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知医、学医、行医 ---- 薛钜夫先生在北大的一次讲座 中医在看病的时候看得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一个病...... 有人说中医不量化,我觉得不对。中医非常量化,而且量化很严格......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知医、学医、行医

薛钜夫先生在北大的一次讲座

大家好,我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北大,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中医这个话题。说实话我的中医学的并不好,但是我愿意把我从医30多年来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大家讨论、指正。

今天我讲的题目有点大,学医、行医大家一看都明白,说到知医,谁不知道中医就是给人看病的大夫。我想在座的各位除了知道中医能看病之外,还知不知道中医能做些什么别的事?(答:养生、康复等)

同学们说能“养生”,能“康复”,我觉得说得非常好。我是学中医的,我要讲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医学问博大精深,它不仅涉及到医,也涉及到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等领域。意思是说中医的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

古人说“医乃仁术,岂小补哉?”。

“仁”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济世济国,还有优秀和全面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看病。

在明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张景岳,他说中医 “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意思就是说中医是个大的文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

所以要想学好中医,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医。

鉴于时间关系,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知医。

学过中医或者和中医有过接触的同学可能知道,中医最大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什么叫“整体观念”?

我在这里要讲一个小故事,三国时诸葛亮问鲁肃什么是将?鲁肃说将就是统兵的。诸葛亮又问什么是兵?鲁肃说我们的士兵就是兵。

然后鲁肃不解地问那你说什么是兵?诸葛亮笑着说一个高明的将领,不仅要把自己手下的兵看作兵,更要把敌人的兵也看作自己的兵,甚至地理位置、山川、河流都是你的兵。

其实中医治病也是这个道理。

中医看病首先要强调“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呢?比如说一年有12个月,365天。而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有12条经脉,365个穴位,和自然界是相对应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规律,在人的身上也有具体的体现,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脉在四季是有不同变化的。

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同时也显示出体内的生机经过冬天的储藏有一种蓄发之势;

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

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

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

如果你说你摸自己的脉感觉和我说的不一样,那你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了。

中医还特别讲究四时、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十二时辰。

一天之中有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辰。即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称为子时,依次排列到亥时。

这和中医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医当中有一个针法叫“子午流注”,把12个时辰和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应起来。

比如说一个病人他每天晚上23点就开始发烧,晚23点属于子时,子时和人体脏腑中的胆相对应。

中医说: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凌晨3-5点寅时归肺,到了卯时5-7点归大肠,等等依次类推。

有人问你说这话有根据的吗?在此,我用一个病人实例来说明。

北京某大医院的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发病很奇怪,每天下午5点的时候开始发烧,晚11点时发烧最厉害,可以达到40.5度,凌晨1点以后体温就逐渐下降,而一天中的其它时间却不发烧。医院该检查的手段都用过了,也查不出来问题。没办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用药之后病人的症状依旧,还是等到凌晨1点以后才能退烧。这样大概持续了有一个月左右。于是,那个大夫没办法了,建议病人去找中医试试。

通过朋友介绍,这个病人就找到了我,让我给看看。中医学有一个药方叫青蒿鳖甲汤,方解中说“夜热早凉青蒿鳖甲汤主之”,我就按这个药方给病人开了三付药。

一付药后,当天晚上这个病人就没发烧,我特别高兴,回家就和我父亲说:“我治了个病人,治的特漂亮。”

父亲就问我用的什么方子,我说用的青蒿鳖甲汤。父亲又问我病人出汗吗?加了什么药、给了几付药?我说出汗,加了生石膏,总共开了三付药,病人吃了一付就好了,剩下两付还没吃呢。

父亲说剩下的两付药就不要让病人吃了,再吃这个病就难治了。我听了之后很不服气,因为当时我看了十几年病了,难道连一个发烧我还治不好?就问父亲再吃病人会怎么样。

父亲回答说这个病人现在不用给药了,近期他也不会再发烧了,可是到春分那天卯时他还会开始发烧。那时候你再给他吃这张方子就不会那么灵了。

我想有那么神吗,我也没听父亲的,还是让病人把剩下的两剂药吃了。结果到了第二年春分的第二天,这个病人给我打电话,说薛大夫你还得给我看看,我又发烧了,而且发烧改时候了。原来是下午5点开始烧,现在是晚上10点开始发烧,到了凌晨2点烧就退了。等到凌晨3点又开始烧,一天烧两次。

我想还真让我父亲给说中了,但我对病人说我先给你开以前那个青蒿鳖甲汤,你吃着试试。结果病人吃了药以后烧不退。我就去向父亲请教。

父亲说为什么我告诉你这个药再吃就不灵了,还能告诉你病人再次发病的具体时间,是因为本来这张方子鳖甲领入,青蒿引出,是有出有入,可是你一加石膏后,药性太寒,结果把邪热给关在病人体内出不来了。

还是那个方子,用两付药,你加2克麻黄,只能加2克,起发汗开门的作用,中医叫“开鬼门”,并且这个麻黄还得先煎去沫。

这次我真听父亲的话了,就按他说的给病人开了药,这个病人吃药之后烧马上就退了。

我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开方,父亲说这个病人晚上17点开始发烧,晚17点属于酉时,归肾脏。而夜里23点到凌晨1点烧到最高,是因为这个时刻是子时,属胆。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肾脏属水,胆腑属木,水能涵木。当肾脏有热时必然要耗伤水液,水液不足就不能去濡养属木的胆腑。属木的胆脏长期得不到属水的肾脏的滋润濡养,从而病发热象。青蒿鳖甲汤是治疗温病发热的方子,在温病特点不同的时候,方药的加减变化非常重要。

你急于贪功,加用生石膏发挥其退热的功效。用这么凉的药,病人吃完药后一定会闹肚子,第二次发烧是在卯时,卯时属大肠,就是因为你的药用所致。

为什么用麻黄,是因为麻黄有三大功效:发汗、平喘、利尿,可以把病人原来蕴于体内的热邪放出来,即驱邪要给邪以出路。这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开门缉盗,当你把门打开的时候,小偷急于跑出来,这时候你再把小偷捉住。可如果你关上门抓小偷,他可能在你屋里破坏东西。所以说开门缉盗比闭门缉盗要高明的多,中医常常讲的是这种取类比相的思维。

所以说我们学中医,如果学的很浅,就只会对症治疗,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往往导致疗效很差。

刚才我讲的是“天人合一”,现在我来讲“整体观念”中,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在看病的时候看得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一个病。

同样是感冒的病人,可能有的人发烧38度,有的人就不发烧;有的人发烧出汗,有的人发烧不出汗。

即使是同一个病人在一年四季当中患的感冒也各不相同。

另外,我们在诊病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如何,他的工作环境如何,他的心情如何,他的患病时间等等因素。这些方面都需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和病人取得沟通。

前一段时间,我和祝肇刚大夫一起去医院会诊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肝硬化腹水,肝脏的功能已经受到破坏了,医院准备给这个病人进行肝脏移植。

可是这个病人持续高热,大概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用药也不起作用,没法进行手术,于是院方说请中医来会诊。

我们到了以后,主治大夫就给我们介绍这个病人可能是哪个地方的炎症,可能是什么菌引起的,以及他们采取的诊治方法和效果如何。但是在整个讨论的过程当中,没有提到有病的是谁,是什么性格,从事的什么工作等等问题。
我们中医怎么看这样一个病人呢?这是一个患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从事的是教育工作,职位很高。每天除了学校的领导工作之外,还要带博士生,同时还要考虑自己家中的事情。当这个病人患病以后,对自己的事业比较担心,思想负担比较重,晚上睡眠不好。同样由于思想负担问题,白天的饮食也不大好。

总之,病人吃饭、睡觉怎么样,情绪怎么样,有没有压力等等个人情况都是中医看病必须要考虑到的。

所以说中医看病是看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一个人的病。

中医的“整体观念”不仅体现在诊断上,在用药方面也是如此,哪些药是驱邪的,哪些是扶正的,哪些是调节机能平衡的等等,都极有法度,要有整体的考虑。即使在一个简单的方子中,也特别讲究“君、臣、佐、使”的层次关系,并且每种药的用量都有一定的比例。

大家都知道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用药如用兵,临证如临阵”。他在治疗感冒的时候,根据病人患病的轻重,来设定药方中配伍关系和用量比例。并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在治疗用药上有七解三清,六解四清……。

有人说中医不量化,我觉得不对。中医非常量化,而且量化很严格

此外,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对中国大文化有一些了解。这里包括天文、地理、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

大家都听过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三国演义》上是这么描述的:“十一月二十,甲子,东风起”。十一月二十是冬至以后。那到底这东风是不是借来的呢?当然不是,诸葛亮是懂天文的,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刮风。
有人说了,这是故事,当不得真。

大约早于诸葛亮借东风故事的二十年,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张仲景,他写过一本著名的医书叫《伤寒杂病论》。在书中有一段话,说“冬至后,甲子日,夜半少阳起”。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观察一下冬至以后甲子日晚上12点是不是刮东风。

我真地观察过,虽说没刮那么大的风,但一定要刮东风。为什么呢?因为冬至十一月二十是冬至以后,已经接近春天了,在位为东,在脏为肝,在相为风,所以那天是一定要刮东南风的。

