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挚友三张 · 张二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张二倒不是我真正的同窗,他不属于我们那个三十一人的集体,可是我与他的相识却早于那个集体里的许多人。他是隔壁班的班长。我不知道当年学校是否是根据学生档案封的官,新生入学后没多少日子他就被提拔,就不是普通群众了。不过后来的四年,证明了即便是民主选举,他也肯定会是众望所归的。

我们这一级涌进来的时候,上面只有两级。开学没多久,系里改选团总支,作为新生力量的我们这一级,每个班均摊到一个名额。张二是那个班推举出来的,我是怎么混上去的已经全无印象,想来只有女生这一条比较占光。后来开大会,小纸片上划圈圈,我和张二都是圈出来的。圈出来的人再开小会,我一数数,确实一级一个女生。最初的一年多里,有上面两级撑着,我们基本就是个凑数的,只是多了一些见面的机会。后来老大们走了,老二们顾不过来,大权就移了过来,张二成了书记。那时候似乎挺忙,折腾过什么事,居然都没有能记得住。曾经全身心投入去做的那些神圣的事情,竟然还没来得及汇入历史长河,就像溪沟里的小浪花,被湮灭得不留一点痕迹。

我们这一小撮时不时地要在系里供我们专用的小会议室里碰头。那种小会其实是蛮有意思的。各个班能算得上事情的事,都会在这里交流。很多没机会认识的同学,也是在那间小房间里熟悉起来的。那时候张三也常会来和我们小聚,特别是在最后的一年里。张二的朴实沉稳和张三的灵活变通,最终让他们走往了不同的方向。只是有一点我们都是很相似,那就是我们都不是读书做学问的好材料,谁也没打算在学业上继续发展。不过那时的分配模式注定了我们像一堆熟透了的种子,等着开来一台播种机把我们随意地播撒出去。在公布分配方案的前一个礼拜,学校里来了一批穿军装的,是部队院校来挑人。我兴奋地在第一时间里跑去煽动张二。我没有鼓动张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他不合适。张二后来去部队应该是他本人的意愿,我的推动只是一点鼓励。

我和张二张三的最后三人聚会是在学校那个池塘边的草地上。夏天的夜晚很晴朗,满天的星星。那个时候我们的命运都已被指定。我像那台播种机里的一粒小种子,被漫不经心地扔到了某个地角,自生自灭去了。我后来读研就是这样逼出来的。我们最后的小聚因为众多蚊子的骚扰而草草散去。

张二去的是炮院,在南京。他时常有信来。张二其实并不善言,但是他很能写。读他的信就像听一个能说会道的人讲有趣的故事,很是轻松愉快。张二的性格像一粒小钻石,掉在哪儿都会闪亮。在军校的学员班里他也是优秀的。在他们毕业时,中越边境的最后一轮战事爆发了。张二被直接编入了作战部队悄悄地开拔上了前线。这个时候我收到他的一封信,兴奋,激昂,完全是一付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形象。他当时是见习排长,手下有兵,手里有炮。他去了那个出了不少英雄的地方,老山前线。那段时间里他经历了我们同龄人几乎都不可能经历的战争和生死。指挥炮火的那一声声“放”字是那样的声嘶力竭,那样的悲壮,他几乎失声。他曾脱离自己的部队孤身一人深入到对方的阵地,很多个昼夜窝在山的缝里,就为了向自己的部队播报敌人阵地的方位和准确的火力点。每每想起他说的这一段经历,我会联想起英雄儿女里向我开炮的镜头。当然这不是一样的情景。他上最前线之前寄来的最后一封短信,是给我和张三的,只有半页纸,用铅笔写的,匆匆几言。他说他的部队马上要投入战斗,炮声已经离得很近。希望凯旋的队伍里有他自己,他说这也可能是他最后的一声问候。我读着像遗书,于是这封信被我永久地保存了下来。

