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养成了习惯,回国之旅都要尽量抽空逛逛书店,即使不复当年的细淘豪买仍会去转转,就像与曾经熟悉的老友见个面打个招呼,也像现在的很多人天天都要去咖啡屋喝上两杯,否则就感觉缺了啥似的。书店在俺眼里,那是一间间散落于街边巷角的精神咖啡屋,每当走过路过,总有一缕飘香的记忆,诱人步入而沉醉其中。不过,随着数字媒体洪流的疯狂暴涨与大力冲刷,已经日渐式微......
在精神食粮严重短缺的年代,尤其在思想禁锢的寒冬里,书店就像雪原上烧着炉火的小木屋,给千千万万颗冷得哆嗦的心灵带来了暖意,为一盏盏小油灯燃亮了希望......越是短缺愈显珍贵,那时有书可读就意味着享受与快乐,甚至饥不择食地传阅凡能弄到的各种读物,从公开出版的到私人藏书(那可是真正的藏)、地下禁书甚至手抄本、断章片纸......而如今,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以前那种简单清纯的读书快感与激情貌似已不太常见。或许是俺孤陋寡闻,见识有限?感觉时下的年轻人只需有个手机在手,划一划点一下就搞掂一切,新的烦恼则由过去的短缺单调变成了过剩繁杂,甚至因此不得不耗费时间精力来选择或舍弃,更难得有充裕从容的时间来分析、思考、品味、遐想......过少固然贫乏,但如果判断力赶不上快速膨胀的信息量时,过多也未必是件好事甚至更糟,福兮祸兮?人们的困惑与价值判断,正被时代的快速变革推攘着跄踉前行......
回忆中看看街头书摊的老照片,再走进眼前人气日稀的书店,就是在见证一个盛衰的历史.....
想当初,亲身经历过一个新书店的开张之日,目睹爱书的人海挤破了大门玻璃后蜂拥而入。从混文凭到工作,读书、淘书、藏书......几多乐趣在岁月中流淌,所到之处,大城小镇的书店都窜过不少家。时间一长,除了新华书店、外文书店、古籍书店、音像书店等等这些大路官店之外,发现有些私营的特色小店或出版商的专卖店似乎更让俺另眼相看。于是,曾在北京流连于长安街上当时尚不起眼的“三味书屋”、北大旁边简陋民宅里的“万圣书园”、王府井的“三联书店”等等特色店......唉,兴之所至,与书相关的记忆实在太多,一言难尽,得赶紧打住。只是多年之后,不知从何时起,貌似人们对书香的崇拜与读书热忱,早已化作对商场开张、打折优惠的狂热,虽能理解却仍令人唏嘘不已.....
最近一次回国,曾走入一家开在街边的,另一家是嵌在商业大楼某个单元里的书店,架上群书阵列,琳琅满目,收银柜台都增设了饮料服务,还有温馨的沙发、书桌、茶几,但诺大的场地却几无人迹,正好可以闹中取静来消受一下。在店里缓缓移步,浏览书名,抽取翻阅,打量封面,速读几行半页,即使不买书也享受着淘书的愉悦。离开前随手取几本书摆拍封面,不能免俗的表示一下曾“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