻的旋律,飘忽在凄凉的夜空……
我们走了 我们走了
留下广场上一滩殷红的鲜血
我们走了 我们走了
化作碑下一朵洁白的玫瑰
寒风里默默招手
月光下轻轻地问路人
我的梦呢
我的梦呢
梦里的家园
梦里的自由
我的梦呢
★白玫瑰★
一年过去了,花开花落,驮起这沉重的岁月。野外依旧是一片冷静的小树林,几朵惨白的玫瑰在风中低语。在这片绝望的黄土地上,我似乎看到的是昨天,又似乎是明天。难忘的五月,难忘的六四,带着心灵的创口,走入苦难的史册,中华,这就是你吗?这就是你吗?面对一朵朵含泪的玫瑰,只能唱起一曲悲凉的挽歌。一曲悲凉的挽歌,在寒风里,在夕阳下,在每一个白玫瑰开花的季节,在每一个白玫瑰开花的季节里……
白玫瑰 白玫瑰
雪白的玫瑰春风里
白玫瑰 白玫瑰
雪白的玫瑰沉心底
你们开在静静的山上
却听不到往日笑语
你们开在清清的河边
却找不到往日踪迹
你们在那里默默哭泣
就为这一线民族的希冀
你们在那里绝望离去
就为这一片黄黄的土地
白玫瑰 白玫瑰
你们在流血 我们在流泪
白玫瑰 白玫瑰
心中的玫瑰梦里的泪
一九八九年七月下旬初稿,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底终稿
(摘选自1991年6月《莱茵通信》,原组诗共十篇:序曲/黄土地之歌/风曲/告别/自由之歌/中华惊醒曲/恐怖的夜/怒潮曲/我的梦呢/白玫瑰)
————————————————————————————————————
本期责任编辑: 唐杰晓 <jtang@u.washington.edu>
读者技术咨询: 吴雅楠 <cnd-help@djohn-sun.kent.edu>
网络技术维护: 林楚生 <cnd-info@djohn-sun.kent.edu>
《华夏文摘》主编: 林 玮 <wlin@uwaphast.bitnet>
《CND》总编: 唐德明 <dtang@bu-pub.bu.edu>
————————————————————————————————————
来 稿 请 寄: CND-CM@DJOHN-SUN.KENT.EDU
订阅《华夏文摘》请寄: LISTSERV@UGA.BITNET
注明: SUB CCMAN-L FIRST LASTname
————————————————————————————————————
本期编辑用软件: 南极星(NJStar 2.1) ◎倪鸿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
◆ 华 夏 文 摘 增 刊 ◆
◆ ◆
◆ (六四纪念专辑) ◆
◆ ◆
◆◆◆◆◆◆◆◆◆◆◆◆◆◆◆◆◆◆◆◆◆
SUPPLEMENT TO
CHINA NEWS DIGEST — CHINESE MAGAZINE(CND-CM)
·—·—·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 中国新闻电脑网络(CND)主办·—·—·
—— 增刊第4期 ——
(一九九二年六月四日出版)
献给 三年前为中国的民主、自由而死难的华夏儿女
————————————————————————————————————
本期目录(cm9206z)
————————————————————————————————————
⒈【珍贵图片】 勇敢的中国人 柏尔龙
⒉【血染京华】 新闻图片——历史的真实记录
⒊【挽 歌】 纪念六四 图 雅
再生 白 桦
⒋【史 评】 从“二·二八”到“六·四” 万年青
⒌【国内来鸿】 嘻怒笑骂皆成文章 彼 德
“六四”的创伤 肖 华
⒍【历史一页】 《人民日报》号外 夏天宁
⒎【八九诗抄】 没有抽烟的日子 王 丹
有没有脑袋都一样了——北京戒严有感 老百姓
⒏【人物介绍】 身陷囹圄的吴学灿 夏天宁
记我的朋友王军涛 张 伦
⒐【长诗节选】 白玫瑰组曲(恐怖的夜/怒潮曲/我的梦呢/白玫瑰) 钱跃君
————————————————————————————————————
敬请读者注意:请避免在高峰期使用联网打印机打印《华夏文摘》。
本刊欢迎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寄:CND-CM@DJOHN-SUN.KENT.EDU
请在来稿中注明您的名字和电子邮址(如愿用笔名或不署名也请注明)谢谢!
————————————————————————————————————
【珍贵图片】
[图片登在本刊 Postscript 版。1989年6月5日,一位中国青年只身阻挡在北京长安街上行进的一列坦克。美联社]
勇敢的中国人
James Barron
他一个人举起右手向街上走去,举得不见得比纽约人叫出租汽车高。
几周来从中国传来的许多图片,总是一幅幅拥挤的画面,给人一种人群从画片的一个边缘挤到另一边缘的印象,满是决心已定的示威者与心情矛盾的士兵。这一幅,却以它的简单明了而表现出巨大的力度:一位穿白衬衫的青年只身拦住了隆隆开往天安门广场的坦克。
站到领头的坦克前,这青年只有它一半高。但他的行动和手势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意图:他想停住缓慢推进的这列坦克。履带的碾磨慢下来,庞然大物果然被拦住了,停在他面前几尺远的地方。
这几尺,简直是毫厘之差——晚停一两秒钟,也许那坦克就会碾死他。这画面包含、概括了近几天来市民与军队的对峙,那种一触即发的局面:士兵们不知该何时推进、何时退却;示威者则有着不可动摇的决心,他们的勇气、那种毫不畏惧的态度,在几周前也许还不可思议。这幅一点都不喧哗的画片,显示的也是一场对峙。规模没那么大,却象征着政府立场的虚弱。
从邻近一座建筑的屋顶上,摄影师们在拍摄这无可比拟的僵持局面,可这青年说的话全都被学生们的叫喊和到处传来的枪声所淹没了。
坦克一停,就开始了体育比赛般的堵截,简直象有个教练指挥一样按步就班。领头的坦克把头掉向右边,显然想绕过这青年,他即刻快步移向他的左边,再次坚定地拦在坦克的正前方。
坦克向左拐去,这青年跟着移动,两腿叉开,身体又将之堵住,毫不退让。
领头的坦克再度起动。引擎加速,废气喷向第二辆坦克,第二辆也加大油门,废气喷向第三辆,就这么传下去。但引擎的加快转动并没将它们带向前多少,这青年还是不想让开路。
领头的坦克正停在大街上的黄线上。好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就那么站着。突然他跳到坦克上,跳向盖顶,倚向舱口,跟里面的士兵们说话,大概在恳求他们舍弃坦克走吧。
在坦克顶上来回走了几步后,这青年爬了下来。另一个人骑车过来,停下跟他说些什么。然后又有两个人跑向街心,其中一位穿深色衬衫的,高举起双手,象是在说:“别开枪。”
这两人抓住穿白衬衫的人的双臂,将他架走,这场对峙就结束了。坦克继续前进。
这穿白衬衫的青年是谁?什么触动了他,使他试图去停住坦克?这些都还不知道。
(家树 译自1989年6月6日《纽约时报》第8版。原标题为:One man can make a difference: this one jousted briefly with Goliath.)
