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抢在美国小学开学前,戴女士带著她的一对儿女赶回了加州。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她伤心地告诉记者:“我从来没想到过,孩子在国内上学会遇到这么多麻烦。”
她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他们一家从美国回上海后,安置7岁半儿子的就学问题,成了一件最困难的事。
进第一个重点小学的一年级上了还不到一个星期,老师就严厉地提出:“他肯定不行,你明天必须把他带走!”
经熟人介绍,戴女士又把儿子带进了一家区重点,校长挑剔地迅速发问:“32加32等于多少?”“64”。“64加64呢?”
儿子刚犹豫了一下,就遭到一句不耐烦的追问:“你懂不懂中文呀?怎么那么慢!”戴女士只得陪笑,让他试试吧!旁听可不可以?学费赞助费我都照付!
一个月后,班主任又不耐烦了:“上课手不停脚不停,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回答问题也很慢,还是让他去读幼儿园吧。"
像戴女士这样的留学生归国后,孩子遭遇教育难题的不在少数。这些孩子基本都是出生成长于国外,结交的朋友、接触到的教育系统都是西方的。和父母一起回到国内,对他们来说,意味著离别熟悉的朋友,放弃习惯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以及适应陌生的教育方式。
彭铁城先生上班的时候,总要惦记在家中无所事事的12岁儿子。从微软研究院回国后,彭先生煞费苦心地给孩子挑了一所贵族学校,那里,是海归派子女云集的地方。学生们说英语、学美国的教材、外教授课……环境俨然跟国外一样。彭先生“展望”:等孩子一能自立,就把他送回美国读大学。
可到了暑假,问题出现了。学校地处北京郊区,同学的家相距遥远,孩子们又都不太会中文,很少走动。结果,儿子只能每天在家看国外电视、DVD,上网和美国朋友聊天,过著跟他年龄不相符的闭塞生活。“他真是挺寂寞的。”彭先生十分心疼。所以,虽然他认为自己在国内的发展很不错,但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他说:“我和夫人最近还是在打算回美国发展,孩子的教育毕竟是大问题。"
跟这些留学归国人员一谈到子女的教育问题,每人都有一肚子苦水。
在国外,他们觉得学校教育的孩子太轻松太放纵,回到国内,又受不了教师对孩子的过分严厉和教育体系的刻板。一位从温哥华来的台湾父亲说,他孩子上学的地方,为了不把操场上的草坪踩坏,老师不让孩子跑不让孩子跳,只可以在操场上慢慢走,对孩子来说太压抑了.
他们认为国内公立学校的教育方式有许多应该调整和改善的地方,但升学率逼得老师也没办法。所以,海归派们相对更信任私立学校,“为了钱,他们起码能以人为本一点。”他们说,在公立学校,上课是封闭的,家长根本无法了解老师的授课情况。而在私立学校,家长可以任意地旁听,及时把孩子的情况和老师交流,老师也更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
俞老师5岁的女儿在加拿大上了半年幼儿园回到国内,“我送她去幼儿园,第一天她很高兴地去了。第二天就哭,不想去。第三天,手拉著我的车门,死活不进去。”
女儿讲出的理由,吓了俞老师一大跳。过程是这样的:老师在教室里骂别的孩子,把那个同学骂哭了,女儿说,在国外的时候,即使我们犯了错误,老师总是跟我们好好说,从来不骂我,我害怕。女儿还说,这个老师骂人的时候,是怀里抱著她骂的。结果,下课以后,女儿想和别的小朋友玩,别的小孩都不愿意和她玩。所以女儿以后就再也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大家都在呼吁:海归派归国创业正当时,而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子女的教育是相当大的砝码,如果配套的教育工程解决不好,已经安了巢的燕子也会飞走。因此,戴女士说,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否该包含子女的教育环境?
其实,在海归派子女身上折射出来的教育问题,是所有孩子都共同遭遇的,只不过,在这些小海归的身上表现出的反差更大。而要想改变这种种的不如意,不仅仅是哪几所学校或哪几个老师的问题,它有赖于整个社会教育资源的丰富,教育体制和观念的转变,老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近,一套新的教育大纲正在酝酿出台,据介绍,这是个相对温情和人性化一些的大纲,希望它对海归派子女,以及对所有的孩子,会是一个好消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她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他们一家从美国回上海后,安置7岁半儿子的就学问题,成了一件最困难的事。
进第一个重点小学的一年级上了还不到一个星期,老师就严厉地提出:“他肯定不行,你明天必须把他带走!”
