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当今幼儿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新区幼儿园 刘隽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可能就是知识方面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与人口占世界的大多数,但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研人员、科技活动等却都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美国已进入知识经济,而我国正面临着转轨的关键时刻。早在1997年底,特别是在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时代赋予创新教育以新的内容,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创新教育就是为弘扬人的主体精神,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它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幼儿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
学前教育的对象主要是3到6岁的幼儿,学前期的培养、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的运用集体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看待幼儿创新教育呢?首先在观念上明确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我认为幼儿创新教育主要具有以下“三性”:
(1)全体性。幼儿期的儿童所表现出的创新由于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创新表现主要是低层次、低水平的,但这却是其它较高层次创新表现的基础,高层的创新就是由此逐步发展而成的。每个正常的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天赋的创新潜能,这种潜能还处在形成和发展之中,但却是最纯真、最自然、最富潜力的,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成为某方面的人才。
(2)差异性。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影响而行成的。因此,对于每一个幼儿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用一个模式来培养。
(3)创新性。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幼儿和成人,都有可能作出优异成绩,其中主要的标志就是创新,对孩子来讲,只要有一点新建议、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对他自己来说确实是新发现,这就是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带上我们对新时期幼儿创新教育的理解,深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幼儿创新教育仍存在许多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可把这些影响因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观念
(1)传统的“好孩子”标准。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那种乖乖的听成人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为,幼儿教师工作繁忙,每天要面对众多个性各异的孩子难免会有些烦躁,于是那些听话、思维不活跃、在各种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妨碍成人工作的幼儿常常得到表扬。正这种所谓的“好孩子”标准束缚了孩子创新的积极性,抹杀了蓬勃的天性。因为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常常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事物,外显行表现为:在各类教育活动中,爱插嘴;在游戏活动中,有许多拆卸行为和不规范行为等。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往往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行动上不自觉的压抑甚至扼杀孩子创新的萌芽。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创造力就下降为2%,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断的被知识的规律和人为的束缚所限制,逐步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2)发展幼儿的创新等同于放任自流。这种观念认为不干预孩子的任何活动就是让幼儿尽情的展露创新。实际上,完全让幼儿自发的学习,缺乏教师的参与与指导,不仅不能发挥幼儿的潜在价值,反而会让幼儿盲目的摸索,困难重重,又无明确的目的,而导致其丧失继续探索的兴趣。
第二、教育方式
(1)溺爱型。有些幼儿由于某些原因特别受教师的关注和喜爱,于是在生活中对他们教师或家长有时会表现出事事帮助、替代,纵容了幼儿依赖、懒惰的性格,生活上的依赖转移到学习依赖感,导致其在学习上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畏手畏脚,缺乏把事情干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乐趣,更谈不上创新了。
(2)专制型。有些教师对孩子要求严格,惯用命令式语句,让孩子沿着他们设计好的发式去发展,这是一种剥夺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为代价的短浅发展。许多幼儿研究表明,专制型教师班的幼儿遵守各项纪律的表现交好,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则较差,高压气氛限制了思维的发展。
第三,教育过程
(1)重模仿。现行的幼儿园教育中,要求的内容较多。例如,美术活动中,教师画一笔,幼儿也跟着画一笔;音域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跟读新单词,机械记忆。而教师的评价也往往注重结果:幼儿画的象不象?他会唱几首歌?会认几个字?的确,幼儿的行为需要以模仿为基础,他们通过模仿来习得各种行为,从这一点来讲,重视模仿无可非议,但我们不能否认行为的创新,不能忽视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
(2)过分强调“标新立异”。有的幼儿教师为了体现自己实施的是“创新教育”,让幼儿一定要讲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小小年纪就要“绞尽脑汁”,已不是异想天开,而达到了“胡思乱想”,根本就不在乎答案的合理性。如: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放一段优美的乐曲,让幼儿依次说说听后的感觉,教师反复强调要和别的幼儿说得不一样,轮到一名幼儿了。他站起来想了想,说一句很不雅的话:“我觉得这段音乐听起来象癞蛤蟆吃***。”全班哄堂大笑,他很得意,教师很尴尬。活动后问及原因,他认真的说,“好词都被前面的小朋友说完了,老师又不准我们说一样的,我就说了这些。”这样的回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的确,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但过分强调“存异”,而忽略“求同”,可能会将孩子引入“创新的歧途”。孩子的回答脱离活动的对象、内容,随意的不经思考的回答问题,回答的结果虽然与众不同,但他思考、倾听、欣赏别人的观点与否,不得而知。我理解的创新是需要向别人学习的,需要不断的交流,创新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在交流中,孩子学会主动思考、探索、发现新的创意。所以培养创新思维重视“存异”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求同”。
因此我认为要进行幼儿创新教育,目前幼儿教育迫切需要进行以下改革:
第一、观念上
