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难度(原载于2009年04月08日《广州日报》)
建议政府高价收购农民粮食后平价卖出
“袁隆平”,这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都感到骄傲的名字。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是让人人都能够享受的福祉。没有人怀疑,他对中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的贡献居功至伟。
记者获悉,在4月中旬的博鳌亚洲论坛前后,国家领导人将在三亚南繁杂交水稻试验基地接见这位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三亚拥有充足的阳光,水稻可以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从1968年开始,袁隆平几乎每年都要来到这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如今一般每年会待一个多月的时间。
4月6日,这位世界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在三亚南繁杂交水稻试验基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从办公室到试验基地田埂旁,采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袁隆平坦言,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难度很大,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他建议政府改变补贴方式,高价收购农民粮食,再平价卖出。同时指出,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储备最少要有100天,最好能够达到半年。
文 本报特派记者曾向荣、关家玉
--------------------------------------------------
虽然已经79岁高龄,但袁隆平院士依旧活跃在他的超级稻研究基地。从一般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到超级稻的一期、二期,他将我国水稻的亩产量从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700公斤、800公斤。如今的目标是,超级稻在2012年实现亩产900公斤的梦想。
关于超级稻:
2012年实现亩产900公斤
广州日报:您在超级稻研究上,计划实现什么目标?
袁隆平:超级稻是超高产的意思,最开始是日本人提出的。上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搞超级稻的研究,后来国际主要研究机构也正式立项。我们国家农业部1996年立项了中国超级稻计划,第一个阶段指标就是一季稻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第二阶段是800公斤。
所谓大面积示范就是,要有两个100亩示范片,而且要连续两年,验收非常严格。
广州日报:这个标准是您自己制定的吗?
袁隆平:这个标准是我建议的,农业部后来就采纳了。目标太高了不行,好高骛远不行,太低了,也不行,要切合实际。
广州日报:现在超级稻的进展如何呢?
袁隆平:我们的进展是,第一期在2000年就达标了,从2001年开始,已经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了。近几年达到3000万亩左右。第二期目标,提前在2004年就实现了,从2006年开始在生产上应用。已经有几百万亩了。
由于第二期实现了,我就建议第三期超级杂交稻亩产900公斤,农业部采纳了我的建议,并且立了项。计划是这样的:从2006年到2015年,亩产达到900公斤。我们正在努力攻关的就是第三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希望提前2到3年,实现第三期超级稻的目标。
广州日报:也就是2012年左右达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完全可以达到。小面积的,比如1亩、两亩、5亩,已经达到了,100亩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验收是很严格的。比如100块田,给它们编号,从1到100,写在纸条上,然后抓阄。抓3个号拿去验收。这麻烦着呢,如果运气好,能选到几块好的田;运气不好,差的田是不能达标的。最差的田要800公斤以上,好的田呢,要接近1000公斤,平均才能达到900公斤。
关于三亚基地:
示范田刚算出亩产890公斤
袁隆平:(指了指示范田)这里就是超级稻,每亩产量可望达到900公斤。
广州日报:您每年一般在这里待多久?
袁隆平:从3月到4月,一个多月。
广州日报:您这个基地有多少工作人员?
袁隆平:有七八十个,有一个连啊。去年11月就从湖南过来了。
广州日报:总共有多少亩?
袁隆平:有140~150亩左右。现在第三期超级稻处在攻关阶段,刚才算出来亩产是890公斤,还差10公斤呢。
广州日报:去年超级稻示范田亩产多少?
袁隆平:去年亩产量最高达860多公斤。
广州日报:下个月收成的时候,每亩产量是不是就是890公斤呢?
袁隆平:那很难说。有可能高一点,也有可能低一点。如果后来病虫危害了怎么办呢?或者台风来了把它吹倒了怎么办呢。农业生产,天老爷要当一半家。
广州日报:这些超级稻什么时候可收割?
袁隆平:下个月初吧。5月2日、3日左右。
广州日报:什么时候种下去的?
袁隆平:去年12月份。130多天就成熟。
广州日报:我看这些水稻的叶子很高啊。
袁隆平:就是要叶子高才好呢,叶子高可以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穗子高就重,头重脚轻。
关于杂交稻:
如突破杂交粳稻可占8成
广州日报:目前我国水稻亩产在什么水平?
