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在北京居住5个月回到美国,不时有人问起我的北京印象。乍碰到这个问题,感到无从回答。自己也感到奇怪了,以前在中国匆匆走过一个星期便有一大堆感觉,怎麽五个月下来反而无话可说了呢?细细想来,不是自己头脑迟钝,感情麻木,而是因为北京-中国-已经不可能用一个印象、一个说法来描述了。五个月下来的感受是北京有无数个角落,每个角落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
在北京一直有一种“怀旧” 情绪,总想把尽二十年来留下的记忆的空白填补起来,把以前的生活接续下来。一首歌,一句俏皮话都是启动回忆大门的钥匙。一天无意间在《北京晚报》的小角落里发现了一则广告,曰中国芭蕾舞团不日重演《红色娘子军》,尤其令人注目的是这次上演中安排历届琼花、洪常青的名角共同登场。那熟悉的名字:白淑湘、薛箐华。。。勾引起童年观看红色娘子军电影的记忆。拾起电话拨通了广告上的号码,只有票价280元以上的座位了。狠狠心,订了一张380元的票,五月二十八日晚,天桥剧场。约定在开演前一小时在剧院门口取票,留下手机号码,以便联系。
这是第一次电话预订票,有点忐忑不安。早早来到了剧院门口,径直来到售票口。一问我的预订票才知道那位与我电话联系的不是剧院售票处人员,“大概是哪一个赞助单位吧,” 售票处小姐告之。
等待的时间里不时地有闲人走上来询问,是否有多余的票?回答没有,下一个问题是,要不要票。奇怪,他们明明是票贩子,为什么还要收购票呢?揣摩一番的猜测是或以“收购” 打掩护,或与售票处勾结,低价收购票后平价退回剧场,赚取差价。在售票处门口一票贩向我兜售一张面值480元的票,11排21号,只索取350元。我动心了,已经应承了他人购票,感到失言的羞愧。“嗨,这年头,愿买愿卖,谁也不欠谁,” 那人督促道。一咬牙,数出三百元买了这张票。
接到票后,慌慌地赶紧离开售票处,仿佛刚刚偷了东西怕被人捉拿,生怕碰到那位如约送票的女士,因失言而无地自容。连手机都关了,以免接到对方电话无言以对。
离开乱哄哄的“自由市场” ,走进天桥剧场顿感气氛不同。大厅里摆立着宣传栏,旧日的海报、照片和新闻剪报,诉说着红色娘子军舞剧创作的过程:毛泽东的延安讲话,周恩来的关怀,海南岛的访贫问苦,部队军营的体验生活,一下子把人带入了那个“政治挂帅” 的时代。大厅内的观众渐渐多了起来,似乎大多是文革的同龄人。
大幕尚未拉开,场内气氛已经沸腾。赵汝蘅团长(琼花的前扮演者)登台致词,回顾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和演出过程,“老一代革命家的关怀,” “延安精神的鼓舞,” “深入生活,” “向工农兵学习” ,诸如此类的话语,与观众们热烈会意的掌声和欢呼恍惚间如同回到了文革期间的童年时代。随后,芭蕾舞团当年的主要人物在热烈掌声中鱼贯入场,在前面一排就座。大幕拉开,白淑湘扮演的琼花被吊在屋梁上,六十余岁的老人仍然可以脚尖贮立,稳然不动,立即赢得一片掌声。演出中,每一个主要角色都由历年来的著名演员轮番扮演出场,激起了一声声的惊叹,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搅动了记忆深潭的静水。我身后的一对朋友如数家珍般地预报着下一个动作或情节,穿插着对旧日经历的回忆,“哦,以前薛箐华跳的可高了” ,“嘿,王国华这麽胖了,跳不动了。”剧终时演员们逐一被掌声和欢呼声簇拥上台,白淑湘,薛箐华,冯英,王国华,王才军。。。一片片掌声把剧场推上了高潮。
三个多小时在热烈中悄然逝去,正如过去的二十余年的岁月一般。这个晚上,我看到了北京的一个角落,它的氛围,它的话语体系,它的观众和参与者与文革期间是那么相似,那么理直气壮,那么令人怀念。场内的许多观众和我一样,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欣赏表演,而是为了寻找过去,寻找已经久违了的那种感觉。。。
