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断雁西风柏林行
宛云
1.柏林墙
要让我闭眼说出柏林的第一特征,张口即来的就是柏林墙,就像一说到法
国就想起艾菲尔塔。这两样东西似乎代表了两个城市的性格,一个九曲回
肠,连绵凝重,功用是分割和归类;一个弧线上升,神游八极,职责是触
云和问天。德国哲学偏爱"砌墙",不管垒到什么胡同道里都要一根筋地
Denken(Think),而法国文学则喜欢"登高",一手举着香槟,一手挽
着Amour(Love)在香街做云中漫步。
二次大战造成了一个城市的人格分裂,美苏对峙,共同瓜分了柏林。十几
年间,究竟有多少人越线西奔?答案是300万,也就是说每6个东德人就曾
有一人逃亡。1961年8月13日凌晨,5万东德兵奔赴东西柏林边界,执行
特别警戒任务,这些士兵几小时前对自己的使命一无所知,柏林墙雏形出
现。两天后,一东德兵值勤时忽然弃枪西奔,成了第一个倒戈者,柏林墙
建成后的5年间,2000多个东德官兵哗变,越墙偷渡者则超过了5000人。
今天,查理检查哨已被改建成了柏林墙纪念馆。里面展出着当年冒死偷渡
的种种工具,东德人的逃亡方式可谓费尽心机,藏在汽车后盖或引擎处一
度是家常便饭,后被屡屡识破,又陆续诞生了许多高明的偷渡法。有人白
天躲在国防部大楼的洗手间里,半夜爬到楼顶用绑在家用升降机上的绳索
翻过柏林墙;一对兄弟在根本没学过热气球原理的基础上,自制了28米高
的热气球,惊险万分地飞到了"彼岸";某女子获准去西德公干,为了使孩
子成行,小生命被塞到了旅行包里,冷汗如雨地通过了边检;36个年轻人
还在地下12米处挖了一个长100多米,穿越东西柏林哨卡的地道,57个人
借此爬到彼岸,有个长者,在对面爬出后嘴唇青紫,心脏病差点复发……。
当年,有个艺术家曾躺在查理检查哨马路正中的边界线上,等候归属--看
看自己是被"资氏"西德拉走,还是被"公产"东德接收。也许他此举只是在
讽刺冷战,但确实噎住了东西德暗中叫劲的手腕政治--他因此成了荒唐境
遇下无从归属的自由人。
柏林街头到处有小块柏林墙在卖,五花八门,真假莫辩。来之前,德国好
友阿沃曾把一小块柏林墙送给我的父亲,老爸竟视若"柏林璧",不但镶了
框,题诗一首挂上中国墙,还把家存的宝物拿出来答谢,害朋友过海关时
心跳加速,惟恐被怀疑走私文物,多情得好象有和氏璧在身。这次,我在
洪堡大学门前又买了两小块柏林墙,适逢那里正在举行康德年会,有个台
湾来的参会者停下为校门口的雕像拍照,却撞进我的镜头,在孕育了康德
祖师的土地上有柏林墙蜿蜒如蛇,大概是对德意志纯粹性的莫大讽刺吧。
2 暗色
也许是冬天的缘故,柏林看起来有些灰暗,一袭黑衣的马路服里裹着的多
是如花似玉的青春,到处是浓雾刚刚退尽的气味,安魂曲似发自某个角落
,悄悄向四周蔓延。我在街头等候红绿灯的片刻就明白了这座城市的传承
,它还在马车洒踏,长裙迤地的年代里体面地日耳曼着,飘忽的行人吐着
烟圈目光闲适地甩到对面,不含一点暴发的痕迹,与我熟悉的大气候完全
背离。不管大衣穿到什么高度,衣领里都不忘露一角丝痕,夕阳被夜色拖
得再久,黑衣上也会挣扎出些许亮色,如此多的黑衣让人怀疑德意志是在
时刻祭奠着什么,是在祭奠一个城市的分裂么?
