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外滩到新天地,从老虎窗到新独院,每个上海人会有1000个喜欢上海的理由。每一个理由都有无数个细节构成。
让我们更为刻意地感受属于老上海的细节,体验新上海白领的生活方式。 浪漫新天地 灵动旧时光
上海的新天地是一片“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外国人觉得很中国,中国人觉得很洋气的”神奇建筑。这里的房子属于“弄堂公馆”式建筑,老式的石库门和西洋味十足的白色廊柱气势恢弘。
新天地一号是这片建筑中有特色的一座私人会所,到这幢3层的洋楼里来既不要会员卡也不要缴纳会费,似乎仅仅是一个纯私人性质的活动聚会场所。屋里的欧式壁炉、沙发和八仙桌、太师椅相邻而处,现代油画和老式唱机悄声诉说,海派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渲染,使人惊讶东西方文化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都融合得完美而不落痕迹。
被这家主人邀请,在这里出镜率极高的嘉宾,多是很熟悉的面孔。
新天地一号不远处的“TMSK透明思考”餐厅是上海白领钟爱的一家餐厅,这里的一切都与琉璃有关,近千块色彩斑斓的方形琉璃砖拼砌出盛唐的辉煌气韵。TMSK的大门是很低调的,仅为一扇简洁的玻璃门,然而一进入餐厅,就立刻被炫目所震撼。目光所及、手足所触,琉璃无所不在。无论是大门、吧台、兰花池、隔屏、墙面、穹顶、地板、窗户、桌椅、灯具、餐具,甚至卫生洁具的制作。在这里,独巨匠心的设计和精心的制作,一次次地令光临者感到惊讶和赞叹。
正如我想到的,“TMSK透明思考”餐厅的确是张毅与杨惠姗艺术创作的延伸,餐厅里辟出的一个小舞台是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学生表演的实习场地。上演的是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经常会有一些知名艺术家前来参与。
上海的小白领们喜欢在“透明思考”的吧台上喝一杯酒、喝一杯咖啡,随意地看看琉璃进入生活空间的另一种姿态。映衬着餐厅中一种比昏暗柔和比烛光清晰的光线,我分明感到琉璃是妩媚的、柔和的、脆弱的,也是坚韧的,像不安定的灵魂在窃窃私语。 喝在沉积岁月
每个星期日晚上,一支老年爵士乐乐队,会在黄浦江边上的一座哥特式建筑里的英式酒吧演奏爵士乐,这个酒吧就在和平饭店里。
美国的马歇尔、司徒雷登,法国的萧伯纳,美国的卓别林,中国的鲁迅,他们都曾经从这家饭店的黄铜旋转门外转了进来,走在吸去了所有声音的红色地毯上。
因为岁月而泛黄了的白色大理石,即使是在最龌热的夏天,也是清爽而典雅的。饭店里的英式房间里生着壁炉,美式房间里有银烛台,西班牙式房间里放着老式的高柱子木床……如今上海的白领人士喜欢到这里喝咖啡,在老式的圈椅里坐下,还没有等到自己叫的咖啡,已经闻到了那香气。那是多少年来,多少杯热咖啡在点点滴滴的地方留下来的气息。
这就是上海独有的气息,这样的夜晚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时空交错,如梦人生。 吃在花园洋房
8月5日,我的好朋友,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的资深编辑刘琳约我一起在席家花园共进晚餐。
一百多年过去了,红瓦白墙的花园洋房老旧了,门窗油漆斑驳,墙上的常青藤梳爬成一派生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这里成了上海故事的不朽背景。
东平路一号席家花园是一幢独立的西班牙式别墅,它原先是民国政府中央银行行长席德贤的寓所。经过精心的装修,无论是廊柱、门庭、高高的护壁板和大理石面子的壁炉还是枝形吊灯,都刻意复原昔日的古典主义风格。这里的几道家常菜是老上海几十年也吃不厌的:响油鳝糊、红烧狮子头、鸡鸭血汤……
席家花园一开张,就应验了一句老话:近悦远来。张国荣来过,曾志伟来过,谭咏麟来过,谢晋的恒通公司近在咫尺,老爷子是常客;1999年初夏的某一天,一个戴墨镜的洋人破门而入,两个彪形大汉一左一右保着大驾。“那不是迈克·杰克逊吗?”有人惊呼,举座皆欢。 走在历史雍容
朋友建议我一定要到多伦路走一走。凭她30年来一直在上海生活的资历,我欣然接受。
多伦路紧紧地与这条繁华的商业街连在一起。但它不喧嚣,也不局促,因为这里曾经留下过无数文化名人的足印,每棵苍郁的大树可以作证。