袁隆平:我们全国水稻的平均产量,亩产420公斤。日本是先进国家,亩产440公斤,比我们高20公斤。但是在杂交稻方面,我们全国是2.5亿亩,亩产达到480公斤,比日本高了40公斤。印度在全世界种粮面积最大,亩产是200公斤。
我们第一期超级稻,已经大面积推广到3500万亩左右,比日本全国水稻面积还大,我们平均亩产是550公斤, 比日本高了100公斤以上。日本人非常骄傲,但是在水稻面前,他们不得不折服。
广州日报:日本人在您面前肯定不能骄傲。
袁隆平:骄傲不起来。他们最先搞超级稻,指标也是800公斤,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后来基本上是搁置下来了,没有搞了。我们第一期超级稻,已经有3500万亩左右,比日本全国的水稻面积都多,我们亩产是550公斤,他们是440公斤,我们高了110公斤。我们第二期超级稻,大面积推广种植后,亩产是640多公斤,已经有三四百万亩。
广州日报:大面积种植后,超级稻的亩产跟示范田的亩产有一点差别吧?
袁隆平:示范田肯定是选条件好的地方,一般大面积推广后,亩产量要打个8折以上。
广州日报:因为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吗?
袁隆平:各方面不一样,比如土壤不肥啊,有的干旱啊,有的涝啊,有的有病虫害啊。全国不可能都一样,还有的是种植技术不行。真正高产,需要3个条件:良种,品种要好;良法,栽培技术要好;良田,田要好。光有良种是不行的。
广州日报:现在中国杂交水稻面积是2.5亿亩,有没有可能继续增加呢?
袁隆平:我们国家杂交水稻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57%,主要在南方。北方种的是粳稻,南方种的是籼稻,籼稻是大头,4亿多亩里面有3亿多亩种的是籼稻,占四分之三。现在杂交水稻里面,主要是杂交籼稻。现在在北方,杂交水稻还很少。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杂交粳稻。
在北方要抗寒,我们现在的杂交水稻在北方不适合。如果杂交粳稻突破了,很可能杂交稻的面积会达到80%。
关于野生稻:
野生稻隐藏有优良基因
广州日报:在广东高州,发现过大面积的野生水稻。这有什么研究价值吗?
袁隆平:广东、广西、云南、海南这几个省区都有野生稻,野生稻一般是不良基因,但里面隐藏有优良的基因,肉眼是看不到的,必须通过分子技术,才能发掘出来,如抗病的,抗虫的,抗旱的,抗寒的,高产的基因。我一个博士生在土生野生稻里面发现了两个增产的基因,每个基因有增产18%的效应。
江西、湖南冬天要下雪,但是也有野生稻,它能够多年在那里,肯定也是抗寒的。
今年在长江流域温度一直很低,昨天长沙的温度还在12摄氏度。早稻不抗寒就会烂秧苗,把野生稻的抗寒基因放进去就不怕啦。
广州日报:目前有没有实现这一点呢?
袁隆平:现在正在做。首先要看抗寒基因在染色体的哪个段,然后通过分子技术克隆出来,也就是调出来,再转到栽培稻里面去。
袁隆平印象
说起粮库空置冒国骂
接受采访时,袁隆平多次讲述过他的“禾下乘凉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位大科学家没有任何架子。见到他时,他正在办公室阅读一份英文资料。对于记者的突然造访,百忙中的袁隆平没有任何怨言,还热情地给记者递烟。
他不改平民本色,身着一件普通的T恤,脸庞黝黑,岁月的风霜刻在宽阔的额头上。 他记忆清晰,亩产量、水稻面积等数字脱口而出,没有任何迟疑。
他真实直率,对于中国耕地减少、粮库空置等问题毫不避讳。对于粮库空置问题,袁隆平也会偶尔冒出一句国骂,但神态依然平静从容。
政府收购价提高20元:“国家拿得出来”
去年,袁隆平向全国政协提交过一个粮库空置的提案,建议查实粮库有没有虚报引发轰动。
面对全世界都密切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这位与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工程院院士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他向记者透露了与国家领导人会面时将提出的建议。
关于粮食价格:
建议政府补贴提高到1000亿
广州日报:在粮食价格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呢?