漫步柏林街头,第一次发现了单色的魅力,单色中的丰富原来如此暗含征
服,黑、灰、褐、蓝都没有阳光参与,穿在肃杀的柏林身上,分外合体。
我怀疑那是德意志的蒙汗药,引人开始"Denken"远足的第一步,先用不
同层次的灰黑熏晕你,在被概念压得马上要喊Help的刹那,霍然开朗,
到达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走笔至此,就想起了当年教当代西方哲学的
留德小眼镜,他讲课的魅力在于不着相,天马行空又不离本行,我在学校
唯一坚持记的几本笔记就是他讲的海德格尔,老海要不是最后留了片"林
中空地"早弃他而去了,就算留了林中空地,不栩栩如生地被小眼镜描摹
出来,同样有被弃的危险。一样哲学不给人着点亮色就像画画忘了点高光
,当然德国哲学大多是没有什么亮色的,讲究体面的民族一般都自甘寂寞
,Denken久了,满脑子都是"此在"、"他在",看什么都缺红少绿。看着
手里新添的两件灰黑大衣,心里就在警钟长鸣,不能手软,必须把Denken
情结用胡塞尔的括号括起来。
当年读《康德传》,记得里面提到哲学家就是背着窗户四下找门的人,其实
他一转身就会发现,窗户一直开着。
3 好瓷
德国人热爱瓷器,仅次于热爱啤酒。Unter den Linden大街上有几个名
贵的瓷器行,好瓷薄如纤手,脉络清晰可见,不忍用抓过钞票的手唐突,
怕坏了那瓷的光亮,只好隔窗对望,它提示你咖啡的味道永远与容器有关
,还坚持世界上只存在两种划分:爱瓷人和不爱瓷人。
每次去德国人家作客,瓷器都如孔雀开屏般在客厅示人,阿沃夫妇离开中
国前,我得到了够开一个瓷器店的瓷器,红酒用的高脚杯,啤酒用的扎啤
杯,透明的细瓷咖啡小盏……各种成龙配套的盘、碗、碟等等。当年,阿
沃家为了请客,按公司人头买了各类瓷器,这些瓷器在中国的使命就是叮
当一个晚上,过后,统统束阁蒙尘。德国人对瓷器和饮品的看重到了无以
复加的地步,菜可以不丰盛,鱼子酱古辣诗带血牛肉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
,但瓷器不能不完备,饮品(红白啤水果汁)不能不周全。我后来也跟着
中了毒,看到橱窗闪过瓷器就后腿发沉,在京时去一朋友家做客,他家的
青花茶具配竹编茶盘,一托出来,登时不知今夕何夕了,觉得周围必有甘
冽泉水,洗盏的定是一身纯棉的少年,哇,那盏茶直喝得"蓝田日暖玉生
烟",自适得无以言表。梅尧臣有诗云:"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
夸",那"君"在我眼里可不是皇上老子,就是那套青花茶具,跟主人告别
时,嘴里道着谢,眼睛却一直盯着"君",那一刻对瓷器的贪恋,算是跟德
国人"理解万岁"了。
柏林瓷器行显然多过巴黎,橱窗都精心布置,光线的讲究宛如美术馆中对
一幅画的照明,好瓷被好光衬得圆润丰泽,质感极强,杯盏一碰,叮当几
声就能把食物敲出味道,如此大张旗鼓地展示瓷器,颇合德国人心意。欧
洲最大的百货商店KA DE WE里更是好瓷如云,只去看看,不享用也是莫
大享受。
去阿沃家做客,满桌的瓷器,都从深闺中缓缓挪出,看出中西文化的不同
,中国人的橱柜里多藏茶储酒,德国人酒要下窖,茶都是袋泡,放在最一
般位置上,咖啡和瓷器才是柜中之物。
4 看戏
每晚,德意志歌剧院顶灯一亮,就是在宣告大街小巷"黑暗"的降临(跟亮
不亮街灯完全无关),几十年前的柏林应该是上个世纪的莫斯科,包厢中