(1)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主体间性,即幼儿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兴趣、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2)树立尊重每个幼儿的教育观
幼儿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丰富个性的个体,是生命的主人。作为幼儿群体,他们有着该年龄段的一般身心特征;作为新时代儿童,他们有着许多新的心理色彩;作为幼儿个体,又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表现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创新能力表现的早晚、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类型及创新能力的性别差异等。因此,教师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在各自水平上获得生动活泼地发展。
第二、实践中
(1) 改革课程目标体系
幼儿创新教育应该是一种渗透教育,因此,在为各科制定目标和选择教育内容时,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一些创新教育的要求,如续编故事、编谜语;听音乐编动作;自由作画、自制玩具等。
(2) 营造轻松民主的教育气氛
这里的教育气氛主要是指创设有利于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场所等。物质方面,要为儿童提供充裕的时空和材料,保证他们有自由活动、自由操作的条件;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心理气氛,使儿童能自由思索、想象,选择和作出决定,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其中家园共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创新教育的知识,家园互相配合,为孩子发展其创新能力提供一致的适宜的环境。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一日生活中营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A、解放眼睛。孩子具有一双明亮、好奇的眼睛,我们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分析。在图书角摆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儿童读物,并定期更换,让孩子们自由选择 、自由阅读、自由讲述;利用园内的种植角、动物园,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的四季变化特征;利用社区建设、农贸市场、商店、邮局等,带领幼儿去开阔眼界、认识社会等。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丰富了有关表象,幼儿才有可能去创新、发挥。
B、解放头脑。大脑是人的总司令,它起着指挥一切的作用,动脑思考是个关键,创新教育是动脑的良好手段,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良好方法。例如,运用“图形组合法”,向幼儿提供各种形状的集合图形拼板,要求他们拼出不同的图形并说出名称;运用“用途联想法”,让幼儿说出石、水、纸等各有什么用途;运用“符号推理法”,让幼儿对一些抽象的图形、线条说出自己的想象等。
C、解放双手。双手好比两员大将,要从小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读死书”、“溺爱”都会使孩子有一双手却不会利用。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幼儿从自己的事自己做起小班就学着自己洗手、进餐、喝水、脱穿衣物;中班轮流值日、发碗筷、擦桌子、扫地、拖地;大班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活动室的动手角、建筑角、科学发现角,让孩子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去探索学习、动手操作。
D、解放嘴。为了解放嘴巴,首先要孩子学会运用语言。为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图片,用以讲述、描绘、续编故事;组织晨间谈话,“故事大王”比赛等。强调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交往就主要靠语言去完成。鼓励孩子发问是很重要的,让幼儿有“问”的自由,愿意说,勇于发表见解,才能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E、解放空间。孩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活动的小天地中。小班的幼儿可以去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的活动,中大班的幼儿也可以到小班表演节目,帮助弟弟妹妹熟悉环境,这样,孩子们就扩大了生活空间、增进了了解。幼儿园内开设的美工活动室、音乐室、科学发现室以及大型玩具场地、沙地、水池,让幼儿能在自由活动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去玩。家长也可带幼儿去接触大自然,看家乡的变化,走向社会,拓宽视野。
F、解放时间。在一天的活动中,有集体活动时间,更有个别自由活动时间,同时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增强活动密度,让幼儿有充裕的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3)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直接会影响到活动的过程和活动效果,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最后的结果,而是要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同时评价也要考虑到个别差异,更要允许幼儿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4)倡导教师创新工作
在幼儿园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教师的教育目标转换为幼儿的发展目标,对此,提出“弹性计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成课程”):把课程设计看作是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高度动态性、灵活性、开放性的过程,教师并不是盲目的追随计划,而是灵活、有目的的追随幼儿。任何计划应该有“弹性”,允许教师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加以灵活激动的改变、创新。当然变动要有据可依,要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教师的劳动才称得上是一种创新劳动。
总而言之,观念层面的东西要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往往有很长一段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还存在忽视幼儿主体地位、压制幼儿创新行为的现象,许多幼教工作者习惯于用循规蹈矩的教育目标去一直甚至放弃幼儿生气勃勃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必须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仍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把观念切切实实的转化为行动,而它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我们的孩子!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新区幼儿园 刘隽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兴起,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可能就是知识方面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与人口占世界的大多数,但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研人员、科技活动等却都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美国已进入知识经济,而我国正面临着转轨的关键时刻。早在1997年底,特别是在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时代赋予创新教育以新的内容,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创新教育就是为弘扬人的主体精神,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它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幼儿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
