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转载内容
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利用石油的历史。在古代我国石油主要用在五个方面:①用于照明;②用做润滑剂;③用于医药;④用于军事;⑤用于制墨等。但整体上我国古代石油科技的发展极其缓慢,对石油的开发与运用也只限于对现成原油的开采与使用,未能对石油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与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成书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湖泊池沼也。“泽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现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我国人民利用石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和西晋。据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汉书·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云:“定阳,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淆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此后在《北史·西域传》中,也记录了新疆龟兹(今库车)一带石油的产出:“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产地也颇丰富,明李时珍在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云:“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鄜州、延长、云南之缅甸、广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学家沈括在其论著《梦溪笔谈》中最先正式提出来的,并为后人所广泛引用。据《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经历过数种名称,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有云:“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在延寿县(今甘肃省玉门一带)处援引《博物志》(西晋张华著)言:“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淆水也”自沈括以后,后人多称石油。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云:“石油气味和雄硫同,故杀虫治疮”。明曹学俭《蜀中广记》说:“国朝正德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于井尔”。又见于清朝赵学敏所辑录的《本草纲目拾遗》:“西陲赤金卫(今甘肃玉门赤金堡一带)东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虽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据考应不是其首创[1]。似可能是民间的习惯称法。疑与石油的产状有关:“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梦溪笔谈》),“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本草纲目》),故而形象称之。
1 我国古代石油的勘探与开采
由于古代所利用的石油均是溢出的一些原油,在内燃机没有出现以前的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勘探。我国古代最具石油地质萌芽的当推清朝李榕所著的《自流井记》:“凡凿井须审地中之岩”,“凡井,诸岩不备见,唯黄姜,绿豆必有之”。“黄姜”即今所称的“东岳庙组石灰岩”,是四川盆地白垩系标准地层[2]。因此古代开采石油的方法也很简单,基本上局限于“刮油”的水平上。据《元和郡县志·卷四十·肃州玉门县》载:“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之”,又见沈括《梦溪笔谈》:“士人以雉尾甃之,乃入缶中”。即以草或鸡尾毛在水面上刮油。
2 我国古代对石油的利用
前面已经论述过古代石油在国内从西汉起便有了较广泛的运用。其主要用途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用于照明;②用做润滑剂;③用于医药;④用于军事;⑤用于制墨等。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2.1 在照明上的运用
这是石油最初的也是运用较广的方面。几乎所有有关石油的史料记载中都有提到这一点。实际上自汉朝以来一直到清朝,在最初发现石油的产地之一的甘肃酒泉,当地人民就一直用石油点灯照明。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卷十·物异类》云曰:“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关于石油”燃之极明”可见于多方记载。如见于《明一统志》:“南山出石油,燃之极明” ;又见于范晔《后汉书·郡国志》所载:“县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极明……”。在宋代,石油甚至可被加工成固态物质,名曰石烛,其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这当是石油在照明方面运用的一大进步。宋朝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由此可见石油用于照明在古代运用是比较广泛的。但可能因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梦溪笔谈》),固其照明的对象大概只能限于“士人”了。从古代制造烛火的主要材料上看,似也可证明这一点。
2.2 在军事上的运用
由于石油“得水则愈炽也”(宋朝的《太平寰宇记》),事实上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中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有记载的石油在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次运用当推唐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中所载的一段史实:“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围酒泉。取此脂(注:石脂,即是石油)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吴越备史》中记载五代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在后梁与后唐作战中出现了以铁筒喷发火油的喷火器,用以烧毁敌船。因此,北宋曾公亮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写《武经总要》时已把它列为不可或缺的军用物资。宋朝康与之在《昨蒙录》云:“为日烘石热所出之液,西北边防城库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以御敌”。“猛火油”亦即石油。石油在军事上的运用可见一斑。石油在军事上另一项重要运用是作为轮轴的润滑剂。唐朝段成武所著《酉阳杂俎》言:“高奴县石脂水……采以膏车……”。“膏车”即把石油涂于车轮轴上作润滑用。又据《资治通鉴》卷七四魏邵陵厉公正始二年略云:“春,吴人将伐魏。零陵太守殷札言于吴主曰:‘……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秣马脂车”即喂饱马匹,脂车即用石油润滑车轮[3]。石油作为润滑剂倒也并非都用于军事,也有用于民间生产中的。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云曰:“……(石油)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可见石油用于“膏水碓缸”也甚佳焉,已然民用矣!