永远坐着手执望远镜的沃伦斯基,对面,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
的安娜,中场休息的10分钟比上演的任何剧目都重要,人生往往就看好这
10分钟,结局总有些失落,一如落幕时把人拖回现实的灯光。德国人爱说
"发生过一次的事等于没有发生"(Ein mal ist kein mal),卧轨的
安娜只有一个,不卧轨的安娜却比比皆是,按照德意志的逻辑,"不断发
生的事也等于没有发生",或许这个民族等待的只是那改天换地的10分钟
,10分钟一过,熄灯散场。
跟阿沃去看《塞维利亚理发师》的那晚如同在时间隧道里漫步,虽然没有
马车,但迈进剧场的刹那耳边还是隐约有马蹄答答,只是隔了一个世纪。
一剧场浓郁的香水味,绅士穿黑,太太披红,庄重斑斓,相映成趣。剧场
内设室内乐厅及各类临时小厅和喝香槟处,周围一圈是大音乐家的画像,
存罢大衣,沿弧形楼梯蜿蜒而上,坐到楼上前台,遍览一切,宛如剧中人。
挑剔的行家总要不断赶来听同一场歌剧,像高分辨率的机器一样挑出吃过
微辣食品的嗓子那晚的干燥,阿沃就是一位,去听狂欢节音乐会,最后一
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搅得满场掌声如潮,他却坚持乐队没有跟剧院的空
间配合好,矜持地坐着,不赐掌声,一脸与平日谦和完全相反的吝啬。
5 季节与城市
冬季的柏林和花季的巴黎决不是一个巧合,那是季节配合了城市的的性格,
就像角色选择了合适的衣装,我认定秋季应该跟好北京,那时的城楼跟天
空有着最为贴切的关系;夏天毫无疑问要盯住罗马,喷泉边抛硬币的女郎
鼻尖应微微冒汗,热浪下,吃着辣椒的游人对着与荣耀有关的建筑喉咙里
要有起火的感觉。
巴黎只属于花季,余光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
洲是外遇",母亲一定是北京,妻子叫淡水,情人是通向深圳的一条小径,
外遇则是巴黎。四月起,巴黎到处都是开花的声音,一片绿色刚漫过墙,
转眼整个城市就花起来了。凡尔赛宫后花园的花,是这个世界色谱的总合
。看罢元气十足的大教堂,一定要转过头来看花,让那元气着些奔放的亮
色,有所依托。我猜这是一个城市本能进化的结果,让五彩缤纷的马赛克
找到现实中的对应。阳光所能唤回的感觉巴黎的鲜花全能唤回,它告诉你
,沐浴的顶峰是花浴,花瓣雨,啊,不敢想,太奢侈,下面走过的需是齿
若编贝,吐气如兰之人,能翻弄词章都太浅薄,不笑生辉才刚刚有点对路。
在柏林才感觉到,一个城市是靠它的历史而变得鲜活的,至少这样的城市
在时间上有了动感。柏林没有高楼大厦,老房子都保存完整。最让人称奇
的,德国人竟在最繁华的闹市区保留了一个二战中被盟军炸了一半的老教
,这边是灯红酒绿狂嗜物欲的红尘客,那边灰黑的楼身则满是对战争的记
忆,对比煞是强烈。初次看到,我在一边感慨了半天,深为德国人的奇思
异想拍案惊奇,在中国,如此破败的楼身肯定要被痍平,上面代之以车声
隆隆的"和平大道",柏林的闹市区人声嘈杂,老教堂却显得健朗异常,元
气丝毫未损,破败竟能成为点睛之笔,可见新已经有些乏味了。
身在巴黎,我竟然有些想念柏林的暗色,那色调总伴着几个熟悉的名字:
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康德、黑格尔、赫尔曼黑塞、叔本华、尼采……
,其中两个名字里有"黑"。我甚至专程去看了黑祖师,在寒鸦的叫声中找
了一遍又一遍,寻到他的名字时我几乎冻僵了。找到他,仿佛就找到了"
德国造"的原动力,如果哲学也有颜色,就是冬天破土的浓绿色。柏林一