~~~~~~~~~~~~~~~~~~~~~~~~~~~~~~~~
【血染京华】
新闻图片——历史的真实记录
『1989年5月23日,中央电视台一度恢复卫星对外电视传送服务,次日再度中断。此后,新闻媒介只能靠电话做现场报导。6月3日夜、6月4日晨,我们听到了记者们关于大屠杀的报导,电话传来,背景是枪声!密集的枪声!!使千百同胞倒下的密集枪声!!!
新闻封锁无法掩盖血写的历史,终于有一些勇敢的摄影记者,拍下了恐怖之夜的真实记录。屠城之惨,以这几名记者所见,已是如此;以天安门之大,长安街之大,北京之大,思之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及至辗转传出众多目击者的见证,已欲哭无泪矣!下面是一组照片的原说明,〖〗中的文字为摘者对画面的描述。 ——摘者』
⑴ 六月三日晚至四日凌晨,军队以机枪、坦克对付民众,最后装甲车冲进天安门广场“清场”。谁说没有死一人?图左下角是学生尸体。〖背景是天安门城楼〗[今枝弘一 摄]
⑵ 士兵自人民大会堂冲出,枪口指向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的学生,一边开火一边推进(其中一军人枪口可见火光)。[今枝弘一 摄]
⑶ 穿迷彩军服的特种作战兵冲上人民英雄纪念碑驱赶学生。〖有北方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红十字会的旗帜;碑上尚有“召开人大,推进民主”等横幅标语〗[今枝弘一 摄]
⑷ 长安街上市民企图阻截横冲直撞的装甲运兵车。[亚洲周刊图片]
⑸ 兵临十里长街,群众愤怒到极点。一辆装甲运兵车在长安街上被焚。[钟琼华 摄]
⑹ 血腥的晨曦下,大批装甲车在广场列阵,与民众对峙。[今枝弘一 摄]
⑺ 一市民被装甲车撞得肝脑涂地,曝尸街头。〖一群愤怒、惊谔的市民、学生在近旁〗[美联社]
⑻ 遭坦克碾过的死者,肉泥一团,惨不忍睹。[亚洲周刊一读者提供]
⑼ 学生抬着鲜血直流的中弹同伴到医院抢救。〖伤者以带血白布捂头。共七人。几人身上衣服上都是血〗[K&W图片社]
⑽ 子弹无情,以千计市民血溅街头。图为一名死者被群众抬走,放在街角。〖死难者的T恤整个被血染红〗[今枝弘一 摄]
⑾ 后面是机枪、坦克,前面去路茫茫。大学生清晨含泪撤出天安门广场。〖前排六名同学手搀着手〗[大冢敦子 摄]〖此日籍记者名字的冢字带土旁——摘者注〗
⑿ 装甲运兵车如临大敌,列队向天安门广场推进。[今枝弘一 摄]
⒀ 在天安门城楼附近,民众以血肉之躯对抗军队的枪炮,结果伤亡枕籍。图为市民用平板三轮车运走受枪伤者。〖另有八名骑车护送的群众〗[弗列·斯科特 摄]
⒁ 受侮辱者群起反抗。四日早上军队在长安街上扫射,市民则仓惶走避。〖此照片为天安门附近的长安街上极其清楚的大幅度场面,远处可见两横列坦克,其前是一队列队整齐的军人,再前面的一队较零乱;近处,街上尽是市民丢弃的自行车,可见到一市民蹲在一黄色障碍物后;两人骑车、另外数人跑,几位想抬起倒下的自行车,还有两人半搀半拖着一名生死未卜者从街心往街边走去。街旁树下有三五成群的民众。画面最近处的街当中有两辆市民设做路障的推土机,各有十来人躲在后面。〗[弗列·斯科特 摄]
⒂ 战火稍歇,惊魂未定的市民向记者展示军队开枪后遗下的各种口径弹壳。[今枝弘一 摄]
(沐青华 摘编自《亚洲周刊》的彩色图片特辑:《现场报道——惊心动魄的一百天》。此外,还有不少照片见于《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等等。)
~~~~~~~~~~~~~~~~~~~~~~~~~~~~~~~~
【挽 歌】
纪念六四
图雅
静静地,花的飘落是这样
死亡被表达着是这样
世界如一出缤纷的悲剧这世界
我读史--
有如在黑夜中走过巨大的刑场
1991年
- - - - - - - -
再 生
白桦
对于在十字架上流尽鲜血的上帝,
死是漫长的疼痛的熄灭,
是人世苦难的集中体验,
是大悲意念的最后完成。
对于在风雪中终于倒伏的小草,
死是暴虐下的极度屈辱,
是难以瞑目的强烈愤怒,
是千万次抗争经验的积累。
但上帝和小草都能够再生,
当春水从人们眼中涌向大地的时候,
上帝微笑着从十字架上走下来,
小草挺起最柔弱也最具韧性的腰肢,
复活必然成为一个庄严的节日,
欢歌一如生命,无所不在。
八九.六.六 (上海)
(蓝剑 摘自《虽然那夜无星——心系天安门》)
~~~~~~~~~~~~~~~~~~~~~~~~~~~~~~~~
【史 评】
从“二·二八”到“六·四”
万年青
1945年,台湾结束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政权转到国民党政府手中。然而,当时国共正展开内战,加上接收台湾的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及治理失当,使得台湾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百姓的生活比光复前更加困难。从大陆来的官僚相互维护,欺压人民,导致本省人(民)与外省人(官)的关系日益恶劣。