那场战争没有打很久便结束了,凯旋的队伍里没有张二,他负伤了。这场战争让他的集体立了功,也让他个人胸前添了一枚军功章。那时我正无奈地在学校啃书本,张二来看我。他是扛着一铁皮箱从前线带回的压缩饼干来的。那真是我记忆里最好吃的饼干了,至今还能回味。那一阵子他头顶闪耀着光环,随英模报告团做了无数场报告。我曾问他:战场上,你怕过吗?他承认,怕过。当第一棵炮弹飞来的时候,怕过,对死亡的恐惧。当身边最熟悉的战友倒下的时候,这种恐惧消失了。那时候只有热血在沸腾。他留给我一盒磁带,一盒实地录下的战地炮声。那持续长久的隆隆炮声,要不是其间的那一声声放炮的命令声,我会误以为是大年三十的庆典。

张二后来去了北京总部,一年后回到炮院。我毕业前夕正好有个学术会在南京,于是征得导师同意,留校的二师兄带我和师弟去了南京。我几乎没费多大气力就成功鼓动了师兄逃会,我们偷偷溜去了张二的炮院。张二为我们打开了一间间藏着大炮的库房。那些在野外看起来并不雄伟的家伙,在室内显得极其的笨拙和巨大。张二快乐地由着我们几个像老鼠一样在一座座大炮上自由地爬上爬下。那样的小学生逃课般的逃会,导师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张二的情场故事和他的战场经历一样在他个人的历史上值得写一笔。军人的征服欲在他的婚姻上又一次被光大,也证明了他是一个胜利的掠夺者。他的妻子便是胜利者的战利品。大学最后一年里,一直有传言张二和他班上一位高个女孩有点那个方面的意思,可我一直没看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实际的可能。张二真正的恋人除了我和张三应该没人知道了。他们是在四年级,张二去外地实习的时候相识的,当时她已经订婚待嫁。订婚在当时中国许多地方都视为是两家人已成一家人了。他们是街坊。女的家境贫寒,男家一直接济她。据说订婚时她的家里收了他家一笔不小的彩礼。她早已被彩礼套住,就像货物贴上了已售的标签。据说她并不喜欢那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他。张二的出现,让她看到了除了衣食住行,人生还有不同于她父辈那样的,不同于她街坊那样的另外一种生活。几年的鸿雁传书之后,她反抗了,她对那个未婚夫说“不”。终于,那个未婚夫知道了远方那个军人的存在。于是乎,小人物被激怒了,愤怒的控告信雪花样地撒了出去。张二的首长知道了,首长的首长知道了,就像战地英雄一样,他再次名扬全军。那个处分据说是铁板钉钉子,最后怎么就没有落下来,我至今没整明白。我问过张二,他憨厚地笑笑:差一点差一点。不管张二的情场行为是对是错,但我佩服他的血性,佩服他的勇气和敢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那副肩膀。在大事面前,他从来是重情重义,很男人。我对张二妻子的印象,只停留在相片上。有一年,张三说,我替你去看看他们。于是张三带领妻儿去了南京,在张二家住了一礼拜,回来说,很好,张二这小子有福气,妻子很贤惠。

张二脱军装酝酿了很久。他最初想转来杭城。那年他来看我,肩上扛着俩棍仨豆,顺便和先生讨论去留。先生说,你想去哪里,指个单位吧,帮你去说说。张二那时正在南京私下里办企业,所以来杭城的决心并不大,于是不了了之。结果拖了好几年,等到张二真脱下那身穿了十七年的军装时,他悄悄办的私营企业已颇具规模。他最后还是留在了南京,进了省级机关。他说开公司办企业那是业余的。

我出国早些年穷困的时候,基本上是张二往我这边打电话。张二这些年的生活像他的性格一样四平八稳。前些年我回去,张二带着他的复旦女博士助手来看我。张三说,张二这几年身边美女不断。我觉得张二与时俱进了。

张二文学和浪漫的一面,他过去的同学和朋友几乎无人知晓。我惊讶他的文采是他在军营的时候,他曾经给我寄来过几篇散文,文字很是漂亮。听说他有不少作品上过军报和军内刊物,他的军队管理方面的文章曾一度在他们的学院里很有影响。他出过书,可惜我没看到。张二从不张扬,少言寡语甚至有些土气。不过他一旦开口,多半已是成竹在胸。这些年也许他也改变了很多,不过在我眼里,他还是他。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金秋年华 / 挚友三张 · 张二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张二倒不是我真正的同窗,他不属于我们那个三十一人的集体,可是我与他的相识却早于那个集体里的许多人。他是隔壁班的班长。我不知道当年学校是否是根据学生档案封的官,新生入学后没多少日子他就被提拔,就不是普通群众了。不过后来的四年,证明了即便是民主选举,他也肯定会是众望所归的。

