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认识佛教一九九0年净空法师讲于新加坡
认识佛教(2)
佛教既然是教育,教育师道非常之尊严。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佛教不招生。不招生这个人怎么来呢?就是一个传一个,让他来。
我们表演,做这个样子,引诱他。他来了,来了之后再把真正的佛法教给他。所以要知道我们唱赞庄严,都像唱戏一样,唱给看戏的那些人看的,你要懂得这个意义。即然我们扮演那个唱戏的人,也要认真,要唱得很像样子,不能随便,要像那个角色才行。所以大家要明了,所以佛教教育用义非常的深,非常的完美。
在几千年前,这个教学已经做到了高度的艺术化。所以我们真的明了,那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用这个方法来招生,引诱人来发问,来向佛法来请教。所以真正自己修行是重实质,不重形式。利益一切众生是重形式,那形式就很重要了。既然晓得修行的定义了,修行要有标准。否则我修正行为,我这个行为是邪、正?善、恶?要是没有标准,那用甚么来修?怎么知道我的行为是恶是善呢?怎么晓得我的行为是正是邪呢?这就要把修行的纲领教给你,用这个标准来一衡量,就晓得我们的行为是正还是邪?是善还是恶?
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善,就是正。违背这个标准的就是恶,就是邪。
第一个标准,绝对的标准,就是三皈依。这三皈依跟诸位讲过,我们在录音室也录了录音带。这个题讲了五十分钟,讲得很详细,希望大家一定要多听,要记住。为甚么呢?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标准不清楚,你怎么个修法?没法子修。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三皈就是佛、法、僧三宝,这个三宝讲的自性三宝。自性三宝,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而不是皈依外面的三宝。外面三宝,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诸位一定要晓得,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前面讲,佛是觉的意思,觉就不迷。皈依佛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觉而不迷,这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甚么佛呢?我自性的觉悟,印度梵文叫做佛。实在讲是皈依自性觉,我们中国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梵文叫皈依佛。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换句话说,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甚么叫「染污」呢?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一接触,合自己的意思就起了欢喜心了,你的心被欢喜染污了;不合自己意思,心里起了镇恚心了,你被镇恚染污了。心地本来是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那就是染污。所以你要常常保持心地清净,不要被感情,不要被烦恼染污。所以染污就是感情和烦恼,你不要被这个东西染污了,保持你心地清净,这叫皈依僧。
皈依僧不是皈依一个出家人。你靠出家人,靠不住,你就大错特错了。你们皈依常说,我皈依某个法师。那个法师还有无常,那一天还是要死的。死了之后,你怎么辨呢?死了之后,我皈依没有地方,再去找一个皈依的。哪有这个道理的?这个搞错了。
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外面的。外面的三宝与我们修行当然有关系,但是关系不深、不亲,是一层疏远的关系。甚么叫疏远的关系呢?因为它能够提醒我,我们无量劫以来,就是迷惑、邪染,无量劫以来就是搞这个。所以才搞六道轮回,天天造六道轮回之业。现在我们既然学佛了,学了佛,就要依佛的教训来做,把我们身心行为要修正过来,像佛一样。觉、正、净做到了极处,就成佛了。
觉、正、净三个字圆满了,就成佛了。还没有圆满,现在还在做,做得不圆满叫做菩萨。菩萨还是学生,圆满就毕业了,毕业就成佛。佛是甚么?