1947年2月27日,台北的缉私员与宪警在查缉私烟的行动中失当,直接导致2月28日台北市民请愿示威,罢工罢市。由于示威者遭到当局枪击,群众的反应更大。加上潜伏已久的危机,在短短几天,事情便迅速曼延到全岛。同时,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对抗也不断上升,部分地区更发生武装冲突,地方势力乘机要求政治改革。
面对这些危机,国民党当局迅速采取铁腕措施。首先,政府认定这是“叛国”事件。接着从大陆调兵来镇压民众,在高雄等地对聚集的人群开枪扫射,同时实行戒严。下一步是清乡。在“宁杀一百,不漏一个”的政策下,许多嫌犯不经审判,就地枪决。加之军纪败坏,或公报私仇,或趁机索财,以致冤案累累。
军事镇压之下,“二·二八”事件很快便平息了。可是,对于受害的台湾人,不死于日本侵略者之手,而死于自己政府军警的枪下,真是难以瞑目。“二·二八”事件在台湾人心中留下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蒋家掌权的日子,“二·二八”是一禁忌:皇帝的疮疤是不可揭穿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因犯上、造反、叛国、颠覆、反革命而入罪的人真是如恒河沙数。人类是健忘的,历史不断重演。在现代通讯技术的帮助下,“六·四”悲剧也就栩生生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四十多年过去了,国民党终于在去年重新研究“二·二八”事件,并在今年正式举行纪念活动,对受难者的亲属作慰问。正如李登辉所说:“要勇敢面对现实,才能化解心结。”我们不仅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更要有走出这历史悲剧巡回的大智。“六·四”的心结何时能解?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yby0l@charney.gsfc.nasa.gov 供《华夏文摘》专稿)
~~~~~~~~~~~~~~~~~~~~~~~~~~~~~~~~
【国内来鸿】
嘻怒笑骂皆成文章
Peter 供《华夏文摘》专稿
彼德老兄:
在北美生活得“别有滋味在心头”的哥们儿:你是否还想到北京这个词儿?或北京人?一定还想吧?看来你的良心还不大大地坏。
北京虽说不象外国那样儿自由,可在这儿混水摸鱼那准保有大收获。所以我们还在这儿瞎混。而且还算过得去。如果说这城里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交通比以前可好好些。这是真的。托“共产党”邓大爷的福啊!
想必老兄也是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人,至少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吧?不管怎么说,去年南方遭灾的事儿也曾“关心”或“入耳”吧?那可是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呀(永远是“多灾多难的中国”)!未知老兄是否也掏几个$出来?89年我跟你说要有场“六月雪”吧?这雪憋了两年,成灾了不是?
在国内,好象这财政永远是赤字,所以咱们爷们儿就老得掏腰包儿。亚运会要捐款;奥运会要捐款;遇水灾要捐款;“动乱”镇压也要捐款!你说邪乎不邪乎?这算没辙了。
北大现在挺平静,正在整顿“校纪校风”,杜绝“有伤风化”的现象。不许满世界拥抱,kiss,草地上打滚儿之类的。您说这春暖花开,阳光灿烂的,能不有 urge down there 吗?非逼出一大堆同性恋不可。得,同性恋就更褶子[北京俚语,指“麻烦了”、“糟了”——收信人注]啦,非法不说还说你有毛病。这可要造就成百上千的甘地呀!进出校门要查证儿,骑车上街随时有人叫住你问你懂不懂交通常识。新生先去军训,学会开枪(It's gonna be very fair NEXT TIME!!)。青年教师也要军训或到工厂去“改造”,曰:锻炼。你想想我在工厂“锻炼”是什么滋味?不用去体育馆练壮了是吧?真有你的,他大姑!不过我们还得装孙子,大气不敢使劲喘,有屁不能轻松地放。表面上嘻嘻哈哈,歌舞升平,混日子呗。
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回来搂一眼,咱们哥们儿也两年没见啦。好歹也是一起枪林弹雨,出生入死过一回。一些“精英”们全把祖宗当垃圾拍卖,如果有的话,你在那边见了他们,冲他们多骂几句难听的!
回来咱们去学五[北大食堂——收信人注]吃小炒,还有扒肘条儿。怎么样?
