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身边人,身边景 -- 行走多伦多(四)

身边人,身边景 -- 行走多伦多(四) - 美篇 (meipian.cn)

一路走来,经过了小希腊,小葡萄牙,小意大利,小印度。。。没有想到多伦多市中心还有一处 - 小挪威。

但小挪威并不是一个社区。

1940年春天,挪威被纳粹德国占领,挪威王室不得不流亡英国,但挪威人依然在王室的指挥下对德军进行顽强抵抗。最初流亡政府准备把挪威空军的训练基地设在欧洲,但法国的失陷让他们不得不把训练基地转向加拿大。

 

1940年9月加拿大政府把多伦多飞行俱乐部转交给了挪威人,而俱乐部所在地就成了挪威空军在海外的第一个训练基地。

在这个训练营训练的飞行员共有2000多名,他们此后成了挪威空军的中坚力量。学员们把多伦多湖滨的这块地方,亲切地称为“小挪威”。

60多年过去了,四周盖起了大片公寓。

但为了永久纪念这个在国家独立和自由的奋斗中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场所,多伦多市政府依然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保留下了这么一块地方。

1976年挪威政府从本土专程运来了一块重达3000磅的石块,安置在训练营旧址。

半个多世纪过去,这儿早已时过境迁,但昔日训练营的旗杆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小挪威的空地上。

虽然远隔万里,但挪威人一直没有忘记加拿大人在那个艰难岁月的出手相助。

1987年11月20日挪威国王亲临此处,参加小挪威公园的开放仪式。

离开小挪威不远,是多伦多的小爱尔兰社区。

我没有想到,在繁华的市中心,还有一处农场 - RiverdaleFarm。

这个农场所在地有一个非常土的名字 - 椰菜镇(Cabbagetown)。椰菜,又称卷心菜。

1847年爱尔兰发生了千年一遇的大饥荒。当地人的主食马铃薯感染了病菌而歉收,为了摆脱饥荒,先后有一百多万的爱尔兰人背井离乡,跑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兴国家。

当时抵达多伦多的爱尔兰人有二千人左右,他们亲自动手,建造了成片的维多利亚式样的砖房。这些经历过历史上著名大饥荒的穷移民,家家户户在前院翻土堆畦,种起了椰菜,于是他们聚集的那一片地区,就有了一个名字--椰菜镇。

二战以后,因为椰菜镇地点优越,大量中产阶级迁居于此,那些昔日带有英伦风情的维多利亚小楼和庭院,也在他们的精心维护下保留了下来。

因为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的原因,在北美大地上,我们不时会看到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但如椰菜镇这样密集,却是绝无仅有的。

一百多年来,小小的椰菜镇走出过多位加拿大名人:

 

1927年世界拳击锦标赛冠军Frenchy;

加拿大首位华裔总督伍冰枝;

流行天后艾薇儿;

98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Arthur Schawlow博士;

多伦多交响乐团首席作曲Kunitz;

好莱坞百老汇巨星Walter Huston。。。

走在浓郁蔽日的小镇街道上,仿佛时光倒转一百年。

这些老宅屋檐窗台门栏的建筑细节,那么精致,就是有些斑驳也掩饰不了古典的美。

每一扇紧闭的大门后面都有只属于那栋房子,那个家庭的历史和故事,或平静如水,或激荡起伏,只是外人无从知道。

喜欢这里游离尘世的超脱氛围,有的是田园的宁静,庭院的色彩,黑白时代的悠然,却没有不远处市中心的压抑,浑浊,嘈杂。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好羡慕这位老者,作为椰菜镇的居民,身居闹市,却时时能够感受那一份宁静。

小镇东部的The Necropolis,是多伦多最古老的墓园,也曾是多伦多最大的墓地。

Necropolis源自希腊语,是“死亡之城”的意思。公墓建于1850年,这儿埋葬了多伦多许多著名人物。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翻过小山,走过一座座墓碑,我仿佛在翻阅多伦多几百年的历史。

很多同胞对于墓地都很避讳,但我却喜欢漫步其间,倾听古人离魂在微风中的呢喃,阳光下,没有恐惧,只有对生命更透彻的理解。,

这是前新民主党领袖,Jack Layton林顿的墓地。惟妙惟肖的青铜胸像,是他的遗孀,心灵伴侣邹至蕙亲手塑造。红砂石上镌刻着林顿的名言:Let us be loving,hopeful and optimistic. And we will change the world。这算是故去多年的和蔼可亲的林顿先生,给依然在疫情中煎熬着的我们留下的最好激励吧。