佛是觉、正、净这三条圆满了。菩萨还没有圆满,圆满叫成佛,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
刚才讲了,住持三宝,跟我们是疏的关系,不是亲的关系。亲的关系是自性觉、正、净,这是我们真的皈依处。疏的关系,它提醒我们家里供佛像,供菩萨像,家里供养经典,你家里三宝俱足了。菩萨是僧宝,诸位要晓得菩萨就是僧宝。你见到佛像,一看到佛像,我们就想到自性觉,就想到觉而不迷,所以佛像对我们的功德就很大。没有佛像就忘掉了。常常看到佛像,常常提醒自己觉而不迷。常常看到一本经书,不管你念不念,看到经书就想到我要正知正见,我不能有邪知邪见,要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菩萨、阿罗汉,通通是僧。菩萨僧、罗汉僧、凡夫僧,都是僧。看到僧众,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所以住持三宝,它有提醒我们自己的作用。如果我们见不到住持三宝的形像,这三皈依会忘掉,所以住持三宝就有很大的功德。它的功德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觉、正、净,提醒我们不迷、不邪、不染,所以它有这么大的好处。
底下说显、密诸宗。佛教里面有显教,有密教。密教就是密宗。显教、密教里又分许许多多的宗派,每一个宗派里又分许多法门。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佛教的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有方法、有门道。宗派再多,方法再多,门径再多,你问他修甚么?修觉、正、净。如果不是修觉、正、净的,那就不是佛教了。佛教决定修觉、正、净,不管是那一宗,不管是那一派。显教、密教都好,不管那个法门,通通修的是觉、正、净。不过每一个宗派,每一个法门用的方法不一样。
譬如我们净土宗用的方法是一向专念,就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用这一个方法达成觉、正、净。禅宗用参究的方法,用参话头的方法,用观心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律宗用持戒的方法。像天台用止观的方法。所以说各种方法不一样,但是你要晓得通通修的是觉正净。这就是所谓「法门平等,无二无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所以通通是修行的方便。整个佛法,从初发心到成佛道,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那一个法门觉、正、净是绝对的修行的标准。其次讲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第一个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里面讲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观无量寿经上讲的深心、大悲心、回向发愿心。那么在孔老夫子儒家里面所讲的直心,就是诚意。深心跟大悲心,儒家的讲法是正心。他们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所讲的跟佛法也是不谋而和,可以互相印证。儒家讲的少,佛法讲的多。拿佛经来解释儒家的经典,非常非常的圆满。儒佛确实是圆融无碍。那么直心呢?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佛道无上誓愿成」。深心呢?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大悲心、回向发愿心,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但是这个四弘誓愿,我想你们每位都曾经发过。发是发了,口皮上发了,心里没有发。为甚么呢?「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众生,我最讨厌他了,我才不度他。你要度你看得顺眼的、喜欢的众生。看不顺眼的、不喜欢的众生,你就不度他。这个下面没有注明━「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喜欢的我就不度他」,没有这个注解。所以你要生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平等度脱,不能有分别。只在甚么地方分别呢?根机成熟没成熟。换句话说,他愿不愿意接受。如果他愿意接受佛法,他是我的冤家对头,我也要帮助他。他不愿意接受,他是我的父母亲属,我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没有辨法,他不肯接受。所以只看根性熟不熟,没有恩怨。所谓怨亲平等,所以学佛的人要在这地方下功夫。四弘誓愿下面讲十大愿王。给诸位说,通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成就。这一次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了。
