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第一次到江南,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一年学年实习,带着对江南的向往,我来到了长江边的小城。小城位于鄂西,靠近四川。那整整一个月,梅子黄时,细雨霏霏。十九岁的我,走在小城的碎石子路上,长发飘飘。看南方小镇,处处陈旧。那是一个喜欢外出的年龄,那是一个欣赏外边精彩世界的年龄。一个月的时间早已是住得心烦气躁。况且这里虽和江南处在同一纬度,但经度不同,所以风情也差了许多。这里的河网不够稠密,这里的小巷不够宛转,这里的人儿不够妩媚,这里的方言透着硬朗。实习结束后,坐船溯江而上,过川江,上云贵,绕了大半个中国,最后落足在上海。总算是到了江南了。跑了这许久,人已很是疲倦,上海这最后一站只想静静心,养养神,回家是最大的愿望,全无心情去体味江南的情志。况且那时江南是难耐的炎热。刚从上海火车站出来时,看到街上的行人,全都有着让我羡慕的身材。住了几天,才领教了南方的热,我曾在长宁区的一个招待所前坐了一夜,那时才知道,难怪江南少有胖子,却原来是消耗不起。这江南的玲秀,实是有些不得已。
回到了北方,继续看那些爱情故事,才子佳人;继续读那些诗词歌赋,情真意长,这所有一切的背景都在江南。似乎只有江南才能滋养出这样的故事,柔肠百结;似乎只有江南才能孕育出这样的句子,深情款款。而心中对江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除了炎热。十几年过去了,一个冬日里,和朋友一起去看画展,眼前豁然,我看见薄雾中的石桥,那一片青灰色让我心有共鸣。那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那是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这幅画的名字是《童年到过的地方》。来之前,我只知道陈逸飞的美人画得生动柔美,清新雅丽,但不知他也可以把江南画得如此安宁,淋漓尽致。于是心中便再也抹不去陈逸飞的江南,于是心中记下了周庄这个地方。
又一个夏天,随先生回南方探亲。先生的家在崇明,属于上海,但靠近江苏。于是在假期里我不停地鼓动先生去周庄,想看看那亲切的双桥,想看看薄雾中的水乡。先生的家人和朋友都劝我,周庄已经是一个进庄收费的旅游点了,旺季每天要接待上千的游客。想一想就怕了,那么小的地方,到处充斥着陌生的外乡人,还有什么可看的。但是那一片青灰色蔓延开来,它包容了我,我知道我不能再这么轻易走开。
周庄之行安排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从深夜起便降起了大雨,清晨起来也不见有减小的迹象。看着我一脸的坚定,先生便也不再说什么。三个多小时的路程一直是在雨中,所幸快到周庄的时候,雨变得稀疏。细雨中有人摇着小红旗,让我们将车停下,按人收费后,要求我们将车停在停车场,然后步行进镇。
停车场上早有几辆黄包车等候着,我们雇了两辆,先生和朋友在前,我抱着幼小的儿子跟在后边。四岁的儿子从未坐过这种人力车,很觉得好玩。
黄包车在雨中左拐右转,不久就上了一条狭长的石板路,我知道周庄到了。我固执的认为柏油路到了尽头才是周庄。小河出现了,小桥出现了,屋舍变得拥挤,小巷变得悠长……那一片青灰色又一次蔓延开来。灰色的河,灰色的桥,灰色的石板路,灰色的雨……这所有的灰色调中还有一辆正在行驶的灰色的黄包车,这是一帧已经发黄的旧照片。这灰色是属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二、三十年代。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江南满是传奇、满是故事。进了周庄的第一感觉便是这时间的错位。
车外,双桥过了,张厅过了,灰色的石板路将我们引到了一个码头。那是沈厅码头,一个曾经属于私人的码头,一个聚敛了许多钱财的码头。当年的沈万山就是站在这个码头上迎送着他的船儿,吩咐着他的伙计。这些船儿,由这里出发,走长江,过运河,为他带回的是财源滚滚。沈万山是得意的,沈万山是精明的。我们从这样一个精明的码头坐上了船。到了水乡,坐船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小船在狭长的河道里缓缓漂着,因由了这雨,那一天的游客很少,所以河道比较清静。房舍就建在水中,每家每户都有石阶通到河里,似乎是每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码头。娇柔的江南女子便是在这儿清理一家人的饮食与着装,这是她们工作的场所,也是她们社交的舞台。住家的窗户就开在这靠河的一边,小镇的人每天枕着这河水入梦,那梦一定也非常的滋润。间或有人推开窗户将废弃的水随手泼出,大家也就只是宽容地摇摇头,这就是小镇,小镇人很随意。