The Necropolis是多伦多最古老的墓园,而多伦多最大的墓园却是Mount Pleasant Cemetery,这座墓园有一个很吉祥的中文名字--快活山。

 

走进这座墓园,就好像走进了一座露天雕塑展览馆。

三毛说,她最喜欢去墓地读书,因为这儿安静。

是的,墓地不仅适合读书,也适合遐想。

大概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吧,中国人多半比较忌讳死亡,对于墓地也很避讳。出国前,在我印象里,墓地总是比较阴森,恐怖,时不时地有鬼的出没的地方。

但出国以后,我发觉欧美的墓地多半风景优美,宁静祥和。

无论是初春还是深秋,这儿都会看到悠闲散步的人们。

怕死,大约是存在于人类基因里面,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这种恐惧,来源于对未知的,彻底不确定的某种难以把握,因为自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曾经从死后的世界归来过,对于我们来说,死,代表着空,就好像从高空坠下,却抓不到任何东西,脚下是深不见底。。

西方人相对我们,面对死亡,要相对坦然得多,不知道这是不是宗教信仰的作用。

对于他们来说,墓地不只是埋葬尸骨的地方,这儿更是家族凝聚,追思过往的殿堂。

快活山墓园安葬着许多多伦多名人。这座石墓里安息的是多伦多的著名商人 James Fluke.

前Toronto Maple Leafs老板Steve Atanas Stavro的墓。

这是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企业家和慈善家Sir William James Gage的墓地,他曾经捐了一块土地给Bramton市政府,今天那儿已经成为以他命名的公园 Gage Park。

墓园里最豪华,最宏伟的无过于昔日商业巨子,曾经的Eaton购物中心的拥有者Eaton家族的墓地。

加,中两国,相隔万里,但两国的联系却很紧密。把两国联系起来,靠的是两位名人。

 

第一位名人是葬于中国的加拿大人,著名的白求恩大夫 -- “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却死在了中国山西。几乎每一个来加拿大的中国人都会去他的出生地 -Gravenhurst小镇以示敬意。

风景如画的GravenHurst.

第二位名人是葬于加拿大的中国人,他青年时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党元老之一,中年后一度位居中共最高领导层,随后又投奔中国国民党,1949年以后移居香港,晚年终老于多伦多,他的名字叫张国焘。

 

来加拿大以后,我一直想寻找他的墓地,但网上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就葬在快活山,但去过的人多无功而返。后来有人说,他的墓地其实在隶属于快活山墓园的另一块墓地Pine Hills Cemetery。

 

深秋时节,一个枫叶遍地的日子,我们前去寻访曾经的张主席。

和快活山主墓园相比,这儿安葬的华裔居多。

很多家族墓地已经历经数代之久。

这个墓园很大,虽然从网上查到的信息,我大致知道张国焘墓地的位置,但在那个区逡巡很久,却一无所获。

当我们几乎准备放弃的时候,经过路边的这块石碑,我无意间绕到它的背面。

这就是张国焘和夫人杨子烈的合葬之处。我这才知道为何这么多同胞前赴后继,寻找他的墓地,但大多数人最后都失望而归的原因。

 

我没有想到,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张国焘,死后的墓碑是却是背朝大路,区居一隅;我更没有想到,他和夫人的墓碑是一碑二主,他们和另一对夫妻(George & Everest)合用一块墓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那对夫妻姓Black(黑色),张氏夫妻背对Black,是为了表示他们曾经的辉煌早已黯淡?还是为了表示告别今生,同时也告别了那段黑色的历史?

简朴的墓碑下,放着一只空的红星二锅头酒瓶,看来已经有人先我们而来了。

我在想,人固有一死,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断气那一刻的生物性死亡;第二次是举行葬礼后的社会性死亡;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自己的人也已经死去,从此,再无一人知道,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上如张主席,白大夫被写入历史的毕竟少数,一座永久的墓地的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延迟一个人第三次死亡的来临。

2020年我们本来准备去以色列旅行的,看一看耶稣诞生之地,看看圣墓,看看哭墙。。。,可惜因为疫情无法成行。但我没有想到,在多伦多,也有一座犹太人的哭墙。

和其它民族相比,定居加拿大的犹太人并不算多,总数大约不到40万,但其中的一半多定居在多伦多。

而犹太人哭墙,就设立在在多伦多犹太人聚居区的一个公园 Earl Park里。

 

哭墙的正式名称是犹太人大屠杀纪念地(The Canadian Society for Yad Vashem (CSYV) Holocaust Memorial Site)。