550米长的多伦路是一条闹中取静的步行街,从街道尺度、环境绿化、城雕小品的安排到公共服务设施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展示文化内涵的同时,多伦路在多元化功能开发上照顾到了上海市民日益提升的生活趣味。路上的鸿德堂是一座基督教堂,每到周末仍然可以听到做弥撒的唱诗歌声。而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飞檐翘角的建筑样式,在国内也许“仅此一家”。底楼改做“苏韵阁”,绣娘的表演应该凝神屏息地欣赏。
多姿多彩的多伦路,即使每隔一两个月再度检阅审读,又会发现新的景观。漫步在多伦路上,我觉得好像走在中国现代史的字里行间。
零距离感受国际时尚
坐在满街梧桐树的衡山路,吃着哈根达斯的抹茶冰激凌,我蓦地感觉到每一处都是时尚。
走在上海的市区,你会看到比以往更多的顶级品牌广告和他们开出的大规模的专卖店,夏奈儿、路易威登、康纳利、ESCADA、普拉达、卡迪亚、BOSS、克里斯汀·迪奥、杰尼亚、LOEWE、TODS、DCBG、WOMN、HUGO等等。HERMES爱马仕在上海恒隆广场的专卖店里,我看到不仅包括男女时装、丝巾、领带、真皮手袋和手套以及皮制配饰、皮鞋甚至餐瓷水晶银器、各种家居都一应俱全。显然是与世界同步。
8月6日上午,我在朋友就职的报社转了转。坐落在威海路上46层的文新报业大厦的确是中国新闻办公机构的旗舰,每天出入这所建筑的同行与国际水准也应该是零距离。
上海很多白领的办公环境都不错,缘于上海人一贯的细致和精彩。这一点从上海的出租车上就可以看得出:车上的座椅套每天都会更换,用一尘不染形容并不为过。
位于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是上海白领人士钟爱的购书场所,汉源书店是由一位知名艺术人士创建的。像国外的书店一样,这是一家集书店、艺术品博物馆和咖啡屋于一体的书屋,胜在一份恬静优雅的氛围。
书店有欧洲风格和中国传统风格两个空间,分别按西洋和中国风格装饰,人文气息浓厚。汉源书店定期会举办各种艺术作品展,类似欧洲文艺沙龙的风格,难怪令人无法拒绝。
每到上海一次,就会发现一点她的新变化。然而上海不变的是她的悠闲,上海人的生活底色就是弄堂里的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而今延伸到坊、吧、塘、廊。上海不变的还有不论什么时候,他们都在呵护着旧城留下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坊。
沧桑与时尚的亲密接触,是我此行上海的最大收获。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让我们更为刻意地感受属于老上海的细节,体验新上海白领的生活方式。 浪漫新天地 灵动旧时光
上海的新天地是一片“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外国人觉得很中国,中国人觉得很洋气的”神奇建筑。这里的房子属于“弄堂公馆”式建筑,老式的石库门和西洋味十足的白色廊柱气势恢弘。
新天地一号是这片建筑中有特色的一座私人会所,到这幢3层的洋楼里来既不要会员卡也不要缴纳会费,似乎仅仅是一个纯私人性质的活动聚会场所。屋里的欧式壁炉、沙发和八仙桌、太师椅相邻而处,现代油画和老式唱机悄声诉说,海派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渲染,使人惊讶东西方文化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都融合得完美而不落痕迹。
被这家主人邀请,在这里出镜率极高的嘉宾,多是很熟悉的面孔。
新天地一号不远处的“TMSK透明思考”餐厅是上海白领钟爱的一家餐厅,这里的一切都与琉璃有关,近千块色彩斑斓的方形琉璃砖拼砌出盛唐的辉煌气韵。TMSK的大门是很低调的,仅为一扇简洁的玻璃门,然而一进入餐厅,就立刻被炫目所震撼。目光所及、手足所触,琉璃无所不在。无论是大门、吧台、兰花池、隔屏、墙面、穹顶、地板、窗户、桌椅、灯具、餐具,甚至卫生洁具的制作。在这里,独巨匠心的设计和精心的制作,一次次地令光临者感到惊讶和赞叹。
正如我想到的,“TMSK透明思考”餐厅的确是张毅与杨惠姗艺术创作的延伸,餐厅里辟出的一个小舞台是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学生表演的实习场地。上演的是中国的传统表演艺术,经常会有一些知名艺术家前来参与。
上海的小白领们喜欢在“透明思考”的吧台上喝一杯酒、喝一杯咖啡,随意地看看琉璃进入生活空间的另一种姿态。映衬着餐厅中一种比昏暗柔和比烛光清晰的光线,我分明感到琉璃是妩媚的、柔和的、脆弱的,也是坚韧的,像不安定的灵魂在窃窃私语。 喝在沉积岁月
