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不论是原著还是因此改编的电影,这都是部令女观众痛而令男观众快的作品,尤其是吃过女人亏的男观众。原作者比较多的站在了男性立场上叙述事态发展的规律,虽然作者是女性。和许多女性作家不同,原作者方方在小说中,从未流露出任何道德评价的味道,没有引导读者得出类似"女人过不好,都是男人造成的"结论,很难得。
小说可以有一个更为直白的标题,叫做一个泼妇的悲惨下场。我甚至可以猜到那些躲在黑暗中咬牙诅咒女人的小男人们快意的叫喊:"让你泼!让你狠!傻了吧,活该了吧,没咒念了吧!"平日臆想出的现世报应,终于活生生出现在眼前,虽然还是小说电影,而不是现实,已足已令人痛快上几分钟。
小说刻意把男人马学武塑造成一个无能懦弱的窝囊废。在我看来,马学武一点不窝囊,因为他有勇气自杀,这就比众多只会恨女人,一任幽怨吞噬自己心灵的小男人们强太多。有句话常听到:死是最容易的,活下去才更需要勇气。我不以为然。不管哪种死法都痛苦无比。马学武死的坚决彻底,一点不脱泥带水,临走一个字都不稀罕留给老婆,令我排案喝彩。
他的死是他这辈子做的唯一成功的事,不仅终结了他应该负的责任,还阴魂不散的遥控着马家老小,直接把肇事者也就是他老婆送入了地狱。
马学武们永远都想不通,为什么你越温柔忍让,你的女人越轻贱你。电影中加了个原著没有的台词,由第三者口中概括出:马主任是个好人,就是不懂女人。马学武们从小没琢磨过女人,马学武们从小只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了年龄随着感官刺激找个漂亮的媳妇,从此自己就会永远幸福下去。
马学武用轻贱自己的方式获得美色,也就注定了他以后要被踩在脚底下的命。原著从老婆宝莉口中得知,他马学武是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宝莉嫁给他的,电影改编成马学武跪在地上对即将去世的岳母发誓对老婆好,同样是宝莉描述的。这样的改编冲淡了些意味,令马学武稍微拥有了点自尊。整部电影有许多小细节的变动,使得悲剧色彩不那么触目惊心,大概编剧在读原著时掉了不少泪,所以不想女观众太过伤心以至于影响票房。
马学武娶了一个不打任何折扣的泼妇。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马学武要为他感官得到满足来埋单。现实中,马学武的遭遇充斥着街头巷尾乃至大小"幸福家庭"的BBS。每当马学武们哭诉自己如何的受气受累受轻贱时,我都本能的想问:"您不知道有性格缺陷的人是不能碰的么?您当初如了意的时候,想过一辈子很长这件事么?"
这部作品一定会在肉联内卖坐。因为太熟悉太接地气了。把情节稍微改动一下,就是广大肉联观众最激动昂扬热血沸腾的911事件。每当这几个数字出现在肉联,不管哪个坛最后都是一地鸡毛。
李宝莉是我们上一代人中普遍的妇女同志的剪影。根据性格分析学,母亲对女儿的性格塑造具有惊人的影响力,那么我们这一代也就不可避免的带上李宝莉的影子,除非经常自省。不用不服气,只消肉联里走一遭,看看有多少只图嘴皮子痛快的女人就知道了。某个类似这样的帖:"老公出轨了,姐妹们,我该怎么办?"回帖定是少不了暴力的影子,割了他跺了他结果了他。越狠越解气,阴森的语言中释放出一口憋了很久的怨气,然后接着茬积攒着下一口。
简单粗暴的李宝莉,从不知道这世上还有精神交流这回事。不论对孩子还是对老公。贪图她美色的温柔眼镜男只有被她压在脚下喘气的份。比如一代宗师胡适,也和马学武一样,常常脸上带着抓伤痕迹去给学生上课,一辈子也没翻出悍妇的手掌心。悍妇们是天然的心理学家,虽然她们大字不识几个,她们精确的抓住了这类知识份子极要面子的软肋,如拉线木偶般操纵者他们的男人,并由此生出巨大的成就感。女人们在为她们叫好的同时,会不会想到如果有一天,你耗尽心力培养出的儿子脸上挂花愁眉苦脸出现在你面前,你能不能再叫声:"好媳妇,有本事!长我们女人的志气!"