第三段讲六度。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上的守则,就是我们日常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甚么样的原则来修学?佛告诉我们,第一个要布施。布施是甚么呢?布施是放下,放下万缘。放下不是叫你甚么事都不要做了,那个问题严重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叫你心里面放下,把你的烦恼放下,把你的忧虑放下,把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放下,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个非常重要。妄想执著,把这些放下。所以现在大家误会了,认为布施赶紧身上带点钱去奉献,以为这个就是布施了。这个布施没有用处,这个不是菩萨布施。实在对你讲,只是种一点痴福而已,不管用。对你行为修正上并没有帮助。
譬如有些人到佛门里面来捐钱,他为甚么来捐钱?听说佛门舍一得万报,这一本万利,这生意太好了。到佛门里来布施,他是贪心来的。佛教他把贪心舍掉,他是贪心来的。我为甚么要捐钱?我今天捐一块钱,明天佛就保佑我得一万块,一本万利。到了第二天没有一万块,啊呀!这佛不灵,又要骂骂佛,佛不灵了。是你自己把意思搞错掉了。你没搞清楚,佛不是这样教你。教你布施,头一条把你的妄想执著布施掉,把它舍掉,布施是舍,从这地方舍起。这里面经义非常之多。时间短,都不能够讲,以后在讲经里面都会讲到。
第二是持戒。持戒呢就是守法,是佛的教诫。佛对于学生的教诫,我们要遵守。最低的限度,我们要守的五戒十善,这一定要遵守。五戒十善是基本的戒条,必定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令规章、社会的风俗、社会的道德,这通通是在戒律内容之内,我们都要遵守。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入境要随俗,一定要遵守这一个地区他们的法律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叫做持戒。所以持戒,不要搞得很狭义了。甚么佛教里头,甚么五戒、菩萨戒、比丘戒,那你就搞得太小太小了。你圈子愈画愈小,这有甚么用处呢?没有用处。当然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接受,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容纳。这不是佛的本意,大家一定要知道。
第三忍辱。忍辱就是要忍耐,无论做甚么事情要有耐心。天下事再简单的,也没有说是一天两天就成就的。何况佛法这么深的一门学问,它的目标是整个宇宙人生彻底的觉悟明白,哪里说是几天、几年就能成功的,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有坚固的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恒心,我们才能够修得成功。世出世间法,事业要想有成就,都得要有耐心。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这个「忍」非常的重要。
第四个科目是精进。精进就是日新又新,我们天天要求进步。不进步,你就会退步。天天要求进步,天天要努力。佛法的修学,从正觉到正等正觉,到无上正等正觉,要往上进步才行。不进步,不能成就。菩萨的等级一共有五十一个等级,好像念书一样,五十一个年级。一年级升到二年级,升到三年级,这叫做进步,精进。
第五是禅定。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很清楚。实在讲,六祖所说的是根据金刚经上所讲的,六祖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他许多原理、原则,都离不开金刚经。金刚经上有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就是六祖所说的禅定。根据金刚经:「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就叫做「禅」,内不动心就叫做「定」。这个禅定跟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禅定跟般若是联在一起的。因为你有定,就有智慧。有智慧就一定有定,这个要双修。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心里头有定有慧,你的生活一定非常愉快、快乐。你没有定,心就乱了。没有慧,心就迷了。你心乱迷惑颠倒,你的日子怎么会快乐呢?那不可能的事。定慧也不能细讲,我举一个例子。
我这一次到新加坡来一个月,很少出门。偶尔同修带我到外面去看看、玩玩,也看看百货公司,看看新的产品琳琅满目,我们去参观去看,也去欣赏欣赏。同修问我,法师你要甚么?我一样都不要。一样都不要,心是定的。这个心是定的,我看得很清楚,我没有一样执著。我不执著,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最近出了一些新产品,我样样都知道。样样都知道是般若,是智慧。我不是不晓得,我样样都晓得。样样都晓得,我心里如如不动,我甚么都不要,所以不能说我心里是不动,可是外头都不晓得,不晓得不行,不晓得是迷惑呀!所以样样都知道,样样都不动心,所以定跟慧是联起来的。
所以六波罗密,六度,就是一个佛弟子、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我们从早到晚处人接物就用这个标准,修正自己的觉、正、净。我们身、语、意与这六个守则,这六条都能够相应,这个就是正,就是觉,就是净。如果与这六条相违背,那我们就是迷,就是邪,就是污染。所以这六条,就是实际要运用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的。菩萨修行,修甚么?就修这个。下面呢?十大愿王。