大家都是学科学的,知道这么大的宇宙,它的运行一定是有其规律的。

军事上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说粮草在军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治理国家上粮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医的术语中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把胃看得很重要,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一个病人,不管病有多重,只要他还有食欲,这个病治疗起来就要轻松得多。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病很轻,要是一个月不吃饭我看也受不了。所以说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还可以在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

2002年的时候我去北大医学部,听一个EMBA的课程讲企业管理。有一个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他的研究方向是企业管理和市场。他给下面的听众提了个问题,问你们谁知道企业是以几年为一个变化周期吗?我就举手了,我说5年。老师说是5年,那你能讲一下为什么是5年吗?我说这很好讲啊,中医的五行学说对此类现象有一个概括——“生长壮老已”。

当企业制订一个东西的时候,无论是产品也好,企业经营方向也好,皆是如此。

同学们将来接触企业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是不是5年,也可能是6年,但是它不会脱离这个规律。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什么?是木火土金水,它既不是五种,也不是五个。

“行”这个字是运动的,是变化的,五行是五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中医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没有它不能概括的。

所以说中医学的理论还可以运用于现代的科技,运用于治国。我们运用我们的中医理论去分析世上的事物,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古人有句话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大家知道良相是治理国家的,良医是给人看病的,这句话就是说治理国家和跟治疗疾病有相同的道理。为良相,使国家昌盛,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自然会努力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祖国。当医生,也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人民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努力的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祖国。这里面有很强的辨证和因果关系。

在古代时,有很多人既为良相,又为良医。

如汉代的张仲景,就是长沙太守。当时民间流行瘟疫,各地的医疗条件都比较落后,结果死人很多。张仲景很着急,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后在诊治众多病人的基础上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伤寒杂病论》,古人称之为“医圣”。

宋朝的范仲淹,官居宰相,“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就是他说的。

所以说为人不可以不知医,知医很重要。最少你知道一点医学知识对你自己和你家人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有人不想从医,认为自己年龄很大了,没必要去专门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在此,我想讲几个例子。

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孙思邈,他小的时候总是生病,治病时又遇到了庸医,把家里的钱花完了病也没治好。于是他精研医道,到60岁的时候写出了一部巨著叫《备急千金药方》。

他到了90岁的时候才看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感觉自己的医学知识还不全面,于是又写了一本医书叫《千金翼方》。

我不知道他学医时是如何注重健康养生之道的,我只知道他活了103岁。所以说学医真的很有好处,我希望大家多看些医书。

大家知道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活的时间最长的是谁吗?是乾隆,寿活89岁。史料记载乾隆不仅知医,而且会用药,一生中用药量比较大的是龟龄集,这种药是强壮男性身体用的。乾隆能针对自己的身体去设计适合自己使用的药物,主宰自己的健康,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两个例子都是古代的,我再说一个现代的例子。

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家,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得了肺结核,当时这个病是很重的,俗称“肺痨”。因为当时看病诊金、药费都很贵,他看不起。不得已只好自己看医书,买了一本书叫《祝选施今墨医案》,这本书是祝谌予教授根据其师施今墨老先生的诊治经验整理出版的。当时在中医的著作中很少能看到肺结核的诊断,而这本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本采用西医病名和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的医书。这个病人就是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治疗,最后痊愈了。于是他弃文从医,后来成为很著名的中医。

他在文革期间曾去河南搞巡回医疗,当时有个学西医的朋友想出他个难看,就说让他给看一个肺结核的病人。这个病人30多岁,男性,从西医检查的角度来说病灶已经消失了,正在全面恢复之中。

他给病人摸脉之后就说这个病人得赶紧用药调理调理,并且还得配合现代医学检查。学西医的朋友就说,我们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这个病人不用再治疗了,拿出X光片说你看结核病灶已经痊愈了。

老大夫说,我和你们的看法还有些不同,这个病人到春天时可能有危险,大约春分之前惊蛰时候开始发烧,到时可能用什么药烧都退不下去。学西医的朋友当然不信了,取笑咱们这个老中医说的“太玄了”。

老中医说我再告诉你个更玄的,我能告诉你这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他在春分这天的卯时必然吐血而亡。

后来,这个病人得病情发展情况还真的和这位老中医说得一摸一样,于惊蛰时发烧,春分时吐血而亡。

以上我讲的是知医,其实我对中医的学习也很浅薄,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医学文化也是知之甚浅。如果以后大家有时间,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探讨。

下面我来讲学医。现在学医应该说有几种途径,主要的途径就是上中医的大学,受学院教育。还有就是师承教育。

前一段有一个朋友问我:到底学习中医是“批量”生产的好,还是师承教育的好呢?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批量”教育实际上就是学院教育。我认为不能说谁比谁好,他们应该各有短长。院校教育有院校教育的长处,师承教育有师承教育的特点。

我先来讲讲学院教育的特点。第一、学院教育非常系统。课程的设制都是由浅入深,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第二,学院教育非常全面。大家知道,中医的学派很多,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一个老师的学问再全面,仍然有他的局限性。学院教育就不然,每一科都是由造诣较深的老师来讲授,使同学们在学习基础理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博采众长了,这样同学们对中医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三、学院教育非常规范。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研究学问的场所,是按照现代正规大学教育方法,教学大纲和教材是经过几代中医教育家和学者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历经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与修正,使古老中医与现代教育逐渐紧密结合,让现代青年更规范系统地学习中医。这是我所认知的学院教育的好处。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认为师承教育应该作为学院教育的继续和补充,甚至可以说让你从书本走向临床,然后从临床再上升到更高的理论。

概括起来,师承教育的特点是: “接着学,快”; “在临床中学,深”;“重复着学,准”; “变化着学,活”。

我认为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照着学,人家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这样失于变化,当你以僵硬的思维运用到临床时就不大好使。另一种是接着学,我们在学院教育时是照着书本学,等到了师承教育就是接着学。

祖国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应该说每个时代都有创新和完善,师承教育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所谓接着学,快。学生通过师承阶段,可以很快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比较熟练的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所谓在临床中学,深。是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得到深入的、有机的结合于一起,能够更深入地掌握中医理论知识。所谓重复的学,准。是指在师承过程中,通过临床反复的锤炼和揣摩,能在错综复杂的病症中比较熟练地抓住主要矛盾,分清缓急主次。所谓变化着学,活。是指在临床上,老师的圆机活法可以让我们学到好多在理论上所未涉及的问题。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在随师过程中的例子,有一次我跟刘渡舟教授侍诊,来了一个女病人,42岁,得的是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这个病人是由两个人搀着进来的,脸烧的很红,腿不能走路。一看两个膝盖又红又肿,手一摸还很烫。于是刘老就问她你小便怎样?病人说小便很困难,便时又热又烫又黄,从发烧到现在有一个星期小便都很少。

于是刘老开了一个方子叫五苓散,这是张利水渗湿的方子。又加了3克羌活,一共六味药,对病人说你吃完药烧就退了。

病人说那我这个腿疼怎么办?您能不能先给我止止疼啊,发烧我还能忍,腿疼我忍不了。刘老说你只要能小便了,烧退了,腿疼也就好了。

当时我想这张小方能有效吗?结果到第7天的时候,这个病人笑着自己走进来了,说“刘老您这个药神了,我都好了。”

这个方里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这3克羌活,羌活一般常用于治疗上半身风湿病,而病人是下半身风湿病,为什么用治上半身的药来治下半身的病呢?我不明白,就去向刘老请教。

刘老说我用这个五苓散是利水的,水是从下走的,如果你还用治下半身的药去引动它,水一定放不出来。用羌活就好比在茶壶上打个眼,下面的水就流出来了。我一听,觉得真妙啊,原来中医是这么看病的。

这里面蕴藏着很多哲学的东西,也蕴藏着很多物理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只是在书本上学,那你治这个病肯定是用独活而不是羌活

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糖尿病这个病名是西医的称谓,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

近几年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发展得很快,在60年代10个糖尿病人中得有9个人眼睛失明,致盲率很高。而根据1995年的统计,现在糖尿病人致盲率不到50%,这就说明了糖尿病治疗的发展。当然这里面有现代医学的成绩,中医对此也有很大的贡献。

例如,施今墨先生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用药和别人不同。他首先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效果非常好。其“补益脾气”这个治疗方法就丰富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并且创出了两组对药。这两组对药在中医方面能够讲得通,中医认为糖尿病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而现代医学通过药理研究发现这些药确实具有降血糖作用,在西医方面也能讲得通。

一个方子在中西医都能够讲得通,这应该说是施今墨先生的一大创举。

如果说我们没有师承教育,施今墨先生不在了,这个方子也就失传了。就是因为师承教育,施今墨先生的学术思想后继有人,我的老师祝谌予教授在继承施今墨先生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在全国首次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病是相联系的,为什么得了糖尿病容易引发这些病呢?因为这些病都跟血液循环有关系。祝老在治疗糖尿病中发现,通过现代医学的血流变学检查出血的粘度是偏高的。

通过中医的望诊,可以看到舌下静脉是黑紫的,这是血瘀的表现。

糖尿病有很多外周血管病变的迹象,比如手指末端是麻木的,这就是血液循环不好的表现。于是祝老创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

我们是跟着祝老学医的,就继承了施今墨先生和祝老两代人的经验。通过在临床的体会,觉得老师的方法很好用。但是我们在长期治疗糖尿病当中,在老师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比如说现在有一个问题,有人问糖尿病你能治好吗?能除根吗?我们认为有些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但是不能除根。这么说是不是同学们觉得矛盾啊?

