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现在还有人觉得国内的手机支付是先进的吗?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外籍人士在中国的支付难题,已经引起了高层关注。

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2023年,第一次从香港重返上海的江山发现自己“没钱花”了。

疫情期间,因为长时间不在上海生活,他名下所有支付宝、微信支付绑定的银行账户因为太久没动而被冻结,想刷POS机很多地方也都不接受。他意识到,“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很多境外人士回来或者旅游都会很不方便”。

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香港大中华会执行主席,江山在2024年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议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境外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化》的提案。他认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将刷卡和现金作为主要支付形式,使用移动支付的人不多,不同的支付习惯造成了境外人士入境的支付难题,并引发了一系列衍生的“数字障碍”与“数字鸿沟”。

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更有紧迫性。近期,中国免签的“朋友圈”持续扩容,与越来越多国家正式迈入“免签时代”。1月28日,中国与泰国签署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1月25日,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此前,自2023年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随着中外人员往来进一步密切,部分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不便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202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下发了指导意见,正在组织各单位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解决方案概括来讲就是‘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境外来华人士支付问题涉及商务、金融、文旅、交通、外事、公安等多个领域,是外国人通向中国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努力。如何让入境者得到最佳的体验,才是核心问题所在。




“外卡”难刷

“2023年,我的很多同事来中国后产生了困扰。”在华生活的加拿大人大卫所在的公司属于质量检测行业,因此员工经常要去中国一二线城市之外的出口工厂工作。到了这些地方之后,大卫和同事发现,只能在酒店刷卡消费,出了酒店之后就没有可以刷卡的地方,大部分地方都是只支持扫码支付,使用现金也不方便。

“即便在附近的餐厅付了预付款,想要使用信用卡结账时,餐厅经常会假装机器坏掉了或者不记得如何使用为由拒绝刷卡。”大卫提到,同事们只能一直在酒店吃自助餐。

在2024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万事达卡大中华区市场营销副总经理吴焕宇曾表示,根据万事达卡数据,2023年三季度全球跨境支付交易金额已达2019年同期的155%。虽然全球范围内消费韧性可观,但入境人士在华支付仍面临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等困难。

从事国际旅行已有十余年的朱君杰,在2023年接待了超过一千位外国游客。他也提到,这些游客在一些大城市以及大型商场中是可以刷卡的,但是在很多小城市以及小商铺是没有办法刷卡的。但事实上,即便在一线城市,可能情况也不乐观。

2023年5月,上海市政府参事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关于提升入境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度的调查。课题牵头人顾晓敏在课题组开展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疫情影响,外卡收单业务逐步萎缩,许多外卡POS机退出市场。课题组委托第三方机构选取上海全市范围内外籍游客出现频率高的商圈、地标中的401家商户开展了实地抽样调研,结果显示,外籍游客最希望使用刷卡和现金支付,但401家调研商户中安装外卡POS机的仅有183家,占比45.39%,不足一半。

顾晓敏还提到,外卡刷卡手续费高昂,单笔费率基本上在2.5%到3.5%不等,而支付宝单笔费率仅为3.8‰,因此很多商户更愿意让外国人使用现金或支付宝、微信,外卡刷卡率仅为23.19%。

成本太高是刷卡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外卡POS机结算成本高,在入境旅客数量不高的情况下使用频率低,商户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特别是中小商户基本不会考虑部署。另外,目前在许多商场和商街中,商户自行结算支付的比例非常高,多元化支付也会增加商场商街的人员与运营成本。”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提到。

零售餐饮类商户,尤其不爱接受“外卡”。根据2023年万事达卡重点商圈外卡(即国际支付银行卡)调研,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零售餐饮商户的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四成,可以“拍卡”商户的覆盖率不足三成;此外,境外人士的刷卡消费主要集中在住宿,达到了近七成,在零售、餐饮和百货等商户,相关外卡消费有待加强。

在多位受访外国人的反馈中,刷卡困难之外,现金的使用也不方便。来自埃及的一位留学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刚到北京时,由于不会使用打车软件,也没有移动支付手段,付了现金后司机无法找零。大卫则提到,当使用现金的时候,90%的商家的回答是“我们没有零钱”。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也关注到拒收人民币现金的问题,持续推进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工作,对核实为拒收人民币现金的,依法处罚并予以曝光。

朱君杰谈到,当国际游客进入中国境内时,他们惯常的做法是帮外国人兑换一些人民币,帮助他们进行购物,要注意的就是在银行取现金时就不能只取百元大钞,而是多取一些5元或者10元的零钱,这样才能花出去。“兑现金越来越麻烦,需要到处找ATM机。”