回见了您哪。多保重。
XXX
北京,1992年2月
(编者注:标题系本刊所拟。应收信人的要求,本刊隐去其姓和电子邮址)
----------------
“六四”的创伤
肖华 供稿
小华:
你好!春节将临,此时我更加思念离去的小夏以及远在异国他乡的你和小奇。以往的一切既然已非人力所能改变,那么未来的应尽最大努力去争取。这一段时间我虽然还时常腰疼,无法多行走,且还得了流感,个把月才好;但我过得很充实,也很累——累得心里舒缓。
近月来,我通过间接介绍,认识了一些朋友,其中有执着追求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共产党内的“老革命”;共产党培养大的叛逆者;还有“六四”屠城留下的年轻的寡妇、年幼的孤儿以及伤残者。我真切了解到现实生活中尚有比我更不幸的人们,他们还在苦苦地挣扎。小夏走后,我接受了来自国内外的份份爱心,现在需要我拿出勇气和毅力,赋予他们以爱心,帮助他们坚强地活下去,与暴政抗争到底。我苦苦思索:大概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小夏的遗愿,才能宽慰小夏的在天之灵。
这些人的处境的维艰出乎我意料,也令我心颤。仅举数例:
有位三十来岁的北京某研究所的工程师,年轻有为,他的研究项目数度获国内外奖。他有个美满的家庭,与妻子感情甚笃,上有残疾父母,下有学龄幼子。这位有思想见地的青年,目睹六月三日白天戒严部队在北京六部口用催泪瓦斯对付手无寸铁的群众的行为,被激怒了,吃饭后便离家加入了保护天安门学生的行列。六月四日凌晨在天安门东侧的历史博物馆与南池子之间,那里的戒严部队与群众对峙,扫射了九次。他是第一批被射倒下的,当时未死,子弹从左下肋穿出,伤及肝、肾、肺等,擦伤脊柱,被群众送往附近的协和医院,先后九次大手术,摘去一肾,抢救二十多天,一直高烧不退,终因不治于八九年六月三十日去世。其妻是个普通会计,在他死后患上心肌炎,心力衰竭,胆、肾都有结石,无法上班;本来只有七十元基本工资,病后住院按病休发工资百分之六十,连各种补贴在内,月收入仅八十多元。
令人难过的还有,死者在家是长兄,他死后不久,其父母便逼迫媳妇、孙子搬走,把房间让给其弟结婚用;而其妻的父母也不予接受,竟认为死的人都没有头脑,死了也活该。由此,其妻与娘家也决裂,投亲无门,孤儿寡母在友人的帮助下,借了一间十平方米的简易楼栖身。九一年秋,遗孤上小学一年级,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在精神极度痛苦的情况下皈依天主教,从神父那里得到安慰。开学后母亲为生计起见,拟把这一年级的儿子送寄宿学校,好设法出外谋职,找些临时工干干。由于死者之死未有政治结论,因此不仅没有抚恤金,而且也无人负担其遗孤的每月生活费。
另外一名三十五岁左右的青年研究人员,大学毕业后留美三年,学成便于八八年回来报效祖国。未料八九年六月四日凌晨在府右街(中南海大门外面)当戒严部队向人群扫射时,他被击中膝盖处,经救治左大腿以下被截去,现在装上义肢,成了残疾人,但他仍在奋争,心更热了。
另一名不幸者,其状更惨。他三十六岁,本来是某进出口公司的业务经理,精明强干,自己又会驾驶汽车,上有父母,下有一女,夫妻生活也很美满。八九年六月三日夜于木樨地被戒严部队的子弹击中胸以上的脊柱,虽被海军医院救活,但已造成高位截瘫,四肢不能动弹而头脑清醒,现在是求生不能,欲死不得。其妻与他离婚,独自担负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生活。他本人只好由其退休父母照料。后来他父母也不愿意接受,听说被送往一家福利院。
另外,从探监者处得知,北京东郊的第二监狱中还关有大批名为刑事犯实为政治犯的人。每月一至九日是对他们的探监日。听探监父母讲:他们不少是十八、九岁的孩子,都是与屠城后戒严部队留下的军车、坦克、枪枝、衣帽等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重者已被判死刑枪决,而关在狱中的“死缓”、二十几年的不等,最轻的也判十四年。我间接认识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屠城后出于义愤点燃军车回家,没想到当时被便衣拍了照,不久被捕,判死缓,留下妻女。现在家人只盼望能减刑,哪怕减到二十年也好。
你可以想象到我面对这些现实时的心情。我别无选择,为了小夏,为了那些“六四”的死难英烈,我决心不惜任何代价,竭尽全力——哪怕是微薄之力——去帮助那些受当局残害又被遗弃、遗忘的不幸者。我受的是精神创伤,经济生活不成问题,而他们除了心灵创伤外,还要承受生活的煎熬。
……这就是屠城之后北京市民正在承受着的种种苦难。我想得知真情后,还应该成为激励海外学子勤奋学习、献身中华民族民主化事业的鞭策力。炎黄子孙再不能散沙一盘了,“命运”既然安排我们来承受“六四”的苦难,我们就承受吧,因为我们不受也会有别人受的。我只企盼未罹“六四”之难的人们,每人能够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做死者以及我们这些人在国内不能做的事。
我在信中描述的实情,你可向你的朋友转达,让他们了解国内的真情。同时,我也想让你和你的朋友们帮助我为这些不幸者做些事,以减轻他们所承受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我想黎明前的黑暗不会长久,这是个拼意志、拼毅力的时期,现在需要团结、需要齐心协力、需要真诚和爱心。
春节来临,遥祝安康、快乐,并祝学业有更大的成绩!
(选自《中国之春》一九九二年五月号)
~~~~~~~~~~~~~~~~~~~~~~~~~~~~~~~~
【历史一页】
《人民日报》号外
夏天宁
今年二月二十五日,前《人民日报》编辑吴学灿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判处四年有期徒刑。颇具轰动效应的“《人民日报》号外事件”就此打上了句点。
◆《人民日报》号外事件
一九八九年五月二十日,李鹏宣布在北京部份地区实施戒严,尽管如此,北京市当天仍有数万人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游行。这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和牺牲精神的事情。在这数万人的队伍中,非常引人注目地出现了《人民日报》的旗帜,当这支数百人的队伍刚从金台西路该报西大门出发时还是一支势单力薄的队伍,但一走出大门,便立即引起了北京市民的驻足。市民们先是惊讶,但随即低声叫好。当行至呼家楼一带时,市民们已开始对这支不畏强暴的队伍,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实事求是地说,敢于在戒严令颁布之后仅三小时就走上街头,必须做好在枪口下献身的准备,气氛很沉重,也很悲壮。队伍行至光华路北京汽车制造厂厂门口时,这支队伍中的几个人突然开始向路旁的市民抛撒传单。这是正式排版印刷的传单,使用的是与《人民日报》相同的新闻纸,十六开单页。如果仅仅是传单,恐不会有太大的轰动,因为自五月十三日绝食以来,北京市已是传单满天飞。令人震惊的是,这张印刷品上赫赫冠以“《人民日报》号外”字样。这张印刷品由《人民日报》的游行队伍加以散发,其真实性似不容怀疑。
这份号外的印刷量不大,总数当在几千份。但是,当天这份号外便被北京市民大量复印,市民们以各种方式扩大这份号外的影响。
这份号外在最下方注明“转自北京大学传单”,所以事实上也是一张传单。主要内容是辗转传出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赵紫阳将不保,局势将进一步变化。事后证明这份号外上的内容均属实。
这一消息立即从北京街头传到了《人民日报》社社长钱李仁办公室。颇有政治意识的钱李仁马上预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安排了三件事。
一是向李鹏、胡启立汇报,澄清此事《人民日报》官方并不知晓。钱李仁希望以此得到李鹏谅解。
二是起草《〈人民日报〉声明》。钱李仁亲笔起草的这份声明非常简短:“本报十余年来从未刊行过任何号外,请各界台鉴。”此“台鉴”送新华社发全国通用电讯稿,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组,并通过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亲自关照”于当天播出。
三是在《人民日报》内预先通报这一号外的严重性,并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弄清事实真相。
至此,《人民日报》号外事件酿成。
◆号外事件之缘由
追根溯源,号外事件与“四·二六”社论有极大关系。强奸民意的“四·二六”社论使《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蒙受了不白之冤,《人民日报》在自行组织的第一次大规模游行中便打出了“四·二六社论不是我们写的”的大字横幅,这一横幅在天安门广场一出现,便赢得了排山倒海的欢呼声。
“四·二六”社论是事实上引发后来一系列事态的导火线。《人民日报》各个年龄层的编辑记者纷纷站出来公开反对这篇社论。这一事实的集中体现是五月十六日那次在海内外颇具盛名的“对话会”,对话的一方是钱李仁及两位副总编辑陆超祺(现已免职)及保音钧(现留用),另一方是编辑部的工作人员。
对话的焦点是《人民日报》在当前这场严重的局面中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有所作为,以有助于局势的缓和乃至彻底扭转。当时学生绝食进入第四天,事态愈发严重,北京红十字总会人士透露,发展下去有可能出现植物人,并可能流行传染病。对话会中途北京城黑云压城,一场大雨在即,自然的天气也加剧了会场的气氛,大家担心风雨中天安门广场上的学生会怎样?