片肃杀的时节,黑祖师栖息的地方却到处绿意盎然,让人深信那个年代的
哲学与生命相通,离开柏林前,阿沃对我说:我们不说BYE BYE,说SEE
YOU!柏林,我也这样说吧,在一个东方人的江湖行迹中,对着彻底而虔
敬地做着自己的你,我也不说再见,说SEE YOU!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宛云
1.柏林墙
要让我闭眼说出柏林的第一特征,张口即来的就是柏林墙,就像一说到法
国就想起艾菲尔塔。这两样东西似乎代表了两个城市的性格,一个九曲回
肠,连绵凝重,功用是分割和归类;一个弧线上升,神游八极,职责是触
云和问天。德国哲学偏爱"砌墙",不管垒到什么胡同道里都要一根筋地
Denken(Think),而法国文学则喜欢"登高",一手举着香槟,一手挽
着Amour(Love)在香街做云中漫步。
二次大战造成了一个城市的人格分裂,美苏对峙,共同瓜分了柏林。十几
年间,究竟有多少人越线西奔?答案是300万,也就是说每6个东德人就曾
有一人逃亡。1961年8月13日凌晨,5万东德兵奔赴东西柏林边界,执行
特别警戒任务,这些士兵几小时前对自己的使命一无所知,柏林墙雏形出
现。两天后,一东德兵值勤时忽然弃枪西奔,成了第一个倒戈者,柏林墙
建成后的5年间,2000多个东德官兵哗变,越墙偷渡者则超过了5000人。
今天,查理检查哨已被改建成了柏林墙纪念馆。里面展出着当年冒死偷渡
的种种工具,东德人的逃亡方式可谓费尽心机,藏在汽车后盖或引擎处一
度是家常便饭,后被屡屡识破,又陆续诞生了许多高明的偷渡法。有人白
天躲在国防部大楼的洗手间里,半夜爬到楼顶用绑在家用升降机上的绳索
翻过柏林墙;一对兄弟在根本没学过热气球原理的基础上,自制了28米高
的热气球,惊险万分地飞到了"彼岸";某女子获准去西德公干,为了使孩
子成行,小生命被塞到了旅行包里,冷汗如雨地通过了边检;36个年轻人
还在地下12米处挖了一个长100多米,穿越东西柏林哨卡的地道,57个人
借此爬到彼岸,有个长者,在对面爬出后嘴唇青紫,心脏病差点复发……。
当年,有个艺术家曾躺在查理检查哨马路正中的边界线上,等候归属--看
看自己是被"资氏"西德拉走,还是被"公产"东德接收。也许他此举只是在
讽刺冷战,但确实噎住了东西德暗中叫劲的手腕政治--他因此成了荒唐境
遇下无从归属的自由人。
柏林街头到处有小块柏林墙在卖,五花八门,真假莫辩。来之前,德国好
友阿沃曾把一小块柏林墙送给我的父亲,老爸竟视若"柏林璧",不但镶了
框,题诗一首挂上中国墙,还把家存的宝物拿出来答谢,害朋友过海关时
心跳加速,惟恐被怀疑走私文物,多情得好象有和氏璧在身。这次,我在
洪堡大学门前又买了两小块柏林墙,适逢那里正在举行康德年会,有个台
湾来的参会者停下为校门口的雕像拍照,却撞进我的镜头,在孕育了康德
祖师的土地上有柏林墙蜿蜒如蛇,大概是对德意志纯粹性的莫大讽刺吧。
2 暗色
也许是冬天的缘故,柏林看起来有些灰暗,一袭黑衣的马路服里裹着的多
是如花似玉的青春,到处是浓雾刚刚退尽的气味,安魂曲似发自某个角落
,悄悄向四周蔓延。我在街头等候红绿灯的片刻就明白了这座城市的传承
,它还在马车洒踏,长裙迤地的年代里体面地日耳曼着,飘忽的行人吐着
烟圈目光闲适地甩到对面,不含一点暴发的痕迹,与我熟悉的大气候完全
背离。不管大衣穿到什么高度,衣领里都不忘露一角丝痕,夕阳被夜色拖
得再久,黑衣上也会挣扎出些许亮色,如此多的黑衣让人怀疑德意志是在
时刻祭奠着什么,是在祭奠一个城市的分裂么?