中国曾经是全球最大的ATM市场,数量在2018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2021年,ATM数量跌破百万台;2022年,数量跌破90万台。这种情况对现金的取用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许多在华生活的外籍人士也逐渐习惯手机支付

“二维码对外国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生活在中国一年多,吴心语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国的“移动支付”生活,深感其便利性。然而今年夏天,当表姐前往北京的第一天,她就发现表姐对中国的“线上操作”一头雾水。当吴心语带着表姐坐上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中途在高铁上点了一份外卖,并在下一站停车被送上来时,吴心语的表姐十分震惊,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便利。

不过,对吴心语的表姐而言,想用上如此方便的服务并非易事。满大街可见的支付二维码对表姐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对短期国际游客来说,想用自己的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此前一直面临很大的困难。支付宝方面回应称,按照监管指导,目前正在试点,境外用户可以有一定的免身份认证的支付额度,超过则需要认证。支付宝一般可以通过护照实名认证,但是需要绑定中国的银行卡才能够支付;微信可以注册,但是没有银行卡的话无法实名,更不用谈支付功能。

“如果一个外国人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半年以上,在手机号和银行卡都办理后,使用软件进行移动支付都会比较方便,但是如果只是来旅游不到一个月,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因为无论办电话卡还是银行卡,都不太可行。”吴心语对《中国新闻周刊》提到。

2023年7月,为了解决来华境外人士支付便利问题,支付宝、微信支付相继支持绑定境外银行卡。这意味着境外用户可以用境外手机号注册,并支持包括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回乡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胞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国际护照等进行认证。

据支付宝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已支持主流国际卡组的银行卡,如Visa、Mastercard、JCB、DinersClub、Discover等。微信支付相关人士则表示,境外用户无须再绑定国内银行卡,也可体验覆盖多种场景包含扫码、被扫、微信小程序、In-APP等多种支付方式。

不过据多位受访对象反馈,注册登录往往会遇到问题。山东小伙杨米的爱人是一位法国人,这个春节,杨米一家接待了从法国前往中国旅游的两位朋友,当他们帮助这两位朋友绑定支付App时,使用外国银行卡绑定及外国手机验证均没能成功。“我们鼓捣了很久,都没有成功,手机接受不到验证码,也发不出信息,自然无法绑定和实名。”

江山也提到了很多不方便的情况,例如,在做身份认证的时候,需要输入证件号码,但核实时间常常无法确定,另一方面是需要发短信验证身份,没办法成功按照平台要求发短信。

微信支付相关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由于国际护照的核验渠道与身份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有所不同,如公开发布的使用指南中所述,持国际护照绑卡的用户,目前还需要在完成各种流程后,根据提示上传护照照片。目前,微信支付方面也在主动沟通相关部门,探索更精准的认证方式,争取在合规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与国内用户开通认证的体验一致。

此外,疫情后很多入境人士支付App的身份认证需要找回账号,或者会触发微信的15天冷静期。这种情况下,微信支付相关人士提到,为解决部分需要正常使用支付功能的境外用户,因各类安全措施造成的影响,已尝试在部分入境口岸、一线城市等区域,以灰度方式,逐步降低境外用户登录时出现各类验证的频率。但在这方面的优化,仍需要在安全合规与方便之间探索平衡。

上述种种问题意味着,“二维码扫码+手机短信验证+实名信息认证”的移动支付注册门槛,令很多来华境外游客无所适从。“二维码对外国人来说是一个挑战。”2021年,大卫一家人从加拿大飞回北京,大卫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妻子的帮助下大卫适应了移动支付,“这个过程也很艰难”。

即便注册成功后,目前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消费限额、消费场景限制和费率过高等问题,也制约着境外游客的消费。以消费限额为例,根据相关规定,目前通过各类移动支付平台使用外卡均有一定限额。比如微信支付单笔支付限额为6500元,月累计5万元,年累计6.5万元。支付时的汇率会以用户的外卡所属卡组织和发卡行的汇率计算。

事实上,最令大卫担心的可能还是隐私与安全的问题。大卫说,日常绑定支付App时,银行账户最多只存5000元,就是为了避免账号风险问题,每次回到加拿大也会修改自己的银行卡密码。

中外差异从何而来

“目前,中国支付行业已经从快速发展期进入成熟稳健期。”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达到86%,居全球第一,也在不断完善跨境支付体系,提升境外人士来华旅游生活支付便利水平,但依然存在开放合作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要进一步丰富移动支付产品,有针对性地优化用户体验,为境外来华人士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

事实上,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种“脱节”。去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从全球零售端支付工具的演进看,部分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不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处在不同阶段的支付习惯、彼此有所差异导致的。

据此前媒体报道,普华永道一共对27个国家地区的21000多名受访者进行了有关移动支付使用的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支付业务的平均增长率为24%,34%的消费者使用手机支付购物费用。数据对比显示,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