十大愿王是最高级的标准。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是以真诚恭敬对人对事对物。因为此地讲的诸佛,并不是指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不是指这个。此地指的诸佛是一切众生。因为这是华严经,华严佛跟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礼敬诸佛是对一切众生。我们对一切众生,心地里面的恭敬,就跟恭敬诸佛没有两样。我对佛甚么样的心,我对任何一个人都是这个心,我对事也是这个心,我对一切万物也是这个心,这才叫礼敬诸佛。所以礼敬诸佛不容易修。你要用一个分别心,对待一切众生,这一条就没有了。
所以这十大愿王是高级菩萨的修法,不像前面六度。六度我们人人很容易修得到,这个十条我们很不容易修得到。这个十条一定要心清净了,平等了,你才能够修得到。你的心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换句话说这个十条你一样也没有。你每天只是念念而已,决定做不到。所以它的境界,普贤菩萨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律平等,是这样广大无边际的境界,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所以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要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普贤行。那么我们从华严里面明白,普贤行在甚么地方圆满呢?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十愿圆满了。所以我们这一次选的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经的归结。华严经最后归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也可以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菁华。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第二称赞如来。如来不是指的佛,如来是性德。你看金刚经上,我们在读金刚经的时候,金刚经有时候讲佛,有时候讲如来。佛跟如来如果是一个意思,何必讲两个名词?这在文章上讲就犯了错误。他讲佛跟讲如来不是一个意思。他讲如来是讲我们自性。他讲佛呢?是讲相,那是讲释迦牟尼佛、或者是讲十方诸佛,是讲相。讲如来是讲自性,这个不一样,这个不相同的。所以称赞如来就是称赞性德,本性里面本来俱足的智慧德能,这是我们应当要称赞的。
第三广修供养。上能够供养诸佛,下能够供养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是本来成佛,所以通通要供养。这种供养有物质的供养,有精神的供养,有智慧的供养,有才艺的供养,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譬如说你的声音很美,唱赞、读经、念佛非常好听,你录一个录音带赠送别人,这是供养。像我们这次从台湾带来念经的带子,你们这边马上复制了一千套,昨天晚上通通没有了。现在还有人要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可以再做,请录音公司再做。念的人就是供养,广修供养。他跟你们都不认识,但是都供养你们了。你们跟录音带读熟了以后,这个带子再转送给别人,辗转供养,功德无量无边。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譬如我们印经书,一本经书成本很低,大概只合新加坡币一块多一点点。我们这经书印出来之后,普遍赠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有缘的人我们都送,这就是广修供养,所以这个供养范围非常非常之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认识佛教(2)
佛教既然是教育,教育师道非常之尊严。尊师重道。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佛教不招生。不招生这个人怎么来呢?就是一个传一个,让他来。
我们表演,做这个样子,引诱他。他来了,来了之后再把真正的佛法教给他。所以要知道我们唱赞庄严,都像唱戏一样,唱给看戏的那些人看的,你要懂得这个意义。即然我们扮演那个唱戏的人,也要认真,要唱得很像样子,不能随便,要像那个角色才行。所以大家要明了,所以佛教教育用义非常的深,非常的完美。
在几千年前,这个教学已经做到了高度的艺术化。所以我们真的明了,那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用这个方法来招生,引诱人来发问,来向佛法来请教。所以真正自己修行是重实质,不重形式。利益一切众生是重形式,那形式就很重要了。既然晓得修行的定义了,修行要有标准。否则我修正行为,我这个行为是邪、正?善、恶?要是没有标准,那用甚么来修?怎么知道我的行为是恶是善呢?怎么晓得我的行为是正是邪呢?这就要把修行的纲领教给你,用这个标准来一衡量,就晓得我们的行为是正还是邪?是善还是恶?