现在我想跟大家提一个问题,感冒这个病简单不简单?可能在疾病里面,它是比较容易治好的。甚至有的感冒不用吃药,喝点姜糖水,吃点粥就好了。感冒和糖尿病相比治疗起来要简单的多,但是感冒能除根吗?我相信没有一个大夫能说治好感冒后病人一辈子不再得。

由此可知,连感冒都不能除根,又何况是糖尿病呢?那么糖尿病是终身病吗?我们医院治疗糖尿病有18年了,经过随访调查,许多病人已经停药了,定期化验血尿糖都正常,更没有并发症。其中最长的已经停药十三年了。这些病例说明了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

在临床中,我们把糖尿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糖尿病的早期,或者说在糖尿病的倾向阶段。什么是倾向阶段?就是说这个病人有多吃、多喝、多尿症状,但空腹血糖不高,一查餐后血糖高了。或者说这个人已经得了糖尿病了,但没有因为糖尿病引起别的并发症。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功能代偿期,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上以脏腑功能失调为特点,这一类的糖尿病人大多可以治好;糖尿病进入第二个阶段称为功能失代偿期,这一阶段患者不仅有糖尿病,还出现并发症了。

中医辨证以阴虚火旺、气虚血瘀或燥热入血为主,临床上已出现脏腑器质性病理变化。此类病人在治疗上,既能做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并且让病人现有的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一类的病人大多需要坚持服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糖尿病能够稳定下来;第三个阶段称为功能衰竭期。比如这个病人已经并发尿毒症了,或已经并发冠心病心梗了等等,此时中医辨证以阴阳两虚为主,医生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做到带病延年,减少痛苦。总的说起来,师承教育和学院教育各具优势,可以作为学医的不同阶段,应该取长补短,而不要相互排斥。

以上是我对学医的看法。

下面我想讲一讲行医。通过多年的总结,我认为要想当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要掌握行医的三个要素:医德、医技、医患关系。

做一名好医生,高尚的医德至关重要。

医德内容很丰富,涉及到言谈举止。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出为医者必须有医德。

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做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这段话是说作为医生,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对待病人要诚心诚意,尊重病人的意见和要求,保护病人的隐私。此外,还要尊重同道,对同行的失败不加抨击,对同行的成功经验能虚心学习。

当年施今墨先生看病时,有一个病人经施老治疗痊愈后,说:“我的病曾在某医生处治疗一个多月,未见好转,吃您的药三付就好了。”

施老说:“这是你的病该好了,因为人家已经把你的病快要治好了,你又来找我。是那个大夫为我打了很好的基础,我才可能这么快治好你的病。”

等病人走后,施老对学生说:“我们当医生的,要尊重同行,即使前一个医生真的治错了,那也是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使我们少走了弯路。”这是多么高尚的医德啊。

第二个要素是医技。作为一个医生必需医术精湛,所谓明医治病,庸医杀人。

精湛医术是怎样来的呢?一方面要下苦功夫,悉心体悟;另一方面要勤于实践,积累总结。诊疗技术的提高,关键在于临床实践。正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再有,还要虚怀若谷,向同行学习。清初名医叶天士,一生拜了十七个老师,不断学习,并且勤于临床实践,自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温病学派的一大宗师。

行医的第三个要素是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既是医德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诊病疗效的重要保障。搞好医患关系,应是从医者的必修功课,能与患者形成默契统一体,是治好病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的医生认为,你求我看病,必须得听我的。我的理解是患者找你看病,不是求你,而是信任你,把你当成最可信任的朋友,连生命都交给你了,还有比这更忠诚的朋友吗?所以我们做医生的应该珍惜患者朋友给我们的机会。
在治病时,有很多情况是病人了解而医生不了解的,比如患者对某药过敏,病人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

此外,还要修练功夫之外的功夫。我刚才在前面已经讲了,诸如病人的情绪、心理、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居住环境、工作性质、家庭状况等等,都是医生在治病时要考虑的。也就是要了解有病的人,才能提高疗效。

医生应对患者尊重负责,了解体贴,同情关怀,对个人健康给予保密等。患者对医生应该信任,配合医生,支持医生等,这样的医患关系是最理想的。

鉴于时间关系,今天我就讲到这里。希望以后有时间再和同学们一起谈论。谢谢大家!欢迎同学们提问!

提问:
1、 问:您好,我是一个患有肠炎的病人,我想问一下关于肠炎的治疗方法?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谢谢!

答:这位同学,我想问你,你的肠炎是一年365天每天都发病吗?还是有时候发病有时候不发病?(答:天天发病,不发病的时候很少)我首先说一下这个病是从那来的,这个病一定是从胃肠道来的。胃肠道疾病通常是由于饮食问题引发的,你之所以一年365天都在发病,就说明你现在的生活习惯对你的胃肠有不适宜的地方。你不妨逐渐改变一下自己日常的一些饮食习惯。比如说夏天来了,感觉天比较热,不要看见人家吃冰淇淋你也想吃冰淇淋,看见人家吃雪糕你也去吃雪糕,要逐渐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关于这一方面,我会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认识》这个讲座当中讨论这个问题。我经常跟患胃肠病的人讲,培养他们一个习惯:记健康日记,尽管你说是1年365天每天都发病,但也一定是有时轻,有时重。比如说今天我吃什么食物了,我的肠胃病好了一些。今天我做了什么事,我的肠胃舒服一些。你不用管跟它有没有关系,我每天大便3次,今天2次;我今天吃的是馒头;我今天吃的是炒白菜;我早上是几点起的床;我今晚洗的是热水澡;这些都可以记。时间久了,你采取统计学的方法,你一定可以从中找到适合你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2、 问:第一个问题我想问的是施今墨老先生研究出治疗糖尿病的那两组对药是什么?以及平时用药的剂量是多少?

第二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您对中医在21世纪如何走向世界以及中医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答: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施今墨老先生研究出的的两组对药第一组是黄芪配山药。黄芪一般是20-30克,根据身体情况可以再加一些。山药一般是15-30克;第二组对药是苍术配元参。苍术一般用10-15克,元参用15-30克。
大家可以查查药理,这是第一个问题。

下面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医如何走向世界。

好像在上次讲座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我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中医能不能走向世界,不在于中医是否全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

现在有人说中医要和世界接轨,中医有5000年的历史,请问美国的中医学有多少年历史?我们怎么跟它接轨啊?

美国文化里没有阴阳五行,也没有整体观念。

我认为中医文化应该跟祖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接轨,应该与时代发展共进,就一定能够为现代人所接受,一定能够为现代人所服务。

中医是否现代化在于现代人是不是能够接受它。比如说我们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把中药制成现代剂型,比如说我们用现代医学的一些科技诊断。

我在此给大家讲一个病例,有一个病人,患的是肝硬化腹水,住在北京一个大医院。这个病人最大的症状就是睡不着觉,于是就请一位老中医会诊。

这位老先生开了个方叫黄连阿胶汤,这是一个古方,需要加鸡蛋黄才有效。西医大夫就说这个方不能吃,病人胆固醇那么高,还给吃鸡蛋黄?

老先生就说那你有能让病人胆固醇不高还能睡着觉的方法吗?西医大夫说没有。

老先生就说那我们先让病人睡着觉了,再说胆固醇的事。病人听了也说让我吃吧,不睡觉实在是太痛苦了。吃完药以后病人还真睡着觉了,更奇怪的是病人的胆固醇非但没升,反而降了。

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个病例就可以说明中医走向世界一定要走自己了解的路。

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探讨中医,是因为我了解中医,我就能讲出来。如果让我来讲杨振宁的物理学,恐怕我是一窍不通,那我还接什么轨啊,我连门都出不去。我觉得只要你的方法、你的服务能够让现代人所接受,中医就已经现代化了。


3、 问:您好,请问关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治疗?
答:刚才我讲了高血压、高血脂,这两个病都有相通的机理。什么叫高血脂?说的通俗点:血脂就是血管里的油,当血管里的油多了,血的粘稠度增高了,血液循环就缓慢了,它的压力自然也就受到影响。
我建议这类病人多吃点素的,在饮食上积极的调节。

同时我们也应该去找一些有经验的中医,让他们针对你的身体进行调理。对于治疗高血脂这个病我有个观点,我不同意吃降血脂药。现在有些降血脂药有一个副作用,就是把血脂都推到肝脏内。越是降脂速度快的药越容易导致脂肪肝。

所以我认为你最好还是找到自身高血脂的原因,高血压是否有遗传?这个题目很大,但是我认为你要是去找一个好的医生,去和他好的沟通,把你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现在身体的状况跟医生进行交流,让医生给你做一个量体裁衣式的治疗方案是最佳的。

没有一个方子可以通治所有的高血压、高血脂。

4、 问:您好,请问您认为医学和佛学、禅学有关系吗?您认为医学和儒学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谢谢!