袁隆平:我们政府现在给了农民很多优惠,很多补贴,我认为方法要改进。现在是按田亩补贴,比如在湖南,一亩田100来块钱,还是可以的,但是对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作用就不太大。
为什么呢?这一亩田,反正我种好种坏,补贴就是100块钱。随便种三五百斤,是100块钱,不种也是100块钱,种好了,也只是100块钱。我的意思是,怎么改进呢?政府可以用高价收购农民的粮,平价卖出去,政府来补,不影响市场。
我们国家现在最低保护价不到90元/百斤,我建议政府用110元/百斤收购,高于20元,然后平价卖出去,这样就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越高产,我收入就越多。如果按田亩补,他们没有积极性,反正我高产没有高效,因为补贴也就是100元。
刚才我讲超级稻全国平均亩产是550公斤,如果每斤提高二三角,他一亩田呢,就可以多挣300元的收入。从湖南来讲,一家大约三四亩田,他一家可以多挣1000来块钱的收入。
补贴方式改变了,政府高价收粮,农民就会尽量高产,越高产他收入越高,他就投入多,肥料啊、管理啊等各方面。现在这样补呢,反正随便种每亩都是100多元,就不利于提高积极性。
但是另一方面呢,市场上粮价是最敏感的,粮价一涨,什么东西都涨,这就要政府补啦,平价卖出来。
全国1万亿斤粮食,商品粮占三分之一,3000多亿斤,每斤提高2角,就是700个亿了。我的意思是提高3角,提高到1000个亿。我们的补贴现在已经有700亿元~800亿元了。我建议提高到1000个亿,大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个钱,国家是拿得出来的,政府有这个财力。
关于粮食储备:
调查粮库要微服私访
广州日报:去年您向全国政协提交过一个粮库空置的提案,建议查实粮库有没有虚报,引起了轰动。
袁隆平:很多都是虚报,领补贴。去年我在政协写了一个提案,受到了总理的重视,总理第二天就批示,要粮食局局长查一下、认真查一下。
正常的检查,例行公事很重要,但很容易弄虚作假。为什么呢?他们会老早就做好了准备,从其他粮库搬过来。这样就受骗了。
例行公事很重要,但我们要搞微服私访,要突然袭击,比如说我明天要到你那里去检查,他来不及了,做不了假了,结果就抓了两条大鱼,一条是在黑龙江,还有一条是在安徽。其实大鱼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还有呢。
广州日报:最近国家又在清查粮库吗。
袁隆平:粮食是战略物资,遇上天灾或者其他自然灾害,你没有粮食吃怎么办啊?你不能不储备啊!
根据联合国的最低要求,粮食储备要70天。日本是120天,后来提高了标准,增加到半年。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我的建议是,中国至少要100天,最好能达到半年。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比如干旱、洪水,就不会出现没饭吃的情况。
广州日报:现在我国粮食储备能用多少天?
袁隆平:现在不知道,要摸底啊。最低要100天。我们国家这么大,我希望要提高到180天最好。
关于和总理会面:
准备建议建立种子大市场
广州日报:听说这个月国家领导人会来这里视察。您准备向他提什么建议呢?
袁隆平:这个建议,我在政协会议里面提过,建立一个种子大市场。全国7000多家种子公司,小、杂、乱,还有假冒伪劣产品。在长沙建一个种子大市场,发改委立项支持一下,搞起来之后,在国际上竞争,杂交稻我们遥遥领先。
广州日报:您发明的杂交稻在国际上的影响都很巨大。听说越南种植了很多杂交稻?
袁隆平:是啊。越南本来是粮食缺乏的国家,由于大面积种植杂交稻,这几年一跃成为仅次于泰国的大米出口国。它的杂交稻有1000万亩,种了十几年。它比常规稻增产了40%,杂交稻平均产量是亩产410公斤,常规稻亩产是300公斤。
广州日报:我们国家的常规稻,亩产大概多少?
袁隆平:我们国家的常规稻,大概390公斤左右。
广州日报:越南您多次去吗?
袁隆平:去过两次。
广州日报:全世界有水稻的地方,就有您的足迹吧?
袁隆平:南美、北美都去过,非洲只到过埃及。南极洲没有去,南极洲没有水稻啦。
广州日报:您的超级稻研究成果现在在国外有没有推广呢?
