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蓝风筝》
于平实处见惊雷。我觉得自己开始能看明白点这样的片子了。
melzhou已经有大好影评在前,偷懒转贴一下得了。
非完全电影笔记:鸦雀有声的蓝风筝
2002年08月23日10:27:05 网易报道 melzhou
一、
田壮壮那部《篮风筝》一开头就不吉,小主角铁头唱起乌鸦童谣,唱的虽是稚子之心舐犊情深,但电影中那一家子的命运并不清明。中国民间的乌鸦始终是不祥之物,虽然魏武帝曹操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佳句,可那是俊爽沉雄的帝王之气。日本神社亦有绕树的乌鹊,但据说是神鸦,可以带来吉祥。我不清楚《蓝风筝》的编导为甚么要选那阕乌鸦儿歌,但终究还是选对了。鸦雀有声,衬着电影的一片愁云惨雾,令我想到古时的词牌名“乌夜啼”,以至我隔了好几年再看,电影还未开始,竟亦随口哼得出那样的调调。
《蓝风筝》拍于1993年,因为违反规定私自参加国外影展,国内观众竟始终无福在电影院看到。我当初看它是在回归前的澳门,从影音店租来VHS录影带。本来整部戏的色调就晦暗沉郁,加之录影带效果差强人意,看完两小时的戏,更有长亭连短亭、何处是归程的莫可奈何。好像日暮途穷,暮鸦聒噪,真想长啸一声吐吐胸中闷气。我近来对胡兰成先生的回忆录《今生今世》相见恨晚,一读三叹惊为天人。胡先生做过汪精卫政府的高官。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他遂隐姓埋名浪迹民间,四九年后还在大陆呆了一段日子,最后才经香港偷渡去日本。胡先生的身世自然众说纷纭,然他的文字好生了得,亦真不枉张爱玲一番情意缱绻。他写自己解放初期回杭州,避居相好秀美的家。那是旧日的官宦人家,但彼时已租住在一个小院落里,秀美睡的一间,隔层板壁听得见邻家的人声,可比夜航船里的人声,人家已不在闾巷,而是要在洪水中漂失了。胡先生的话恰好应了《蓝风筝》这部电影,讲的正是洪水中漂失的一家人,只不过已没有世家门第市井小民的分别,大家小家都在时代的洪水中载浮载沉,亦没有诺亚方舟,亦没有汪洋中的一条船聊可栖身。
二、
《蓝风筝》里的时代纵跨十五年,始于一九五三,终于一九六八。开头是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大元帅逝世,铁头父母新婚燕尔;片尾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滔天洪水,铁头的走资派继父心脏病发,死于红卫兵的揪斗。那全是些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多事之秋,滔滔洪水似乎没有退却的一天。电影中有场戏以公私合营为背景,房东蓝太太为免遭街道干部叱为落后,不仅要将自己的小店交给政府,还得减租客的房租。我遂想起胡先生的书中亦有类似描写,他说那时如渔人撒网,一步一步收紧,发动乡下斗恶霸,城里逼公债。只见乡下人逃来城里,城里人逃往上海。还有一天在杭州,国军飞机从台湾飞来空袭,地面的高射炮还击,胡先生听到有小市民道:这打的都是公债,一炮一分公债。后来真成天罗地网无处可逃了,于是又有五七年的反右或曰阳谋。铁头父亲在图书馆工作,馆里开大会,非要凑够上级摊派的右派名额。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该划谁为右派之时,铁头父亲起身出去方便。岂料他一番痛快淋漓,回来就成了众望所归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需知这段黑色幽默并非编导杜撰,我就在某位老右派的回忆文章中读到过类似的荒诞故事。
天罗地网织成,遂是一片鸦雀无声。铁头的生父被发配到东北兴凯湖改造,在伐木时死于一根倒下的树木。铁头的第一个继父是生父的同事,反右时曾嫁祸于铁头的父亲,因为良知未泯,后来时常照顾铁头母子,但他亦因肝病死于一个除夕之夜。铁头的第二个继父是北京的高干,但铁头母亲是为了生计嫁人,与他谈不上有何感情。电影的铺展叙述就像我上面的句子,平白无趣得有些沉闷,就连铁头的旁白说到三个父亲之死,亦只有寥寥数语。但我反倒喜欢这种平实与哀而不怨,不像谢晋《牧马人》我于青春无悔的虚张声势,亦不似张艺谋《活着》呼天抢地的滥情,因为彼时洪水中漂失的人家太多了,要么见多不惊,像今天国内大城市人行天桥上没完没了的乞丐;要么大悲不恸,隐忍内敛,然又哀到极处,所以那种沉闷亦不同于某些先锋青年玩艺术的苍白,而是杨绛先生小说《洗澡》和韦君宜先生《思痛录》那样的透视。其实《蓝风筝》每一个有名有姓的角色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敷演开来,成为又一部悲情电影,譬如铁头的两个舅舅,譬如大舅那位因反革命罪入狱的文工团女友,还有那位房东蓝太太,我小时候的街坊四邻就不乏这类人。但好在那些故事没有居高临下,都是点到即止,一如当时的生活让人淡出鸟来麻木得没有了感觉,就像阿城说的久居沙漠而不知是沙漠呀。
三、