答:我认为不管是儒学还是禅学,都是中国的文化,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内在的联系,并且这些联系很紧密。

我想当一个人修佛修到一定境界,就一定能体会到很多医学的道理。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学医的,可能学到最后也会发现很多和佛相同的东西。

医和儒就更相通了,在古代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位老中医是个儒医。如果你既懂儒学又懂医学,那你一定是一个高明的医学家。

5、 问:您好,请问如果我对自学中医有兴趣,那您有什么较好的步骤和思路?比如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想了解医学知识该从哪些书看起?

答:如果大家真的对医学有兴趣,我建议先从现在中医学院的中医基础知识学起,这些是学医入门的书。虽然《黄帝内经》内容很好,但如果大家开始就读《内经》,你有很好的古文功底,能读懂古典医籍当然最好,否则会影响你自身学医的兴趣。若从中医基础知识入手,再有好的老师指导,从经典的理论提高,那你的将来会步入一个更高境界。

6、问:您好,我知道现在中国正在发展全科医生,请问中医是不是也有介入?
答:中医不仅是介入,中医从发矢的那一天就是全科医生

7、问:您好,现在学校里的学生由于用脑量大,头发脱落的也很多,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办法?谢谢!.

答:关于头发脱落,中医有这样一个理论: “发为血之余”。

就是说头发的好坏和血液的盛衰有关系。

中医又说:“肾,其华在发。”所以头发又跟肾有关系。

中医的“五志”学说认为“惊恐伤肾”。

所以,如果你的脱发是因为过度的紧张,你应该学会释放压力,以便更好的学习,能够把人与学业对立统一的联系起来,能够进取而不自伤,争取达到这样的境界。

我曾经和一个同志探讨一个问题,我问他现在晚上几点睡觉,他说我现在晚上两点睡觉,忙啊。

我说你忙什么呢?你做过统计吗?你每天晚上10点至凌晨2点之间都在做什么?这段时间之内你能创造多大的效益?我认为这段时间之内你创造的效益真的很少。

大家回去也可以做一下关于自身的统计,把你的学习目标制订好,自己给自己定的方向一定是自己的精力、能力能够达到的。不要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地方和别人去比,这也是中医的辨证施治。

现在我想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位朋友是女演员,头发掉的很多。大家知道,这会对她的演艺事业造成很多麻烦。后来她来找我看病。我就询问了她的生活、饮食习惯,她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喝酒。

我就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喝酒啊?她说喝酒可以解除疲劳,可以解除烦恼,可以让人兴奋,可以让人智慧。我一听,喝酒的好处还真多啊。

我就对她说,我再给你加上一个好处,喝酒能让你的头发少。为什么?“发为血之余”,“肝为藏血之官”,大量酒精进入肝脏,血液受损,头发不掉就怪了。

我认为现在的脱发主要跟情绪、跟精神压力有关,跟你的睡眠有关,也跟遗传有关等等。我认为一个人能认识到自我和自然的统一很重要,应该懂得去调节自己。

8、问:您好,请问人体的声音是和体质有联系呢?还是由于后天生病造成声音的嘶哑?有人说“男人补肾,肾强则命长”,那么该怎样调养?谢谢!

答: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确实有学说认为声音是和体质有关。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可能是在眼睛,也可能是在鼻子,当然也有人的薄弱环节是在声音。但是如果你在后天注意保养,那也一样可以不得毛病,甚至说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在声音上有所改善。

第二个问题,不仅是男人主肾,对于女人,肾也同样重要,“肾为先天之本”。人在降生之前是要靠父亲、母亲的肾气来培育自身先天的,当你出生以后,自身营养的补充就不是来自肾了,改为脾胃,所以中医有说法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但是肾和脾胃两者是互为促进的,互为统一的。所以 “肾强则命长”不够全面。难道说一个人只是肾强身体就能好吗?健康的关健还是在于五脏间的协调。

9、问:您好,请问现在社会比较注重健康,许多医院都开展了健康身体检查,但都是以西医的方式进行。那么中医可以做健康身体检查吗?是否可以就检查结果做出一个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呢?北京市有这样的检查吗?你们医院有这样的检查吗?谢谢!

答:目前我们没有开展单纯做身体检查的项目,中医在内经里有“神圣功巧,可得闻乎”一句话,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看病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信息的,获得信息之后会知道你身体现在是什么状况,还可告知你应注意哪些,如果病人希望医生出示一些定量的指标,想了解你转氨酶、血糖是多少,那还是最好采取现代科技手段检查比较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医药保健 / 知医、学医、行医 ---- 薛钜夫先生在北大的一次讲座 中医在看病的时候看得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一个病...... 有人说中医不量化,我觉得不对。中医非常量化,而且量化很严格......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知医、学医、行医

    薛钜夫先生在北大的一次讲座

    大家好,我今天非常高兴能来到北大,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中医这个话题。说实话我的中医学的并不好,但是我愿意把我从医30多年来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大家讨论、指正。

    今天我讲的题目有点大,学医、行医大家一看都明白,说到知医,谁不知道中医就是给人看病的大夫。我想在座的各位除了知道中医能看病之外,还知不知道中医能做些什么别的事?(答:养生、康复等)

    同学们说能“养生”,能“康复”,我觉得说得非常好。我是学中医的,我要讲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医学问博大精深,它不仅涉及到医,也涉及到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等领域。意思是说中医的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国。

    古人说“医乃仁术,岂小补哉?”。

    “仁”是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济世济国,还有优秀和全面的意义,不单单是为了看病。

    在明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张景岳,他说中医 “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

    意思就是说中医是个大的文化,不仅仅是一门技术。

    所以要想学好中医,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医。

    鉴于时间关系,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知医。

    学过中医或者和中医有过接触的同学可能知道,中医最大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什么叫“整体观念”?

    我在这里要讲一个小故事,三国时诸葛亮问鲁肃什么是将?鲁肃说将就是统兵的。诸葛亮又问什么是兵?鲁肃说我们的士兵就是兵。

    然后鲁肃不解地问那你说什么是兵?诸葛亮笑着说一个高明的将领,不仅要把自己手下的兵看作兵,更要把敌人的兵也看作自己的兵,甚至地理位置、山川、河流都是你的兵。

    其实中医治病也是这个道理。

    中医看病首先要强调“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呢?比如说一年有12个月,365天。而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有12条经脉,365个穴位,和自然界是相对应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规律,在人的身上也有具体的体现,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脉在四季是有不同变化的。

    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同时也显示出体内的生机经过冬天的储藏有一种蓄发之势;

    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

    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

    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

    如果你说你摸自己的脉感觉和我说的不一样,那你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了。

    中医还特别讲究四时、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十二时辰。

    一天之中有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辰。即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从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称为子时,依次排列到亥时。

    这和中医又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医当中有一个针法叫“子午流注”,把12个时辰和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应起来。

    比如说一个病人他每天晚上23点就开始发烧,晚23点属于子时,子时和人体脏腑中的胆相对应。

    中医说: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凌晨3-5点寅时归肺,到了卯时5-7点归大肠,等等依次类推。

    有人问你说这话有根据的吗?在此,我用一个病人实例来说明。

    北京某大医院的一个病人,这个病人发病很奇怪,每天下午5点的时候开始发烧,晚11点时发烧最厉害,可以达到40.5度,凌晨1点以后体温就逐渐下降,而一天中的其它时间却不发烧。医院该检查的手段都用过了,也查不出来问题。没办法,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用药之后病人的症状依旧,还是等到凌晨1点以后才能退烧。这样大概持续了有一个月左右。于是,那个大夫没办法了,建议病人去找中医试试。

    通过朋友介绍,这个病人就找到了我,让我给看看。中医学有一个药方叫青蒿鳖甲汤,方解中说“夜热早凉青蒿鳖甲汤主之”,我就按这个药方给病人开了三付药。

    一付药后,当天晚上这个病人就没发烧,我特别高兴,回家就和我父亲说:“我治了个病人,治的特漂亮。”

    父亲就问我用的什么方子,我说用的青蒿鳖甲汤。父亲又问我病人出汗吗?加了什么药、给了几付药?我说出汗,加了生石膏,总共开了三付药,病人吃了一付就好了,剩下两付还没吃呢。

    父亲说剩下的两付药就不要让病人吃了,再吃这个病就难治了。我听了之后很不服气,因为当时我看了十几年病了,难道连一个发烧我还治不好?就问父亲再吃病人会怎么样。

    父亲回答说这个病人现在不用给药了,近期他也不会再发烧了,可是到春分那天卯时他还会开始发烧。那时候你再给他吃这张方子就不会那么灵了。

    我想有那么神吗,我也没听父亲的,还是让病人把剩下的两剂药吃了。结果到了第二年春分的第二天,这个病人给我打电话,说薛大夫你还得给我看看,我又发烧了,而且发烧改时候了。原来是下午5点开始烧,现在是晚上10点开始发烧,到了凌晨2点烧就退了。等到凌晨3点又开始烧,一天烧两次。

