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是肚脐?Cusco曾经是印加帝国的首都,据说在印加原住民的语言中Cusco原发音类似"Qosqu",是大地的肚脐(navel of the earth)的意思,西班牙人殖民后改为Cuzco。 也许印加人认为他们是太阳神的后裔,也许是因为他们崇拜大地母亲,反正肚脐是婴儿和母体最后的连接,所以印加人把自己的圣地首都命名为肚脐,生命的中心。据说古希腊也有用肚脐表示世界中心的说法。远隔大洋,千山万水,相同的表述, 很有意思。
在16世纪被西班牙殖民前,印加帝国建筑了辉煌的石头城,印加建筑以大石块相砌严丝合缝而著称。Main Square (Plaza de Armas) 的地点曾经是印加帝国的行政、宗教、庆典之处。不过现在广场上我们看到的建筑除了一些石头地基被保留外都是西班牙殖民后修建的。教堂是哥特式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设计。
也许是我们对建筑式样了解得不多,也许是游过西班牙后这些典型的建筑不再给我们带来震撼感,所以只是打卡一下。反而是这些木质的回廊和橘黄色的瓦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它们在夕阳下泛着金色,配着白色的墙壁,厚重的石头墙基,很美。
广场和周边的小巷充满生活气息。有各式各样的游人,警察,牧师,清洁工人还有背着大包小包的小贩。
背包包的小贩们看起来似乎多是原住民,卖些大致相同的旅游商品,买的人不多,不知道这一天下来能赚多少钱。
娃是这样背着的,很像咱们以前农村的背法。
这种 Andean 娃娃到处都是,可爱吧?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牵着"小羊"的妇女们。开始我们以为这些"小羊"是llama,所以LG称这些妇女们是llama lady。后来才知道这些"小羊"原来是alpaca。
过了两天才发现旅馆里每天都有和"小羊"见面的服务。这只alpaca五个月大,毛茸茸的,很是温顺讨人喜欢。
"看看,这是你,漂亮吗?" :D
Main Square不大,我们在这里没呆多久就去转悠周边石板铺路的小巷。也许是延续了印加建筑的特点,这里很多房屋的墙基都是石头垒砌的。
大部分小巷窄窄的,只能过一辆车,所以每次出租车停在旅馆门口接送人后面都会堵一溜。
巷道中有许多小商店,旅馆,饭馆。这些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光亮亮的。
许多小店卖coca leaves,一包一包的,很便宜,闻着有棕叶的清香。当地人很迷信它的功能,我们试了试,没感觉出什么效果 。顺便提一下,加拿大不允许带入coca leaves 。
我们沿着小巷边转边看,遛着遛着居然歪打正着地遛到了Cusco的一个网红打卡点,San Blas-手工艺人的聚集地。
附近鹅卵石铺路的窄窄小巷装饰得很漂亮。
不过出了旅游区似乎又是另一景象。天色已晚,我们不敢冒然向前,就此打住,返回。
晚饭时间,城里热闹非凡,
Main Square附近有很多餐馆,豚鼠自然是吸引游客的一大招牌。
看看菜单,总的来说秘鲁餐馆不算便宜。
服务员先上了两杯"引诱我们上钩"的免费pisco sour,说是happy hour。中国人喝酒上花生米,这里上炸玉米豆。
确实不错,挺喜欢,上钩了 :p。
上正餐了,LG不敢动刀叉。咳,俺不怕!切一块尝尝,嗯?除了皮哪有肉呀!
其实人家会帮切好的,切好后是这个样子滴,嘻嘻,一点儿不比原先少吓人,当然也没能解除LD的戒备之心。看着那小爪子和长长的牙齿,我才明白为啥西人不喜欢吃咱的凤爪鸭脖鸡头之类的,呵呵,看来都是从小"训练"出来滴:p 。这个烤豚鼠放了一些特殊的香料,说实在的我也吃不来那个味道,就算是体验课吧。后来跟几个导游聊起,他们都很惊讶我们不喜欢这道美食。
晚饭后随便走走,居然又走到一个网红打卡点,Twelve-angled stone。 这里曾是印加帝国的宫殿,这块十二边石的墙面是印加建筑的代表。各种不规则的多边巨石相互咬合相嵌筑造成严丝合缝的墙壁,石头之间不用任何粘合剂。不知道要费多少工夫打磨这些巨大的石头,才能把它们一块块镶嵌得这么合适。据说石头上的凸起是为建造时支撑木有个支撑点,不可想象这要花多少时间才能砌一堵墙!据说那些方方正正的规则石墙都是后来修建的。
Twelve-angled stone的附近也是街头艺人和小商店的聚集区,不断有人指给你看,“哎,那块有名的石头在这里!" 哈,要不然我们还真错过了呢。
小孩子们玩着一种我们没见过的游戏。
入夜的Cusco城,仍然熙熙攘攘。
在南半球观夜空也是本次旅游的"项目"之一。哈!猎户座是倒着的,可惜Cusco的夜晚四处灯光,就只在旅馆上拍了一张,想着后面的几天在其它几地还有机会,不过事后看并非如此,一个小遗憾。
Cusco海拔约3400米,这一天我们从中午下飞机马不停蹄一直转悠到入夜,没有感觉高反问题。明后天马丘比丘的行程海拔会低不少,这让我们少了很多顾虑。我从多伦多带来的chip bag 在低压下变得鼓鼓的,保留好,可以当我的海拔测试仪啦!
看看Cusco本地的chip bag 都是瘪瘪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