每个星期日晚上,一支老年爵士乐乐队,会在黄浦江边上的一座哥特式建筑里的英式酒吧演奏爵士乐,这个酒吧就在和平饭店里。
美国的马歇尔、司徒雷登,法国的萧伯纳,美国的卓别林,中国的鲁迅,他们都曾经从这家饭店的黄铜旋转门外转了进来,走在吸去了所有声音的红色地毯上。
因为岁月而泛黄了的白色大理石,即使是在最龌热的夏天,也是清爽而典雅的。饭店里的英式房间里生着壁炉,美式房间里有银烛台,西班牙式房间里放着老式的高柱子木床……如今上海的白领人士喜欢到这里喝咖啡,在老式的圈椅里坐下,还没有等到自己叫的咖啡,已经闻到了那香气。那是多少年来,多少杯热咖啡在点点滴滴的地方留下来的气息。
这就是上海独有的气息,这样的夜晚值得我们反复回味,时空交错,如梦人生。 吃在花园洋房
8月5日,我的好朋友,文汇新民报业集团的资深编辑刘琳约我一起在席家花园共进晚餐。
一百多年过去了,红瓦白墙的花园洋房老旧了,门窗油漆斑驳,墙上的常青藤梳爬成一派生机,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这里成了上海故事的不朽背景。
东平路一号席家花园是一幢独立的西班牙式别墅,它原先是民国政府中央银行行长席德贤的寓所。经过精心的装修,无论是廊柱、门庭、高高的护壁板和大理石面子的壁炉还是枝形吊灯,都刻意复原昔日的古典主义风格。这里的几道家常菜是老上海几十年也吃不厌的:响油鳝糊、红烧狮子头、鸡鸭血汤……
席家花园一开张,就应验了一句老话:近悦远来。张国荣来过,曾志伟来过,谭咏麟来过,谢晋的恒通公司近在咫尺,老爷子是常客;1999年初夏的某一天,一个戴墨镜的洋人破门而入,两个彪形大汉一左一右保着大驾。“那不是迈克·杰克逊吗?”有人惊呼,举座皆欢。 走在历史雍容
朋友建议我一定要到多伦路走一走。凭她30年来一直在上海生活的资历,我欣然接受。
多伦路紧紧地与这条繁华的商业街连在一起。但它不喧嚣,也不局促,因为这里曾经留下过无数文化名人的足印,每棵苍郁的大树可以作证。
550米长的多伦路是一条闹中取静的步行街,从街道尺度、环境绿化、城雕小品的安排到公共服务设施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展示文化内涵的同时,多伦路在多元化功能开发上照顾到了上海市民日益提升的生活趣味。路上的鸿德堂是一座基督教堂,每到周末仍然可以听到做弥撒的唱诗歌声。而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飞檐翘角的建筑样式,在国内也许“仅此一家”。底楼改做“苏韵阁”,绣娘的表演应该凝神屏息地欣赏。
多姿多彩的多伦路,即使每隔一两个月再度检阅审读,又会发现新的景观。漫步在多伦路上,我觉得好像走在中国现代史的字里行间。
零距离感受国际时尚
坐在满街梧桐树的衡山路,吃着哈根达斯的抹茶冰激凌,我蓦地感觉到每一处都是时尚。
走在上海的市区,你会看到比以往更多的顶级品牌广告和他们开出的大规模的专卖店,夏奈儿、路易威登、康纳利、ESCADA、普拉达、卡迪亚、BOSS、克里斯汀·迪奥、杰尼亚、LOEWE、TODS、DCBG、WOMN、HUGO等等。HERMES爱马仕在上海恒隆广场的专卖店里,我看到不仅包括男女时装、丝巾、领带、真皮手袋和手套以及皮制配饰、皮鞋甚至餐瓷水晶银器、各种家居都一应俱全。显然是与世界同步。
8月6日上午,我在朋友就职的报社转了转。坐落在威海路上46层的文新报业大厦的确是中国新闻办公机构的旗舰,每天出入这所建筑的同行与国际水准也应该是零距离。
上海很多白领的办公环境都不错,缘于上海人一贯的细致和精彩。这一点从上海的出租车上就可以看得出:车上的座椅套每天都会更换,用一尘不染形容并不为过。
位于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是上海白领人士钟爱的购书场所,汉源书店是由一位知名艺术人士创建的。像国外的书店一样,这是一家集书店、艺术品博物馆和咖啡屋于一体的书屋,胜在一份恬静优雅的氛围。
书店有欧洲风格和中国传统风格两个空间,分别按西洋和中国风格装饰,人文气息浓厚。汉源书店定期会举办各种艺术作品展,类似欧洲文艺沙龙的风格,难怪令人无法拒绝。
每到上海一次,就会发现一点她的新变化。然而上海不变的是她的悠闲,上海人的生活底色就是弄堂里的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而今延伸到坊、吧、塘、廊。上海不变的还有不论什么时候,他们都在呵护着旧城留下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坊。
沧桑与时尚的亲密接触,是我此行上海的最大收获。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