    我想还真让我父亲给说中了,但我对病人说我先给你开以前那个青蒿鳖甲汤,你吃着试试。结果病人吃了药以后烧不退。我就去向父亲请教。

    父亲说为什么我告诉你这个药再吃就不灵了,还能告诉你病人再次发病的具体时间,是因为本来这张方子鳖甲领入,青蒿引出,是有出有入,可是你一加石膏后,药性太寒,结果把邪热给关在病人体内出不来了。

    还是那个方子,用两付药,你加2克麻黄,只能加2克,起发汗开门的作用,中医叫“开鬼门”,并且这个麻黄还得先煎去沫。

    这次我真听父亲的话了,就按他说的给病人开了药,这个病人吃药之后烧马上就退了。

    我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开方,父亲说这个病人晚上17点开始发烧,晚17点属于酉时,归肾脏。而夜里23点到凌晨1点烧到最高,是因为这个时刻是子时,属胆。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肾脏属水,胆腑属木,水能涵木。当肾脏有热时必然要耗伤水液,水液不足就不能去濡养属木的胆腑。属木的胆脏长期得不到属水的肾脏的滋润濡养,从而病发热象。青蒿鳖甲汤是治疗温病发热的方子,在温病特点不同的时候,方药的加减变化非常重要。

    你急于贪功,加用生石膏发挥其退热的功效。用这么凉的药,病人吃完药后一定会闹肚子,第二次发烧是在卯时,卯时属大肠,就是因为你的药用所致。

    为什么用麻黄,是因为麻黄有三大功效:发汗、平喘、利尿,可以把病人原来蕴于体内的热邪放出来,即驱邪要给邪以出路。这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开门缉盗,当你把门打开的时候,小偷急于跑出来,这时候你再把小偷捉住。可如果你关上门抓小偷,他可能在你屋里破坏东西。所以说开门缉盗比闭门缉盗要高明的多,中医常常讲的是这种取类比相的思维。

    所以说我们学中医,如果学的很浅,就只会对症治疗,不能全面地了解病情,往往导致疗效很差。

    刚才我讲的是“天人合一”,现在我来讲“整体观念”中,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在看病的时候看得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人的一个病。

    同样是感冒的病人,可能有的人发烧38度,有的人就不发烧;有的人发烧出汗,有的人发烧不出汗。

    即使是同一个病人在一年四季当中患的感冒也各不相同。

    另外,我们在诊病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如何,他的工作环境如何,他的心情如何,他的患病时间等等因素。这些方面都需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和病人取得沟通。

    前一段时间,我和祝肇刚大夫一起去医院会诊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肝硬化腹水,肝脏的功能已经受到破坏了,医院准备给这个病人进行肝脏移植。

    可是这个病人持续高热,大概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用药也不起作用,没法进行手术,于是院方说请中医来会诊。

    我们到了以后,主治大夫就给我们介绍这个病人可能是哪个地方的炎症,可能是什么菌引起的,以及他们采取的诊治方法和效果如何。但是在整个讨论的过程当中,没有提到有病的是谁,是什么性格,从事的什么工作等等问题。
    我们中医怎么看这样一个病人呢?这是一个患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从事的是教育工作,职位很高。每天除了学校的领导工作之外,还要带博士生,同时还要考虑自己家中的事情。当这个病人患病以后,对自己的事业比较担心,思想负担比较重,晚上睡眠不好。同样由于思想负担问题,白天的饮食也不大好。

    总之,病人吃饭、睡觉怎么样,情绪怎么样,有没有压力等等个人情况都是中医看病必须要考虑到的。

    所以说中医看病是看一个有病的人,而不是看一个人的病。

    中医的“整体观念”不仅体现在诊断上,在用药方面也是如此,哪些药是驱邪的,哪些是扶正的,哪些是调节机能平衡的等等,都极有法度,要有整体的考虑。即使在一个简单的方子中,也特别讲究“君、臣、佐、使”的层次关系,并且每种药的用量都有一定的比例。

    大家都知道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用药如用兵,临证如临阵”。他在治疗感冒的时候,根据病人患病的轻重,来设定药方中配伍关系和用量比例。并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在治疗用药上有七解三清,六解四清……。

    有人说中医不量化,我觉得不对。中医非常量化,而且量化很严格

    此外,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对中国大文化有一些了解。这里包括天文、地理、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

    大家都听过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三国演义》上是这么描述的:“十一月二十,甲子,东风起”。十一月二十是冬至以后。那到底这东风是不是借来的呢?当然不是,诸葛亮是懂天文的,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刮风。
    有人说了,这是故事,当不得真。

    大约早于诸葛亮借东风故事的二十年,有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张仲景,他写过一本著名的医书叫《伤寒杂病论》。在书中有一段话,说“冬至后,甲子日,夜半少阳起”。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观察一下冬至以后甲子日晚上12点是不是刮东风。

    我真地观察过,虽说没刮那么大的风,但一定要刮东风。为什么呢?因为冬至十一月二十是冬至以后,已经接近春天了,在位为东,在脏为肝,在相为风,所以那天是一定要刮东南风的。

    大家都是学科学的,知道这么大的宇宙,它的运行一定是有其规律的。

    军事上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说粮草在军事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治理国家上粮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医的术语中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把胃看得很重要,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一个病人,不管病有多重,只要他还有食欲,这个病治疗起来就要轻松得多。换句话说,即使一个人病很轻,要是一个月不吃饭我看也受不了。所以说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中医的“整体观念”还可以在企业管理中有所体现。

    2002年的时候我去北大医学部,听一个EMBA的课程讲企业管理。有一个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他的研究方向是企业管理和市场。他给下面的听众提了个问题,问你们谁知道企业是以几年为一个变化周期吗?我就举手了,我说5年。老师说是5年,那你能讲一下为什么是5年吗?我说这很好讲啊,中医的五行学说对此类现象有一个概括——“生长壮老已”。

    当企业制订一个东西的时候,无论是产品也好,企业经营方向也好,皆是如此。

    同学们将来接触企业的时候,就可以了解到是不是5年,也可能是6年,但是它不会脱离这个规律。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什么?是木火土金水,它既不是五种,也不是五个。

    “行”这个字是运动的,是变化的,五行是五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中医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没有它不能概括的。

    所以说中医学的理论还可以运用于现代的科技,运用于治国。我们运用我们的中医理论去分析世上的事物,还是有一定的意义。

    古人有句话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大家知道良相是治理国家的,良医是给人看病的,这句话就是说治理国家和跟治疗疾病有相同的道理。为良相,使国家昌盛,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自然会努力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祖国。当医生,也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人民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努力的建设和发展自己的祖国。这里面有很强的辨证和因果关系。

    在古代时,有很多人既为良相,又为良医。

    如汉代的张仲景,就是长沙太守。当时民间流行瘟疫,各地的医疗条件都比较落后,结果死人很多。张仲景很着急,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后在诊治众多病人的基础上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伤寒杂病论》,古人称之为“医圣”。

    宋朝的范仲淹,官居宰相,“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就是他说的。

    所以说为人不可以不知医,知医很重要。最少你知道一点医学知识对你自己和你家人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有人不想从医,认为自己年龄很大了,没必要去专门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在此,我想讲几个例子。

    在唐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叫孙思邈,他小的时候总是生病,治病时又遇到了庸医,把家里的钱花完了病也没治好。于是他精研医道,到60岁的时候写出了一部巨著叫《备急千金药方》。

    他到了90岁的时候才看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感觉自己的医学知识还不全面,于是又写了一本医书叫《千金翼方》。

    我不知道他学医时是如何注重健康养生之道的,我只知道他活了103岁。所以说学医真的很有好处,我希望大家多看些医书。

    大家知道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活的时间最长的是谁吗?是乾隆,寿活89岁。史料记载乾隆不仅知医,而且会用药,一生中用药量比较大的是龟龄集,这种药是强壮男性身体用的。乾隆能针对自己的身体去设计适合自己使用的药物,主宰自己的健康,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两个例子都是古代的,我再说一个现代的例子。

    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家,他在20多岁的时候就得了肺结核,当时这个病是很重的,俗称“肺痨”。因为当时看病诊金、药费都很贵,他看不起。不得已只好自己看医书,买了一本书叫《祝选施今墨医案》,这本书是祝谌予教授根据其师施今墨老先生的诊治经验整理出版的。当时在中医的著作中很少能看到肺结核的诊断,而这本书是中国最早的一本采用西医病名和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的医书。这个病人就是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治疗,最后痊愈了。于是他弃文从医,后来成为很著名的中医。

    他在文革期间曾去河南搞巡回医疗,当时有个学西医的朋友想出他个难看,就说让他给看一个肺结核的病人。这个病人30多岁,男性,从西医检查的角度来说病灶已经消失了,正在全面恢复之中。

    他给病人摸脉之后就说这个病人得赶紧用药调理调理,并且还得配合现代医学检查。学西医的朋友就说,我们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这个病人不用再治疗了,拿出X光片说你看结核病灶已经痊愈了。

    老大夫说,我和你们的看法还有些不同,这个病人到春天时可能有危险,大约春分之前惊蛰时候开始发烧,到时可能用什么药烧都退不下去。学西医的朋友当然不信了,取笑咱们这个老中医说的“太玄了”。

    老中医说我再告诉你个更玄的,我能告诉你这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他在春分这天的卯时必然吐血而亡。