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善,就是正。违背这个标准的就是恶,就是邪。
第一个标准,绝对的标准,就是三皈依。这三皈依跟诸位讲过,我们在录音室也录了录音带。这个题讲了五十分钟,讲得很详细,希望大家一定要多听,要记住。为甚么呢?这是我们修正行为的标准。标准不清楚,你怎么个修法?没法子修。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三皈就是佛、法、僧三宝,这个三宝讲的自性三宝。自性三宝,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而不是皈依外面的三宝。外面三宝,不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诸位一定要晓得,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前面讲,佛是觉的意思,觉就不迷。皈依佛是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觉而不迷,这叫皈依佛。所以皈依佛,甚么佛呢?我自性的觉悟,印度梵文叫做佛。实在讲是皈依自性觉,我们中国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梵文叫皈依佛。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换句话说,我们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甚么叫「染污」呢?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一接触,合自己的意思就起了欢喜心了,你的心被欢喜染污了;不合自己意思,心里起了镇恚心了,你被镇恚染污了。心地本来是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那就是染污。所以你要常常保持心地清净,不要被感情,不要被烦恼染污。所以染污就是感情和烦恼,你不要被这个东西染污了,保持你心地清净,这叫皈依僧。
皈依僧不是皈依一个出家人。你靠出家人,靠不住,你就大错特错了。你们皈依常说,我皈依某个法师。那个法师还有无常,那一天还是要死的。死了之后,你怎么辨呢?死了之后,我皈依没有地方,再去找一个皈依的。哪有这个道理的?这个搞错了。
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外面的。外面的三宝与我们修行当然有关系,但是关系不深、不亲,是一层疏远的关系。甚么叫疏远的关系呢?因为它能够提醒我,我们无量劫以来,就是迷惑、邪染,无量劫以来就是搞这个。所以才搞六道轮回,天天造六道轮回之业。现在我们既然学佛了,学了佛,就要依佛的教训来做,把我们身心行为要修正过来,像佛一样。觉、正、净做到了极处,就成佛了。
觉、正、净三个字圆满了,就成佛了。还没有圆满,现在还在做,做得不圆满叫做菩萨。菩萨还是学生,圆满就毕业了,毕业就成佛。佛是甚么?
佛是觉、正、净这三条圆满了。菩萨还没有圆满,圆满叫成佛,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
刚才讲了,住持三宝,跟我们是疏的关系,不是亲的关系。亲的关系是自性觉、正、净,这是我们真的皈依处。疏的关系,它提醒我们家里供佛像,供菩萨像,家里供养经典,你家里三宝俱足了。菩萨是僧宝,诸位要晓得菩萨就是僧宝。你见到佛像,一看到佛像,我们就想到自性觉,就想到觉而不迷,所以佛像对我们的功德就很大。没有佛像就忘掉了。常常看到佛像,常常提醒自己觉而不迷。常常看到一本经书,不管你念不念,看到经书就想到我要正知正见,我不能有邪知邪见,要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菩萨、阿罗汉,通通是僧。菩萨僧、罗汉僧、凡夫僧,都是僧。看到僧众,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所以住持三宝,它有提醒我们自己的作用。如果我们见不到住持三宝的形像,这三皈依会忘掉,所以住持三宝就有很大的功德。它的功德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觉、正、净,提醒我们不迷、不邪、不染,所以它有这么大的好处。
底下说显、密诸宗。佛教里面有显教,有密教。密教就是密宗。显教、密教里又分许许多多的宗派,每一个宗派里又分许多法门。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佛教的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有方法、有门道。宗派再多,方法再多,门径再多,你问他修甚么?修觉、正、净。如果不是修觉、正、净的,那就不是佛教了。佛教决定修觉、正、净,不管是那一宗,不管是那一派。显教、密教都好,不管那个法门,通通修的是觉、正、净。不过每一个宗派,每一个法门用的方法不一样。
譬如我们净土宗用的方法是一向专念,就是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用这一个方法达成觉、正、净。禅宗用参究的方法,用参话头的方法,用观心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律宗用持戒的方法。像天台用止观的方法。所以说各种方法不一样,但是你要晓得通通修的是觉正净。这就是所谓「法门平等,无二无别,归元无二,方便多门」。所以通通是修行的方便。整个佛法,从初发心到成佛道,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那一个法门觉、正、净是绝对的修行的标准。其次讲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第一个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第四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里面讲直心,直心就是至诚心。