事实上,移动支付诞生于美国,最初是一个基于短信的自动售货机,这被认为是移动支付的雏形,后续美国诞生了第三方支付,PayPal推出了电子钱包服务,是移动支付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在今天,传统支付方式在美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全美消费统计机构显示,有80%的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购物。

但是在中国,随着企业嗅到商机,阿里巴巴、腾讯等相继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在移动互联网如电商、游戏等快速发展之下,这个市场迅速扩大,同时培养了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而不少西方国家,移动支付的发展受到了阻力。世界经济论坛金融业创新项目主管杰西·麦克沃特斯曾说:“发达国家的银行卡受理环境相对较好,刷卡消费已经成为固定的交易习惯。中国移动支付快速扩张的线下支付领域,发达国家的居民使用信用卡支付可以实现类似程度的便捷,因此,当地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往往遇到比较大的阻力,需要更长的适应期。”

大卫表示,很多外国人到达中国之前根本就不知道移动支付,他的不少朋友甚至都还没有使用智能手机。资深业内人士认为,中外用户的使用习惯不同,中国的移动支付覆盖率非常高,居世界第一,发展出了扫码支付这种费率极低、普及面极高的方式,这与国外部分地区惯用的刷卡方式或者NFC支付方式有所不同。

“基于银行卡的消费首先在国外普及,特别是信用卡消费。我国的情况则不同,首先拥有银行征信信息(有可考证的银行工资收入)的人群规模不够广泛,因而没有大规模普遍普及信用卡、银行卡消费;另一方面,我国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和渗透,支付与物流服务普及的便利性也使得消费者消费习惯全面转向线上,一些没有银行征信信息的人群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享有支付、信贷等更多金融服务,因而也就自然而然跨越了卡消费这个阶段。” 崔丽丽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国外则由于物流人工成本与时效、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购物习惯上线上渗透率不是太高,“再加之银行卡支付的高普及率,使得他们对于第三方支付的需求刚性不高”。

回到当前的现实,从监管和合规层面而言,入境者在移动支付使用方面也仍处于探索期。微信支付方面回应称,境内外用户在日常消费支付方式上存在着习惯差异,各国也均有相关针对跨境支付、外币交易的各类管理措施和办法。外卡支付涉及用户境外证件核实、外币交易等情况,监管机构对非银支付机构为用户开立账户的权限、账户交易范围、交易额度等方面也有相关要求和管理办法。在合规与安全的前提下,一方面在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体验,同时在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探讨如何更好便利用户体验。同时也在与有关机构加强沟通,持续开展宣传引导,在口岸、机场、旅游景点等场景设立相关指引攻略,引导用户正确使用。

前述课题组领衔人顾晓敏在牵头调研时发现,如果不解决支付的问题,国际消费就无从谈起。她召集了诸多面向国外游客的企业进行调研,发现确实存在很多瓶颈,本质上还是支付习惯的差异所致。

首先是意愿问题,“一般国际游客希望用信用卡支付或者是用近场支付,但是像联网的移动支付,他们基本上不愿用;其次,即使使用移动支付仍然会面临不少问题,首先绑定外卡经常绑不了、用不上,此外各种实名认证令他们担心隐私泄露”。顾晓敏的意见是,无论是刷卡、取现金还是移动支付都应是畅通无阻的,如果完全依靠移动支付来做,可能会流失很多国际游客。

便利化也是开放化

“回归现金”,当被问到何种支付方式令他感到满意且放心时,大卫如此回答。但也有不少来华境外人士对移动支付的态度是羡慕且想要尝试。在多元的需求之下,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疫情后,中外人员来往愈加密切,利好政策也在不断加持跨境支付业务。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提高入境游客使用境外银行卡及各类电子支付方式便捷程度以及外币兑换便利性。

202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将目前的解决方案概括为“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在崔丽丽看来,这一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贴合入境消费者支付习惯和安全性方面的考量。同时也相对可行,但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努力,特别是需要金融监管机构、支付企业、商业、文旅产业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服务入境旅客消费为宗旨。

“全球性城市能吸引数量庞大的国内外游客前往消费,这些城市的零售消费额都居于世界城市前列。”随着旅游、商务等不断恢复,顾晓敏意识到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应当行动起来。

根据媒体报道, 2019年,上海共接待入境游客897.2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3.8亿美元,占全市GDP比例为1.5%左右,显著高于全国各大城市。2023年预估同样会领先全国。

崔丽丽谈到,目前,上海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三方二维码支付为主,提供实物货币结算方式,主要国际级消费商街、商圈和旅游景点部署外卡POS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标志性景点和商业网点的境外消费者支付需求的支付环境。