    后来,这个病人得病情发展情况还真的和这位老中医说得一摸一样,于惊蛰时发烧,春分时吐血而亡。

    以上我讲的是知医,其实我对中医的学习也很浅薄,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医学文化也是知之甚浅。如果以后大家有时间,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探讨。

    下面我来讲学医。现在学医应该说有几种途径,主要的途径就是上中医的大学,受学院教育。还有就是师承教育。

    前一段有一个朋友问我:到底学习中医是“批量”生产的好,还是师承教育的好呢?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批量”教育实际上就是学院教育。我认为不能说谁比谁好,他们应该各有短长。院校教育有院校教育的长处,师承教育有师承教育的特点。

    我先来讲讲学院教育的特点。第一、学院教育非常系统。课程的设制都是由浅入深,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第二,学院教育非常全面。大家知道,中医的学派很多,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一个老师的学问再全面,仍然有他的局限性。学院教育就不然,每一科都是由造诣较深的老师来讲授,使同学们在学习基础理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博采众长了,这样同学们对中医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三、学院教育非常规范。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是研究学问的场所,是按照现代正规大学教育方法,教学大纲和教材是经过几代中医教育家和学者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历经多年教学实践的检验与修正,使古老中医与现代教育逐渐紧密结合,让现代青年更规范系统地学习中医。这是我所认知的学院教育的好处。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认为师承教育应该作为学院教育的继续和补充,甚至可以说让你从书本走向临床,然后从临床再上升到更高的理论。

    概括起来,师承教育的特点是: “接着学,快”; “在临床中学,深”;“重复着学,准”; “变化着学,活”。

    我认为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照着学,人家怎么说我们怎么做,这样失于变化,当你以僵硬的思维运用到临床时就不大好使。另一种是接着学,我们在学院教育时是照着书本学,等到了师承教育就是接着学。

    祖国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应该说每个时代都有创新和完善,师承教育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所谓接着学,快。学生通过师承阶段,可以很快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比较熟练的掌握中医的理法方药。所谓在临床中学,深。是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得到深入的、有机的结合于一起,能够更深入地掌握中医理论知识。所谓重复的学,准。是指在师承过程中,通过临床反复的锤炼和揣摩,能在错综复杂的病症中比较熟练地抓住主要矛盾,分清缓急主次。所谓变化着学,活。是指在临床上,老师的圆机活法可以让我们学到好多在理论上所未涉及的问题。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在随师过程中的例子,有一次我跟刘渡舟教授侍诊,来了一个女病人,42岁,得的是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这个病人是由两个人搀着进来的,脸烧的很红,腿不能走路。一看两个膝盖又红又肿,手一摸还很烫。于是刘老就问她你小便怎样?病人说小便很困难,便时又热又烫又黄,从发烧到现在有一个星期小便都很少。

    于是刘老开了一个方子叫五苓散,这是张利水渗湿的方子。又加了3克羌活,一共六味药,对病人说你吃完药烧就退了。

    病人说那我这个腿疼怎么办?您能不能先给我止止疼啊,发烧我还能忍,腿疼我忍不了。刘老说你只要能小便了,烧退了,腿疼也就好了。

    当时我想这张小方能有效吗?结果到第7天的时候,这个病人笑着自己走进来了,说“刘老您这个药神了,我都好了。”

    这个方里有一点非常特别,就是这3克羌活,羌活一般常用于治疗上半身风湿病,而病人是下半身风湿病,为什么用治上半身的药来治下半身的病呢?我不明白,就去向刘老请教。

    刘老说我用这个五苓散是利水的,水是从下走的,如果你还用治下半身的药去引动它,水一定放不出来。用羌活就好比在茶壶上打个眼,下面的水就流出来了。我一听,觉得真妙啊,原来中医是这么看病的。

    这里面蕴藏着很多哲学的东西,也蕴藏着很多物理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只是在书本上学,那你治这个病肯定是用独活而不是羌活

    我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糖尿病这个病名是西医的称谓,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

    近几年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发展得很快,在60年代10个糖尿病人中得有9个人眼睛失明,致盲率很高。而根据1995年的统计,现在糖尿病人致盲率不到50%,这就说明了糖尿病治疗的发展。当然这里面有现代医学的成绩,中医对此也有很大的贡献。

    例如,施今墨先生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用药和别人不同。他首先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效果非常好。其“补益脾气”这个治疗方法就丰富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并且创出了两组对药。这两组对药在中医方面能够讲得通,中医认为糖尿病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而现代医学通过药理研究发现这些药确实具有降血糖作用,在西医方面也能讲得通。

    一个方子在中西医都能够讲得通,这应该说是施今墨先生的一大创举。

    如果说我们没有师承教育,施今墨先生不在了,这个方子也就失传了。就是因为师承教育,施今墨先生的学术思想后继有人,我的老师祝谌予教授在继承施今墨先生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在全国首次提出“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病是相联系的,为什么得了糖尿病容易引发这些病呢?因为这些病都跟血液循环有关系。祝老在治疗糖尿病中发现,通过现代医学的血流变学检查出血的粘度是偏高的。

    通过中医的望诊,可以看到舌下静脉是黑紫的,这是血瘀的表现。

    糖尿病有很多外周血管病变的迹象,比如手指末端是麻木的,这就是血液循环不好的表现。于是祝老创出了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

    我们是跟着祝老学医的,就继承了施今墨先生和祝老两代人的经验。通过在临床的体会,觉得老师的方法很好用。但是我们在长期治疗糖尿病当中,在老师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比如说现在有一个问题,有人问糖尿病你能治好吗?能除根吗?我们认为有些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但是不能除根。这么说是不是同学们觉得矛盾啊?

    现在我想跟大家提一个问题,感冒这个病简单不简单?可能在疾病里面,它是比较容易治好的。甚至有的感冒不用吃药,喝点姜糖水,吃点粥就好了。感冒和糖尿病相比治疗起来要简单的多,但是感冒能除根吗?我相信没有一个大夫能说治好感冒后病人一辈子不再得。

    由此可知,连感冒都不能除根,又何况是糖尿病呢?那么糖尿病是终身病吗?我们医院治疗糖尿病有18年了,经过随访调查,许多病人已经停药了,定期化验血尿糖都正常,更没有并发症。其中最长的已经停药十三年了。这些病例说明了糖尿病是可以治好的。

    在临床中,我们把糖尿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糖尿病的早期,或者说在糖尿病的倾向阶段。什么是倾向阶段?就是说这个病人有多吃、多喝、多尿症状,但空腹血糖不高,一查餐后血糖高了。或者说这个人已经得了糖尿病了,但没有因为糖尿病引起别的并发症。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功能代偿期,中医辨证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上以脏腑功能失调为特点,这一类的糖尿病人大多可以治好;糖尿病进入第二个阶段称为功能失代偿期,这一阶段患者不仅有糖尿病,还出现并发症了。

    中医辨证以阴虚火旺、气虚血瘀或燥热入血为主,临床上已出现脏腑器质性病理变化。此类病人在治疗上,既能做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并且让病人现有的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一类的病人大多需要坚持服药,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糖尿病能够稳定下来;第三个阶段称为功能衰竭期。比如这个病人已经并发尿毒症了,或已经并发冠心病心梗了等等,此时中医辨证以阴阳两虚为主,医生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做到带病延年,减少痛苦。总的说起来,师承教育和学院教育各具优势,可以作为学医的不同阶段,应该取长补短,而不要相互排斥。

    以上是我对学医的看法。

    下面我想讲一讲行医。通过多年的总结,我认为要想当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要掌握行医的三个要素:医德、医技、医患关系。

    做一名好医生,高尚的医德至关重要。

    医德内容很丰富,涉及到言谈举止。

    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出为医者必须有医德。

    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做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这段话是说作为医生,要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对待病人要诚心诚意,尊重病人的意见和要求,保护病人的隐私。此外,还要尊重同道,对同行的失败不加抨击,对同行的成功经验能虚心学习。

    当年施今墨先生看病时,有一个病人经施老治疗痊愈后,说:“我的病曾在某医生处治疗一个多月,未见好转,吃您的药三付就好了。”

    施老说:“这是你的病该好了,因为人家已经把你的病快要治好了,你又来找我。是那个大夫为我打了很好的基础,我才可能这么快治好你的病。”

    等病人走后,施老对学生说:“我们当医生的,要尊重同行,即使前一个医生真的治错了,那也是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使我们少走了弯路。”这是多么高尚的医德啊。

    第二个要素是医技。作为一个医生必需医术精湛,所谓明医治病,庸医杀人。

    精湛医术是怎样来的呢?一方面要下苦功夫,悉心体悟;另一方面要勤于实践,积累总结。诊疗技术的提高,关键在于临床实践。正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再有,还要虚怀若谷,向同行学习。清初名医叶天士,一生拜了十七个老师,不断学习,并且勤于临床实践,自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温病学派的一大宗师。

    行医的第三个要素是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既是医德的重要内容,又是提高诊病疗效的重要保障。搞好医患关系,应是从医者的必修功课,能与患者形成默契统一体,是治好病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的医生认为,你求我看病,必须得听我的。我的理解是患者找你看病,不是求你,而是信任你,把你当成最可信任的朋友,连生命都交给你了,还有比这更忠诚的朋友吗?所以我们做医生的应该珍惜患者朋友给我们的机会。
    在治病时,有很多情况是病人了解而医生不了解的,比如患者对某药过敏,病人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

    此外,还要修练功夫之外的功夫。我刚才在前面已经讲了,诸如病人的情绪、心理、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居住环境、工作性质、家庭状况等等,都是医生在治病时要考虑的。也就是要了解有病的人,才能提高疗效。

    医生应对患者尊重负责,了解体贴,同情关怀,对个人健康给予保密等。患者对医生应该信任,配合医生,支持医生等,这样的医患关系是最理想的。

    鉴于时间关系,今天我就讲到这里。希望以后有时间再和同学们一起谈论。谢谢大家!欢迎同学们提问!

