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让你知道…中国越是想要追赶美国,就会发现和美国的距离越拉越远,因为中央集权体制更擅长模仿而不会是创新。
▲ 中国经济反转直下,许多人担心中国可能步上日本后尘,更可能迎来中国版的“雷曼时刻”。(图/路透)
真难想像,世界局势说变就变。谁能想到,中国经济反转直下的新闻会这麽铺天盖地的全面袭来:消费者物价正在下降、进出口数据同步下滑,连房地产市场都变得摇摇欲坠。西方媒体充斥著一股冷嘲热讽的味道,美国总统拜登公开表示:中国的老龄化和年轻人失业预示著中国经济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商业人士认为:强势的习近平让民营企业一个个患上了长新冠后遗症(Long-COVID)。更多的人开始担心:中国不但有可能步上日本后尘,更可能迎来中国版的“雷曼时刻”。
民心士气一直是中国经济对北京作为的有力回应,1992年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南巡、1998年金融危机的朱鎔基谈话都轻而易举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但今天的中国,方方面面的内捲确实令人窒息,种种不确定搞得中国年轻人脸上以往那种捨我其谁的积极表情不见了踪影。
中国经济内捲 问题比预想严重
▲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封面故事再度猛打中国经济。(图/撷取自《经济学人》封面)
《经济学人》这次用了绪论板块第一篇和财经板块第一、第二两篇文章阐述了编辑群的看法。文章一开始自问自答: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麽错? 《经济学人》认为自从1978年的中国加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后,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经济增长故事。农业改革、工业化和收入激增,让近8亿中国人成功脱贫。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而现在的规模已经来到了四分之三。但2022年底的动态清零结束后,中国经济却没能捲土重来,反而跌跌撞撞的疲态尽现。
真的是这样吗?中国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只有3.2%,相比于美国的6%,整个情况令人感觉失望。房价下跌让房地产开发商步履蹒跚,并进一步吓跑了买家。无论是消费支出、商业投资或进出口都低于预期。尽管这个世界很多国家也在与通货膨胀作斗争,但中国的消费者物价竟然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一些分析人士斩钉截铁的一口咬定中国已经陷入了日本模式的通货紧缩陷阱。文章内容甚至认为中国的情况有可能比日本更糟,因为中国还面临著比需求疲软和债务沉重更严重的其他问题。
▲ 中国2022年底的动态清零结束后,经济却没能捲土重来,反而跌跌撞撞的疲态尽现。(图/CFP)
专制集权加剧错误政策造成的损害
中国的许多挑战源于其经济政策制定的错误认知——随著习近平的专制集权,这种失败将变得更加严重。大约十年前,中国的技术官僚仍然备受信赖。首先,他们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2008年的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有能力端出刺激政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大型经济体,有评论甚至说是中国拯救了世界经济。 在2010年代,每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官员仍然会通过降低信贷价格、建设基础设施或刺激房地产市场来应付可能的灾难预测。
但随著中国公共和私人的债务不停累积,人们对房地产繁荣的可持续性以及是否真的需要这麽多基础设施的怀疑开始随之而来。如今,政策制定者陷入了困境。幸运的是,他们不再继续建设鬼城或进一步加剧房地产的泡沫。他们也不想继续端出巨大的刺激措施,例如藉由养老金支出或向贫困家庭发放补贴来刺激消费,因为习近平拒绝了“福利主义”的作法,而且政府也希望将官方赤字控制在GDP的3%左右。
但现在这种对经济放慢的无所作为让人无语,政策制定者甚至不再进一大幅降息。8月21日,他们将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了 0.1 个百分点,令投资人进一步感到了失望。
▲ 《经济学人》指出,中国傲慢的外交政策和重商主义,加剧了与美国的经济衝突。(图/CFP)
《经济学人》相信这一系列对增长和通货紧缩的无力反应是政策错误中的最新表现。中国傲慢的外交政策和重商主义,加剧了与美国的经济衝突。在国内,它没有办法解决住房投机的顽疾,也没有办法解开房地产开发商可能带来的系统性危机。从2020年开始,监管机构通过打击那些不守规矩和垄断市场的消费科技公司来打击市场。在疫情爆发期间,官员们又通过封控来压制疫情,让整个中国的经济活力消失无踪了。