观无量寿经上讲的深心、大悲心、回向发愿心。那么在孔老夫子儒家里面所讲的直心,就是诚意。深心跟大悲心,儒家的讲法是正心。他们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所讲的跟佛法也是不谋而和,可以互相印证。儒家讲的少,佛法讲的多。拿佛经来解释儒家的经典,非常非常的圆满。儒佛确实是圆融无碍。那么直心呢?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佛道无上誓愿成」。深心呢?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大悲心、回向发愿心,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但是这个四弘誓愿,我想你们每位都曾经发过。发是发了,口皮上发了,心里没有发。为甚么呢?「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众生,我最讨厌他了,我才不度他。你要度你看得顺眼的、喜欢的众生。看不顺眼的、不喜欢的众生,你就不度他。这个下面没有注明━「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喜欢的我就不度他」,没有这个注解。所以你要生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平等度脱,不能有分别。只在甚么地方分别呢?根机成熟没成熟。换句话说,他愿不愿意接受。如果他愿意接受佛法,他是我的冤家对头,我也要帮助他。他不愿意接受,他是我的父母亲属,我对他也是无可奈何,没有辨法,他不肯接受。所以只看根性熟不熟,没有恩怨。所谓怨亲平等,所以学佛的人要在这地方下功夫。四弘誓愿下面讲十大愿王。给诸位说,通通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成就。这一次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了。
第三段讲六度。六度是菩萨日常生活上的守则,就是我们日常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用甚么样的原则来修学?佛告诉我们,第一个要布施。布施是甚么呢?布施是放下,放下万缘。放下不是叫你甚么事都不要做了,那个问题严重了。不是这个意思。是叫你心里面放下,把你的烦恼放下,把你的忧虑放下,把你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放下,这个是最重要的,这个非常重要。妄想执著,把这些放下。所以现在大家误会了,认为布施赶紧身上带点钱去奉献,以为这个就是布施了。这个布施没有用处,这个不是菩萨布施。实在对你讲,只是种一点痴福而已,不管用。对你行为修正上并没有帮助。
譬如有些人到佛门里面来捐钱,他为甚么来捐钱?听说佛门舍一得万报,这一本万利,这生意太好了。到佛门里来布施,他是贪心来的。佛教他把贪心舍掉,他是贪心来的。我为甚么要捐钱?我今天捐一块钱,明天佛就保佑我得一万块,一本万利。到了第二天没有一万块,啊呀!这佛不灵,又要骂骂佛,佛不灵了。是你自己把意思搞错掉了。你没搞清楚,佛不是这样教你。教你布施,头一条把你的妄想执著布施掉,把它舍掉,布施是舍,从这地方舍起。这里面经义非常之多。时间短,都不能够讲,以后在讲经里面都会讲到。
第二是持戒。持戒呢就是守法,是佛的教诫。佛对于学生的教诫,我们要遵守。最低的限度,我们要守的五戒十善,这一定要遵守。五戒十善是基本的戒条,必定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令规章、社会的风俗、社会的道德,这通通是在戒律内容之内,我们都要遵守。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入境要随俗,一定要遵守这一个地区他们的法律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叫做持戒。所以持戒,不要搞得很狭义了。甚么佛教里头,甚么五戒、菩萨戒、比丘戒,那你就搞得太小太小了。你圈子愈画愈小,这有甚么用处呢?没有用处。当然不会被这个社会所接受,不会被这个社会所容纳。这不是佛的本意,大家一定要知道。
第三忍辱。忍辱就是要忍耐,无论做甚么事情要有耐心。天下事再简单的,也没有说是一天两天就成就的。何况佛法这么深的一门学问,它的目标是整个宇宙人生彻底的觉悟明白,哪里说是几天、几年就能成功的,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有坚固的耐心,要有毅力,要有恒心,我们才能够修得成功。世出世间法,事业要想有成就,都得要有耐心。金刚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所以这个「忍」非常的重要。
第四个科目是精进。精进就是日新又新,我们天天要求进步。不进步,你就会退步。天天要求进步,天天要努力。佛法的修学,从正觉到正等正觉,到无上正等正觉,要往上进步才行。不进步,不能成就。菩萨的等级一共有五十一个等级,好像念书一样,五十一个年级。一年级升到二年级,升到三年级,这叫做进步,精进。
第五是禅定。禅定,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很清楚。实在讲,六祖所说的是根据金刚经上所讲的,六祖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他许多原理、原则,都离不开金刚经。金刚经上有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就是六祖所说的禅定。根据金刚经:「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外不着相就叫做「禅」,内不动心就叫做「定」。这个禅定跟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禅定跟般若是联在一起的。因为你有定,就有智慧。有智慧就一定有定,这个要双修。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心里头有定有慧,你的生活一定非常愉快、快乐。你没有定,心就乱了。没有慧,心就迷了。你心乱迷惑颠倒,你的日子怎么会快乐呢?那不可能的事。定慧也不能细讲,我举一个例子。