    提问:
    1、 问:您好,我是一个患有肠炎的病人,我想问一下关于肠炎的治疗方法?看您有什么好的建议。谢谢!

    答:这位同学,我想问你,你的肠炎是一年365天每天都发病吗?还是有时候发病有时候不发病?(答:天天发病,不发病的时候很少)我首先说一下这个病是从那来的,这个病一定是从胃肠道来的。胃肠道疾病通常是由于饮食问题引发的,你之所以一年365天都在发病,就说明你现在的生活习惯对你的胃肠有不适宜的地方。你不妨逐渐改变一下自己日常的一些饮食习惯。比如说夏天来了,感觉天比较热,不要看见人家吃冰淇淋你也想吃冰淇淋,看见人家吃雪糕你也去吃雪糕,要逐渐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关于这一方面,我会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认识》这个讲座当中讨论这个问题。我经常跟患胃肠病的人讲,培养他们一个习惯:记健康日记,尽管你说是1年365天每天都发病,但也一定是有时轻,有时重。比如说今天我吃什么食物了,我的肠胃病好了一些。今天我做了什么事,我的肠胃舒服一些。你不用管跟它有没有关系,我每天大便3次,今天2次;我今天吃的是馒头;我今天吃的是炒白菜;我早上是几点起的床;我今晚洗的是热水澡;这些都可以记。时间久了,你采取统计学的方法,你一定可以从中找到适合你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2、 问:第一个问题我想问的是施今墨老先生研究出治疗糖尿病的那两组对药是什么?以及平时用药的剂量是多少?

    第二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您对中医在21世纪如何走向世界以及中医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答: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施今墨老先生研究出的的两组对药第一组是黄芪配山药。黄芪一般是20-30克,根据身体情况可以再加一些。山药一般是15-30克;第二组对药是苍术配元参。苍术一般用10-15克,元参用15-30克。
    大家可以查查药理,这是第一个问题。

    下面我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医如何走向世界。

    好像在上次讲座的时候就有同学问我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的。

    中医能不能走向世界,不在于中医是否全用西医的方法来研究。

    现在有人说中医要和世界接轨,中医有5000年的历史,请问美国的中医学有多少年历史?我们怎么跟它接轨啊?

    美国文化里没有阴阳五行,也没有整体观念。

    我认为中医文化应该跟祖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接轨,应该与时代发展共进,就一定能够为现代人所接受,一定能够为现代人所服务。

    中医是否现代化在于现代人是不是能够接受它。比如说我们用现代科技的方法把中药制成现代剂型,比如说我们用现代医学的一些科技诊断。

    我在此给大家讲一个病例,有一个病人,患的是肝硬化腹水,住在北京一个大医院。这个病人最大的症状就是睡不着觉,于是就请一位老中医会诊。

    这位老先生开了个方叫黄连阿胶汤,这是一个古方,需要加鸡蛋黄才有效。西医大夫就说这个方不能吃,病人胆固醇那么高,还给吃鸡蛋黄?

    老先生就说那你有能让病人胆固醇不高还能睡着觉的方法吗?西医大夫说没有。

    老先生就说那我们先让病人睡着觉了,再说胆固醇的事。病人听了也说让我吃吧,不睡觉实在是太痛苦了。吃完药以后病人还真睡着觉了,更奇怪的是病人的胆固醇非但没升,反而降了。

    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个病例就可以说明中医走向世界一定要走自己了解的路。

    我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跟大家探讨中医,是因为我了解中医,我就能讲出来。如果让我来讲杨振宁的物理学,恐怕我是一窍不通,那我还接什么轨啊,我连门都出不去。我觉得只要你的方法、你的服务能够让现代人所接受,中医就已经现代化了。


    3、 问:您好,请问关于高血压、高血脂的治疗?
    答:刚才我讲了高血压、高血脂,这两个病都有相通的机理。什么叫高血脂?说的通俗点:血脂就是血管里的油,当血管里的油多了,血的粘稠度增高了,血液循环就缓慢了,它的压力自然也就受到影响。
    我建议这类病人多吃点素的,在饮食上积极的调节。

    同时我们也应该去找一些有经验的中医,让他们针对你的身体进行调理。对于治疗高血脂这个病我有个观点,我不同意吃降血脂药。现在有些降血脂药有一个副作用,就是把血脂都推到肝脏内。越是降脂速度快的药越容易导致脂肪肝。

    所以我认为你最好还是找到自身高血脂的原因,高血压是否有遗传?这个题目很大,但是我认为你要是去找一个好的医生,去和他好的沟通,把你的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现在身体的状况跟医生进行交流,让医生给你做一个量体裁衣式的治疗方案是最佳的。

    没有一个方子可以通治所有的高血压、高血脂。

    4、 问:您好,请问您认为医学和佛学、禅学有关系吗?您认为医学和儒学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谢谢!

    答:我认为不管是儒学还是禅学,都是中国的文化,他们之间有着非常内在的联系,并且这些联系很紧密。

    我想当一个人修佛修到一定境界,就一定能体会到很多医学的道理。

    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学医的,可能学到最后也会发现很多和佛相同的东西。

    医和儒就更相通了,在古代就有这样的说法:这位老中医是个儒医。如果你既懂儒学又懂医学,那你一定是一个高明的医学家。

    5、 问:您好,请问如果我对自学中医有兴趣,那您有什么较好的步骤和思路?比如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想了解医学知识该从哪些书看起?

    答:如果大家真的对医学有兴趣,我建议先从现在中医学院的中医基础知识学起,这些是学医入门的书。虽然《黄帝内经》内容很好,但如果大家开始就读《内经》,你有很好的古文功底,能读懂古典医籍当然最好,否则会影响你自身学医的兴趣。若从中医基础知识入手,再有好的老师指导,从经典的理论提高,那你的将来会步入一个更高境界。

    6、问:您好,我知道现在中国正在发展全科医生,请问中医是不是也有介入?
    答:中医不仅是介入,中医从发矢的那一天就是全科医生

    7、问:您好,现在学校里的学生由于用脑量大,头发脱落的也很多,请问您有什么好的办法?谢谢!.

    答:关于头发脱落,中医有这样一个理论: “发为血之余”。

    就是说头发的好坏和血液的盛衰有关系。

    中医又说:“肾,其华在发。”所以头发又跟肾有关系。

    中医的“五志”学说认为“惊恐伤肾”。

    所以,如果你的脱发是因为过度的紧张,你应该学会释放压力,以便更好的学习,能够把人与学业对立统一的联系起来,能够进取而不自伤,争取达到这样的境界。

    我曾经和一个同志探讨一个问题,我问他现在晚上几点睡觉,他说我现在晚上两点睡觉,忙啊。

    我说你忙什么呢?你做过统计吗?你每天晚上10点至凌晨2点之间都在做什么?这段时间之内你能创造多大的效益?我认为这段时间之内你创造的效益真的很少。

    大家回去也可以做一下关于自身的统计,把你的学习目标制订好,自己给自己定的方向一定是自己的精力、能力能够达到的。不要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地方和别人去比,这也是中医的辨证施治。

    现在我想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位朋友是女演员,头发掉的很多。大家知道,这会对她的演艺事业造成很多麻烦。后来她来找我看病。我就询问了她的生活、饮食习惯,她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喝酒。

    我就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喝酒啊?她说喝酒可以解除疲劳,可以解除烦恼,可以让人兴奋,可以让人智慧。我一听,喝酒的好处还真多啊。

    我就对她说,我再给你加上一个好处,喝酒能让你的头发少。为什么?“发为血之余”,“肝为藏血之官”,大量酒精进入肝脏,血液受损,头发不掉就怪了。

    我认为现在的脱发主要跟情绪、跟精神压力有关,跟你的睡眠有关,也跟遗传有关等等。我认为一个人能认识到自我和自然的统一很重要,应该懂得去调节自己。

    8、问:您好,请问人体的声音是和体质有联系呢?还是由于后天生病造成声音的嘶哑?有人说“男人补肾,肾强则命长”,那么该怎样调养?谢谢!

