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上海很快又要发动新一轮攻势?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新千年新一轮人才争夺,又是上海发起的。

  2001年元旦刚过,上海市一个50人组成的大型招聘团不事声张地开进北京,对这里的各类人才(投资者、创业者、求职者、高级工程师、专业技师、经理人、研究人员、资深教师、高级医师等)展开挖角、猎头活动。上海礼贤下士的态度,种种诱人的许诺,连同唾手可得的上海户口,打动了不少在北京郁郁不得志的人才。中科院、清华、北大、协和医院的不少中青年才俊当场与上海签下加盟契约。

  这一次,上海人亮出了蓝印户口之外的一个新法宝——“人才柔性流动”。意思是参与柔性流动的各类人才,户口、档案都可以不调往上海,只要你为上海效力就行,“身在曹营”就行。知识、技术、项目、资金、信息只要为上海所需,就可以签约交易。

  消息传出,北京当局虽有几分不快,却也感到惶恐:再不动手军心就动摇了。元月10日,北京双高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匆匆忙忙在中关村挂起牌子。上海方面反应更快,才过了6天,上海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创业中心便投入运营,一举推出十项很有吸引力的政策。

  北京方面迅速召集各方智囊商议对策。谋士的共同看法是,上海人是从改革制度、规则、优化软环境开始的,其最具诱惑力的东西之一便是突破传统户籍制度,给效忠上海的人才以蓝印户口,使之成为上海的新市民。

  北京决策层发现本市的户口壁垒拦住了投奔首都的众多人才,挡不住替北京大爷干粗活的240万民工,诺大北京市仅有10个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市93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中,已有22人退休。整个首都尚未形成职业经理人市场,中小投资者在本市投资相当不方便,创业成本很高,政府服务效率低下,来京求职的知识型人才倍感求职不易、生存艰难。而这些大都是商务环境不好所致。时不我待,北京如果继续沉溺在皇都迷梦中,就有可能失去它在国内特大城市中所有的诸多优势。

  北京在人才争夺中已失去先机。经济专家、商界人士、政府官员中的有识之士通过各种渠道向北京市当政者发出呼吁,提请当局注意,北京很快将丢掉人才优势。就连市政府的喉舌《北京晚报》都忍不住向当局进言。2000年2月12日《北京晚报》小心翼翼却又观点鲜明地发表文章《北京是否感到人才高地危机?》。事情明摆着:北京在第一轮人才争夺中,十分被动,上海明显地占据上风。这一时期,北京市的“城市增容费”制度、大学生留京指标制度,以及当局偏狭的“北京人才”观念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强烈批评。北京对外地人才拟收的“城市增容费”很快没有下文了。

  2000年2月8日,心急火燎的北京当家人又抛出了个应对之策:《接收2001年高校非北京生源应届毕业生的紧急通知》。对家在外地的硕士生和优秀本科生已不再限制留京者数量。这个通知提前一年发出,让人看到了北京当家人的焦灼不安。

  京、沪两家你一招我一式地博弈起来。

  紧跟着,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也发出文件,告诉留京的各类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留学人员):你可以在本市购买内、外销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批准上市的已购公房和存量房了。而以前,这些人是没有购买资格的——北京对外来人才之刻薄,的确令人慨叹!

  针对上海已网罗全国近一半归国留学生的被动局面,5月,《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出台,它一口气提出对留学人员来京创业的25条优惠政策,让饱尝冷遇的海外学子大为感动。

  到了7月,在酷热中北京当家人稍稍松了一口气,《北京市招聘外地人才实施细则》开始实施。这个较为规范的文件对“外地人才”给出了一个定义:外地人才是指外地来京受聘从事科技、文教、经贸等工作,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事关系和常住户口不在本市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但这个由市人事局提出的定义缺陷相当突出:它所认定的外地人才只限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为北京所急需的许多人是不好归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类别的。如投资者、商务策划人、民间的专利发明人、经纪人、券商、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及其它有奇才异能者。文件显示,当局既渴求人才,对人才的理解又十分偏狭。

  此时,北京市加快了人才服务体系的建设,开办的固定人才市场已达到了18家,经政府批准成立的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已超过180家,注册登记并取得许可的人才网站也超过30家。

  2000年11月21日,在凛洌寒风中,一群神秘的上海人飞抵北京,直奔清华园。在这里,他们亮出了身份:“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招聘团”。他们早早动手预订2001年北京优秀毕业生。招聘会引来清华、北大、人大、交大、理工大、科技大数千学生,第一天便有655名北京大学生表达了效忠上海的意向。

  北京当局惊魂未定,又一次看到上海人前来猎头,忙乱之中又抛出一个红头文件:《北京市鼓励和吸引科技人才从事农业开发和服务的若干规定》,想给本市农、林、牧、副、渔类人才吃个定心丸,不要经易接受诱惑离京南下。

  经过长期的研讨、争议,北京决策层终于形成共识:北京户口壁垒必须松动,加紧制订以户口吸引知识型新移民的政策、法规,加紧制定《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力争把天下英杰一网打尽!

  今年元月1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在千呼万唤中降生。

  这个条例征求了政府40多个部门的意见、建议,开了50多次研讨、论证会。可以说把北京人的那点智慧全都倾注了进去。它是一个经北京市人大批准颁布的地方性法规。

  它共有80条,针对上海的“十八条”(《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中厚待外地人才的条款,它专门开出了“人才引进”方面的8个优待条件,其第32条规定:“引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所需要的留学人员,外省市科技和管理人才,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办理《工作寄住证》或者常住户口,不受进京指标限制。”

  条例所说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指包括海淀园(狭义的中关村)、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酒仙桥)、亦庄科技园和市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划定的其他区域。这就是说,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外地来京人才可以成为合法的北京市民。

  针对上海等地不断前来北京网罗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严峻现实,条例规定:“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应届毕业生受聘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直接办理本市常住户口。”而且原所在高校、科研机构不得收取培养费以及其他费用。

  另外,外地人才的子女上学,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就近安排入学,任何部门或者学校不得收取国家或者本市规定以外的费用。

  至此,经过几轮角逐,京沪之间吸引、争夺外地人才的博弈进入僵持阶段。

  今年“两会”期间,在幕后导演人才争夺剧的人物之一、上海市市长徐匡迪走到前台,他借助媒体侃侃而谈,向全国各地的人才发出求贤的信号。

  “我们现在对人才的渴求,已经到了完全敞开胸怀的程度。我可以举三个例子。

  第一,在上海读书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只要在上海找到工作,不受任何限制,就在上海就业了。过去分黄卡和绿卡,就是说毕业生的卡片里面如果注明你是本地人,你在上海就容易就业,因为不需要解决住房问题。但是现在全部都放开了。因为住房已经市场化了,人人都可以租到房子。第二,我们还在网络上全国范围内招聘人才。前不久我招聘50名WTO咨询中心的高级和中级人才,全国有近1000人报名。北京的非常多,有外经贸部的、经贸大学的,还有国家计委等部委的。先在网上交谈,基本入围后,再请他来上海进一步洽谈各种条件。第三,上海每年有上千国外的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我们的办法是降低门槛。按外商投资法规定,投资起点金额最低是25万美元,但是留学生回国创业的起点金额降到1万美元,这1万美元也可以以技术来作股。而且,他们可以保持绿卡,来去自由。我们提出人才流动柔性化,而不是刚性。只有流动起来才能够大浪淘沙,让最优秀的人才在上海站住脚。”

  这是否意味着,上海很快又要发动新一轮攻势?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