去年10月底,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印发《上海市加强消费市场创新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要着力提升重点商户外卡POS机覆盖率。推动全市ATM机外卡支取人民币现金覆盖率达90%以上,在机场布设入境支付体验服务台等措施;支持传统商场、商业街区围绕数字化转型、境外人士支付便利化等开展改造更新。

“要多管齐下,为入境者提供便利的消费环境。目前我们在推进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商务委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推进,试图在机场等交通要道的服务台上,就告诉入境者移动支付如何操作,在机场等场所也布置了ATM机等机器。”顾晓敏认为,如果在机场这个源头没做好的话,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这些入境者寸步难行。

顾晓敏还发现,解决入境者境内支付的问题是一个有关顶层设计的问题,入境人士一般和商务、金融、文旅、交通、外事、公安等都有关系。首先在信息方面就要将堵点打通,所有部门都应当统筹设计移动支付的宣传,让入境者更好接受;在POS机和现金方面,则需要政府和市场主体协同起来,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国际营商环境。

董希淼指出,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既要有制度方面的安排,也要有技术层面的建设,在政府提倡和引导的同时要尊重市场主体。“事实上这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终是观念的问题,便利化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开放化”。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现在还有人觉得国内的手机支付是先进的吗? +1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外籍人士在中国的支付难题,已经引起了高层关注。

    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2023年,第一次从香港重返上海的江山发现自己“没钱花”了。

    疫情期间,因为长时间不在上海生活,他名下所有支付宝、微信支付绑定的银行账户因为太久没动而被冻结,想刷POS机很多地方也都不接受。他意识到,“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很多境外人士回来或者旅游都会很不方便”。

    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香港大中华会执行主席,江山在2024年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议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境外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化》的提案。他认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将刷卡和现金作为主要支付形式,使用移动支付的人不多,不同的支付习惯造成了境外人士入境的支付难题,并引发了一系列衍生的“数字障碍”与“数字鸿沟”。

    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更有紧迫性。近期,中国免签的“朋友圈”持续扩容,与越来越多国家正式迈入“免签时代”。1月28日,中国与泰国签署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1月25日,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协定;此前,自2023年12月1日起,中国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随着中外人员往来进一步密切,部分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不便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202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下发了指导意见,正在组织各单位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解决方案概括来讲就是‘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

    在多位受访者看来,境外来华人士支付问题涉及商务、金融、文旅、交通、外事、公安等多个领域,是外国人通向中国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努力。如何让入境者得到最佳的体验,才是核心问题所在。




    “外卡”难刷

    “2023年,我的很多同事来中国后产生了困扰。”在华生活的加拿大人大卫所在的公司属于质量检测行业,因此员工经常要去中国一二线城市之外的出口工厂工作。到了这些地方之后,大卫和同事发现,只能在酒店刷卡消费,出了酒店之后就没有可以刷卡的地方,大部分地方都是只支持扫码支付,使用现金也不方便。

    “即便在附近的餐厅付了预付款,想要使用信用卡结账时,餐厅经常会假装机器坏掉了或者不记得如何使用为由拒绝刷卡。”大卫提到,同事们只能一直在酒店吃自助餐。

    在2024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万事达卡大中华区市场营销副总经理吴焕宇曾表示,根据万事达卡数据,2023年三季度全球跨境支付交易金额已达2019年同期的155%。虽然全球范围内消费韧性可观,但入境人士在华支付仍面临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等困难。

    从事国际旅行已有十余年的朱君杰,在2023年接待了超过一千位外国游客。他也提到,这些游客在一些大城市以及大型商场中是可以刷卡的,但是在很多小城市以及小商铺是没有办法刷卡的。但事实上,即便在一线城市,可能情况也不乐观。

    2023年5月,上海市政府参事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关于提升入境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度的调查。课题牵头人顾晓敏在课题组开展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疫情影响,外卡收单业务逐步萎缩,许多外卡POS机退出市场。课题组委托第三方机构选取上海全市范围内外籍游客出现频率高的商圈、地标中的401家商户开展了实地抽样调研,结果显示,外籍游客最希望使用刷卡和现金支付,但401家调研商户中安装外卡POS机的仅有183家,占比45.39%,不足一半。

    顾晓敏还提到,外卡刷卡手续费高昂,单笔费率基本上在2.5%到3.5%不等,而支付宝单笔费率仅为3.8‰,因此很多商户更愿意让外国人使用现金或支付宝、微信,外卡刷卡率仅为23.19%。

    成本太高是刷卡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外卡POS机结算成本高,在入境旅客数量不高的情况下使用频率低,商户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特别是中小商户基本不会考虑部署。另外,目前在许多商场和商街中,商户自行结算支付的比例非常高,多元化支付也会增加商场商街的人员与运营成本。”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系教授崔丽丽提到。