    答: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确实有学说认为声音是和体质有关。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可能是在眼睛,也可能是在鼻子,当然也有人的薄弱环节是在声音。但是如果你在后天注意保养,那也一样可以不得毛病,甚至说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在声音上有所改善。

    第二个问题,不仅是男人主肾,对于女人,肾也同样重要,“肾为先天之本”。人在降生之前是要靠父亲、母亲的肾气来培育自身先天的,当你出生以后,自身营养的补充就不是来自肾了,改为脾胃,所以中医有说法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但是肾和脾胃两者是互为促进的,互为统一的。所以 “肾强则命长”不够全面。难道说一个人只是肾强身体就能好吗?健康的关健还是在于五脏间的协调。

    9、问:您好,请问现在社会比较注重健康,许多医院都开展了健康身体检查,但都是以西医的方式进行。那么中医可以做健康身体检查吗?是否可以就检查结果做出一个人体健康状态的评估呢?北京市有这样的检查吗?你们医院有这样的检查吗?谢谢!

    答:目前我们没有开展单纯做身体检查的项目,中医在内经里有“神圣功巧,可得闻乎”一句话,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看病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获取信息的,获得信息之后会知道你身体现在是什么状况,还可告知你应注意哪些,如果病人希望医生出示一些定量的指标,想了解你转氨酶、血糖是多少,那还是最好采取现代科技手段检查比较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帮你顶!
    • 我也帮一下。
    • 讲得不错. 我觉得中医发展的瓶颈在于管理, 特别是对医师资格和行医的管理, 需要一整套制度和一个权威机构, 类似于安省的College Of Physicians & Surgeons.
      • 中医门派多,偏方多,还有独门偏方,名中医都往往是家传的,如薛钜夫先生,资质别人难以评估,一刀切的做法不合适。让名中医办特色私家诊所,中药庄,中成药厂,中医学院,研究所,给点政策,让名中医发大财,中医药就自然会兴旺。
        中医门派多,偏方多,还有独门偏方,名中医都往往是家传的,如薛钜夫先生,资质别人难以评估,一刀切的做法不合适。让名中医办特色私家诊所,中药庄,中成药厂,中医学院,研究所,给点政策,让名中医发大财,中医药就自然会兴旺。

        搞规范化,办全科中医院,再加上官本位,嘿嘿,不看好。

        中医药的发展在于要有合乎其特点的机制。
        • 这也进精华,rolia真的是够兼容包续的,我喜欢
    • 太好了,值得一读。
    • ^.
    • "比如说一年有12个月,365天。而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有12条经脉,365个穴位,和自然界是相对应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观察一下冬至以后甲子日晚上12点是不是刮东风"--I know this won't happen in Canada...or Austrilia. So Chinese Medicine doesn't work in North Ameria or Austrilia? LOL
        • 说得好, 中医不应该是死守教条的东东, 比如春夏秋冬的概念, 到了澳洲就反了, 冬至变夏至了.
      • "老中医说我再告诉你个更玄的,我能告诉你这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他在春分这天的卯时必然吐血而亡"--I trust Chinese Medicine in many diseases. But you should not terrify the whole world like this.
      • 哈哈, 这个是硬伤. 人体穴位好像是三百多个, 但不是正好365.
        • 硬伤是牵强附会,狗屁不通,完全没有逻辑。
    • 中医不好学,经验比较重要。看不好病,是因为没找到真正把中医弄‘懂’得的医生。
    • 连廉耻都不要了。
    • 胡言乱语,误人性命. 把糟粕当精华,谁给加的精华,就因为码的字多?
    • 先顶着,过会儿再仔细拜读。
    • 值得一读,也很有道理。真的不知道那些攻击中医的人出于什么道理。中医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有很多道理是对的,也有一些太玄了。西医就不说了。
      还有就是中国人和西人的体质不同,也就是基因不同,西医的方法理论不一定使用。
      • 西医:不讲究整体,哪儿有病哪儿医,不行就割掉。
        • 不知道具体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用那永远也无法证明的阴阳五行、经络理论来胡扯一下,就是叫讲“整体”。中医骗子们太可笑了。
      • 很好奇,这么没有逻辑的文章你是怎么看出“值得一读,也很有道理”来的?
        • 即使是再没有逻辑的人也比像你这样除了骂人什么都没有的人值得尊重。
      • 这类文章很适合不懂基因的人阅读
        • 应该是科盲的人才会信!
    • 巫医
    • This guy shows why Chinese medicine lost it's credit
      • 连"开门揖盗"还是"开门缉盗"都搞不清. 还在那胡编乱. 就一江湖骗子!
        • 这种讲话整里经常出现错字是整理人的事情, 跟讲话人没有关系吧? 现在网上的整理稿找得出一篇没有白字的吗?
          • 不光是别字, 你看看他是解释开门揖盗的?该成语是说缉拿盗贼吗?这点修养都没有. 还说什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整个一江湖骗子!!!
          • "这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开门缉盗,当你把门打开的时候,小偷急于跑出来,这时候你再把小偷捉住。可如果你关上门抓小偷,他可能在你屋里破坏东西。所以说开门缉盗比闭门缉盗要高明的多" . 这就是你说的整理错误????
            •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
            • 我没仔细看, 但是我从根本上就不相信他不懂什么叫揖盗, 什么叫缉盗, 我觉得你们这些人就是以找碴挑刺的心态来看待这些东西, 所以我根本不会一字一句跟你认真, 何况是网络人整理的文字, 根本叫不得真
    • 我觉得挺有道理, 俺现在就当自己是自然界整体中的一个有机分子, 觉得挺顺畅的------要不我说这中医是给有缘有福之人预备的呢, 其它的人即歇着就得了, 你既然不信也就没你啥事儿.
      • 肝经有热, 早一点到三点睡不着, 肺经有热3-5点睡不着, 大肠有热, 5点以后就醒, 这些东西最简单不过, 非常准确而且实用的, 按脏腑清热养阴就好了, 灵得很, 做为中国人, 这点最基本的东西看不懂, 还胡批一通, 遗憾.
        • 还有上面关于时差的讨论, 我有点笑出声了, 中医的纳支是按阴阳来分, 各地不同, 至阴为子, 至阳为午, 所以哪个地方都是半夜为子, 中午为午, 没听说都要按中国的时间来算的, 你们这些人都读过书吧?
          • You mean"哪个地方都是甲子日晚上12点刮东风"? Or you mean"哪个地方病人在春分这天的卯时都必然吐血而亡"?Then he should go to Xinjiang instead of Beijing to live a few hours longer. LOL
            • 我不想仔细读这种整理文字, 但是这个道理一个中医不可能解释成你们所说的那样, 我觉得你们的解释, 不是故意曲解就是根本不懂. 中医最讲的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 不可能是你们曲解的那样
      • 中医就是被你们这些江湖骗子给毁了!!!
        • 这江湖骗子还跑到北大去讲学了?
    • 太玄了,不扎实是中医的通病吧。
    • 《在北大学中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内容简介

      在北大这么一个场所开坛讲中医,而且还一讲就是很多期,场场爆满。听众从在校学子、公司白领到达天知命的老者,成为北大每周末的盛景,这不能不说是具有历史性标志的事情。

      六位中医名家的潜心之道让读者回归真正纯粹的“中医本源”,同时又与儒释道、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甚至武术茶道、琴棋书画融会贯通,打成一脉。一个中医大家,必定是一个国学集大成者;一个信赖中医的人,亦将是一个国学传统的爱好者。

      由北大中医学社倡导发起的中医讲演系列《在北大学中医》,邀请德高望重的中医学者参与,从学中医、走近中医的大众角度,最明白晓畅、但又高屋建瓴地讲解中医的精髓。同时,也不回避谈到对当代中医不足的失望,如庸医、假中医等现象,不规避尖锐话题。使传统医道与国学文化能够自然地契合起来,以求“传承国粹,共享医道”。

      本书既雕既琢复归乎朴,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以抛砖引玉的形式,通过中医学者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中医理念,让读者既能领略传统医道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实现对自身健康养生切实的关怀……

      --------------------------------------------------------------------------------

      媒体推荐

      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归结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这“生生之道”,即赞誉生命、挽回生命的原理和方法。
      ——陆广莘 我国稳态理论奠基人之一 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为了感悟中华医道,必须懂得入道的三大门径。感悟中华医道的三大门径,第一是运意,第二是识文,第三是悟道。
      ——傅景华 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审、研究员《捍卫中医》的作者

      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国古人把握到的地球万物的宏观所在。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去理解中国文化以及阴阳五行的话,不光是中医学,整个中国文化都将失落。
      ——吕嘉戈 北京羲黄文化研究中心《挽救中医》的作者

      中医学是圣道,唐代的王冰在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时谈到,“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其中的三圣道即指的是中医学。
      ——王心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者 传统中医师

      中医学把人体放到自然环境中,研究人是如何适应自然,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周鹰 北京中医医院著名中医师 中医学者

      中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东西,很多都需要信念上的一种感觉。所以我觉得从心灵上来入手、来学习中医、来感知中医是一条学习中医的捷径。
      ——中里巴人 中医养生名家《求医不如求己》的作者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好一个"国学集大成者"!, 就不怕被笑掉大牙???
        • 呵呵,笑人齿缺者,狗窦大开也。
          • 嗯,还有一个典故,形容这些人也挺贴切的:仰面唾天,反污己身
    • Wonderful and excelant. This is the best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 我大学时学过八卦,也是很量化的科学。非常严格。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