 

Yad Vashem来自于圣经:“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纪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

1953年,以色列国会立法成立了名为Yad Vashem的机构,以致力于纪念纳粹统治下600万大屠杀牺牲者,以及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救援受害犹太人的英雄。其宗旨就是,为了永久的和平,永远不要忘记(Never Forget)。

 

2001年11月,加拿大Yad Vashem协会主导的大屠杀纪念墙在公园落成。

纪念广场中心树立着一根青铜柱,上半部是熊熊火焰,下半部是不屈的灵魂。

广场四周竖立着八块黑色的大理石石墙,上面镌刻着死于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的旅居加拿大犹太人的亲属的名字。

犹太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他们特意在广场上留出一面石墙,记录下曾经在大屠杀期间帮助过他们的国家,在这儿我看到了中国,还有加拿大。

据统计,二战期间一共有超过500万的犹太人惨遭屠杀,70多年过去了,但人们依然忘不了那场悲剧。

 

新冠疫情发生了一年多,目前远远还没有终止的迹象,但全世界死于这场疫情的人数也已经突破200万了。后世会怎么纪念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浩劫呢。

回想过去,我们似乎都一直在"准备生活",总是在为将来的"生活"“打基础”,到了老年,又要为下一代的生活忙碌,我们似乎永远在为将来而计划准备着,在这种繁忙的奔波中,我们漫不经心地将生命的鳞片逐一剥落,丢弃,直到最后,将生命本身·也彻底地失落。

疫情,让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按键被暂停了一年多,也给了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我们眼前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也是我们离死亡最远的一天,好好珍惜现在,才能不负今生。。。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游山玩水 / 身边人,身边景 -- 行走多伦多(四) +15

    身边人,身边景 -- 行走多伦多(四) - 美篇 (meipian.cn)

    一路走来,经过了小希腊,小葡萄牙,小意大利,小印度。。。没有想到多伦多市中心还有一处 - 小挪威。

    但小挪威并不是一个社区。

    1940年春天,挪威被纳粹德国占领,挪威王室不得不流亡英国,但挪威人依然在王室的指挥下对德军进行顽强抵抗。最初流亡政府准备把挪威空军的训练基地设在欧洲,但法国的失陷让他们不得不把训练基地转向加拿大。

     

    1940年9月加拿大政府把多伦多飞行俱乐部转交给了挪威人,而俱乐部所在地就成了挪威空军在海外的第一个训练基地。

    在这个训练营训练的飞行员共有2000多名,他们此后成了挪威空军的中坚力量。学员们把多伦多湖滨的这块地方,亲切地称为“小挪威”。

    60多年过去了,四周盖起了大片公寓。

    但为了永久纪念这个在国家独立和自由的奋斗中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场所,多伦多市政府依然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保留下了这么一块地方。

    1976年挪威政府从本土专程运来了一块重达3000磅的石块,安置在训练营旧址。

    半个多世纪过去,这儿早已时过境迁,但昔日训练营的旗杆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小挪威的空地上。

    虽然远隔万里,但挪威人一直没有忘记加拿大人在那个艰难岁月的出手相助。

    1987年11月20日挪威国王亲临此处,参加小挪威公园的开放仪式。

    离开小挪威不远,是多伦多的小爱尔兰社区。

    我没有想到,在繁华的市中心,还有一处农场 - RiverdaleFarm。

    这个农场所在地有一个非常土的名字 - 椰菜镇(Cabbagetown)。椰菜,又称卷心菜。

    1847年爱尔兰发生了千年一遇的大饥荒。当地人的主食马铃薯感染了病菌而歉收,为了摆脱饥荒,先后有一百多万的爱尔兰人背井离乡,跑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兴国家。

    当时抵达多伦多的爱尔兰人有二千人左右,他们亲自动手,建造了成片的维多利亚式样的砖房。这些经历过历史上著名大饥荒的穷移民,家家户户在前院翻土堆畦,种起了椰菜,于是他们聚集的那一片地区,就有了一个名字--椰菜镇。

    二战以后,因为椰菜镇地点优越,大量中产阶级迁居于此,那些昔日带有英伦风情的维多利亚小楼和庭院,也在他们的精心维护下保留了下来。

    因为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的原因,在北美大地上,我们不时会看到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但如椰菜镇这样密集,却是绝无仅有的。

    一百多年来,小小的椰菜镇走出过多位加拿大名人:

     

    1927年世界拳击锦标赛冠军Frenchy;

    加拿大首位华裔总督伍冰枝;