漫步柏林街头,第一次发现了单色的魅力,单色中的丰富原来如此暗含征
服,黑、灰、褐、蓝都没有阳光参与,穿在肃杀的柏林身上,分外合体。
我怀疑那是德意志的蒙汗药,引人开始"Denken"远足的第一步,先用不
同层次的灰黑熏晕你,在被概念压得马上要喊Help的刹那,霍然开朗,
到达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走笔至此,就想起了当年教当代西方哲学的
留德小眼镜,他讲课的魅力在于不着相,天马行空又不离本行,我在学校
唯一坚持记的几本笔记就是他讲的海德格尔,老海要不是最后留了片"林
中空地"早弃他而去了,就算留了林中空地,不栩栩如生地被小眼镜描摹
出来,同样有被弃的危险。一样哲学不给人着点亮色就像画画忘了点高光
,当然德国哲学大多是没有什么亮色的,讲究体面的民族一般都自甘寂寞
,Denken久了,满脑子都是"此在"、"他在",看什么都缺红少绿。看着
手里新添的两件灰黑大衣,心里就在警钟长鸣,不能手软,必须把Denken
情结用胡塞尔的括号括起来。
当年读《康德传》,记得里面提到哲学家就是背着窗户四下找门的人,其实
他一转身就会发现,窗户一直开着。
3 好瓷
德国人热爱瓷器,仅次于热爱啤酒。Unter den Linden大街上有几个名
贵的瓷器行,好瓷薄如纤手,脉络清晰可见,不忍用抓过钞票的手唐突,
怕坏了那瓷的光亮,只好隔窗对望,它提示你咖啡的味道永远与容器有关
,还坚持世界上只存在两种划分:爱瓷人和不爱瓷人。
每次去德国人家作客,瓷器都如孔雀开屏般在客厅示人,阿沃夫妇离开中
国前,我得到了够开一个瓷器店的瓷器,红酒用的高脚杯,啤酒用的扎啤
杯,透明的细瓷咖啡小盏……各种成龙配套的盘、碗、碟等等。当年,阿
沃家为了请客,按公司人头买了各类瓷器,这些瓷器在中国的使命就是叮
当一个晚上,过后,统统束阁蒙尘。德国人对瓷器和饮品的看重到了无以
复加的地步,菜可以不丰盛,鱼子酱古辣诗带血牛肉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
,但瓷器不能不完备,饮品(红白啤水果汁)不能不周全。我后来也跟着
中了毒,看到橱窗闪过瓷器就后腿发沉,在京时去一朋友家做客,他家的
青花茶具配竹编茶盘,一托出来,登时不知今夕何夕了,觉得周围必有甘
冽泉水,洗盏的定是一身纯棉的少年,哇,那盏茶直喝得"蓝田日暖玉生
烟",自适得无以言表。梅尧臣有诗云:"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
夸",那"君"在我眼里可不是皇上老子,就是那套青花茶具,跟主人告别
时,嘴里道着谢,眼睛却一直盯着"君",那一刻对瓷器的贪恋,算是跟德
国人"理解万岁"了。
柏林瓷器行显然多过巴黎,橱窗都精心布置,光线的讲究宛如美术馆中对
一幅画的照明,好瓷被好光衬得圆润丰泽,质感极强,杯盏一碰,叮当几
声就能把食物敲出味道,如此大张旗鼓地展示瓷器,颇合德国人心意。欧
洲最大的百货商店KA DE WE里更是好瓷如云,只去看看,不享用也是莫
大享受。
去阿沃家做客,满桌的瓷器,都从深闺中缓缓挪出,看出中西文化的不同
,中国人的橱柜里多藏茶储酒,德国人酒要下窖,茶都是袋泡,放在最一
般位置上,咖啡和瓷器才是柜中之物。
4 看戏
每晚,德意志歌剧院顶灯一亮,就是在宣告大街小巷"黑暗"的降临(跟亮
不亮街灯完全无关),几十年前的柏林应该是上个世纪的莫斯科,包厢中
永远坐着手执望远镜的沃伦斯基,对面,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
的安娜,中场休息的10分钟比上演的任何剧目都重要,人生往往就看好这
10分钟,结局总有些失落,一如落幕时把人拖回现实的灯光。德国人爱说