学前教育的对象主要是3到6岁的幼儿,学前期的培养、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组织教育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灵活的运用集体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看待幼儿创新教育呢?首先在观念上明确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我认为幼儿创新教育主要具有以下“三性”:
(1)全体性。幼儿期的儿童所表现出的创新由于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创新表现主要是低层次、低水平的,但这却是其它较高层次创新表现的基础,高层的创新就是由此逐步发展而成的。每个正常的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天赋的创新潜能,这种潜能还处在形成和发展之中,但却是最纯真、最自然、最富潜力的,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成为某方面的人才。
(2)差异性。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影响而行成的。因此,对于每一个幼儿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可用一个模式来培养。
(3)创新性。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幼儿和成人,都有可能作出优异成绩,其中主要的标志就是创新,对孩子来讲,只要有一点新建议、新思想、新观念、新做法,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对他自己来说确实是新发现,这就是创新,而不是一味的强调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带上我们对新时期幼儿创新教育的理解,深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幼儿创新教育仍存在许多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问题,可把这些影响因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观念
(1)传统的“好孩子”标准。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那种乖乖的听成人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为,幼儿教师工作繁忙,每天要面对众多个性各异的孩子难免会有些烦躁,于是那些听话、思维不活跃、在各种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不妨碍成人工作的幼儿常常得到表扬。正这种所谓的“好孩子”标准束缚了孩子创新的积极性,抹杀了蓬勃的天性。因为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常常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喜欢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事物,外显行表现为:在各类教育活动中,爱插嘴;在游戏活动中,有许多拆卸行为和不规范行为等。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孩子的种种创新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往往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行动上不自觉的压抑甚至扼杀孩子创新的萌芽。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具有10%的创造力,而8岁以后创造力就下降为2%,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断的被知识的规律和人为的束缚所限制,逐步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2)发展幼儿的创新等同于放任自流。这种观念认为不干预孩子的任何活动就是让幼儿尽情的展露创新。实际上,完全让幼儿自发的学习,缺乏教师的参与与指导,不仅不能发挥幼儿的潜在价值,反而会让幼儿盲目的摸索,困难重重,又无明确的目的,而导致其丧失继续探索的兴趣。
第二、教育方式
(1)溺爱型。有些幼儿由于某些原因特别受教师的关注和喜爱,于是在生活中对他们教师或家长有时会表现出事事帮助、替代,纵容了幼儿依赖、懒惰的性格,生活上的依赖转移到学习依赖感,导致其在学习上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畏手畏脚,缺乏把事情干到底的决心和毅力,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乐趣,更谈不上创新了。
(2)专制型。有些教师对孩子要求严格,惯用命令式语句,让孩子沿着他们设计好的发式去发展,这是一种剥夺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为代价的短浅发展。许多幼儿研究表明,专制型教师班的幼儿遵守各项纪律的表现交好,但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则较差,高压气氛限制了思维的发展。
第三,教育过程
(1)重模仿。现行的幼儿园教育中,要求的内容较多。例如,美术活动中,教师画一笔,幼儿也跟着画一笔;音域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跟读新单词,机械记忆。而教师的评价也往往注重结果:幼儿画的象不象?他会唱几首歌?会认几个字?的确,幼儿的行为需要以模仿为基础,他们通过模仿来习得各种行为,从这一点来讲,重视模仿无可非议,但我们不能否认行为的创新,不能忽视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
(2)过分强调“标新立异”。有的幼儿教师为了体现自己实施的是“创新教育”,让幼儿一定要讲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小小年纪就要“绞尽脑汁”,已不是异想天开,而达到了“胡思乱想”,根本就不在乎答案的合理性。如: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放一段优美的乐曲,让幼儿依次说说听后的感觉,教师反复强调要和别的幼儿说得不一样,轮到一名幼儿了。他站起来想了想,说一句很不雅的话:“我觉得这段音乐听起来象癞蛤蟆吃***。”全班哄堂大笑,他很得意,教师很尴尬。活动后问及原因,他认真的说,“好词都被前面的小朋友说完了,老师又不准我们说一样的,我就说了这些。”这样的回答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的确,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鼓励孩子去标新立异,但过分强调“存异”,而忽略“求同”,可能会将孩子引入“创新的歧途”。孩子的回答脱离活动的对象、内容,随意的不经思考的回答问题,回答的结果虽然与众不同,但他思考、倾听、欣赏别人的观点与否,不得而知。我理解的创新是需要向别人学习的,需要不断的交流,创新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在交流中,孩子学会主动思考、探索、发现新的创意。所以培养创新思维重视“存异”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求同”。
因此我认为要进行幼儿创新教育,目前幼儿教育迫切需要进行以下改革:
第一、观念上
