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象棋盛行之后,象棋理论也应运而生。象棋的理论是从无数次对局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从局部的对局经验成为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是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一个飞跃过程。近代中国象棋的理论,在十一世纪初就以形成,开始时较为简单,仅用四句韵文表达:“得子得先名得子,得子失先却是输。车前马后须相应,炮进应须要补车。” 稍后,又出现象棋十诀:
1,不得贪胜, 2,入界宜缓,
3,攻彼顾我, 4,弃子争先,
5,舍小就大, 6,逢危须弃,
7,慎勿轻速, 8,动须相应,
9,彼强自保, 10,势孤取和。
这十诀总共用四十个字,简要明瞭,把一些基本的战术思想都说了,还带点辩证思想,实为棋手们的座右铭。
对于这十诀,明代的围棋谱《秋仙汇选》《石室仙机》均当作“围棋十决”;后传至日本,成为日本围棋手的座右铭,如在御城战中连胜十九次被推为棋圣的秀策,就是用它做自己的作战主导思想而取胜的。有人认为是我国后人把它“附会”为唐代围棋国手王积薪的“棋诀”。但是在宋代,洪迈《棋经论。十戒篇》和陈元靓《事林广记。象棋十诀》都说它是象棋诀。据此,有人说它导源于象棋,后来却为围棋所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