我这一次到新加坡来一个月,很少出门。偶尔同修带我到外面去看看、玩玩,也看看百货公司,看看新的产品琳琅满目,我们去参观去看,也去欣赏欣赏。同修问我,法师你要甚么?我一样都不要。一样都不要,心是定的。这个心是定的,我看得很清楚,我没有一样执著。我不执著,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最近出了一些新产品,我样样都知道。样样都知道是般若,是智慧。我不是不晓得,我样样都晓得。样样都晓得,我心里如如不动,我甚么都不要,所以不能说我心里是不动,可是外头都不晓得,不晓得不行,不晓得是迷惑呀!所以样样都知道,样样都不动心,所以定跟慧是联起来的。
所以六波罗密,六度,就是一个佛弟子、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处事待人接物的标准。我们从早到晚处人接物就用这个标准,修正自己的觉、正、净。我们身、语、意与这六个守则,这六条都能够相应,这个就是正,就是觉,就是净。如果与这六条相违背,那我们就是迷,就是邪,就是污染。所以这六条,就是实际要运用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的。菩萨修行,修甚么?就修这个。下面呢?十大愿王。
十大愿王是最高级的标准。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是以真诚恭敬对人对事对物。因为此地讲的诸佛,并不是指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十方一切诸佛,不是指这个。此地指的诸佛是一切众生。因为这是华严经,华严佛跟我们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礼敬诸佛是对一切众生。我们对一切众生,心地里面的恭敬,就跟恭敬诸佛没有两样。我对佛甚么样的心,我对任何一个人都是这个心,我对事也是这个心,我对一切万物也是这个心,这才叫礼敬诸佛。所以礼敬诸佛不容易修。你要用一个分别心,对待一切众生,这一条就没有了。
所以这十大愿王是高级菩萨的修法,不像前面六度。六度我们人人很容易修得到,这个十条我们很不容易修得到。这个十条一定要心清净了,平等了,你才能够修得到。你的心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换句话说这个十条你一样也没有。你每天只是念念而已,决定做不到。所以它的境界,普贤菩萨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律平等,是这样广大无边际的境界,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所以华严经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够圆成佛道」,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要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普贤行。那么我们从华严里面明白,普贤行在甚么地方圆满呢?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十愿圆满了。所以我们这一次选的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经的归结。华严经最后归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也可以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菁华。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第二称赞如来。如来不是指的佛,如来是性德。你看金刚经上,我们在读金刚经的时候,金刚经有时候讲佛,有时候讲如来。佛跟如来如果是一个意思,何必讲两个名词?这在文章上讲就犯了错误。他讲佛跟讲如来不是一个意思。他讲如来是讲我们自性。他讲佛呢?是讲相,那是讲释迦牟尼佛、或者是讲十方诸佛,是讲相。讲如来是讲自性,这个不一样,这个不相同的。所以称赞如来就是称赞性德,本性里面本来俱足的智慧德能,这是我们应当要称赞的。
第三广修供养。上能够供养诸佛,下能够供养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是本来成佛,所以通通要供养。这种供养有物质的供养,有精神的供养,有智慧的供养,有才艺的供养,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譬如说你的声音很美,唱赞、读经、念佛非常好听,你录一个录音带赠送别人,这是供养。像我们这次从台湾带来念经的带子,你们这边马上复制了一千套,昨天晚上通通没有了。现在还有人要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可以再做,请录音公司再做。念的人就是供养,广修供养。他跟你们都不认识,但是都供养你们了。你们跟录音带读熟了以后,这个带子再转送给别人,辗转供养,功德无量无边。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譬如我们印经书,一本经书成本很低,大概只合新加坡币一块多一点点。我们这经书印出来之后,普遍赠送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地区,有缘的人我们都送,这就是广修供养,所以这个供养范围非常非常之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