李宝莉叫警察抓他男人,瞬间出了口恶气。然而就象40年前的红卫兵,把阶级敌人批倒批臭再踏上一脚后,惊然发现自己成了炮灰,被发配到千里以外别想在回来,而且这个炮竟然是她自己点的。这颇令头脑是条直线的女人们气愤:我是受害者!我应该受到保护才对!为什么我也要吃挂落!就象在这里,你叫了警察抓走男人,可你又不想和他离婚,你就要不得不面临那些繁琐头痛的后续,和大笔金钱的损失。这真是世上一等一的难题,不找人制他吧,出不了恶气;找人吧,后续让自己吃的亏似乎更大。
作者方方让他们的儿子成了复仇之箭,在马家老小喝干李宝莉的血后,眼都不眨的把她赶出门去,渣都不给她留,令多少心存怨恨的男人大呼过瘾。可惜,小说就是小说,现实中,这类家庭的真实儿子们大概正相反,被李宝莉这样的母亲垄断着,成为下一个马学武,这恐怕还算好的。我见过不少被一个血亲逼着表态和另个血亲断绝关系的,"谁对你妈不好,谁就是你的敌人!"还能是谁?多半是那个奶奶。电影在这里又一次改动了原著,儿子把母亲扫地出门的情节安排在他18岁而不是原来的25岁。那样更不给观众留一点念想。高中刚毕业的男孩子,大概还算是不懂事的年纪吧。原作中宝莉最悲惨的一段也给删了。
女主角的表演让我很失望。我看了一些影评,众口赞扬她的表演。但我只在最后母子对绝的时候,感觉到演员在努力塑造一个中老年妇女,其他场景,尤其是年轻时,我总觉得这是位脾气不好的知识女性,和原著的市井粗俗女一点不沾边。李宝莉的市侩,算计和恶毒,演员几乎没出来,这让我觉得马学武提离婚有些莫名。捉奸报警那段,原作描述宝莉的情绪中有很明显的狠意,演员没有,只有痛苦和悲伤。这显然不是宝莉首先考虑的。被你轻视的人背叛,宝莉这类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丢面子,进而生成愤怒。哀伤只属于张爱玲那类情调的女人。
原著也有我认为不太合理的地方。宝莉前后变化太大,不象一个人。作者只安排了一个桥段来解释,就是宝莉的母亲送她一个字,忍。这就能让宝莉突然成为神圣的救赎者了?是的她本性善良,但是喜欢出口伤人的人不是一个忍字就能改变的。电影由于没演出她恶毒的一面,反到前后一致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小说可以有一个更为直白的标题,叫做一个泼妇的悲惨下场。我甚至可以猜到那些躲在黑暗中咬牙诅咒女人的小男人们快意的叫喊:"让你泼!让你狠!傻了吧,活该了吧,没咒念了吧!"平日臆想出的现世报应,终于活生生出现在眼前,虽然还是小说电影,而不是现实,已足已令人痛快上几分钟。
小说刻意把男人马学武塑造成一个无能懦弱的窝囊废。在我看来,马学武一点不窝囊,因为他有勇气自杀,这就比众多只会恨女人,一任幽怨吞噬自己心灵的小男人们强太多。有句话常听到:死是最容易的,活下去才更需要勇气。我不以为然。不管哪种死法都痛苦无比。马学武死的坚决彻底,一点不脱泥带水,临走一个字都不稀罕留给老婆,令我排案喝彩。
他的死是他这辈子做的唯一成功的事,不仅终结了他应该负的责任,还阴魂不散的遥控着马家老小,直接把肇事者也就是他老婆送入了地狱。
马学武们永远都想不通,为什么你越温柔忍让,你的女人越轻贱你。电影中加了个原著没有的台词,由第三者口中概括出:马主任是个好人,就是不懂女人。马学武们从小没琢磨过女人,马学武们从小只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到了年龄随着感官刺激找个漂亮的媳妇,从此自己就会永远幸福下去。
马学武用轻贱自己的方式获得美色,也就注定了他以后要被踩在脚底下的命。原著从老婆宝莉口中得知,他马学武是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宝莉嫁给他的,电影改编成马学武跪在地上对即将去世的岳母发誓对老婆好,同样是宝莉描述的。这样的改编冲淡了些意味,令马学武稍微拥有了点自尊。整部电影有许多小细节的变动,使得悲剧色彩不那么触目惊心,大概编剧在读原著时掉了不少泪,所以不想女观众太过伤心以至于影响票房。
马学武娶了一个不打任何折扣的泼妇。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马学武要为他感官得到满足来埋单。现实中,马学武的遭遇充斥着街头巷尾乃至大小"幸福家庭"的BBS。每当马学武们哭诉自己如何的受气受累受轻贱时,我都本能的想问:"您不知道有性格缺陷的人是不能碰的么?您当初如了意的时候,想过一辈子很长这件事么?"