(1)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完整、主动的个体,有自己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与幼儿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主体间性,即幼儿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调动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幼儿的主动学习来培养兴趣和发展创新潜能。教师应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带着一颗童心看待幼儿的行为、需要、兴趣、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幼儿的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2)树立尊重每个幼儿的教育观
幼儿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丰富个性的个体,是生命的主人。作为幼儿群体,他们有着该年龄段的一般身心特征;作为新时代儿童,他们有着许多新的心理色彩;作为幼儿个体,又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心理特征。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表现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创新能力表现的早晚、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类型及创新能力的性别差异等。因此,教师特别要注意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在各自水平上获得生动活泼地发展。
第二、实践中
(1) 改革课程目标体系
幼儿创新教育应该是一种渗透教育,因此,在为各科制定目标和选择教育内容时,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一些创新教育的要求,如续编故事、编谜语;听音乐编动作;自由作画、自制玩具等。
(2) 营造轻松民主的教育气氛
这里的教育气氛主要是指创设有利于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场所等。物质方面,要为儿童提供充裕的时空和材料,保证他们有自由活动、自由操作的条件;精神方面,要形成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心理气氛,使儿童能自由思索、想象,选择和作出决定,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其中家园共育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多向家长宣传创新教育的知识,家园互相配合,为孩子发展其创新能力提供一致的适宜的环境。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一日生活中营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A、解放眼睛。孩子具有一双明亮、好奇的眼睛,我们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分析。在图书角摆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儿童读物,并定期更换,让孩子们自由选择 、自由阅读、自由讲述;利用园内的种植角、动物园,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的四季变化特征;利用社区建设、农贸市场、商店、邮局等,带领幼儿去开阔眼界、认识社会等。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丰富了有关表象,幼儿才有可能去创新、发挥。
B、解放头脑。大脑是人的总司令,它起着指挥一切的作用,动脑思考是个关键,创新教育是动脑的良好手段,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良好方法。例如,运用“图形组合法”,向幼儿提供各种形状的集合图形拼板,要求他们拼出不同的图形并说出名称;运用“用途联想法”,让幼儿说出石、水、纸等各有什么用途;运用“符号推理法”,让幼儿对一些抽象的图形、线条说出自己的想象等。
C、解放双手。双手好比两员大将,要从小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读死书”、“溺爱”都会使孩子有一双手却不会利用。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幼儿从自己的事自己做起小班就学着自己洗手、进餐、喝水、脱穿衣物;中班轮流值日、发碗筷、擦桌子、扫地、拖地;大班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活动室的动手角、建筑角、科学发现角,让孩子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去探索学习、动手操作。
D、解放嘴。为了解放嘴巴,首先要孩子学会运用语言。为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图片,用以讲述、描绘、续编故事;组织晨间谈话,“故事大王”比赛等。强调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交往就主要靠语言去完成。鼓励孩子发问是很重要的,让幼儿有“问”的自由,愿意说,勇于发表见解,才能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E、解放空间。孩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自己活动的小天地中。小班的幼儿可以去参观中大班哥哥姐姐的活动,中大班的幼儿也可以到小班表演节目,帮助弟弟妹妹熟悉环境,这样,孩子们就扩大了生活空间、增进了了解。幼儿园内开设的美工活动室、音乐室、科学发现室以及大型玩具场地、沙地、水池,让幼儿能在自由活动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区去玩。家长也可带幼儿去接触大自然,看家乡的变化,走向社会,拓宽视野。
F、解放时间。在一天的活动中,有集体活动时间,更有个别自由活动时间,同时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增强活动密度,让幼儿有充裕的时间干自己喜欢干的事。
(3)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直接会影响到活动的过程和活动效果,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最后的结果,而是要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同时评价也要考虑到个别差异,更要允许幼儿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4)倡导教师创新工作
在幼儿园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教师的教育目标转换为幼儿的发展目标,对此,提出“弹性计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成课程”):把课程设计看作是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高度动态性、灵活性、开放性的过程,教师并不是盲目的追随计划,而是灵活、有目的的追随幼儿。任何计划应该有“弹性”,允许教师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加以灵活激动的改变、创新。当然变动要有据可依,要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这样教师的劳动才称得上是一种创新劳动。
总而言之,观念层面的东西要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往往有很长一段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还存在忽视幼儿主体地位、压制幼儿创新行为的现象,许多幼教工作者习惯于用循规蹈矩的教育目标去一直甚至放弃幼儿生气勃勃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必须的,也是任重而道远的,仍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把观念切切实实的转化为行动,而它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我们的孩子!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