2.3 在医药上的运用
石油在传统中医药上的运用最迟可追溯至元代。元《一统志·卷四·陕西》有记:“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癣……”。可见石油已用于治疗牲畜皮肤病了。对石油在传统中医药上的运用有比较系统的总结的古籍当推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石油气味与雄硫同,故杀虫治疮,其性走窜,诸器皆渗。惟瓷器、玻璃不漏,故钱乙治小儿惊热、膈实、呕吐、痰涎,银液丸中用,和水银、轻粉、龙脑、蝎尾、白附于诸药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经络,走关窍也”。又言“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且不论原油是否真能取其化痰透经络而治病,至少可以说明中国古代人民已经开始对石油更深一层的性能展开研究了,而不再局限于原先只对一些诸如色、味、形态等物理性质的描述。
2.4 在制墨上的运用
石油用于制墨始见于沈括所编著的《梦溪笔谈》,据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士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这里沈括论述了采用石油烟制墨的优势,“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即是,况且采用松木制墨有“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等缺点。由此他得出结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即认为用石油烟制成的墨,即其谓“延川石液”日后一定会流行起来。据说沈括的“延川石液”
受到当时的制墨行家苏轼的极大赞赏,可谓上乘。遗憾的是“延川石液”似乎并未在其后大行于世,或是由于他后来离开了延川,从此不再推广他的“延川石液”
,但或许更多的是由于在当时条件下,石油烟制墨的成本远不及松木的低,毕竟石油在当时远没有像松木那样在全国遍布。倒是听说现在有人已经开始用矿物烟来制墨,以此降低成本。这大概是沈括当年所料想不及的吧!
此外石油在古代也用于防腐防渗,见于《元和郡县志》:“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用涂鸱夷酒囊……”。但似乎效果并不好,一是可能因为石油易燃,其次是其“色异气臭”(清赵学敏《本草纲目补遗》),所以此后关乎石油此功用的记载便极少见了。
石油在我国古代的运用已长达2000多年,从最初用于照明,然后扩展到“膏车及膏水碓缸”及军事上的运用,接着用于制墨,再到医药上的运用,亦即从利用石油的简单性质开始,层层进化到更深层次性质的开发与利用,这其间包涵了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遗憾的是,整体上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且获取石油的途径也基本上从一而终,即“刮油”。未能对石油的产地、来源进行考察,心安理得的认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梦溪笔谈》)。再加上没有内燃机发明的推动,所以在整个古代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石油的认识、开发与利用都极其有限。现今,石油已渗透到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业到农业,再到航天航空、海运、军事、科技直至个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石油。这,大概是运用了两千多年石油的勤劳的中国古代人民所始料不及的吧。掩卷一笑了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利用石油的历史。在古代我国石油主要用在五个方面:①用于照明;②用做润滑剂;③用于医药;④用于军事;⑤用于制墨等。但整体上我国古代石油科技的发展极其缓慢,对石油的开发与运用也只限于对现成原油的开采与使用,未能对石油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与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成书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湖泊池沼也。“泽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现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我国人民利用石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和西晋。据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汉书·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云:“定阳,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淆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此后在《北史·西域传》中,也记录了新疆龟兹(今库车)一带石油的产出:“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产地也颇丰富,明李时珍在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云:“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鄜州、延长、云南之缅甸、广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学家沈括在其论著《梦溪笔谈》中最先正式提出来的,并为后人所广泛引用。据《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经历过数种名称,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有云:“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在延寿县(今甘肃省玉门一带)处援引《博物志》(西晋张华著)言:“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淆水也”自沈括以后,后人多称石油。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云:“石油气味和雄硫同,故杀虫治疮”。明曹学俭《蜀中广记》说:“国朝正德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于井尔”。又见于清朝赵学敏所辑录的《本草纲目拾遗》:“西陲赤金卫(今甘肃玉门赤金堡一带)东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虽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据考应不是其首创[1]。似可能是民间的习惯称法。疑与石油的产状有关:“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梦溪笔谈》),“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本草纲目》),故而形象称之。
1 我国古代石油的勘探与开采
由于古代所利用的石油均是溢出的一些原油,在内燃机没有出现以前的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勘探。我国古代最具石油地质萌芽的当推清朝李榕所著的《自流井记》:“凡凿井须审地中之岩”,“凡井,诸岩不备见,唯黄姜,绿豆必有之”。“黄姜”即今所称的“东岳庙组石灰岩”,是四川盆地白垩系标准地层[2]。因此古代开采石油的方法也很简单,基本上局限于“刮油”的水平上。据《元和郡县志·卷四十·肃州玉门县》载:“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之”,又见沈括《梦溪笔谈》:“士人以雉尾甃之,乃入缶中”。即以草或鸡尾毛在水面上刮油。