"发生过一次的事等于没有发生"(Ein mal ist kein mal),卧轨的
安娜只有一个,不卧轨的安娜却比比皆是,按照德意志的逻辑,"不断发
生的事也等于没有发生",或许这个民族等待的只是那改天换地的10分钟
,10分钟一过,熄灯散场。
跟阿沃去看《塞维利亚理发师》的那晚如同在时间隧道里漫步,虽然没有
马车,但迈进剧场的刹那耳边还是隐约有马蹄答答,只是隔了一个世纪。
一剧场浓郁的香水味,绅士穿黑,太太披红,庄重斑斓,相映成趣。剧场
内设室内乐厅及各类临时小厅和喝香槟处,周围一圈是大音乐家的画像,
存罢大衣,沿弧形楼梯蜿蜒而上,坐到楼上前台,遍览一切,宛如剧中人。
挑剔的行家总要不断赶来听同一场歌剧,像高分辨率的机器一样挑出吃过
微辣食品的嗓子那晚的干燥,阿沃就是一位,去听狂欢节音乐会,最后一
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搅得满场掌声如潮,他却坚持乐队没有跟剧院的空
间配合好,矜持地坐着,不赐掌声,一脸与平日谦和完全相反的吝啬。
5 季节与城市
冬季的柏林和花季的巴黎决不是一个巧合,那是季节配合了城市的的性格,
就像角色选择了合适的衣装,我认定秋季应该跟好北京,那时的城楼跟天
空有着最为贴切的关系;夏天毫无疑问要盯住罗马,喷泉边抛硬币的女郎
鼻尖应微微冒汗,热浪下,吃着辣椒的游人对着与荣耀有关的建筑喉咙里
要有起火的感觉。
巴黎只属于花季,余光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
洲是外遇",母亲一定是北京,妻子叫淡水,情人是通向深圳的一条小径,
外遇则是巴黎。四月起,巴黎到处都是开花的声音,一片绿色刚漫过墙,
转眼整个城市就花起来了。凡尔赛宫后花园的花,是这个世界色谱的总合
。看罢元气十足的大教堂,一定要转过头来看花,让那元气着些奔放的亮
色,有所依托。我猜这是一个城市本能进化的结果,让五彩缤纷的马赛克
找到现实中的对应。阳光所能唤回的感觉巴黎的鲜花全能唤回,它告诉你
,沐浴的顶峰是花浴,花瓣雨,啊,不敢想,太奢侈,下面走过的需是齿
若编贝,吐气如兰之人,能翻弄词章都太浅薄,不笑生辉才刚刚有点对路。
在柏林才感觉到,一个城市是靠它的历史而变得鲜活的,至少这样的城市
在时间上有了动感。柏林没有高楼大厦,老房子都保存完整。最让人称奇
的,德国人竟在最繁华的闹市区保留了一个二战中被盟军炸了一半的老教
,这边是灯红酒绿狂嗜物欲的红尘客,那边灰黑的楼身则满是对战争的记
忆,对比煞是强烈。初次看到,我在一边感慨了半天,深为德国人的奇思
异想拍案惊奇,在中国,如此破败的楼身肯定要被痍平,上面代之以车声
隆隆的"和平大道",柏林的闹市区人声嘈杂,老教堂却显得健朗异常,元
气丝毫未损,破败竟能成为点睛之笔,可见新已经有些乏味了。
身在巴黎,我竟然有些想念柏林的暗色,那色调总伴着几个熟悉的名字:
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康德、黑格尔、赫尔曼黑塞、叔本华、尼采……
,其中两个名字里有"黑"。我甚至专程去看了黑祖师,在寒鸦的叫声中找
了一遍又一遍,寻到他的名字时我几乎冻僵了。找到他,仿佛就找到了"
德国造"的原动力,如果哲学也有颜色,就是冬天破土的浓绿色。柏林一
片肃杀的时节,黑祖师栖息的地方却到处绿意盎然,让人深信那个年代的
哲学与生命相通,离开柏林前,阿沃对我说:我们不说BYE BYE,说SEE
YOU!柏林,我也这样说吧,在一个东方人的江湖行迹中,对着彻底而虔
敬地做着自己的你,我也不说再见,说SEE YOU!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