海外版卅八岁的编辑吴学灿向钱李仁提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他问:“‘四·二六’社论不能纠正,事实证明邓小平已经错了,那么是要邓小平服从全党,还是要全党全国人民保邓小平的面子而置国家命运而不顾?”他的这个发问博得全场的掌声。
钱李仁冷静地说:“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总方针的制定人,我对他很尊敬。”钱的迂回战术引起了一阵嘘声。
此时,一位在《人民日报》工作了四十余年的老编辑向钱李仁提出:能否搞一次《人民日报》内部的签名运动,凡是反对“四·二六”社论的均可签名,然后在《人民日报》上公布这个名单。
钱李仁答日:“不行。”
这位老编辑退一步,提出另一议案:“我们反对四二六社论的人集体出钱,买广告刊登这个名单可不可以?”
钱李仁答日:“不行。只要我还是《人民日报》社社长,我就不能让《人民日报》的版面上出现任何形式的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内容。”
钱的强硬与不让步又招致一阵嘘声。此时钱李仁坦言:“大家不要以为我是保乌纱帽,再有几十天就是我的生日,我马上就到离休年龄了,这顶乌纱帽对我没有什么意义。再说我在中联部工作得心应手,《人民日报》社长这顶乌纱帽是中央强加给我的。”
一个高级官员言已至此,属下不予理解便有些不近情理了。大家沉默不语。此时,秘书通知钱李仁到中南海开会。钱李仁退场,对话会结束。
对话会引出的一个问题便是:有人提出以号外形式报导每日动态。《人民日报》一位高层领导人指出:《人民日报》号外仍然是《人民日报》的声音,与《人民日报》本身并没有太多不同。但这位领导人稍有让步,认为号外之事可以再议。
在当时的局面下,《人民日报》内部同时也兴起了形形色色的签名运动。包括呼吁召开紧急人大的签名,呼吁召开党代会的签名,也包括呼吁出版《人民日报》号外的签名。关于号外的签名与众不同,这份呼吁书是写在牛皮纸上的。据粗略估计,在这份呼吁书上签名的有数百人。《人民日报》官方自始至终不承认可出版号外。
◆“号外”产生经过
在当时中共中央已事实上分裂的情况下,《人民日报》也基本上处于茫然的状态。人们的行为依据便是个人的道德与良心判断。
在这种状态下,吴学灿等青年编辑记者对形势有了判断。他们断定官方不可能有任何积极行为来支持他们的强烈的爱国愿望。一个毅然决然的想法产生了,与印刷厂工人合作,自行印出号外,迅速直接介入局势。
《人民日报》不少编辑与印刷厂的工人师傅们有着非常好的密切关系,合作的基础具备。排字环节、校对环节、印刷环节迅速解决。
从内容上看,这份号外并不完全是北大传单的内容。这份传单的原稿上有号召“全国性罢工、罢课、罢教、罢市”字样,在《人民日报》印刷时这一句被删去,据了解内情的当事人认为仍应以理智方式面对局势。
“五·一九”夜李鹏在“党政军干部大会”上为局势定性,局势急剧恶化。“五·二○”上午,戒严颁布,与号外事件有关的《人民日报》部份青年人马上加足马力,“《人民日报》号外”问世。
◆大小三剑客
有人戏称《人民日报》有“大三剑客”和“小三剑客”。“大三剑客”指胡绩伟、王若水、刘宾雁,“小三剑客”指因号外事件而先后入狱的张抒、吴学灿、宋斌三人。
从“五·二○”号外东窗事发,到“六·四”军队开枪,其间李鹏等人还腾不出手来过问这件事。但钱李仁起草的《〈人民日报〉声明》使吴学灿等人明确意识到了问题之严重性。
中央电视台播出《〈人民日报〉声明》后,吴学灿沉思良久,然后对朋友们说:“我们越权了。”
“六·四”屠杀后,北京局势极不明朗。直至六月十日前后,军队在北京仍肆意开枪,大有继续屠城的味道。面对这样严峻的局势,号外事件参与者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张抒,《人民日报》体育记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五七年出生。张抒被认为是一条血性汉子,上大学前曾在安徽家乡当载重货车司机,性格豪放。他向他的上司告假,明确说明把女儿送回安徽老家,然后回北京等待发落。此时他得知李鹏亲定号外事件为全国大案,但他有一种“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气慨,六月中旬回到北京,每日等待警车的到来。他在中国体育界有不少知心朋友,大多是体育界知名人士,大家都非常担心他的命运。张抒有很好的身材本钱,中日联合登山队登珠峰,他随登山队到达近海拔七○○○米的大本营。
六月三十日,公安部门正式前往《人民日报》,八名彪形大汉做好了擒拿格斗准备,因为听说被捉拿者是身高力壮的武林好汉,所以精神很是紧张。但一见张抒毕竟是舞文弄墨之士,温文尔雅,倘以八:一的阵式大动干戈,实在不光彩。于是警方放弃了警棍及手铐,代之以簇拥,把张抒带上警车。自此,张抒开始了十个月的被“收容审查”的生涯,地点据说在宣武区看守所。
张抒在看守所内被允许阅读围棋类书籍,他得以有时间潜心研究“中国流”以及日本棋界的一些名谱。看守是非常严格的,家人可以送牙膏,但必须挤在塑料袋中方可,以避免“互通情报。”
直至一九九○年二月十一日,《人民日报》群工部记者宋斌才被警察抓走,时距“六·四”已八个月有余。据信警方掌握的材料表明宋斌也是号外事件的主要责任者。
宋斌,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一九六八年出生。与四川人典型的矮小身材形成鲜明对比,宋斌高大魁梧。他受到了不规格的“礼遇”,被送入著名的秦城监狱。
关押重要政治犯的秦城监狱,犯人每日可以阅读《人民日报》,但看管极严。几位曾在文革中落难入秦城监狱的中国知识界名人曾回忆说,那里的监室廿四小时不许关灯,所以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监狱内的人向往黑暗--向往能关灯在黑暗的情况下休眠--人正常的生存条件对秦城内的人们而言是无法得到的侈奢品。