2 我国古代对石油的利用
前面已经论述过古代石油在国内从西汉起便有了较广泛的运用。其主要用途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用于照明;②用做润滑剂;③用于医药;④用于军事;⑤用于制墨等。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2.1 在照明上的运用
这是石油最初的也是运用较广的方面。几乎所有有关石油的史料记载中都有提到这一点。实际上自汉朝以来一直到清朝,在最初发现石油的产地之一的甘肃酒泉,当地人民就一直用石油点灯照明。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卷十·物异类》云曰:“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关于石油”燃之极明”可见于多方记载。如见于《明一统志》:“南山出石油,燃之极明” ;又见于范晔《后汉书·郡国志》所载:“县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极明……”。在宋代,石油甚至可被加工成固态物质,名曰石烛,其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这当是石油在照明方面运用的一大进步。宋朝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由此可见石油用于照明在古代运用是比较广泛的。但可能因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梦溪笔谈》),固其照明的对象大概只能限于“士人”了。从古代制造烛火的主要材料上看,似也可证明这一点。
2.2 在军事上的运用
由于石油“得水则愈炽也”(宋朝的《太平寰宇记》),事实上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中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有记载的石油在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次运用当推唐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中所载的一段史实:“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围酒泉。取此脂(注:石脂,即是石油)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吴越备史》中记载五代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在后梁与后唐作战中出现了以铁筒喷发火油的喷火器,用以烧毁敌船。因此,北宋曾公亮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写《武经总要》时已把它列为不可或缺的军用物资。宋朝康与之在《昨蒙录》云:“为日烘石热所出之液,西北边防城库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以御敌”。“猛火油”亦即石油。石油在军事上的运用可见一斑。石油在军事上另一项重要运用是作为轮轴的润滑剂。唐朝段成武所著《酉阳杂俎》言:“高奴县石脂水……采以膏车……”。“膏车”即把石油涂于车轮轴上作润滑用。又据《资治通鉴》卷七四魏邵陵厉公正始二年略云:“春,吴人将伐魏。零陵太守殷札言于吴主曰:‘……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秣马脂车”即喂饱马匹,脂车即用石油润滑车轮[3]。石油作为润滑剂倒也并非都用于军事,也有用于民间生产中的。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云曰:“……(石油)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可见石油用于“膏水碓缸”也甚佳焉,已然民用矣!
2.3 在医药上的运用
石油在传统中医药上的运用最迟可追溯至元代。元《一统志·卷四·陕西》有记:“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癣……”。可见石油已用于治疗牲畜皮肤病了。对石油在传统中医药上的运用有比较系统的总结的古籍当推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石油气味与雄硫同,故杀虫治疮,其性走窜,诸器皆渗。惟瓷器、玻璃不漏,故钱乙治小儿惊热、膈实、呕吐、痰涎,银液丸中用,和水银、轻粉、龙脑、蝎尾、白附于诸药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经络,走关窍也”。又言“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且不论原油是否真能取其化痰透经络而治病,至少可以说明中国古代人民已经开始对石油更深一层的性能展开研究了,而不再局限于原先只对一些诸如色、味、形态等物理性质的描述。
2.4 在制墨上的运用
石油用于制墨始见于沈括所编著的《梦溪笔谈》,据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士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这里沈括论述了采用石油烟制墨的优势,“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即是,况且采用松木制墨有“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等缺点。由此他得出结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即认为用石油烟制成的墨,即其谓“延川石液”日后一定会流行起来。据说沈括的“延川石液”
受到当时的制墨行家苏轼的极大赞赏,可谓上乘。遗憾的是“延川石液”似乎并未在其后大行于世,或是由于他后来离开了延川,从此不再推广他的“延川石液”
,但或许更多的是由于在当时条件下,石油烟制墨的成本远不及松木的低,毕竟石油在当时远没有像松木那样在全国遍布。倒是听说现在有人已经开始用矿物烟来制墨,以此降低成本。这大概是沈括当年所料想不及的吧!
此外石油在古代也用于防腐防渗,见于《元和郡县志》:“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用涂鸱夷酒囊……”。但似乎效果并不好,一是可能因为石油易燃,其次是其“色异气臭”(清赵学敏《本草纲目补遗》),所以此后关乎石油此功用的记载便极少见了。
石油在我国古代的运用已长达2000多年,从最初用于照明,然后扩展到“膏车及膏水碓缸”及军事上的运用,接着用于制墨,再到医药上的运用,亦即从利用石油的简单性质开始,层层进化到更深层次性质的开发与利用,这其间包涵了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遗憾的是,整体上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且获取石油的途径也基本上从一而终,即“刮油”。未能对石油的产地、来源进行考察,心安理得的认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梦溪笔谈》)。再加上没有内燃机发明的推动,所以在整个古代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石油的认识、开发与利用都极其有限。现今,石油已渗透到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业到农业,再到航天航空、海运、军事、科技直至个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石油。这,大概是运用了两千多年石油的勤劳的中国古代人民所始料不及的吧。掩卷一笑了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