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听台湾本土音乐,最早是上世纪的70年代,那时还是个孩童,两岸虽仍在对峙,但大陆在电台的对台节目中,还是能听到一点台湾音乐的。依稀记得播得最多的是《思想起》、《雨夜花》、《望春风》等这几首,觉得其中最好听的是《望春风》。
当时貌似也只是播器乐曲,而没有歌,直到开放后听到了歌曲,才知道原来是首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谣情歌,也理解了当初为何只播曲子,因为歌词那么的乡野直白,在当年的政治环境气氛中若被学唱开来显然不合时宜。即使在老蒋的戒严时期,《望春风》、《雨夜花》等不少民谣在台湾也被列为禁歌。或许正因如此,大陆偏要播放,所以俺们才有得听吧。其实,原歌词与后来传唱的有稍许不同,但大意没变(新改编的除外):
《望春风》(李临秋作词,邓雨贤作曲)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遇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
想欲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想欲郎君做尪婿,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待看覓,
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風騙毋知。
此曲的原唱者纯纯(本名刘清香,30年代台湾歌星)、初版唱片见下图:
原唱音频链接:
听过多种不同版本,虽各有千秋,但个人觉比较好听的还是台湾本土歌星凤飞飞唱的版本。她去世后,有人专门制作了一个悼念视频常挂网上,简直就成了《望春风》的绝唱:
视频链接:https://youtu.be/m5kbn_PBYpo
此歌另一位巨星邓丽君也唱过,但感觉节奏稍快,似乎少了点啥,还是觉得凤飞飞的风格更具淳朴的乡土气息。视频里,当她唱到“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这一段时,笑靥含羞,烟视媚行,有一种自然流露的少女情怀从画面溢出......
《望春风》曾在台湾评选最具本土代表性的歌曲中屡次夺冠,成为岛歌代表作中的No.1,若有台湾出来的人说不会唱,估计要被鄙视的。歌的词曲作者都是台湾音乐大名鼎鼎的老前辈,创作的当年都很年轻。谱曲邓雨贤27岁,《雨夜花》也是他作的,都创作于1933年。但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望春风》被强行改编为日本军歌“大地在召唤”(即“大地は招く”,参见链接:https://youtu.be/YWNW-97DzR4),使他遭受了精神打击,未及抗战结束,在内心的痛苦压抑及病患中年仅38岁就离世了。所留下的大量创作歌曲里,也有大陆熟悉的《姑娘十八一朵花》。
词作者李临秋当年更年轻,才24岁。据其回忆,歌词创作灵感來自在淡水河畔邂逅的少女:在那迎面吹拂的清丽和风里,在夕阳辉映的观音山倒影中,在河边丽人的散步倩影间,感受着少女情窦初开时,那种既腼腆又期待的细腻情怀和微妙心境。不过,也有人考据是源于一首台湾原住民的番歌《崩山八社情歌》,约300年前,由清代文官黃叔璥记录后流传了下来:
夜间闻歌声,我独卧心纳闷。
又听鸟声鸣,想是旧人来访。
走起来去看,却是风吹竹声响!
总是怀人心切,故尔。
如今,在其故居(台北市大同区西宁北路86巷4号)还存有歌词手稿,去台湾的游人有机会不妨一探。
《望春风》在后来传唱/翻唱/改编的版本中,大陆有童丽的版本:
音频链接:
《望春风》(陶喆改詞)
谁说女人心难猜,欠个人来爱。
花开当折直须摘,青春最可爱。
自己买花自己戴,爱恨多自在。
只为人生不重来,何不放开怀?
这个国语版本词已全改,但似乎与原歌名不太搭。“望春风”语意双关,与原词是绝配,这词一改,简直是颠覆了原意,不再是“望春风”而是“我就是春风!”原词矜持含蓄:意愛在心弹琵琶;新词风情万种:爱恨自在放开怀!歌的曲调旋律听起来已没了台湾的乡土味,新添了柔媚风格,用气声加上颤音,以慢速的低吟浅唱,将原版的爽直变成了缠绵,如温存的窃窃私语,又宛若从酒吧里飘出的风月之曲,带着几分迷离醉意,拙朴的乡音就这么演绎成了“靡靡之音”,呵呵......这样的改编,喜欢与痛恨的人都有,而童丽的声线及其擅长演绎的就是这种风格。她的曲子俺在帖子“闲侃中西月乐”(#13236543@0)里有提过,那首《春江花月夜》也有这种味道,貌似古筝伴奏是她这种风格的标配。
在遇上童丽版本之前,曾惊喜地发觉还有出自台湾另一种风格的版本,那就是张杏月的现场演唱版,她是音乐科班出身的台湾歌手,用美声来演绎的《望春风》给人带来了另一番美感,这是她在新加坡演唱会的现场录音所制作的大碟:
张杏月《望春风》音频链接:
此版本据说是香港HUGO(雨果)唱片公司易老板亲自操刀制作的,现场配器十分到位,张杏月也发挥得很好,用洋气的美声将原版的乡土味提升到了新的境界,韵味十足,余音袅袅,效果不同凡响。顺便提一下,如果大陆的音乐听众对张杏月不太熟悉,那从她另一张碟里的一首歌就可知其唱功的实力了,就是这首《怀念曲》:
视频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n_FaGNEu98
《怀念曲》(黄永熙作曲,毛羽作词)
把印着泪痕的笺,交给那旅行的水。
何时流到你屋边,让它弹动你心弦。
我曾问南归的燕,可带来你的消息?
它为我命运呜咽,希望似梦心无依。
《怀念曲》是一首很有来头的老歌珍品,创作于1943年抗日的战乱时期,与《望春风》差不多同属于一个历史时期。大陆很多流行音乐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或许不太了解,但对科班声乐圈是比较熟悉也算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作品。歌词虽表达的是国难之下个人情感的无尽愁绪,内涵却有一种隽永的诗意。歌曲旋律起承转合,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弦歌古韵,又有西方的歌剧洋味,吟唱起来直抒心曲,如诵如诉。歌者若无一定的功底,估计不容易唱出那种味道来。第一次听张杏月唱时,那声音似有一种穿越感把人诱去了远方,半天没回过神来,难怪她唱的《望春风》那么与众不同。
过去听《望春风》改编的传统器乐曲,虽然贴近原味,但听多了也确实感觉老土,后来听到其它器乐版后就有了更多选择。其中俺比较喜欢听的是萨克斯版,在原味的基调上,有了悠扬的韵味。有时开车在野外途中,尤其是春夏花季,行车于绿色的大地上,在林丛花海间穿行时,播放下面这首萨克斯版的《望春风》,在乐声里极目张望,不但体感到了,也仿佛真的望见了习习春风.....
《望春风》(萨克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