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第一次认识相机这玩意,是大概初中的时候。我的物理老师是学校摄影小组的指导,可惜那会正迷着上电子小组,终于都没在她麾下学到什么。不过看着其他兄弟玩得高兴,也许就潜伏下了发烧的病毒。记得第一个问题是问她:“到底黑白相机和彩色相机有什么不同?”:-)
对电子的发烧持续了多年,上大学念了电子系,毕业后做了相关的工作,直到现在。大学其间迷上了音响,虽然没钱真玩,从杂志上也学到了不少各种器材的性能、摩机等东东,起义路和惠福西差不多每个礼拜都去,那时还没陶街呢。还让香港的亲戚订了《音响世界》,那时对陈浩才(主编)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喔。每月厚厚的一本,其实大部分都是广告,不过当时也是看得如饥似渴喔。有空再另文分享音响发烧的乐趣吧。
回到摄影,真正接触摄影,是在工作以后。当然,因为偷开老父的傻瓜机后盖而把他千里出差的留影曝了光那是不算的。那会一个朋友借了一部Minolta的X300给我玩了几个月,算是开启了我的发烧之门。那是部手动的单反,有光圈先决,镜头好象是标镜吧,已经不太记得了。还了机后自己就买了部X700,功能要强些,好像除了没自动聚焦,什么都有了。镜头配了一只35-70/F3.5,一只70-210/F4,直径都是55mm,当然就买了一大堆滤镜啦。那会能找到的好滤镜也就玛露美了,虽然没高坚贵,一片也好几十呢。发起烧来,在单位的楼顶天台也拍了好几天落日。
92年去黄山,临走时借了同事的海鸥DF1做备份机。谁知道在杭州就出问题了,我的主力机没事,倒是备份机的反光镜落不下来了。当时一咬牙,在杭州买了部海鸥DF2做备份。这部DF2现在还在我的防潮箱里躺着,偶而拿出来聚聚焦玩还能动。在杭州还发现了一样好玩的东西,当地一家光学研究所生产的半鱼眼附加镜。其实边沿的色散特严重,不过当时还真拿来“创作”了好一会儿。
93年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开始觉得Minolta不够用了(其实可能是不够贵了,哎)。X700是横走式布帘,快门最高1/1000,测光就“欠,准,过”三个LED灯,没自动聚焦,毕竟是手动时代的产品。经过一翻搜索研究(那时还没得上网,都是看杂志的,像《大众摄影》,香港的《相机世界》等),最后选定了Nikon的F801S,当时仅次于F4,F90尚未进入中国市场,外加三只原厂镜头:24-50mm/F3.3-4.5,80-200mm/F2.8ED,60mm/F2.8Macro。当时觉得28mm已经不够广了,又不想配一堆定焦,就选了这只24-50,另外的好处是直径和60mmMacro一样是62mm。一直用下来,其实成像还是不错的,不过总觉得是我的配置里最弱的一环。这只镜我多数用24端,如果现在让我再选,我宁愿挑20mm/F2.8定焦。有钱的话就买20-35mm/F2.8。那只80-200是没脚架支撑那款,手扛还好,要是架在脚架上,立马就要摔的样子。开始还用旧的珠江牌脚架勉为其难,自从在一个展览会上认识了Manfrotto后就不甘心了(那时可是逢展览必去的)。后来趁去香港的机会将近1000港币买了Manfrotto的190加141RC云台才撑得住。后来嫌老带着三脚架麻烦,95年又加了只Manfrotto的479-4独脚架。其实主要是因为北京路的器材总店竟然比海印的水货还便宜了100多,开始以为他们标错了价,去看了几次,实在受不住诱惑,就买了,心中还在偷笑。
原来的全套Minolta连闪灯滤镜只好贱价转让了给同事,不过海鸥还留着,像纪念品的感觉多一点。后来还专门为它配了个Minolta的50mm/F1.7标头。到了Nikon时代,已经没用这么多滤镜了,偏振、柔焦、半灰、UV就四个,大炮的77mm滤镜又不好买,只加个UV保护保护就算了,实际上用滤镜的机会还真不是太多。
全部Nikon都在文苑的水货档买的,大概15000左右吧。大炮还真保值,当我99年出国前友谊商店还卖6000多呢,从来没降过价。F801S的原厂后背没功能,我给它换成了MF-21后背(约1000),多了些B门,定时,包围曝光等功能。SB-25闪灯是后来在广大路的一家小铺买的,过了一年,又加了只广州产的玩多灯同步。
95年去北京,那时正兴玩俄罗斯器材,在西单附近发现一部Nikon卡口的基辅88,500元解决了一直想要的备份机问题。本来应该用FM2的,可惜价格给炒高到完全不合情理,所以一直没动手。据说现在FM2已经是专为中国生产了。