宋斌在秦城度过了四个月,他和张抒两人都是以“交保候审”的身分离开了监房。回到《人民日报》后,二人可以编发一些稿件,但不得以该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工作。
(摘自《新闻自由导报》第99期)
~~~~~~~~~~~~~~~~~~~~~~~~~~~~~~~~
【八九诗抄】
没有抽烟的日子
王丹
没有抽烟的日子
我总不在你身旁
而我的心里
一直以你为我的唯一的
唯一的一份希望
天黑了路无法延续到黎明
我的思念一条条铺在
那个灰色小镇的街头
你们似乎不太喜欢没有蓝色的鸽子飞翔
手里没有烟
那就划一根火柴吧去抽你的无奈
去抽永远不会再来的
一缕雨丝
在你想起了我后
又没有抽烟的日子
- - - - - - - -
有没有脑袋都一样了
--北京戒严有感
老百姓
菜篮子是您给抓的,
鸽子窝是您关怀的,
闷罐车是您提供的,
就这脑袋是咱自己的。
眼睛您又给蒙上了,
耳朵您又给堵上了,
嘴巴您又给封上了,
手脚您又给捆上了。
咱百姓还剩下甚么?
动弹不了啦,一无所有了。
可您还说咱动乱了。
干脆,这脑袋也给了您吧!
有没有脑袋都一样了!
(蓝剑 摘自《虽然那夜无星——心系天安门》)
~~~~~~~~~~~~~~~~~~~~~~~~~~~~~~~~
【人物介绍】
身陷囹圄的吴学灿
夏天宁
江苏籍的吴学灿被中国公安机关的通缉令描述为“尖鼻头”。
据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消息说,更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外观看不见的他的反骨。
吴学灿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人民日报》合办的新闻研究生班,获罪前是该报海外版从事香港台湾事务报导的记者。
吴学灿不愿束手就擒。他“六·四”之后离开了北京,公安系统掌握的最后一个线索是他七月六日乘飞机从天津到了广州。公安机关为捕获吴学灿,先后发了两次通缉令,第一次于八九年七月七日下达。通缉令下达之后,他不再有可能乘飞机。因为在中国大陆乘飞机,对身份证的查验极为严格。一时间,由于《人民日报》有一位记者被全国通缉,使得各地对《人民日报》的证件及人士十分敏感,据悉也闹出过不少笑话。
公安部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下达第二次通缉令对吴学灿的通缉予以确认,在这份通缉令上还有王军涛、陈子明、柴玲、封从德等人。十月廿九日,吴学灿在海口市被捕。
由于吴学灿是中共通缉的“要犯”,公安部决定,押解回京只能乘火车,以避免乘飞机所可能出现的空难及飞机被劫持事件。十一月初,吴学灿被押解回京。吴学灿在北京火车站遇到一位老朋友,那位老友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吴学灿轻松地和老朋友打了个招呼,然后说:“一刀砍下来碗大个疤”。
吴学灿在新闻研究生班的两年学习期间及后来的工作期间多有表现出一些被认为是很“超前”的意识,对中共的不少在港台问题的方针政策提出过直言不讳的批评,他在《人民日报》被认为是很有个性的人,对很多问题他敢于提出鲜明的与众不同的见解。
(摘自《新闻自由导报》第99期,标题为本刊所拟)
----------------
记我的朋友王军涛
张伦
流亡他乡已一年多了。这一年,我无时不想写、不想说,又常常不敢写、不敢说。既怕自己的笔和言给军涛带来麻烦和折磨,也是因为心中有一块净土——那就是我们的友谊,我们真诚的友谊。搅动它是让我痛苦和惭愧的——军涛身陷囵圄,而我却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
今天,法国中部这个寂静的小城里充满了节日的氛围,我坐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在暮色中望着窗外纷扬的雪花,想着我的祖国、我的亲人,想着我的朋友们,想着军涛……
◆出身将军家庭的西单民主先锋
也是这样一个下雪的黄昏,当时我还在北大读书。我们斗室忽然响起了敲门声,打开一看,是军涛和侯晓天(军涛的女朋友)。他们激动地把我拉出门外,告诉我:“我们登记结婚了!”啊,一下子我真的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我紧紧拥抱了他们,祝福他们。我想:这下可好了,军涛有个家了,今后的生活会正常一些。那晚,我送他们回去,踏着积雪,我们畅谈着,送他们上了公共汽车。
一九七六年,年仅十七岁的他,还是一个中学生,就参加和参与领导了举世闻名的“四五”运动,后被四人帮以要犯捉进监牢,关押近一年。出狱后,他到北京郊区插队,接着于七八年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同时成为中国共青团团中央最年轻的委员,而且是当时最有文化水平的委员。他又出身于将军家庭,有着一个在别人看来最辉煌的前程。然而,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他的正义感、良心却促使他走上一条充满风险、坎坷崎岖的道路--为中国的民主奋斗。
七九年,年仅二十的他,就由于其正直、诚实、献身精神和敏锐的政治头脑,被朋友们推举担任了他们自办的后来成了西单民主墙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北京之春》的代主编。那时,为了稿件和校对、印刷,一天或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跑上几十公里、上百公里是经常的事。如果仅仅是疲劳算不了什么,更麻烦和令人痛苦的是他所必然受到的误解和忍受的孤独,自然还有中共公安部门的威胁。那时,如此年轻的军涛就以敏锐的政治判断力看出中国改革的潜在危险。当中共开始对西单民主墙运动进行清算的时候,军涛曾对某位“理论务虚派”人士说:“你们不要以为你们能够平安无事,整完我们之后就是你们。”历史证实了他的预料。