    流行天后艾薇儿;

    981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Arthur Schawlow博士;

    多伦多交响乐团首席作曲Kunitz;

    好莱坞百老汇巨星Walter Huston。。。

    走在浓郁蔽日的小镇街道上,仿佛时光倒转一百年。

    这些老宅屋檐窗台门栏的建筑细节,那么精致,就是有些斑驳也掩饰不了古典的美。

    每一扇紧闭的大门后面都有只属于那栋房子,那个家庭的历史和故事,或平静如水,或激荡起伏,只是外人无从知道。

    喜欢这里游离尘世的超脱氛围,有的是田园的宁静,庭院的色彩,黑白时代的悠然,却没有不远处市中心的压抑,浑浊,嘈杂。

    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好羡慕这位老者,作为椰菜镇的居民,身居闹市,却时时能够感受那一份宁静。

    小镇东部的The Necropolis,是多伦多最古老的墓园,也曾是多伦多最大的墓地。

    Necropolis源自希腊语,是“死亡之城”的意思。公墓建于1850年,这儿埋葬了多伦多许多著名人物。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翻过小山,走过一座座墓碑,我仿佛在翻阅多伦多几百年的历史。

    很多同胞对于墓地都很避讳,但我却喜欢漫步其间,倾听古人离魂在微风中的呢喃,阳光下,没有恐惧,只有对生命更透彻的理解。,

    这是前新民主党领袖,Jack Layton林顿的墓地。惟妙惟肖的青铜胸像,是他的遗孀,心灵伴侣邹至蕙亲手塑造。红砂石上镌刻着林顿的名言:Let us be loving,hopeful and optimistic. And we will change the world。这算是故去多年的和蔼可亲的林顿先生,给依然在疫情中煎熬着的我们留下的最好激励吧。

    The Necropolis是多伦多最古老的墓园,而多伦多最大的墓园却是Mount Pleasant Cemetery,这座墓园有一个很吉祥的中文名字--快活山。

     

    走进这座墓园,就好像走进了一座露天雕塑展览馆。

    三毛说,她最喜欢去墓地读书,因为这儿安静。

    是的,墓地不仅适合读书,也适合遐想。

    大概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吧,中国人多半比较忌讳死亡,对于墓地也很避讳。出国前,在我印象里,墓地总是比较阴森,恐怖,时不时地有鬼的出没的地方。

    但出国以后,我发觉欧美的墓地多半风景优美,宁静祥和。

    无论是初春还是深秋,这儿都会看到悠闲散步的人们。

    怕死,大约是存在于人类基因里面,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这种恐惧,来源于对未知的,彻底不确定的某种难以把握,因为自古至今没有一个人曾经从死后的世界归来过,对于我们来说,死,代表着空,就好像从高空坠下,却抓不到任何东西,脚下是深不见底。。

    西方人相对我们,面对死亡,要相对坦然得多,不知道这是不是宗教信仰的作用。

    对于他们来说,墓地不只是埋葬尸骨的地方,这儿更是家族凝聚,追思过往的殿堂。

    快活山墓园安葬着许多多伦多名人。这座石墓里安息的是多伦多的著名商人 James Fluke.

    前Toronto Maple Leafs老板Steve Atanas Stavro的墓。

    这是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企业家和慈善家Sir William James Gage的墓地,他曾经捐了一块土地给Bramton市政府,今天那儿已经成为以他命名的公园 Gage Park。

    墓园里最豪华,最宏伟的无过于昔日商业巨子,曾经的Eaton购物中心的拥有者Eaton家族的墓地。

    加,中两国,相隔万里,但两国的联系却很紧密。把两国联系起来,靠的是两位名人。

     

    第一位名人是葬于中国的加拿大人,著名的白求恩大夫 -- “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却死在了中国山西。几乎每一个来加拿大的中国人都会去他的出生地 -Gravenhurst小镇以示敬意。

    风景如画的GravenHurst.