转用Nikon后就开始玩反转了,多在文苑买,那时只有图片社等少数几间专业铺有反转片卖,文苑的水货比他们便宜不少。原来一直在捷达冲片,后来单位门口的快图美也能冲反转了,就省了不少车钱。幻灯机买了部1000多的Kinderman,有自动聚焦,那种冲击力绝非看4R可比,唯一的缺点是经常找不到可打幻灯的墙。最开始用我老爹单位的纸片夹,时间一长碰着纸的部分全都变了红色,还好那时还没什么值得留念的影像。试过不少片框,感觉最好的是hama DSR,够薄,进出幻灯机很柔顺,就是装片麻烦一点。ROWI的也不错,稍贵一点,100片90圆。Reflecta(辉达?)的最厚,经常卡住我的幻灯机,害我要用手拔出来。
99年移民的时候,对着那堆照片、底片、幻灯片都不知道拿它们咋办好,扔又舍不得,带又带不了。最后把全部4R用平板扫描扫了,刻成CDR,又占用宝贵的行李空间背了两箱(是防潮箱,不是行李箱^_^)幻灯片过来,220V的幻灯机就只好留在家里了。
93年买的400dpi的扫描,当时8000多人民币,现在成了废铁。一直对数码相机提不起购买欲,能用的买不起,买得起的不好用。前两年Nikon的950也算不错的了,可跟现在相比,也就玩具的水平。一直想等Nikon出一款民用级的数码机身,F5改的就不敢想了,D1那会也够贵的,倒是有款E3性价比不错,不过现在已经不生产了。还好那时等着移民,有钱也不敢花,不然又上当了。
曾经想过翻拍幻灯放大成照片,可惜出来一批反差极高,颜色偏浓的废品。又试过在快图美扫描用柯达专用纸在热转印打印机上出图,始终还原不了幻灯片的质感。有一次看展览,有公司在推介AGFA的双平台,我拿幻灯片样本给他们试了一下,效果根本不能接受,既不聚焦,颜色又淡。记得Epson也出过一部底片专用的扫描,颜色还可以,但1200dpi的光学分辨率还是偏低了一点,扫负片的效果也不好。
上次去玩魁北克回来,老琢磨着怎么把那10筒底片转成数码,这才开始找底扫。比较来比较去,能买得起的,就Minolta的Dimage Scan Dual II好用一点。我也想买Nikon啊,但贵这么多好象又不是很值,Canon的FS2700和NikonCoolscan3有点过时了,又要SCSI口,比较麻烦。DSDII挺好用,不过回来第二天就给我发现了一个bug,还好有一个星期的退货期,于是花了几天时间做测试,结果见:
http://members.rogers.com/weidongluo/minolta/minolta_dsdii.htm
解决的办法还行,就是麻烦。测试完那机都玩残了,只好去换了部全新的。Minolta到现在还没给我答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对电子的发烧持续了多年,上大学念了电子系,毕业后做了相关的工作,直到现在。大学其间迷上了音响,虽然没钱真玩,从杂志上也学到了不少各种器材的性能、摩机等东东,起义路和惠福西差不多每个礼拜都去,那时还没陶街呢。还让香港的亲戚订了《音响世界》,那时对陈浩才(主编)可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喔。每月厚厚的一本,其实大部分都是广告,不过当时也是看得如饥似渴喔。有空再另文分享音响发烧的乐趣吧。
回到摄影,真正接触摄影,是在工作以后。当然,因为偷开老父的傻瓜机后盖而把他千里出差的留影曝了光那是不算的。那会一个朋友借了一部Minolta的X300给我玩了几个月,算是开启了我的发烧之门。那是部手动的单反,有光圈先决,镜头好象是标镜吧,已经不太记得了。还了机后自己就买了部X700,功能要强些,好像除了没自动聚焦,什么都有了。镜头配了一只35-70/F3.5,一只70-210/F4,直径都是55mm,当然就买了一大堆滤镜啦。那会能找到的好滤镜也就玛露美了,虽然没高坚贵,一片也好几十呢。发起烧来,在单位的楼顶天台也拍了好几天落日。
92年去黄山,临走时借了同事的海鸥DF1做备份机。谁知道在杭州就出问题了,我的主力机没事,倒是备份机的反光镜落不下来了。当时一咬牙,在杭州买了部海鸥DF2做备份。这部DF2现在还在我的防潮箱里躺着,偶而拿出来聚聚焦玩还能动。在杭州还发现了一样好玩的东西,当地一家光学研究所生产的半鱼眼附加镜。其实边沿的色散特严重,不过当时还真拿来“创作”了好一会儿。