这部作品一定会在肉联内卖坐。因为太熟悉太接地气了。把情节稍微改动一下,就是广大肉联观众最激动昂扬热血沸腾的911事件。每当这几个数字出现在肉联,不管哪个坛最后都是一地鸡毛。
李宝莉是我们上一代人中普遍的妇女同志的剪影。根据性格分析学,母亲对女儿的性格塑造具有惊人的影响力,那么我们这一代也就不可避免的带上李宝莉的影子,除非经常自省。不用不服气,只消肉联里走一遭,看看有多少只图嘴皮子痛快的女人就知道了。某个类似这样的帖:"老公出轨了,姐妹们,我该怎么办?"回帖定是少不了暴力的影子,割了他跺了他结果了他。越狠越解气,阴森的语言中释放出一口憋了很久的怨气,然后接着茬积攒着下一口。
简单粗暴的李宝莉,从不知道这世上还有精神交流这回事。不论对孩子还是对老公。贪图她美色的温柔眼镜男只有被她压在脚下喘气的份。比如一代宗师胡适,也和马学武一样,常常脸上带着抓伤痕迹去给学生上课,一辈子也没翻出悍妇的手掌心。悍妇们是天然的心理学家,虽然她们大字不识几个,她们精确的抓住了这类知识份子极要面子的软肋,如拉线木偶般操纵者他们的男人,并由此生出巨大的成就感。女人们在为她们叫好的同时,会不会想到如果有一天,你耗尽心力培养出的儿子脸上挂花愁眉苦脸出现在你面前,你能不能再叫声:"好媳妇,有本事!长我们女人的志气!"
李宝莉叫警察抓他男人,瞬间出了口恶气。然而就象40年前的红卫兵,把阶级敌人批倒批臭再踏上一脚后,惊然发现自己成了炮灰,被发配到千里以外别想在回来,而且这个炮竟然是她自己点的。这颇令头脑是条直线的女人们气愤:我是受害者!我应该受到保护才对!为什么我也要吃挂落!就象在这里,你叫了警察抓走男人,可你又不想和他离婚,你就要不得不面临那些繁琐头痛的后续,和大笔金钱的损失。这真是世上一等一的难题,不找人制他吧,出不了恶气;找人吧,后续让自己吃的亏似乎更大。
作者方方让他们的儿子成了复仇之箭,在马家老小喝干李宝莉的血后,眼都不眨的把她赶出门去,渣都不给她留,令多少心存怨恨的男人大呼过瘾。可惜,小说就是小说,现实中,这类家庭的真实儿子们大概正相反,被李宝莉这样的母亲垄断着,成为下一个马学武,这恐怕还算好的。我见过不少被一个血亲逼着表态和另个血亲断绝关系的,"谁对你妈不好,谁就是你的敌人!"还能是谁?多半是那个奶奶。电影在这里又一次改动了原著,儿子把母亲扫地出门的情节安排在他18岁而不是原来的25岁。那样更不给观众留一点念想。高中刚毕业的男孩子,大概还算是不懂事的年纪吧。原作中宝莉最悲惨的一段也给删了。
女主角的表演让我很失望。我看了一些影评,众口赞扬她的表演。但我只在最后母子对绝的时候,感觉到演员在努力塑造一个中老年妇女,其他场景,尤其是年轻时,我总觉得这是位脾气不好的知识女性,和原著的市井粗俗女一点不沾边。李宝莉的市侩,算计和恶毒,演员几乎没出来,这让我觉得马学武提离婚有些莫名。捉奸报警那段,原作描述宝莉的情绪中有很明显的狠意,演员没有,只有痛苦和悲伤。这显然不是宝莉首先考虑的。被你轻视的人背叛,宝莉这类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丢面子,进而生成愤怒。哀伤只属于张爱玲那类情调的女人。
原著也有我认为不太合理的地方。宝莉前后变化太大,不象一个人。作者只安排了一个桥段来解释,就是宝莉的母亲送她一个字,忍。这就能让宝莉突然成为神圣的救赎者了?是的她本性善良,但是喜欢出口伤人的人不是一个忍字就能改变的。电影由于没演出她恶毒的一面,反到前后一致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