    零售餐饮类商户,尤其不爱接受“外卡”。根据2023年万事达卡重点商圈外卡(即国际支付银行卡)调研,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零售餐饮商户的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四成,可以“拍卡”商户的覆盖率不足三成;此外,境外人士的刷卡消费主要集中在住宿,达到了近七成,在零售、餐饮和百货等商户,相关外卡消费有待加强。

    在多位受访外国人的反馈中,刷卡困难之外,现金的使用也不方便。来自埃及的一位留学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刚到北京时,由于不会使用打车软件,也没有移动支付手段,付了现金后司机无法找零。大卫则提到,当使用现金的时候,90%的商家的回答是“我们没有零钱”。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也关注到拒收人民币现金的问题,持续推进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工作,对核实为拒收人民币现金的,依法处罚并予以曝光。

    朱君杰谈到,当国际游客进入中国境内时,他们惯常的做法是帮外国人兑换一些人民币,帮助他们进行购物,要注意的就是在银行取现金时就不能只取百元大钞,而是多取一些5元或者10元的零钱,这样才能花出去。“兑现金越来越麻烦,需要到处找ATM机。”

    中国曾经是全球最大的ATM市场,数量在2018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2021年,ATM数量跌破百万台;2022年,数量跌破90万台。这种情况对现金的取用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许多在华生活的外籍人士也逐渐习惯手机支付

    “二维码对外国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生活在中国一年多,吴心语已经完全适应了中国的“移动支付”生活,深感其便利性。然而今年夏天,当表姐前往北京的第一天,她就发现表姐对中国的“线上操作”一头雾水。当吴心语带着表姐坐上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中途在高铁上点了一份外卖,并在下一站停车被送上来时,吴心语的表姐十分震惊,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便利。

    不过,对吴心语的表姐而言,想用上如此方便的服务并非易事。满大街可见的支付二维码对表姐来说是相当陌生的。对短期国际游客来说,想用自己的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此前一直面临很大的困难。支付宝方面回应称,按照监管指导,目前正在试点,境外用户可以有一定的免身份认证的支付额度,超过则需要认证。支付宝一般可以通过护照实名认证,但是需要绑定中国的银行卡才能够支付;微信可以注册,但是没有银行卡的话无法实名,更不用谈支付功能。

    “如果一个外国人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半年以上,在手机号和银行卡都办理后,使用软件进行移动支付都会比较方便,但是如果只是来旅游不到一个月,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因为无论办电话卡还是银行卡,都不太可行。”吴心语对《中国新闻周刊》提到。

    2023年7月,为了解决来华境外人士支付便利问题,支付宝、微信支付相继支持绑定境外银行卡。这意味着境外用户可以用境外手机号注册,并支持包括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回乡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胞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国际护照等进行认证。

    据支付宝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已支持主流国际卡组的银行卡,如Visa、Mastercard、JCB、DinersClub、Discover等。微信支付相关人士则表示,境外用户无须再绑定国内银行卡,也可体验覆盖多种场景包含扫码、被扫、微信小程序、In-APP等多种支付方式。

    不过据多位受访对象反馈,注册登录往往会遇到问题。山东小伙杨米的爱人是一位法国人,这个春节,杨米一家接待了从法国前往中国旅游的两位朋友,当他们帮助这两位朋友绑定支付App时,使用外国银行卡绑定及外国手机验证均没能成功。“我们鼓捣了很久,都没有成功,手机接受不到验证码,也发不出信息,自然无法绑定和实名。”

    江山也提到了很多不方便的情况,例如,在做身份认证的时候,需要输入证件号码,但核实时间常常无法确定,另一方面是需要发短信验证身份,没办法成功按照平台要求发短信。

    微信支付相关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由于国际护照的核验渠道与身份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有所不同,如公开发布的使用指南中所述,持国际护照绑卡的用户,目前还需要在完成各种流程后,根据提示上传护照照片。目前,微信支付方面也在主动沟通相关部门,探索更精准的认证方式,争取在合规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与国内用户开通认证的体验一致。

    此外,疫情后很多入境人士支付App的身份认证需要找回账号,或者会触发微信的15天冷静期。这种情况下,微信支付相关人士提到,为解决部分需要正常使用支付功能的境外用户,因各类安全措施造成的影响,已尝试在部分入境口岸、一线城市等区域,以灰度方式,逐步降低境外用户登录时出现各类验证的频率。但在这方面的优化,仍需要在安全合规与方便之间探索平衡。