    我们这一级涌进来的时候,上面只有两级。开学没多久,系里改选团总支,作为新生力量的我们这一级,每个班均摊到一个名额。张二是那个班推举出来的,我是怎么混上去的已经全无印象,想来只有女生这一条比较占光。后来开大会,小纸片上划圈圈,我和张二都是圈出来的。圈出来的人再开小会,我一数数,确实一级一个女生。最初的一年多里,有上面两级撑着,我们基本就是个凑数的,只是多了一些见面的机会。后来老大们走了,老二们顾不过来,大权就移了过来,张二成了书记。那时候似乎挺忙,折腾过什么事,居然都没有能记得住。曾经全身心投入去做的那些神圣的事情,竟然还没来得及汇入历史长河,就像溪沟里的小浪花,被湮灭得不留一点痕迹。

    我们这一小撮时不时地要在系里供我们专用的小会议室里碰头。那种小会其实是蛮有意思的。各个班能算得上事情的事,都会在这里交流。很多没机会认识的同学,也是在那间小房间里熟悉起来的。那时候张三也常会来和我们小聚,特别是在最后的一年里。张二的朴实沉稳和张三的灵活变通,最终让他们走往了不同的方向。只是有一点我们都是很相似,那就是我们都不是读书做学问的好材料,谁也没打算在学业上继续发展。不过那时的分配模式注定了我们像一堆熟透了的种子,等着开来一台播种机把我们随意地播撒出去。在公布分配方案的前一个礼拜,学校里来了一批穿军装的,是部队院校来挑人。我兴奋地在第一时间里跑去煽动张二。我没有鼓动张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他不合适。张二后来去部队应该是他本人的意愿,我的推动只是一点鼓励。

    我和张二张三的最后三人聚会是在学校那个池塘边的草地上。夏天的夜晚很晴朗,满天的星星。那个时候我们的命运都已被指定。我像那台播种机里的一粒小种子,被漫不经心地扔到了某个地角,自生自灭去了。我后来读研就是这样逼出来的。我们最后的小聚因为众多蚊子的骚扰而草草散去。

    张二去的是炮院,在南京。他时常有信来。张二其实并不善言,但是他很能写。读他的信就像听一个能说会道的人讲有趣的故事,很是轻松愉快。张二的性格像一粒小钻石,掉在哪儿都会闪亮。在军校的学员班里他也是优秀的。在他们毕业时,中越边境的最后一轮战事爆发了。张二被直接编入了作战部队悄悄地开拔上了前线。这个时候我收到他的一封信,兴奋,激昂,完全是一付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形象。他当时是见习排长,手下有兵,手里有炮。他去了那个出了不少英雄的地方,老山前线。那段时间里他经历了我们同龄人几乎都不可能经历的战争和生死。指挥炮火的那一声声“放”字是那样的声嘶力竭,那样的悲壮,他几乎失声。他曾脱离自己的部队孤身一人深入到对方的阵地,很多个昼夜窝在山的缝里,就为了向自己的部队播报敌人阵地的方位和准确的火力点。每每想起他说的这一段经历,我会联想起英雄儿女里向我开炮的镜头。当然这不是一样的情景。他上最前线之前寄来的最后一封短信,是给我和张三的,只有半页纸,用铅笔写的,匆匆几言。他说他的部队马上要投入战斗,炮声已经离得很近。希望凯旋的队伍里有他自己,他说这也可能是他最后的一声问候。我读着像遗书,于是这封信被我永久地保存了下来。