袁隆平:我们在国外推广了第一期超级稻。第一期超级稻在国外的增产非常显著,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当地稻谷产量每公顷4.5吨,我们超级稻是每公顷9.5吨,翻了一番还多一点。另外还有菲律宾。我有个助手长期在那里。菲律宾当地稻谷全国平均产量每公顷也是4.5吨,我们的水稻是每公顷7.2吨。
关于粮食安全:
耕地面积已经少了3000万亩
广州日报:温总理多次强调保护耕地红线的重要性,以确保粮食安全。您觉得呢?
袁隆平:18亿亩的耕地红线,这个保不住,难度很大。因为要城市化,要修建机场、高速公路,没有办法。
广州日报: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袁隆平: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美国测出来的,我们的耕地面积已经没有18亿亩,已经少了3000万亩。形势非常严峻,中国人口这么多。
广州日报:这么多人都要吃饭。那么我们的粮食安全会不会面临问题?
袁隆平:问题就在这个地方。我刚才讲的,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你技术再好,品种再好,农民不愿意种,也是不行的。所以补贴的方式要改进。
高价收农民的粮,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来了,平价卖出去,国家来补贴,就不会影响市场,粮价不会涨。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这样的。去年我们国家有6万亿元的财政收入,政府有这个财力,拿1000亿元出来给农民。
广州日报:毕竟粮食问题、三农问题是重心。
袁隆平:现在提扩大内需,但农民没有购买力,内需扩大不了啊。农民没有钱啊,你怎么扩大啊。现在我们国家还有接近70%的农村人口,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扩大内需就有后劲了。
袁隆平语录
袁隆平介绍他的超级稻:“你看,这水稻多好看啊。”
袁隆平谈粮食补贴:“补贴方式要改变了。政府高价收粮,农民就会尽量高产,越高产他收入越高,他就投入多,肥料啊,管理啊等各方面。现在这么补呢,反正随便种每亩都是100元,就不利于提高积极性。另一方面呢,市场上粮价是最敏感的,粮价一涨,什么东西都涨,这就要政府补啦,平价卖出来。”
袁隆平谈耕地:“18亿亩的耕地红线,这个保不住。因为要城市化,要修建机场、高速公路,没有办法。我们的耕地面积已经没有18亿亩,已经少了3000万亩。形势非常严峻哦。中国人口这么多。”
袁隆平谈粮库检查:“我们要搞微服私访,要突然袭击,比如说我明天要到你那里去检查,他来不及了,做不了假了。”
袁隆平介绍他的学生:“这是我的一个学生,以前是一个农技站的站长,很实干的,1958年,你们还没出生的时候,他就跟着我搞试点,到现在已经50年了。”
袁隆平介绍他的遮阳帽:“这里太阳晒翻天。我现在年纪大了,79岁了,要戴帽子。去年开始戴,以前都是不戴的。”
============================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院士对中国农业乃至中国人生活的影响巨大而久远。
袁隆平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他先后获得迄今唯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此文网上链接:
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090408/08166074933.shtml
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090408/08166074933_2.shtml
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090408/08166074933_3.shtml
https://bbs.wenxuecity.com/memory/422980.html
By
共和国辞典003期:70年代干部专用“尿素裤”(图)
感受隐密的当代史脉搏 共和国辞典003期:
70年代干部专用“尿素裤”
来源:腾讯新闻
|
干部专用:尿素裤
本期辞典从张贤亮的小说《青春期》中的一段描述开始:
“一次,她利用休假日将日本进口的尿素口袋拆开来当布料,缝制成小汗衫及裙子般的半长裤穿来上工,满身散发着尿似的骚味…… ”
“那时她穿着日本化肥袋做的半长裤在我眼中却非常滑稽,‘日本’两个字正好缝在她屁股蛋上,一边是‘日’,一边是‘本’,但她连‘日本’两个字都不认识,显然不是有意的。她做时装表演的时候我发现了‘日本’而大笑她却以为我笑的是她屁股,便停下来弯下腰把屁股朝我面前一撅,笑道: ‘你看你看你看!让你把女人的屁股蛋看个够!’于是‘日本’在我眼前更大大地膨胀起来。”
四十年后,谁还记得当年风靡大江南北的“尿素裤”?