    上述种种问题意味着,“二维码扫码+手机短信验证+实名信息认证”的移动支付注册门槛,令很多来华境外游客无所适从。“二维码对外国人来说是一个挑战。”2021年,大卫一家人从加拿大飞回北京,大卫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妻子的帮助下大卫适应了移动支付,“这个过程也很艰难”。

    即便注册成功后,目前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消费限额、消费场景限制和费率过高等问题,也制约着境外游客的消费。以消费限额为例,根据相关规定,目前通过各类移动支付平台使用外卡均有一定限额。比如微信支付单笔支付限额为6500元,月累计5万元,年累计6.5万元。支付时的汇率会以用户的外卡所属卡组织和发卡行的汇率计算。

    事实上,最令大卫担心的可能还是隐私与安全的问题。大卫说,日常绑定支付App时,银行账户最多只存5000元,就是为了避免账号风险问题,每次回到加拿大也会修改自己的银行卡密码。

    中外差异从何而来

    “目前,中国支付行业已经从快速发展期进入成熟稳健期。”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国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达到86%,居全球第一,也在不断完善跨境支付体系,提升境外人士来华旅游生活支付便利水平,但依然存在开放合作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要进一步丰富移动支付产品,有针对性地优化用户体验,为境外来华人士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

    事实上,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些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一种“脱节”。去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从全球零售端支付工具的演进看,部分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不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处在不同阶段的支付习惯、彼此有所差异导致的。

    据此前媒体报道,普华永道一共对27个国家地区的21000多名受访者进行了有关移动支付使用的调查,在全球范围内,移动支付业务的平均增长率为24%,34%的消费者使用手机支付购物费用。数据对比显示,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

    事实上,移动支付诞生于美国,最初是一个基于短信的自动售货机,这被认为是移动支付的雏形,后续美国诞生了第三方支付,PayPal推出了电子钱包服务,是移动支付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在今天,传统支付方式在美国依旧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全美消费统计机构显示,有80%的消费者使用信用卡购物。

    但是在中国,随着企业嗅到商机,阿里巴巴、腾讯等相继进入第三方支付市场。在移动互联网如电商、游戏等快速发展之下,这个市场迅速扩大,同时培养了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而不少西方国家,移动支付的发展受到了阻力。世界经济论坛金融业创新项目主管杰西·麦克沃特斯曾说:“发达国家的银行卡受理环境相对较好,刷卡消费已经成为固定的交易习惯。中国移动支付快速扩张的线下支付领域,发达国家的居民使用信用卡支付可以实现类似程度的便捷,因此,当地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往往遇到比较大的阻力,需要更长的适应期。”

    大卫表示,很多外国人到达中国之前根本就不知道移动支付,他的不少朋友甚至都还没有使用智能手机。资深业内人士认为,中外用户的使用习惯不同,中国的移动支付覆盖率非常高,居世界第一,发展出了扫码支付这种费率极低、普及面极高的方式,这与国外部分地区惯用的刷卡方式或者NFC支付方式有所不同。

    “基于银行卡的消费首先在国外普及,特别是信用卡消费。我国的情况则不同,首先拥有银行征信信息(有可考证的银行工资收入)的人群规模不够广泛,因而没有大规模普遍普及信用卡、银行卡消费;另一方面,我国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和渗透,支付与物流服务普及的便利性也使得消费者消费习惯全面转向线上,一些没有银行征信信息的人群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享有支付、信贷等更多金融服务,因而也就自然而然跨越了卡消费这个阶段。” 崔丽丽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国外则由于物流人工成本与时效、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购物习惯上线上渗透率不是太高,“再加之银行卡支付的高普及率,使得他们对于第三方支付的需求刚性不高”。

    回到当前的现实,从监管和合规层面而言,入境者在移动支付使用方面也仍处于探索期。微信支付方面回应称,境内外用户在日常消费支付方式上存在着习惯差异,各国也均有相关针对跨境支付、外币交易的各类管理措施和办法。外卡支付涉及用户境外证件核实、外币交易等情况,监管机构对非银支付机构为用户开立账户的权限、账户交易范围、交易额度等方面也有相关要求和管理办法。在合规与安全的前提下,一方面在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产品体验,同时在积极配合监管部门,探讨如何更好便利用户体验。同时也在与有关机构加强沟通,持续开展宣传引导,在口岸、机场、旅游景点等场景设立相关指引攻略,引导用户正确使用。

    前述课题组领衔人顾晓敏在牵头调研时发现,如果不解决支付的问题,国际消费就无从谈起。她召集了诸多面向国外游客的企业进行调研,发现确实存在很多瓶颈,本质上还是支付习惯的差异所致。