    那场战争没有打很久便结束了,凯旋的队伍里没有张二,他负伤了。这场战争让他的集体立了功,也让他个人胸前添了一枚军功章。那时我正无奈地在学校啃书本,张二来看我。他是扛着一铁皮箱从前线带回的压缩饼干来的。那真是我记忆里最好吃的饼干了,至今还能回味。那一阵子他头顶闪耀着光环,随英模报告团做了无数场报告。我曾问他:战场上,你怕过吗?他承认,怕过。当第一棵炮弹飞来的时候,怕过,对死亡的恐惧。当身边最熟悉的战友倒下的时候,这种恐惧消失了。那时候只有热血在沸腾。他留给我一盒磁带,一盒实地录下的战地炮声。那持续长久的隆隆炮声,要不是其间的那一声声放炮的命令声,我会误以为是大年三十的庆典。

    张二后来去了北京总部,一年后回到炮院。我毕业前夕正好有个学术会在南京,于是征得导师同意,留校的二师兄带我和师弟去了南京。我几乎没费多大气力就成功鼓动了师兄逃会,我们偷偷溜去了张二的炮院。张二为我们打开了一间间藏着大炮的库房。那些在野外看起来并不雄伟的家伙,在室内显得极其的笨拙和巨大。张二快乐地由着我们几个像老鼠一样在一座座大炮上自由地爬上爬下。那样的小学生逃课般的逃会,导师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张二的情场故事和他的战场经历一样在他个人的历史上值得写一笔。军人的征服欲在他的婚姻上又一次被光大,也证明了他是一个胜利的掠夺者。他的妻子便是胜利者的战利品。大学最后一年里,一直有传言张二和他班上一位高个女孩有点那个方面的意思,可我一直没看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实际的可能。张二真正的恋人除了我和张三应该没人知道了。他们是在四年级,张二去外地实习的时候相识的,当时她已经订婚待嫁。订婚在当时中国许多地方都视为是两家人已成一家人了。他们是街坊。女的家境贫寒,男家一直接济她。据说订婚时她的家里收了他家一笔不小的彩礼。她早已被彩礼套住,就像货物贴上了已售的标签。据说她并不喜欢那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他。张二的出现,让她看到了除了衣食住行,人生还有不同于她父辈那样的,不同于她街坊那样的另外一种生活。几年的鸿雁传书之后,她反抗了,她对那个未婚夫说“不”。终于,那个未婚夫知道了远方那个军人的存在。于是乎,小人物被激怒了,愤怒的控告信雪花样地撒了出去。张二的首长知道了,首长的首长知道了,就像战地英雄一样,他再次名扬全军。那个处分据说是铁板钉钉子,最后怎么就没有落下来,我至今没整明白。我问过张二,他憨厚地笑笑:差一点差一点。不管张二的情场行为是对是错,但我佩服他的血性,佩服他的勇气和敢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那副肩膀。在大事面前,他从来是重情重义,很男人。我对张二妻子的印象,只停留在相片上。有一年,张三说,我替你去看看他们。于是张三带领妻儿去了南京,在张二家住了一礼拜,回来说,很好,张二这小子有福气,妻子很贤惠。

    张二脱军装酝酿了很久。他最初想转来杭城。那年他来看我,肩上扛着俩棍仨豆,顺便和先生讨论去留。先生说,你想去哪里,指个单位吧,帮你去说说。张二那时正在南京私下里办企业,所以来杭城的决心并不大,于是不了了之。结果拖了好几年,等到张二真脱下那身穿了十七年的军装时,他悄悄办的私营企业已颇具规模。他最后还是留在了南京,进了省级机关。他说开公司办企业那是业余的。

    我出国早些年穷困的时候,基本上是张二往我这边打电话。张二这些年的生活像他的性格一样四平八稳。前些年我回去,张二带着他的复旦女博士助手来看我。张三说,张二这几年身边美女不断。我觉得张二与时俱进了。

    张二文学和浪漫的一面,他过去的同学和朋友几乎无人知晓。我惊讶他的文采是他在军营的时候,他曾经给我寄来过几篇散文,文字很是漂亮。听说他有不少作品上过军报和军内刊物,他的军队管理方面的文章曾一度在他们的学院里很有影响。他出过书,可惜我没看到。张二从不张扬,少言寡语甚至有些土气。不过他一旦开口,多半已是成竹在胸。这些年也许他也改变了很多,不过在我眼里,他还是他。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Good... more p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