船娘四十岁上下,不很漂亮,却透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柔媚。我们随船娘在河道里漂着,漂过了双桥,漂过了贞丰桥,漂过了外婆桥……船娘用那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讲着,说着。我听得恍恍惚惚。这水、这桥、这街巷,都不真实,象在梦中,笼着薄雾,很轻,很远。
游罢河道,我们重又上岸。小雨缠绵,小巷湿润。撑一支花伞,在如丝的雨中走着,真的好喜欢,喜欢这小巷清幽冗长,喜欢那招牌飘飘摇摇,喜欢这摊挡亦家亦店,喜欢摊档后的人们慵懒闲适,喜欢这方言它绵软柔长,喜欢听我这外乡人的足音在青石板路上轻轻回响。这种全无压力的轻松和自由自在的随意让我恨不得就此住将下来。半年以前,在韩国,我们无意中开车走进了一个小镇,不宽的小河穿城而过,沿江是拥挤的民居。那样的景象让我觉得亲切,留恋不忍离开。当时我还奇怪自己怎会有那样一种感觉。今天在雨中的周庄,我知道这是一种归家的感觉。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城市是喧嚣的,城市是雷同的,城市它很庞大,城市不属于任何人,城市不是家乡。长年在外,碰在一起,总要说一说老家。或是景致、或是风土,大家总是聊得热热闹闹,而这时的我总是不知说些什么。老家这种亲切的东西,我不曾有过。今天在周庄,我似乎是悟到了老家的感觉,我想前生我一定是在这江南小镇里渡过的。江南小镇里处处散发出这样亲切的讯息。江南小镇里这种随意随缘的生活方式,让我很羡慕,可又离我们很遥远,而且越来越远。这样的生活只有在江南小镇。
再过几个小时,我便要从紧挨着周庄的那个城市里坐火车回到北方,回到另一个高楼林立、街巷纵横的城市,那个城市里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周庄也是家,一个温情的家,大家共有的家,那就是家乡。
周庄很小,只需多半天便可以走遍小镇的每一个角落;周庄很深,不管你进来时是怎样的心境,周庄都可以把他抚慰得熨熨贴贴。
到江南不要进城市,不要去乡村,到江南唯有去小镇才有情趣,小镇是江南的缩影,小镇是江南的精华。我知道江南对我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域,那是一种模式,一种生态模式:江南的女子,妩媚婀娜;江南的男子,精明能干;江南的爱情,缠绵缱绻;江南的生活,淡泊舒适。
十九岁时,我从江南走过,我还不懂江南的韵致;三十岁时,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想行色匆匆,我愿做个归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回到了北方,继续看那些爱情故事,才子佳人;继续读那些诗词歌赋,情真意长,这所有一切的背景都在江南。似乎只有江南才能滋养出这样的故事,柔肠百结;似乎只有江南才能孕育出这样的句子,深情款款。而心中对江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除了炎热。十几年过去了,一个冬日里,和朋友一起去看画展,眼前豁然,我看见薄雾中的石桥,那一片青灰色让我心有共鸣。那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那是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这幅画的名字是《童年到过的地方》。来之前,我只知道陈逸飞的美人画得生动柔美,清新雅丽,但不知他也可以把江南画得如此安宁,淋漓尽致。于是心中便再也抹不去陈逸飞的江南,于是心中记下了周庄这个地方。
又一个夏天,随先生回南方探亲。先生的家在崇明,属于上海,但靠近江苏。于是在假期里我不停地鼓动先生去周庄,想看看那亲切的双桥,想看看薄雾中的水乡。先生的家人和朋友都劝我,周庄已经是一个进庄收费的旅游点了,旺季每天要接待上千的游客。想一想就怕了,那么小的地方,到处充斥着陌生的外乡人,还有什么可看的。但是那一片青灰色蔓延开来,它包容了我,我知道我不能再这么轻易走开。
周庄之行安排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从深夜起便降起了大雨,清晨起来也不见有减小的迹象。看着我一脸的坚定,先生便也不再说什么。三个多小时的路程一直是在雨中,所幸快到周庄的时候,雨变得稀疏。细雨中有人摇着小红旗,让我们将车停下,按人收费后,要求我们将车停在停车场,然后步行进镇。