◆用现有体制的空间进行斗争
民主墙运动遭扼杀后,他又在北大利用一九八○年县区人民代表选举的机会,发起著名的竞选活动,用现存体制的空间去进行合法斗争,宣传民主。以“三评毛泽东”的惊人题目,在北大校园乃至北京、全国的学生竞选活动中掀起了狂澜。他认为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农民革命家,此论成为北大著名的三大竞选话题(即王军涛的“评价毛泽东”,胡平的“论言论自由”,张曼萝的“东方女性美”)。大学毕业后,他辞去公职,南下江汉,几年内走遍半个中国,建学校,育人才,宣传民主,从此开始了与陈子明共同创建领导民办研究所、办沙龙、出丛书、搞研究、撰写“公民论”、办报纸等活动。
◆“第一眼看他就是诚实的”
今年五月,在巴黎一次中国民主讨论会上,胡平谈起对军涛的印象,他说:“军涛这个人,你第一眼看他就知道他是诚实的,过后再看看,他还是诚实的。不象有些人初看诚实,过后看不诚实;有人看上去不诚实,但过后一看这人还诚实。而看军涛,你总是感到他是诚实的。”正是因为这种诚实,军涛赢得了许许多多的朋友。
在北大那个雪夜后的不几天,朋友们搞了一个餐会,为军涛晓天的新婚贺喜。朋友们要军涛讲几句话,军涛满怀感情对大家说:“我这些年经了不少事,闯荡了不少地方,对我个人来讲,真是觉得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我只不过做了点我认为该做的事。唯一要我珍视的是,我有这些朋友,当着现代生活的脚步逐渐冲淡了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时,我更觉我这些朋友的珍贵。我不说什么了,给大家唱支歌吧。”接下来,他给大家唱了他最喜欢的那支《出塞曲》:“请听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被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颤音轻声地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慷慨悲壮的歌声撞击着朋友们的心房,冲出屋门,在北京寒冬的夜空中回荡。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谈天,谈到将来年纪大了退休做什么。军涛说:“我什么也不做,办一个幼儿园,整天同小天使般的孩子们在一起。”在场的朋友们都笑了。他热爱生活,却有时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结婚几年,一直没有固定的地方住,东借半年,西住半年。而以我们这个集团当时在北京创下的条件来说,解决一下自己的住房是不成问题的,而他却没为这事操心。八九民运期间,一次因工作需要,老木要从当时管财务的一个学生手里支取二千元人民币用,军涛听了,要老木只取一千元。他说:“这钱来得不容易,这是许多同胞捐来的血汗钱,不能乱花,能节省就尽量节省。”这正是军涛的性格、军涛的心灵。
流亡海外后,一次与林希翎女士谈天,她向我讲起她如何受胡耀邦先生的辗转委托,到北大找军涛介绍情况,保护了军涛等一批朋友在七九年没有第二次入狱的经过。我也听军涛讲起过,胡耀邦先生怎样约军涛去家里谈天,怎样激动地鼓励军涛“不坠青云之志”。我常想,在对我们民族负责的有良知的人们当中,也包括许多象胡耀邦先生那样的中共中正直人士。我曾问过军涛,为什么不把过去他的一些经历整理写出来。他笑着对我说:“我们是创造历史的,写历史的事就交给别人吧。”
◆投身八九民运不希望天下大乱
八九民运暴发后,四月十九日夜,我在广场遇见军涛,(他当时刚从外地办事回来,中共说军涛策划了这场运动,纯粹是无稽之谈),他问了我一些情况,同我又谈起了胡耀邦先生。此后数十天,我们开会研究问题,做了一些我们应做的事。如果说这些事是旨在颠覆政府、搞乱天下的话,那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以说,军涛以及这批朋友参与这场运动的动机,就在于我们不希望天下大乱,出于对中国问题复杂性的认识,我们希望这场运动能和平过渡,有一个良好的结果。一方面,投身运动,凭良知,尽责任,组织民众,组织学生,协调运动的发展,也就是说,根和立场站在人民这一边;另一方面,也曾做了许多沟通工作,力图向中共当局某些人解释,使他们明白这一点:“群众上街游行、抗议,这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正常现象,不要认为丢了面子。”“如果经济发生大的崩溃,流民四起,将造成对整个文明的摧毁。协商,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军涛原话)这也可以说是军涛及这批朋友一贯的思想立场——根是站在人民这一边的,但却不排斥在某些情况下的合作;立场是民主的,方式是策略的。当中共(或中共中某些人)愿意进步,愿意改革,我们欢迎,我们支持;当中共倒退、停滞、反动,我们反对。不进体制,坚持体制外的道路,坚持民主的旗帜,拓展体制外的空间,发展壮大民主力量——这就是军涛及这些朋友这些年走过的道路,一条艰难却将是辉煌的道路。我相信,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将我们导向我们最终所要达到的民主的彼岸。这也是出于对历史、现实、未来的深刻认识,出于对民族负责的态度而做出的选择。在这条道路上,军涛及朋友的艰难跋涉,历经磨难,没有投机的欲望,没有发财的梦想,没有鲜花、掌声、电视镜头;有的只是人们的误解和动荡不安的生活,有的是公安人员十几年的盯梢、监视、有的是妻离子散和铁窗监牢的等待……
◆为中国前途吃不下饭