国家的伟大优于经济成长
那中国政府为什麽会一再犯下错误? 原因之一是短期增长不再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有迹象表明,习近平认为中国必须为与美国持续的经济衝突以及潜在的军事衝突做好长期准备。因此,今天他强调的中国必须追求国家伟大、安全韧性。他愿意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物质上的牺牲,而且他想要的增长程度必须是“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然而,官僚体系因循这个改变做出来的决策却充满了缺陷。清零政策的失败损害了习近平的威望,对科技公司的压制吓跑了企业家。如果中国政府不选择刺激消费来解决通货紧缩,实质的债务价值会进一步上升,并对经济造成更大的压力。最重要的是,除非中国可以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它将削弱其对政治的控制,并限制了中国与美国抗衡的能力。
▲ 有迹象表明,习近平强调中国必须追求国家伟大、安全韧性,甚至愿意为实现这些目标做出物质上的牺牲。(图/路透社)
企图超英赶美 差距越拉越远
所以,上述的失败政策并不完全是为了国家安全牺牲一切,反而像是一连串判断错误产生的决策。习近平的集中权力和晋用忠诚者必须负起最大责任。中国过去常常对经济相关的批评沉默不语,现在却公然要求分析人士发表虚假的乐观态度。最近,它停止发布有关青年失业率和消费者信心的不良数据。中国,当然拥有优秀的人才,但当忠诚高于一切时,期望官僚机构能够做出理性分析或创造性的想法已经过于天真。相反的,决策越来越受到意识形态的支配,这种意识形态融合了左翼对企业家的怀疑和右翼不愿的直接撒钱给人民。
所以,《经济学人》直言中国的一连串问题源于高层,这意味著这些现象短时间内不会消失。随著笨拙的政策制定者面对著日益严峻的经济挑战,情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另外,中国的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美国的敌意也是日益浓厚,并瞄准了中国所有具有战略目标的产业,例如芯片制造。中国越是想要追赶美国,就会发现和美国的距离越拉越远,因为中央集权体制更擅长模仿而不会是创新。
《经济学人》在文章最后强调,过往,自由主义者对中国的预测常常失准。2000 年代,西方领导人错误地认为贸易、市场和增长将成功促成中国的民主开放和个人自由。但今天的中国正在逆势而为:它们试图向我们证明专制会不会损害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经历了四十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令人备感失望的阶段。
▲ 中国越是想要追赶美国,就会发现和美国的距离越拉越远,因为中央集权体制更擅长模仿而不会是创新。(图/路透)
不再顺风顺水 中国政府变了
首先,最近的恆大和碧桂园相继出事确实让人担心,曾经的中国经济火车头房地产会不会熄火再也没有人敢打包票。曾经,你去问那些在中国大陆靠炒房赚过满盆满钵的人,他们会信心满满的告诉你:政府对中国经济绝对是“关上一扇门,打开一扇窗”,经济一旦不好,“门和窗会就会全部打开”,但2018年之后,所有的情况开始截然不同,信贷资金越来越紧,“透不过气”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阴霾重重的天候早已让现在的中国和以往大不相同。
什麽意思?事实上,所有一切都隐约蕴含著两个重要的逆转趋势。首先,财政大撒钱很难完全消除笼罩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人口下降和地缘政治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来说,就像是人的生老病死无法躲避。随著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劳动力会一年比一年迅速递减;随著中美对峙的激化,中国的产业发展再也没有办法像过往那般顺利。
第二个逆转趋势是大家眼中的那个政府已经质变,以往那个你不惹我我不惹你的空间已经缩小,国进民退让大家不再敢恣意妄为放手一搏。我相信,中国政府硬推出刺激政策仍可以让中国经济展现亮丽数据。但现在的问题是北京会不会这麽做? 答案是可能不会。为什麽?因为现在的政府心态和以往截然不同,它们更看重的是民族的伟大而不是经济的增长,是国家的安全而不是增长的效率,是产业的韧性而不是生活的舒适。不同的政治逻辑当然不会和以前一样为了重振需求不择手段。因此,用过去三十年的想法思考推敲现在的北京政府会怎麽做根本不准,现在的中国政府早就不是那个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中国政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