    首先是意愿问题,“一般国际游客希望用信用卡支付或者是用近场支付,但是像联网的移动支付,他们基本上不愿用;其次,即使使用移动支付仍然会面临不少问题,首先绑定外卡经常绑不了、用不上,此外各种实名认证令他们担心隐私泄露”。顾晓敏的意见是,无论是刷卡、取现金还是移动支付都应是畅通无阻的,如果完全依靠移动支付来做,可能会流失很多国际游客。

    便利化也是开放化

    “回归现金”,当被问到何种支付方式令他感到满意且放心时,大卫如此回答。但也有不少来华境外人士对移动支付的态度是羡慕且想要尝试。在多元的需求之下,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疫情后,中外人员来往愈加密切,利好政策也在不断加持跨境支付业务。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提高入境游客使用境外银行卡及各类电子支付方式便捷程度以及外币兑换便利性。

    2023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将目前的解决方案概括为“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在崔丽丽看来,这一解决方案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贴合入境消费者支付习惯和安全性方面的考量。同时也相对可行,但需要多方共同参与、努力,特别是需要金融监管机构、支付企业、商业、文旅产业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以服务入境旅客消费为宗旨。

    “全球性城市能吸引数量庞大的国内外游客前往消费,这些城市的零售消费额都居于世界城市前列。”随着旅游、商务等不断恢复,顾晓敏意识到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应当行动起来。

    根据媒体报道, 2019年,上海共接待入境游客897.2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3.8亿美元,占全市GDP比例为1.5%左右,显著高于全国各大城市。2023年预估同样会领先全国。

    崔丽丽谈到,目前,上海总体上形成了以第三方二维码支付为主,提供实物货币结算方式,主要国际级消费商街、商圈和旅游景点部署外卡POS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标志性景点和商业网点的境外消费者支付需求的支付环境。

    去年10月底,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印发《上海市加强消费市场创新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要着力提升重点商户外卡POS机覆盖率。推动全市ATM机外卡支取人民币现金覆盖率达90%以上,在机场布设入境支付体验服务台等措施;支持传统商场、商业街区围绕数字化转型、境外人士支付便利化等开展改造更新。

    “要多管齐下,为入境者提供便利的消费环境。目前我们在推进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商务委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推进,试图在机场等交通要道的服务台上,就告诉入境者移动支付如何操作,在机场等场所也布置了ATM机等机器。”顾晓敏认为,如果在机场这个源头没做好的话,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这些入境者寸步难行。

    顾晓敏还发现,解决入境者境内支付的问题是一个有关顶层设计的问题,入境人士一般和商务、金融、文旅、交通、外事、公安等都有关系。首先在信息方面就要将堵点打通,所有部门都应当统筹设计移动支付的宣传,让入境者更好接受;在POS机和现金方面,则需要政府和市场主体协同起来,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国际营商环境。

    董希淼指出,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既要有制度方面的安排,也要有技术层面的建设,在政府提倡和引导的同时要尊重市场主体。“事实上这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终是观念的问题,便利化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开放化”。
     