经熟人介绍,戴女士又把儿子带进了一家区重点,校长挑剔地迅速发问:“32加32等于多少?”“64”。“64加64呢?”
儿子刚犹豫了一下,就遭到一句不耐烦的追问:“你懂不懂中文呀?怎么那么慢!”戴女士只得陪笑,让他试试吧!旁听可不可以?学费赞助费我都照付!
一个月后,班主任又不耐烦了:“上课手不停脚不停,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回答问题也很慢,还是让他去读幼儿园吧。"
像戴女士这样的留学生归国后,孩子遭遇教育难题的不在少数。这些孩子基本都是出生成长于国外,结交的朋友、接触到的教育系统都是西方的。和父母一起回到国内,对他们来说,意味著离别熟悉的朋友,放弃习惯的生活环境、语言环境,以及适应陌生的教育方式。
彭铁城先生上班的时候,总要惦记在家中无所事事的12岁儿子。从微软研究院回国后,彭先生煞费苦心地给孩子挑了一所贵族学校,那里,是海归派子女云集的地方。学生们说英语、学美国的教材、外教授课……环境俨然跟国外一样。彭先生“展望”:等孩子一能自立,就把他送回美国读大学。
可到了暑假,问题出现了。学校地处北京郊区,同学的家相距遥远,孩子们又都不太会中文,很少走动。结果,儿子只能每天在家看国外电视、DVD,上网和美国朋友聊天,过著跟他年龄不相符的闭塞生活。“他真是挺寂寞的。”彭先生十分心疼。所以,虽然他认为自己在国内的发展很不错,但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他说:“我和夫人最近还是在打算回美国发展,孩子的教育毕竟是大问题。"
跟这些留学归国人员一谈到子女的教育问题,每人都有一肚子苦水。
在国外,他们觉得学校教育的孩子太轻松太放纵,回到国内,又受不了教师对孩子的过分严厉和教育体系的刻板。一位从温哥华来的台湾父亲说,他孩子上学的地方,为了不把操场上的草坪踩坏,老师不让孩子跑不让孩子跳,只可以在操场上慢慢走,对孩子来说太压抑了.
他们认为国内公立学校的教育方式有许多应该调整和改善的地方,但升学率逼得老师也没办法。所以,海归派们相对更信任私立学校,“为了钱,他们起码能以人为本一点。”他们说,在公立学校,上课是封闭的,家长根本无法了解老师的授课情况。而在私立学校,家长可以任意地旁听,及时把孩子的情况和老师交流,老师也更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
俞老师5岁的女儿在加拿大上了半年幼儿园回到国内,“我送她去幼儿园,第一天她很高兴地去了。第二天就哭,不想去。第三天,手拉著我的车门,死活不进去。”
女儿讲出的理由,吓了俞老师一大跳。过程是这样的:老师在教室里骂别的孩子,把那个同学骂哭了,女儿说,在国外的时候,即使我们犯了错误,老师总是跟我们好好说,从来不骂我,我害怕。女儿还说,这个老师骂人的时候,是怀里抱著她骂的。结果,下课以后,女儿想和别的小朋友玩,别的小孩都不愿意和她玩。所以女儿以后就再也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大家都在呼吁:海归派归国创业正当时,而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子女的教育是相当大的砝码,如果配套的教育工程解决不好,已经安了巢的燕子也会飞走。因此,戴女士说,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否该包含子女的教育环境?
其实,在海归派子女身上折射出来的教育问题,是所有孩子都共同遭遇的,只不过,在这些小海归的身上表现出的反差更大。而要想改变这种种的不如意,不仅仅是哪几所学校或哪几个老师的问题,它有赖于整个社会教育资源的丰富,教育体制和观念的转变,老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近,一套新的教育大纲正在酝酿出台,据介绍,这是个相对温情和人性化一些的大纲,希望它对海归派子女,以及对所有的孩子,会是一个好消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