八八年,中国大陆弥漫着一种末世之感。一次军涛和我的另一位朋友杨晓一快吃饭,其间谈到中国的现状和前途,军涛忧心不已,几难下咽。杨晓后来同我讲,他真感到有些惊讶,在中国现在这样一个功利物欲泛滥的环境中,“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我笑了,对他说:“你过去不了解军涛。”我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历百难而不死,壮峨奇伟,仍然耸立在这个世界上。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才向世人证明,中华英魂未泯,生命常在。
……
窗外的雪依然下着。我的内心在痛苦中久久难以平和。我的耳边仿佛又回想起军涛的歌声:“……而今我们一唱再唱,向着草原,向着黄河,向着长城外……”
(加拿大卡尔加里 张军供稿。摘自《争鸣》一九九一年第六期)
〖编者注:本刊第七期(cm9105c)载有另一篇介绍王军涛其人其事的文章〗
~~~~~~~~~~~~~~~~~~~~~~~~~~~~~~~~
【长诗节选】
白玫瑰组曲
钱跃君
★恐怖的夜★
魔鬼不会轻易放下手中的屠刀,一场轰轰烈烈的学运,正面临着一片恐怖,一片杀机。黑云压城城欲摧。听,这是广场上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在劝说他心爱的女儿,回家吧,姑娘,回家吧……
一、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何苦忍着饥饿顶着寒风
坐在五月绵绵的雨中
不 我不回
我要站在夜的广场上
追求一线民族的希望
二、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妈妈为你流尽了泪
饥饿摧残着你的身
不 我不回
寒冷的夜我也想妈妈
我饿 但我吃不下
三、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惊心的急救车声催人泪下
饥饿会夺去你的生命
不 我不回
我是只无力的小鸟
向往那蔚兰色海空
四、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别再苦求魔鬼的同情
他们只有冷酷的心
不 我不回
看那天边飘去的乌云
迎来一阵自由的风
五、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那林中达达的脚步声
那路灯下恐怖的身影
不 我不回
我要迎着黎明前的细雨
唱一支黎明的歌
六、
回家吧 姑娘 回家吧
快逃出死神的魔掌
那是一群披着人皮的狼
不 我不回
为了自由民主的中华
为了千千万万个爸爸妈妈……
黑暗
笼罩了大地
黑暗
吞噬了星辰
恐怖的广场上
只见血迹
不 见 姑 娘
★怒潮曲★
天安门广场隆隆的坦克声震憾了世界,中世纪的黑暗竟降临在八十年代的中华。从巴黎纽约,到香港台湾,一把北京政府的利剑,刺在人类的心脏……
大地在痛泣
黄河在怒吼
一幕中华悲剧
一道历史创口
祖国啊
坦克从你身上压过
鲜血从你身上奔流
人们啊
迎着疯狂野兽
伸出愤怒双手
鲜血淹过了专制的巴士底
鲜血溅红了腐朽的金字楼
鲜血润饰着中华的一年一度
鲜血染黑了民族的一朝一暮
哦 问长江 问黄河
漫漫苦寒何时休
问青天 问大海
无限苍生无限仇
大地在痛泣
黄河在怒吼
大地在痛泣
黄河在怒吼……
★我的梦呢★
夜深了,恐怖的广场上,笼罩着层层阴影,笼罩着一片墓地般的死寂。昏暗的月色,稀落的路人,在那带血的泥土里,缓缓地伸出几朵惨白的玫瑰。一丝幽灵从花中渗出,随着夜风恍惚地飘荡,飘荡…… 没有人类的语言,没有可见的身影,只有一片恐惧的梦幻,只有一缕轻轻的旋律,飘忽在凄凉的夜空……
我们走了 我们走了
留下广场上一滩殷红的鲜血
我们走了 我们走了
化作碑下一朵洁白的玫瑰
寒风里默默招手
月光下轻轻地问路人
我的梦呢
我的梦呢
梦里的家园
梦里的自由
我的梦呢
★白玫瑰★
一年过去了,花开花落,驮起这沉重的岁月。野外依旧是一片冷静的小树林,几朵惨白的玫瑰在风中低语。在这片绝望的黄土地上,我似乎看到的是昨天,又似乎是明天。难忘的五月,难忘的六四,带着心灵的创口,走入苦难的史册,中华,这就是你吗?这就是你吗?面对一朵朵含泪的玫瑰,只能唱起一曲悲凉的挽歌。一曲悲凉的挽歌,在寒风里,在夕阳下,在每一个白玫瑰开花的季节,在每一个白玫瑰开花的季节里……
白玫瑰 白玫瑰
雪白的玫瑰春风里
白玫瑰 白玫瑰
雪白的玫瑰沉心底
你们开在静静的山上
却听不到往日笑语
你们开在清清的河边
却找不到往日踪迹
你们在那里默默哭泣
就为这一线民族的希冀
你们在那里绝望离去
就为这一片黄黄的土地
白玫瑰 白玫瑰
你们在流血 我们在流泪
白玫瑰 白玫瑰
心中的玫瑰梦里的泪
一九八九年七月下旬初稿,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底终稿
(摘选自1991年6月《莱茵通信》,原组诗共十篇:序曲/黄土地之歌/风曲/告别/自由之歌/中华惊醒曲/恐怖的夜/怒潮曲/我的梦呢/白玫瑰)
————————————————————————————————————
本期责任编辑: 唐杰晓 <jtang@u.washington.edu>
读者技术咨询: 吴雅楠 <cnd-help@djohn-sun.kent.edu>
网络技术维护: 林楚生 <cnd-info@djohn-sun.kent.edu>
《华夏文摘》主编: 林 玮 <wlin@uwaphast.bitnet>
《CND》总编: 唐德明 <dtang@bu-pub.bu.edu>
————————————————————————————————————
来 稿 请 寄: CND-CM@DJOHN-SUN.KENT.EDU
订阅《华夏文摘》请寄: LISTSERV@UGA.BITNET
注明: SUB CCMAN-L FIRST LASTname
————————————————————————————————————
本期编辑用软件: 南极星(NJStar 2.1) ◎倪鸿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