    • 入乡随俗。无非就是给外国人提供一个手机支付的解决方案而已。用不着走现金这种老路吧。
      • 你难道不知道国内的扫码支付就是现金,只不过是电子的而已 +10
      • 老路好走啊,硬要封死了,符合土共风格。 +1
    • 没办法,改革开放几十年,越改越封闭。住宿不能随便住,派出所报备... +16
    • 移动支付从来不是一种新的方式,只是卡或现金方式的延伸,现在的做法,就是切断了商家和客户之间,卡或现金的直接接触,而且需要各种验证和实名登记,以及超出银行限制的额外限制,相比无需实名注册的现金和拍卡,移动支付其实是种支付倒退,更不用说移动网络如果断了。。 +19
      • 现金流通本身是有成本的。保管现金还有风险。无现金支付,不怕丢,不怕偷,不怕抢。好处多于坏处。 +1
        • 谁告诉你的,为何要实名登记,而且需要输入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还要刷脸。就是因为网络诈骗。十万八千里外的人都可以把你的电子钱包掏空。 +15
          • 提高网络安全总比人身安全容易得多。
            • 那么多摄像头装着呢,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能比网上被骗还危险?如果网络安全容易,为何还有那么多杀猪盘,都成产业了,你难道没看见? +3
        • 那就直接用卡好了,现在的移动支付,总有点脱了裤子那啥的感觉。。。凭空增加一个中间环节,银行登记的都白瞎,还要给不是做金融起家的提供全套隐私,甚至能否用一张有效的卡,以及卡上允许的额度,都要被中间环节控制,找客服都不一定顺畅,这怎么看都不像没被偷吧。。。 +12
    • 出国前看着台湾的同事在泰国刷信用卡,我只能在边上看着,购物都得掏美金。深感中国的封闭。出国那么多年了,中国自己封闭自己,依然是搞自己一套。再过nn年估计依然如此。 +11
    • 全世界都可以用的信用卡,只有中国不能,这叫脱轨。 +18
      • 中国没有信用制度,查不了信用
    • 中国都是想自己搞一套系统,然而又不能为其他国家尤其西方所接受,就只能自闭了 +15
      • 哦,自闭症 +4
    • 使用信用卡不需要提供个人信息,手机支付要提供太多个人信息 +7
      • 因为信用卡已经收集了你的信息。手机支付要输入太多信息,这说明信息集成度还不高。是好事呀。
        • 你的实名信息已经在信用卡(银行卡)上了,为啥还要给平台?平台要你信息做啥? +11
    • 都是习近平惹的祸。 +1
      • 我现在直接称他“习祸祸” +2
        • 男的这么叫有点娘 LOL
          • 对。我就直截了当叫他"习猪头"。曾经为此被某肉友说成"不文明" +2
    • 中国就是一个怪胎,仅有的几个一党独裁国家,与外界格格不入 +15
    • 真复杂! +6
    • 14亿人相当于一个大洲的人口,中国的移动支付方案已经证明是成功和先进的,其它国家做不到,只能等一下啦
    • 微信和支付宝刚出来的时候是支持visa和master信用卡的,后来应上面要求去除了。现在看来要重新加入了
      • 正是!
    • 看怎么说了。不在乎私人信息让政府掌握的,只会看到便利。 +3
    • 个人觉得手机支付比信用卡方便,而且不用担心盗刷。引用视频中出现矢板明夫,此人本是中国养大的二战日本遗孤,却以骂中国过活,令人不齿。
      • 一看你就是翻墙过来的。手机支付出错钱收不回,信用卡被盗刷可以追回。 +18
        • +1 还有这事。
      • 首先,跟你说的正好相反,信用卡才不担心盗刷。其次,同样是手机支付,apple pay和android pay比国内的扫码支付更方便。第三,外国人在中国花钱不方便,这是事实,人人都知道,跟那个日本人是不是反中没关系 +15
        • 我真不知道微信支付怎么盗刷?是不良商家拷贝我的支付码,然后发给别人?
          • 黑进你的微信账号就行 +4
            • 那我怎么防止黑进来?
              • 谁也防止不了,看运气 +3
                • 不随便安装app应该没事吧?
                  • 这都是技术问题,相比之下信用卡的安全性就像楼上说的,体现在不怕被盗刷,因为能追回来 +6
                    • 追不回来吧,是靠信用卡公司自己的保险补偿。否则商户也很亏吧。国内这些东西可能都没建立起来。
                      • 对,我的意思是自己不会有损失 +1
                      • 不走保险。银行每年会留出一部分预算来填补损失。如果责任是商户的,那就是商户赔。
                        • 可能是这样的,不过自从有了芯片,现在有人盗走了你的密码,好像不再赔偿了。
                          • 不是的,至少直到一月份,一月份被盗刷了一笔,银行马上lock我的卡,盗刷的一笔也没有charge本人.
                            • 你这笔盗刷是用你的密码刷的吗?如果不是用密码刷的,还是照样赔偿。
            • 微信帐号都是和手机号码连在一起的,一消费就知道了,很快会被发现。
          • 眼一花手一抖,钱出去了就没了。
    • 包所有的东西都政治化了。这个和宗教没啥两样了。 +1
    • 国内手机支付主要是太普及了太方便了,以至于已经没人用现金了,才导致商户现金短缺,造成国外人士的困扰。国内刷卡一直不方便,好像是不想让master,visa全面进入,也有他们的考虑,毕竟不在一条战线上,万一被制裁象俄罗斯那样搞也是可能的。 +1
    • 日本有一种专门给外国人用的西瓜卡,29天过期,可用在地铁等交通和便利店及很多地方,可随时用现金充值这样就解决了游客消费问题 +4
      • 国内其实最麻烦的是实名证明,微信就有钱包,不需要用卡,可以充值,关键是卡在了实名证明。 +1
        • 对啊,要一切都在掌控中就没法了,其实也可以单对游客用·一种不用实名的 +1
        • 国内的交通卡均无需实名的。控制好可以余额,还有支出金额就可以避免大额度的损失。
      • 香港的交通卡八达通,可以用来购物。其实在国内交通卡已经很普遍了,很多地方都可以充值。略微扩展一下就可以了。
    • 你还是思考一下先进和流行之间的区别吧。绝大部分国家无法提供外太空旅行,绝大部分人没有外太空旅行的可能性,所以外太空旅行很不先进么?
      • 我思考这干嘛?没意义 +5
        • 下次用词可以准确点。当然确实对热衷于张开嘴巴就为了胡说的没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