93年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开始觉得Minolta不够用了(其实可能是不够贵了,哎)。X700是横走式布帘,快门最高1/1000,测光就“欠,准,过”三个LED灯,没自动聚焦,毕竟是手动时代的产品。经过一翻搜索研究(那时还没得上网,都是看杂志的,像《大众摄影》,香港的《相机世界》等),最后选定了Nikon的F801S,当时仅次于F4,F90尚未进入中国市场,外加三只原厂镜头:24-50mm/F3.3-4.5,80-200mm/F2.8ED,60mm/F2.8Macro。当时觉得28mm已经不够广了,又不想配一堆定焦,就选了这只24-50,另外的好处是直径和60mmMacro一样是62mm。一直用下来,其实成像还是不错的,不过总觉得是我的配置里最弱的一环。这只镜我多数用24端,如果现在让我再选,我宁愿挑20mm/F2.8定焦。有钱的话就买20-35mm/F2.8。那只80-200是没脚架支撑那款,手扛还好,要是架在脚架上,立马就要摔的样子。开始还用旧的珠江牌脚架勉为其难,自从在一个展览会上认识了Manfrotto后就不甘心了(那时可是逢展览必去的)。后来趁去香港的机会将近1000港币买了Manfrotto的190加141RC云台才撑得住。后来嫌老带着三脚架麻烦,95年又加了只Manfrotto的479-4独脚架。其实主要是因为北京路的器材总店竟然比海印的水货还便宜了100多,开始以为他们标错了价,去看了几次,实在受不住诱惑,就买了,心中还在偷笑。
原来的全套Minolta连闪灯滤镜只好贱价转让了给同事,不过海鸥还留着,像纪念品的感觉多一点。后来还专门为它配了个Minolta的50mm/F1.7标头。到了Nikon时代,已经没用这么多滤镜了,偏振、柔焦、半灰、UV就四个,大炮的77mm滤镜又不好买,只加个UV保护保护就算了,实际上用滤镜的机会还真不是太多。
全部Nikon都在文苑的水货档买的,大概15000左右吧。大炮还真保值,当我99年出国前友谊商店还卖6000多呢,从来没降过价。F801S的原厂后背没功能,我给它换成了MF-21后背(约1000),多了些B门,定时,包围曝光等功能。SB-25闪灯是后来在广大路的一家小铺买的,过了一年,又加了只广州产的玩多灯同步。
95年去北京,那时正兴玩俄罗斯器材,在西单附近发现一部Nikon卡口的基辅88,500元解决了一直想要的备份机问题。本来应该用FM2的,可惜价格给炒高到完全不合情理,所以一直没动手。据说现在FM2已经是专为中国生产了。
转用Nikon后就开始玩反转了,多在文苑买,那时只有图片社等少数几间专业铺有反转片卖,文苑的水货比他们便宜不少。原来一直在捷达冲片,后来单位门口的快图美也能冲反转了,就省了不少车钱。幻灯机买了部1000多的Kinderman,有自动聚焦,那种冲击力绝非看4R可比,唯一的缺点是经常找不到可打幻灯的墙。最开始用我老爹单位的纸片夹,时间一长碰着纸的部分全都变了红色,还好那时还没什么值得留念的影像。试过不少片框,感觉最好的是hama DSR,够薄,进出幻灯机很柔顺,就是装片麻烦一点。ROWI的也不错,稍贵一点,100片90圆。Reflecta(辉达?)的最厚,经常卡住我的幻灯机,害我要用手拔出来。
99年移民的时候,对着那堆照片、底片、幻灯片都不知道拿它们咋办好,扔又舍不得,带又带不了。最后把全部4R用平板扫描扫了,刻成CDR,又占用宝贵的行李空间背了两箱(是防潮箱,不是行李箱^_^)幻灯片过来,220V的幻灯机就只好留在家里了。
93年买的400dpi的扫描,当时8000多人民币,现在成了废铁。一直对数码相机提不起购买欲,能用的买不起,买得起的不好用。前两年Nikon的950也算不错的了,可跟现在相比,也就玩具的水平。一直想等Nikon出一款民用级的数码机身,F5改的就不敢想了,D1那会也够贵的,倒是有款E3性价比不错,不过现在已经不生产了。还好那时等着移民,有钱也不敢花,不然又上当了。
曾经想过翻拍幻灯放大成照片,可惜出来一批反差极高,颜色偏浓的废品。又试过在快图美扫描用柯达专用纸在热转印打印机上出图,始终还原不了幻灯片的质感。有一次看展览,有公司在推介AGFA的双平台,我拿幻灯片样本给他们试了一下,效果根本不能接受,既不聚焦,颜色又淡。记得Epson也出过一部底片专用的扫描,颜色还可以,但1200dpi的光学分辨率还是偏低了一点,扫负片的效果也不好。
上次去玩魁北克回来,老琢磨着怎么把那10筒底片转成数码,这才开始找底扫。比较来比较去,能买得起的,就Minolta的Dimage Scan Dual II好用一点。我也想买Nikon啊,但贵这么多好象又不是很值,Canon的FS2700和NikonCoolscan3有点过时了,又要SCSI口,比较麻烦。DSDII挺好用,不过回来第二天就给我发现了一个bug,还好有一个星期的退货期,于是花了几天时间做测试,结果见:
http://members.rogers.com/weidongluo/minolta/minolta_dsdii.htm
解决的办法还行,就是麻烦。测试完那机都玩残了,只好去换了部全新的。Minolta到现在还没给我答复。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