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下一次大的争论发生在320年。
这个时期,罗马帝国由两位皇帝控制,君士坦丁和利西尼厄斯。君士坦丁控制了罗马帝国百分之七十五的土地,并在三年后打败了利西尼厄斯,独掌罗马帝国大权。
君士坦丁一直认为,罗马帝国应该只有一个皇帝,一部法律,因此也应该只有一种宗教。所以,他给予基督教优厚的待遇——免收神职人员赋税,禁止居民在星期日工作,禁止异教徒的私人献祭。当然,君士坦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丰厚的待遇仅给予“大公”教会,其他形形色色的“异端”教派除外。
至于教会间出现的歧见和分裂,君士坦丁认为这有损于教会的统一,同样也有损于罗马帝国的统一。于是这位皇帝想了一个办法,由帝国出面召集各地教会开会,费用由帝国承担,在皇帝的控制之下解决教会间的纠纷。君士坦丁的想法不错,但是实际上会议的结果总是反对某一派或者谴责某一派。314年一次会议的最终结果,就导致多那图派教堂被封闭,主教被驱逐,北非一片混乱。
在基督论方面,由于德尔图良和诺瓦替安的工作,帝国西部的教会已经一致认为基督和圣父具有统一实质。但在帝国东部,仍有多种神学思想盛行。
320年,在东部的亚历山大城,长老阿里乌和亚历山大主教之间爆发了争论。实际上,这二人都是受的奥利金教义的影响。奥利金的神学思想认为,圣子由圣父永恒生出,但基督是次一等的神,是被造的。
阿里乌认为“圣子有始,上帝无始”。基督即是受造物,所以他不具有上帝的实质,而和其他受造物一样,是由“无”被创造的。按他的想法,基督在某种含义上的确是上帝,但只是低一等的上帝,在本质和永在方面决不和圣父等同。基督即不是完全的上帝,也不是完全的人,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第三者(Tertium quid)。
而亚历山大的观点表达得不十分清楚,但却明显同阿里乌相反。他认为圣子是永在的,在本质上和圣父一样,完全不是被造的。这样,他们之间就爆发了争论。
320年左右,亚历山大召开宗教会议,会议谴责阿里乌和他的同情者。阿里乌不肯示弱,请他在教理学校的同学、有权势的主教优西比乌帮助。东部各教会由此陷入混乱。君士坦丁认为这种争吵会威胁到教会的统一,于是出来让双方停止无谓之争。但两方的教会似乎并不认为这是无谓之争,因此规劝毫无成效。
325年,君士坦丁专门为此事召集全教会在尼西亚召开会议,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由于这时候君士坦丁已经是整个帝国的皇帝,所以参加这次尼西亚会议的范围是整个帝国的教会主教。这次会议成为了教会的第一次公会议,也是教会史方面最重要的事件。
会上出现了三派观点。优西比乌为首的一派是彻底的阿里乌主义者,亚历山大的支持者形成了另一派,但这两派人数不多。剩下的多数派实际上对所争论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因此一位不支持这位会议的人说多数派尽是些“傻子”。这三派之间的较量之外,就是君士坦丁对会议的影响了。
多数派的代表也叫优西比乌,是该撒利亚的主教。他提出了自己教会的信经,这份信经是一段信仰表白,对争论没有明确的态度。会议对这份信经进行了极重要的修改,插入了一些词句:“受生而非造”、“与父同质(homoousion)”。同时会议还特别否定了阿里乌派的提法:“曾有一段时间还没有他”、“他是从无有之物而被造的”。
君士坦丁似乎也不理解这中间细微的差别,但是身为政治家的他认为这份信经能够使大多数教会满意,特别使整个西部教会满意。在他的影响和监督下,除两人外,全体主教签字同意,通过了这份信经。没有在信经上签字的两人连同阿里乌一起,被君士坦丁放逐。
但是很显然,强力压迫下通过的信经并不能使全部教会满意。不久,东部教会开始强烈反对尼西亚信经中的homoousion这一词语。不但阿里乌派反对这一词语,一些中间派也不满意这个词。为平息反对之声,君士坦丁又流放了优西比乌和另一位阿里乌派的同情者,尽管这二人当时在尼西亚信经上签了字。
328年,发生了影响重大的两件事。第一件是优西比乌在皇帝妹妹帮助下结束了流放,并且神奇般的取得了君士坦丁的信任。另一件是争论另一方亚历山大去世,他的私人秘书亚大纳西接任主教。这二人在其后的斗争中都起着决定性因素。
亚大纳西巧妙的把争论的问题引向了“得救”,并使其他人感到问题确实如此。亚大纳西说:“他(基督)被造成人,为使我们能成为神。”他指出,阿里乌派的最大错误在于没有提出真正得救的基础。