    第二位名人是葬于加拿大的中国人,他青年时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党元老之一,中年后一度位居中共最高领导层,随后又投奔中国国民党,1949年以后移居香港,晚年终老于多伦多,他的名字叫张国焘。

     

    来加拿大以后,我一直想寻找他的墓地,但网上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就葬在快活山,但去过的人多无功而返。后来有人说,他的墓地其实在隶属于快活山墓园的另一块墓地Pine Hills Cemetery。

     

    深秋时节,一个枫叶遍地的日子,我们前去寻访曾经的张主席。

    和快活山主墓园相比,这儿安葬的华裔居多。

    很多家族墓地已经历经数代之久。

    这个墓园很大,虽然从网上查到的信息,我大致知道张国焘墓地的位置,但在那个区逡巡很久,却一无所获。

    当我们几乎准备放弃的时候,经过路边的这块石碑,我无意间绕到它的背面。

    这就是张国焘和夫人杨子烈的合葬之处。我这才知道为何这么多同胞前赴后继,寻找他的墓地,但大多数人最后都失望而归的原因。

     

    我没有想到,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张国焘,死后的墓碑是却是背朝大路,区居一隅;我更没有想到,他和夫人的墓碑是一碑二主,他们和另一对夫妻(George & Everest)合用一块墓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那对夫妻姓Black(黑色),张氏夫妻背对Black,是为了表示他们曾经的辉煌早已黯淡?还是为了表示告别今生,同时也告别了那段黑色的历史?

    简朴的墓碑下,放着一只空的红星二锅头酒瓶,看来已经有人先我们而来了。

    我在想,人固有一死,但其实每个人都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断气那一刻的生物性死亡;第二次是举行葬礼后的社会性死亡;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自己的人也已经死去,从此,再无一人知道,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上如张主席,白大夫被写入历史的毕竟少数,一座永久的墓地的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延迟一个人第三次死亡的来临。

    2020年我们本来准备去以色列旅行的,看一看耶稣诞生之地,看看圣墓,看看哭墙。。。,可惜因为疫情无法成行。但我没有想到,在多伦多,也有一座犹太人的哭墙。

    和其它民族相比,定居加拿大的犹太人并不算多,总数大约不到40万,但其中的一半多定居在多伦多。

    而犹太人哭墙,就设立在在多伦多犹太人聚居区的一个公园 Earl Park里。

     

    哭墙的正式名称是犹太人大屠杀纪念地(The Canadian Society for Yad Vashem (CSYV) Holocaust Memorial Site)。

     

    Yad Vashem来自于圣经:“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纪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

    1953年,以色列国会立法成立了名为Yad Vashem的机构,以致力于纪念纳粹统治下600万大屠杀牺牲者,以及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救援受害犹太人的英雄。其宗旨就是,为了永久的和平,永远不要忘记(Never Forget)。

     

    2001年11月,加拿大Yad Vashem协会主导的大屠杀纪念墙在公园落成。

    纪念广场中心树立着一根青铜柱,上半部是熊熊火焰,下半部是不屈的灵魂。

    广场四周竖立着八块黑色的大理石石墙,上面镌刻着死于二战期间犹太人大屠杀的旅居加拿大犹太人的亲属的名字。

    犹太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他们特意在广场上留出一面石墙,记录下曾经在大屠杀期间帮助过他们的国家,在这儿我看到了中国,还有加拿大。

    据统计,二战期间一共有超过500万的犹太人惨遭屠杀,70多年过去了,但人们依然忘不了那场悲剧。

     

    新冠疫情发生了一年多,目前远远还没有终止的迹象,但全世界死于这场疫情的人数也已经突破200万了。后世会怎么纪念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浩劫呢。

    回想过去,我们似乎都一直在"准备生活",总是在为将来的"生活"“打基础”,到了老年,又要为下一代的生活忙碌,我们似乎永远在为将来而计划准备着,在这种繁忙的奔波中,我们漫不经心地将生命的鳞片逐一剥落,丢弃,直到最后,将生命本身·也彻底地失落。

    疫情,让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按键被暂停了一年多,也给了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我们眼前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也是我们离死亡最远的一天,好好珍惜现在,才能不负今生。。。

    • 非常喜欢你的文章,让我对居住的地方有新的认识,谢谢你。 +2
    • 谢谢好文章 +1
      谢谢这么好的文章,疫情过后一定要去走走看看。的确,西方国家的墓园是非常安静的地方,找个天气好的晴天去:)
    • 信息量好丰富。谢谢楼主分享深度游
    • Very impressive. Nice to read. Appreciate!
    • 佩服楼主做这么详尽的研究,史料丰富,解说有趣,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城市了。 +1
      • 谢谢肯定
    • 谢谢好文🌹快活山里还有钢琴怪杰古尔德的墓。
    • 好文!👍
    • 受教。
    • 最后这段话最打动我心:我们眼前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也是我们离死亡最远的一天,好好珍惜现在,才能不负今生。。。谢谢分享。 +4
      • 谢谢。疫情后心态平和了很多, 看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也又有了新鲜感。
    • 好文章,信息量大,需要慢慢消化。。以后可以带娃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