时间可以洗去丑恶,掩埋痛苦,只留下那份纯真、那份热情让人回忆咀嚼,这是一件不幸的还是值得庆幸的事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出剧场时,背后传来了这样的评论:“我可不能让孩子来看这场戏。这里面充满了仇恨和暴力,小孩子看不懂,可能会误导。” 不过,场外交易的冷静计算与场内的热烈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在那精美的节目单上 “向1964年《红色娘子军》公演以来,曾经在剧中扮演过琼花和洪常青的历代演员致敬!” 的名单中,刘庆棠的名字醒目地列在“洪常青” 扮演者的首位。这些细节仿佛在悄悄地添上一个脚注:历史进步了,时代不同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在北京一直有一种“怀旧” 情绪,总想把尽二十年来留下的记忆的空白填补起来,把以前的生活接续下来。一首歌,一句俏皮话都是启动回忆大门的钥匙。一天无意间在《北京晚报》的小角落里发现了一则广告,曰中国芭蕾舞团不日重演《红色娘子军》,尤其令人注目的是这次上演中安排历届琼花、洪常青的名角共同登场。那熟悉的名字:白淑湘、薛箐华。。。勾引起童年观看红色娘子军电影的记忆。拾起电话拨通了广告上的号码,只有票价280元以上的座位了。狠狠心,订了一张380元的票,五月二十八日晚,天桥剧场。约定在开演前一小时在剧院门口取票,留下手机号码,以便联系。
这是第一次电话预订票,有点忐忑不安。早早来到了剧院门口,径直来到售票口。一问我的预订票才知道那位与我电话联系的不是剧院售票处人员,“大概是哪一个赞助单位吧,” 售票处小姐告之。
等待的时间里不时地有闲人走上来询问,是否有多余的票?回答没有,下一个问题是,要不要票。奇怪,他们明明是票贩子,为什么还要收购票呢?揣摩一番的猜测是或以“收购” 打掩护,或与售票处勾结,低价收购票后平价退回剧场,赚取差价。在售票处门口一票贩向我兜售一张面值480元的票,11排21号,只索取350元。我动心了,已经应承了他人购票,感到失言的羞愧。“嗨,这年头,愿买愿卖,谁也不欠谁,” 那人督促道。一咬牙,数出三百元买了这张票。
接到票后,慌慌地赶紧离开售票处,仿佛刚刚偷了东西怕被人捉拿,生怕碰到那位如约送票的女士,因失言而无地自容。连手机都关了,以免接到对方电话无言以对。
离开乱哄哄的“自由市场” ,走进天桥剧场顿感气氛不同。大厅里摆立着宣传栏,旧日的海报、照片和新闻剪报,诉说着红色娘子军舞剧创作的过程:毛泽东的延安讲话,周恩来的关怀,海南岛的访贫问苦,部队军营的体验生活,一下子把人带入了那个“政治挂帅” 的时代。大厅内的观众渐渐多了起来,似乎大多是文革的同龄人。
大幕尚未拉开,场内气氛已经沸腾。赵汝蘅团长(琼花的前扮演者)登台致词,回顾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和演出过程,“老一代革命家的关怀,” “延安精神的鼓舞,” “深入生活,” “向工农兵学习” ,诸如此类的话语,与观众们热烈会意的掌声和欢呼恍惚间如同回到了文革期间的童年时代。随后,芭蕾舞团当年的主要人物在热烈掌声中鱼贯入场,在前面一排就座。大幕拉开,白淑湘扮演的琼花被吊在屋梁上,六十余岁的老人仍然可以脚尖贮立,稳然不动,立即赢得一片掌声。演出中,每一个主要角色都由历年来的著名演员轮番扮演出场,激起了一声声的惊叹,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搅动了记忆深潭的静水。我身后的一对朋友如数家珍般地预报着下一个动作或情节,穿插着对旧日经历的回忆,“哦,以前薛箐华跳的可高了” ,“嘿,王国华这麽胖了,跳不动了。”剧终时演员们逐一被掌声和欢呼声簇拥上台,白淑湘,薛箐华,冯英,王国华,王才军。。。一片片掌声把剧场推上了高潮。
三个多小时在热烈中悄然逝去,正如过去的二十余年的岁月一般。这个晚上,我看到了北京的一个角落,它的氛围,它的话语体系,它的观众和参与者与文革期间是那么相似,那么理直气壮,那么令人怀念。场内的许多观众和我一样,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欣赏表演,而是为了寻找过去,寻找已经久违了的那种感觉。。。
时间可以洗去丑恶,掩埋痛苦,只留下那份纯真、那份热情让人回忆咀嚼,这是一件不幸的还是值得庆幸的事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出剧场时,背后传来了这样的评论:“我可不能让孩子来看这场戏。这里面充满了仇恨和暴力,小孩子看不懂,可能会误导。” 不过,场外交易的冷静计算与场内的热烈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在那精美的节目单上 “向1964年《红色娘子军》公演以来,曾经在剧中扮演过琼花和洪常青的历代演员致敬!” 的名单中,刘庆棠的名字醒目地列在“洪常青” 扮演者的首位。这些细节仿佛在悄悄地添上一个脚注:历史进步了,时代不同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