优西比乌不久就看出了真正的敌人是亚大纳西,而不是另外两位尼西亚信仰的捍卫者,马尔塞鲁和优斯塔修。虽然他知道,君士坦丁不可能废弃尼西亚决议,但是可以通过打击决议的捍卫者来达到目的。330年,他利用政治和神学上的分歧,将其中一位尼西亚信仰的捍卫者优斯塔修定罪。
阿里乌也在这时候从流放地返回,向君士坦丁呈递了一封信。这封信里,阿里乌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故意含糊其词,使得对神学问题不甚了了的君士坦丁误以为阿里乌愿意和解。他的态度令君士坦丁十分满意,于是他让亚大纳西恢复阿里乌的职位。
但亚大纳西显然不认为阿里乌退缩了,他拒绝执行皇帝的命令。这令君士坦丁十分恼怒,他由此相信,和解道路上的障碍是亚大纳西的固执。对于君士坦丁来说,哪一派是什么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的统一和帝国的统一。于是,在335年,君士坦丁把亚大纳西流放到高卢。
不久,在优西比乌的影响下,教会把另一个尼西亚信仰的捍卫者,马尔塞鲁撤职,罪名是他散布异端。这样,尼西亚信经的重要人物都被打下去了。优西比乌于是准备恢复阿里乌的教职,但在复职大典前夕,年事已高的阿里乌突然死去。现在,争论的发起者亚历山大和阿里乌都已经死了,尼西亚信经虽然没有推翻,但也名存实亡。
337年,改变教会地位的皇帝君士坦丁去世,临死前优西比乌给他施洗,使他成为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死后,亚大纳西回到了亚历山大。但两年后被优西比乌强行驱逐出亚历山大,而此时,优西比乌已经晋升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了。亚大纳西逃往罗马,与马尔塞鲁会合。
君士坦丁的三个儿子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三,每人继承一块。不过,大儿子君士坦丁二世仅做了三年皇帝就死了,结果帝国被重新分为东西两部分。新皇帝们更加偏袒基督教,他们命令封闭异教神庙,禁止献祭,违者处死。在北非,君士坦斯采用武力镇压,解决了多纳图派引起的争论和分裂。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这个时期,罗马帝国由两位皇帝控制,君士坦丁和利西尼厄斯。君士坦丁控制了罗马帝国百分之七十五的土地,并在三年后打败了利西尼厄斯,独掌罗马帝国大权。
君士坦丁一直认为,罗马帝国应该只有一个皇帝,一部法律,因此也应该只有一种宗教。所以,他给予基督教优厚的待遇——免收神职人员赋税,禁止居民在星期日工作,禁止异教徒的私人献祭。当然,君士坦丁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丰厚的待遇仅给予“大公”教会,其他形形色色的“异端”教派除外。
至于教会间出现的歧见和分裂,君士坦丁认为这有损于教会的统一,同样也有损于罗马帝国的统一。于是这位皇帝想了一个办法,由帝国出面召集各地教会开会,费用由帝国承担,在皇帝的控制之下解决教会间的纠纷。君士坦丁的想法不错,但是实际上会议的结果总是反对某一派或者谴责某一派。314年一次会议的最终结果,就导致多那图派教堂被封闭,主教被驱逐,北非一片混乱。
在基督论方面,由于德尔图良和诺瓦替安的工作,帝国西部的教会已经一致认为基督和圣父具有统一实质。但在帝国东部,仍有多种神学思想盛行。
320年,在东部的亚历山大城,长老阿里乌和亚历山大主教之间爆发了争论。实际上,这二人都是受的奥利金教义的影响。奥利金的神学思想认为,圣子由圣父永恒生出,但基督是次一等的神,是被造的。
阿里乌认为“圣子有始,上帝无始”。基督即是受造物,所以他不具有上帝的实质,而和其他受造物一样,是由“无”被创造的。按他的想法,基督在某种含义上的确是上帝,但只是低一等的上帝,在本质和永在方面决不和圣父等同。基督即不是完全的上帝,也不是完全的人,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第三者(Tertium quid)。
而亚历山大的观点表达得不十分清楚,但却明显同阿里乌相反。他认为圣子是永在的,在本质上和圣父一样,完全不是被造的。这样,他们之间就爆发了争论。
320年左右,亚历山大召开宗教会议,会议谴责阿里乌和他的同情者。阿里乌不肯示弱,请他在教理学校的同学、有权势的主教优西比乌帮助。东部各教会由此陷入混乱。君士坦丁认为这种争吵会威胁到教会的统一,于是出来让双方停止无谓之争。但两方的教会似乎并不认为这是无谓之争,因此规劝毫无成效。