[回忆]只有干部们才穿得上的“尿素裤”
| ||
| ||
农民自编歌谣里的辛酸史 |
| |
有一首名为《日本尿素袋》的诗如此写道:做成裤子乐陶然,不串亲友不舍穿。早就收藏入村史,一提笑得把腰弯。 诗的作者是体制内干部,比较幸运,从诗意看,作者在70年代曾拥有过“尿素裤”。大多数的农民则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们自编的歌谣里就多出了那么一股讥讽的怨气: 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 |
| |
“尿素裤”风靡大江南北 |
| |
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的村民侯双喜,许多年后回忆说:“屁股上写着净重50公斤,裤裆里写着含氮量80%,你想想是什么感觉?”但是,即便是尿素袋子,当年也只是村里的干部能穿,一般社员还穿不起。“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个尼龙裤,有黑的,有蓝的,就是没有社员的。”这首当年在巷道地头的小孩口中流传的童谣,侯双喜至今仍背诵如流。 河南作家周熠在他的《散文自选集》里忆及尿素裤:“公社革委会孙主任一上台亮相,便激起了人民发亮的目光和窃窃私语。……特别善于发现美的女人们终于有了新的发现,透过那轻轻淡淡的青蓝裤色,先是在孙主任的膝盖上方的裤脸上认出了‘日本’二字,继之又在后臀下隐约看到‘尿素’两个黑体字。很快就证实,这条卓尔不群的‘超丝绸’夏裤,是用两只进口的四十公斤装的日本尿素的外包装拆洗、染缝而成。孙主任的少夫人在县供销社工作……” 湖南作家王跃文在《我的堂哥》里描述:“我上大学几年,每次放假回来,都听说很多通哥的事情。想不到阳秋萍同他离婚了,跟了幸福。村里人说得难听,幸福用三条尿素袋子,就把阳秋萍睡了。……通哥看见阳秋萍新做了条尿素袋子的裤子,问是哪里来的,阳秋萍讲是幸福给的……通哥起了疑心……” 山东平阴县的董宪云,70年代是当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成员,这个身份让她有幸获得了一条“尿素裤”:“宣传队的领导非常体谅我们的心情和难处,也想让我们穿得体面些,他们脸上也有光……也不知道找的哪位领导,走的什么关系,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弄到一批日本尿素尼龙袋子,到济南印染厂染成浅灰色,在县被服厂一人拼接了一条裤子……由于尼龙袋子上的字是黑色的,染色盖不住黑色,平阴县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宣传队不害羞,穿着尼龙袋子满街溜,后边是‘日本产’,前边是‘尿素’,裤裆里还夹着‘含氮26%’。今天每当想起这个顺口溜,心里就酸酸的。” …… |
|
想穿“尿素裤”,还得有关系 |
今天看起来可笑至极的“尿素裤”,当年没有点特殊关系,实在还穿不上。作家周熠回忆起自己搞到“尿素裤”的经过: “当时,刚刚同日本邦交正常化,进口尿素极有限。一个公社分配下来的尿素指标不过两万公斤,可得的尿素袋,四百至五百条而已。加上县里截流,能分到三百来只袋足矣。这对于六万人口的公社来说,僧多布少,无异于杯水车薪。这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征购尿素袋的独特现象。” “公社首脑机关的干部们除了孙一把,按人头扣工资1.6元(每只袋八角),由财会负责人直送供销社孙主任手中,郑重传达领导指示:保证供应,注意影响。只好暗度陈仓,不用外搬运工,由供销售主任带着仓库的人员,连夜开仓,秘密腾挪清点后送往公社。” “我给公社革委副主任写斗私批修心得,获全公社好评。这位副主任脸上有光,他就黑夜亲自打着手电到仓库,也套购到两只袋给我。” 原山西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也回忆说:“我们又到太行山调查,太行山也是如此,那里的农民,就是因为物质生活的贫乏引起一些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紧张,那里有大队干部、小队干部和群众争抢一个尿素袋子的事,谁抢上谁就可以做件衣服或裤子穿。那时我们就贫穷到那样的程度,不得不用日本的尿素袋子来做衣服穿。争来争去,由于大队小队干部有权,就把这个尿素袋子争到了,做衣服穿了。农民没有权,所以他们就用民歌的形式唱出来,表示他们的不满:‘大干部,小干部,一个一条料子裤,前边写的是日本,后边写的是尿素’这样的歌词我们听起来感到很可笑,但实际上我们心里是很痛心的。我们的人民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搞了三十多年,竟然争抢一个尿素袋子。” 这样的情形下,民众原创了大量的讽刺干部穿“尿素裤”的民谣,譬如: 干部见干部,先比高级裤,前边“日本产”,后边是“尿素”,裤裆里“净重25”——所谓”净重25“,是指包装袋上所印的文字。 哪个是干部?先看穿啥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不是干部也干部! …… |