停车场上早有几辆黄包车等候着,我们雇了两辆,先生和朋友在前,我抱着幼小的儿子跟在后边。四岁的儿子从未坐过这种人力车,很觉得好玩。
黄包车在雨中左拐右转,不久就上了一条狭长的石板路,我知道周庄到了。我固执的认为柏油路到了尽头才是周庄。小河出现了,小桥出现了,屋舍变得拥挤,小巷变得悠长……那一片青灰色又一次蔓延开来。灰色的河,灰色的桥,灰色的石板路,灰色的雨……这所有的灰色调中还有一辆正在行驶的灰色的黄包车,这是一帧已经发黄的旧照片。这灰色是属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二、三十年代。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江南满是传奇、满是故事。进了周庄的第一感觉便是这时间的错位。
车外,双桥过了,张厅过了,灰色的石板路将我们引到了一个码头。那是沈厅码头,一个曾经属于私人的码头,一个聚敛了许多钱财的码头。当年的沈万山就是站在这个码头上迎送着他的船儿,吩咐着他的伙计。这些船儿,由这里出发,走长江,过运河,为他带回的是财源滚滚。沈万山是得意的,沈万山是精明的。我们从这样一个精明的码头坐上了船。到了水乡,坐船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小船在狭长的河道里缓缓漂着,因由了这雨,那一天的游客很少,所以河道比较清静。房舍就建在水中,每家每户都有石阶通到河里,似乎是每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码头。娇柔的江南女子便是在这儿清理一家人的饮食与着装,这是她们工作的场所,也是她们社交的舞台。住家的窗户就开在这靠河的一边,小镇的人每天枕着这河水入梦,那梦一定也非常的滋润。间或有人推开窗户将废弃的水随手泼出,大家也就只是宽容地摇摇头,这就是小镇,小镇人很随意。
船娘四十岁上下,不很漂亮,却透着江南女子特有的柔媚。我们随船娘在河道里漂着,漂过了双桥,漂过了贞丰桥,漂过了外婆桥……船娘用那一口地道的吴侬软语讲着,说着。我听得恍恍惚惚。这水、这桥、这街巷,都不真实,象在梦中,笼着薄雾,很轻,很远。
游罢河道,我们重又上岸。小雨缠绵,小巷湿润。撑一支花伞,在如丝的雨中走着,真的好喜欢,喜欢这小巷清幽冗长,喜欢那招牌飘飘摇摇,喜欢这摊挡亦家亦店,喜欢摊档后的人们慵懒闲适,喜欢这方言它绵软柔长,喜欢听我这外乡人的足音在青石板路上轻轻回响。这种全无压力的轻松和自由自在的随意让我恨不得就此住将下来。半年以前,在韩国,我们无意中开车走进了一个小镇,不宽的小河穿城而过,沿江是拥挤的民居。那样的景象让我觉得亲切,留恋不忍离开。当时我还奇怪自己怎会有那样一种感觉。今天在雨中的周庄,我知道这是一种归家的感觉。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城市是喧嚣的,城市是雷同的,城市它很庞大,城市不属于任何人,城市不是家乡。长年在外,碰在一起,总要说一说老家。或是景致、或是风土,大家总是聊得热热闹闹,而这时的我总是不知说些什么。老家这种亲切的东西,我不曾有过。今天在周庄,我似乎是悟到了老家的感觉,我想前生我一定是在这江南小镇里渡过的。江南小镇里处处散发出这样亲切的讯息。江南小镇里这种随意随缘的生活方式,让我很羡慕,可又离我们很遥远,而且越来越远。这样的生活只有在江南小镇。
再过几个小时,我便要从紧挨着周庄的那个城市里坐火车回到北方,回到另一个高楼林立、街巷纵横的城市,那个城市里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家。周庄也是家,一个温情的家,大家共有的家,那就是家乡。
周庄很小,只需多半天便可以走遍小镇的每一个角落;周庄很深,不管你进来时是怎样的心境,周庄都可以把他抚慰得熨熨贴贴。
到江南不要进城市,不要去乡村,到江南唯有去小镇才有情趣,小镇是江南的缩影,小镇是江南的精华。我知道江南对我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域,那是一种模式,一种生态模式:江南的女子,妩媚婀娜;江南的男子,精明能干;江南的爱情,缠绵缱绻;江南的生活,淡泊舒适。
十九岁时,我从江南走过,我还不懂江南的韵致;三十岁时,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想行色匆匆,我愿做个归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