325年,君士坦丁专门为此事召集全教会在尼西亚召开会议,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由于这时候君士坦丁已经是整个帝国的皇帝,所以参加这次尼西亚会议的范围是整个帝国的教会主教。这次会议成为了教会的第一次公会议,也是教会史方面最重要的事件。
会上出现了三派观点。优西比乌为首的一派是彻底的阿里乌主义者,亚历山大的支持者形成了另一派,但这两派人数不多。剩下的多数派实际上对所争论的问题并没有深入研究,因此一位不支持这位会议的人说多数派尽是些“傻子”。这三派之间的较量之外,就是君士坦丁对会议的影响了。
多数派的代表也叫优西比乌,是该撒利亚的主教。他提出了自己教会的信经,这份信经是一段信仰表白,对争论没有明确的态度。会议对这份信经进行了极重要的修改,插入了一些词句:“受生而非造”、“与父同质(homoousion)”。同时会议还特别否定了阿里乌派的提法:“曾有一段时间还没有他”、“他是从无有之物而被造的”。
君士坦丁似乎也不理解这中间细微的差别,但是身为政治家的他认为这份信经能够使大多数教会满意,特别使整个西部教会满意。在他的影响和监督下,除两人外,全体主教签字同意,通过了这份信经。没有在信经上签字的两人连同阿里乌一起,被君士坦丁放逐。
但是很显然,强力压迫下通过的信经并不能使全部教会满意。不久,东部教会开始强烈反对尼西亚信经中的homoousion这一词语。不但阿里乌派反对这一词语,一些中间派也不满意这个词。为平息反对之声,君士坦丁又流放了优西比乌和另一位阿里乌派的同情者,尽管这二人当时在尼西亚信经上签了字。
328年,发生了影响重大的两件事。第一件是优西比乌在皇帝妹妹帮助下结束了流放,并且神奇般的取得了君士坦丁的信任。另一件是争论另一方亚历山大去世,他的私人秘书亚大纳西接任主教。这二人在其后的斗争中都起着决定性因素。
亚大纳西巧妙的把争论的问题引向了“得救”,并使其他人感到问题确实如此。亚大纳西说:“他(基督)被造成人,为使我们能成为神。”他指出,阿里乌派的最大错误在于没有提出真正得救的基础。
优西比乌不久就看出了真正的敌人是亚大纳西,而不是另外两位尼西亚信仰的捍卫者,马尔塞鲁和优斯塔修。虽然他知道,君士坦丁不可能废弃尼西亚决议,但是可以通过打击决议的捍卫者来达到目的。330年,他利用政治和神学上的分歧,将其中一位尼西亚信仰的捍卫者优斯塔修定罪。
阿里乌也在这时候从流放地返回,向君士坦丁呈递了一封信。这封信里,阿里乌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故意含糊其词,使得对神学问题不甚了了的君士坦丁误以为阿里乌愿意和解。他的态度令君士坦丁十分满意,于是他让亚大纳西恢复阿里乌的职位。
但亚大纳西显然不认为阿里乌退缩了,他拒绝执行皇帝的命令。这令君士坦丁十分恼怒,他由此相信,和解道路上的障碍是亚大纳西的固执。对于君士坦丁来说,哪一派是什么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的统一和帝国的统一。于是,在335年,君士坦丁把亚大纳西流放到高卢。
不久,在优西比乌的影响下,教会把另一个尼西亚信仰的捍卫者,马尔塞鲁撤职,罪名是他散布异端。这样,尼西亚信经的重要人物都被打下去了。优西比乌于是准备恢复阿里乌的教职,但在复职大典前夕,年事已高的阿里乌突然死去。现在,争论的发起者亚历山大和阿里乌都已经死了,尼西亚信经虽然没有推翻,但也名存实亡。
337年,改变教会地位的皇帝君士坦丁去世,临死前优西比乌给他施洗,使他成为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死后,亚大纳西回到了亚历山大。但两年后被优西比乌强行驱逐出亚历山大,而此时,优西比乌已经晋升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了。亚大纳西逃往罗马,与马尔塞鲁会合。
君士坦丁的三个儿子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三,每人继承一块。不过,大儿子君士坦丁二世仅做了三年皇帝就死了,结果帝国被重新分为东西两部分。新皇帝们更加偏袒基督教,他们命令封闭异教神庙,禁止献祭,违者处死。在北非,君士坦斯采用武力镇压,解决了多纳图派引起的争论和分裂。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