[背景]衣天下:关于布票的那些往事
| ||
| ||
1954年:按气候差异制定南北不同布票定量标准 |
| |
“尿素裤”流行于大江南北的主因,是当时布、棉供应的严重不足,这涉及到一个漫长的历史背景。 1954年,全国棉纱、棉布统购统销,供求关系紧张,9月份实行了凭“布票”限量供应棉布。除了农产品粮、油以外,这是工业消费品的第一种票证;而且比“全国通用粮票”发行的时间还要早上一年。 当时,根据南北气候差异等因素,制订了不同的布票定量标准。譬如:北京市每人每次发放17尺3寸布票,刚够成人做一套蓝布制服。天津市每人每次可领取13尺,江西省发放11尺,严寒的哈尔滨则每人每次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衣;南方亚热带地区城镇每人每次就只有7尺4寸布票。 |
| |
60年代:一家四口的布票无法缝制一套成人衣服 |
| |
1960年,布票限量普遍减少到一半以下。许多地区每年每人供应的棉布减少为3尺左右。如四川城镇每年每人只发3尺7寸;山东城镇每人只发布票1尺6寸。 四川省一位教师回忆:四川省一位教师回忆:60年代初,风声一天天紧,听说四川省只发3尺7寸布票,因为连年使用布票,大家的家底都空了,猛一下又紧到这种程度。那时刚参加工作的人,通常只有两件褂子:平时是脱了这件换那件;裤子也只有两条:一条单裤,一条棉裤;单裤夏天穿外头,冬天当衬裤穿里头。所以裤子也就特别费!一条新裤,不出一年也就烂了。 1961年3—8月,上海市区每人只发给2尺6寸布票,一家四口的布票无法缝制一套成人的衣服。 |
|
关于“人造棉”的回忆 |
工程师刘某回忆:1963年秋天,他18岁时考上了北京化工学院,从一个贫穷的江南小镇来到首都。三年苦难时期刚刚过去,他的助学金,除每月15元伙食费外,只剩4元零花钱。无法制版御寒的棉衣,冬天实在有要事必须出门,只好暂借北方同学的棉衣穿,这样一直熬到毕业。 上学期间,国家曾发明了一种叫做“人造棉”的化工产品,来代替棉花纺织布,据说比棉布还要经久耐穿。但人造棉产量很小,国家照顾学生,决定优先配给每位北京在校大学生做一件衬衣的定量。为此,非常郑重地向每人发了一张“购买人造棉证明”,凭证购买。发证后,又专门开了班会,同学们对党和政府的关怀表达了深深感激之情。 拿着那枚印有“一次有效,不得转让”的购布证,想买又没钱,刘某十分为难。终因拿不出3元人民币,而放弃了第一次享受“人造棉”的机会!他将这枚购布证珍藏起来。只有极少数同学穿上了人造棉衬衣。那衣料确有一种飘逸感,引来了众多羡慕的眼光。 参加工作后,他终于用8尺布票做了一件人造棉衬衣,圆了一个人造棉的梦。 一次,年迈的母亲为他整理房间,从箱子里翻出翻出那枚未使用过的购布证,刹那间泪如泉涌,泣不成声。此后,他时常做梦,梦见母亲的老泪,梦到他的大学生活和那失落的人造棉衬衣。 |
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出现“尿素裤” |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一直维持到70年代。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了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双方互设大使馆。随后,一系列的贸易、航运、海运、渔业、文化交流的协定相继签署,其中就包括日本尿素的进口。 由此催生了”尿素裤“。 但也不是所有”尿素裤“的原材料都取自日本,当时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尿素裤。屙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因为当时也从加拿大进口尿素,一条尿素袋不够做条裤子,得用两个国家的尿素袋拼起来。 |
本文资料来源:《吕日周自选集》,吕日周/著,红旗出版社/出版;《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陈明远/著,文汇出版社/出版;《周熠散文自选集》,周熠/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董宪云《话说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载《启蒙行动》,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70年代的童谣》,载《天涯》杂志等。
• 回复:回复:再给“小人”发3尺布票,3两油票,25斤粮票,。。。。。 -乡野一村夫-
• “尿素裤”的图呢? -湾月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