田壮壮的电影我其实看得不多,但个人以为《蓝风筝》还是胜过他同代人所拍且名气更大的《活着》与《霸王别姬》,不为别的,就为了它那份平实与无趣。铁头的高干继父死那年,我的年龄正好如市川崑的一部电影名字《我两岁》。虽然那个年纪还当不了田壮壮电影中的革命小将,但我还是记得祖母紧紧抱着我,在成都红卫兵的武斗枪炮声中逃奔;我亦记得小学生的自己呆头呆脑,拿起笔做刀枪书写批林批孔大字报;亦记得手擎一面小红旗,兴奋莫名高呼打倒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田壮壮的年纪应该与我相仿,他拍《蓝风筝》倒是一点都不隔膜,不需要做太多的历史考据。当然我看《蓝风筝》亦一点都不隔膜,因为我们都知道墙上该挂些甚么样的革命宣传画,知道那时的人们穿甚么款式和颜色的衣服,小孩子都玩甚么游戏唱甚么歌谣,家里的摆设要怎样布置,居委会是怎样开会学习中央文件的。就算生活如何粗陋枯瘦,毕竟亦是这样过来的。所以看《蓝风筝》,我可以像伍迪·艾伦的角色走进电影不问理由,其实亦毋须问,因为戏如人生,那些点到即止的故事只是海面的一角冰山,而我就是洪水中载沉载浮的一分子,我知道那座冰山的全貌有多么狰狞可怖。我要做的就是坐下来,静静的看,不用理会摄影机是怎样移动的,不想这个镜头代表甚么那个画面象征何物,看电影有时侯就这么简单。
《蓝风筝》的时代已去,但余威余悸尚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尤其令人担忧者,当为近些年来自觉或不自觉的集体失忆,亦就是俗话所说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竟连《活着》那类的电影亦很少看到了。我不相信那些血泪斑斑的历史真的毋须再提,就算中国电影向商业化市场化高歌猛进(当然亦没甚么不应该),然始终还是有用影像讲述历史真情的责任。这倒不是唱高调,因为我本非盲目乐观者,只是看着别人拍出《官方故事》(The Official Story)、《铁人》(The Iron Man)、《地下》(Underground)、《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九月的某四天》(Four Days In September)、《好男好女》和《悲情城市》之类的好片,甚至不惜花钱买别国的历史来拍所谓的巨片,我不能不有一丝担忧。《蓝风筝》的一班演员如吕丽萍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腕,他们的演技高低当然可以质疑,但他们恰好亦是洪水中沉浮过来的一分子,知道个中三昧。我倒不奢求他们演活民国世界甚至秦皇汉武时代的众生相,但要表现近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应该个个都是出神入化的好手。历史当然不能重复,可对历史的
记忆与思省却不怕重复,否则我们亦看不到《大街上的商店》、《再见,孩子们》、《最后一班地铁》甚至《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那样的电影了。我真怕有一天,今天的新新人类长大成人,再要他们来拍《蓝风筝》一类的电影,会不会就像我们看当代人拍的很多民国戏,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说:你拍的哪里是民国,倒是有点像共和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于平实处见惊雷。我觉得自己开始能看明白点这样的片子了。
melzhou已经有大好影评在前,偷懒转贴一下得了。
非完全电影笔记:鸦雀有声的蓝风筝
2002年08月23日10:27:05 网易报道 melzhou
一、
田壮壮那部《篮风筝》一开头就不吉,小主角铁头唱起乌鸦童谣,唱的虽是稚子之心舐犊情深,但电影中那一家子的命运并不清明。中国民间的乌鸦始终是不祥之物,虽然魏武帝曹操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佳句,可那是俊爽沉雄的帝王之气。日本神社亦有绕树的乌鹊,但据说是神鸦,可以带来吉祥。我不清楚《蓝风筝》的编导为甚么要选那阕乌鸦儿歌,但终究还是选对了。鸦雀有声,衬着电影的一片愁云惨雾,令我想到古时的词牌名“乌夜啼”,以至我隔了好几年再看,电影还未开始,竟亦随口哼得出那样的调调。
《蓝风筝》拍于1993年,因为违反规定私自参加国外影展,国内观众竟始终无福在电影院看到。我当初看它是在回归前的澳门,从影音店租来VHS录影带。本来整部戏的色调就晦暗沉郁,加之录影带效果差强人意,看完两小时的戏,更有长亭连短亭、何处是归程的莫可奈何。好像日暮途穷,暮鸦聒噪,真想长啸一声吐吐胸中闷气。我近来对胡兰成先生的回忆录《今生今世》相见恨晚,一读三叹惊为天人。胡先生做过汪精卫政府的高官。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他遂隐姓埋名浪迹民间,四九年后还在大陆呆了一段日子,最后才经香港偷渡去日本。胡先生的身世自然众说纷纭,然他的文字好生了得,亦真不枉张爱玲一番情意缱绻。他写自己解放初期回杭州,避居相好秀美的家。那是旧日的官宦人家,但彼时已租住在一个小院落里,秀美睡的一间,隔层板壁听得见邻家的人声,可比夜航船里的人声,人家已不在闾巷,而是要在洪水中漂失了。胡先生的话恰好应了《蓝风筝》这部电影,讲的正是洪水中漂失的一家人,只不过已没有世家门第市井小民的分别,大家小家都在时代的洪水中载浮载沉,亦没有诺亚方舟,亦没有汪洋中的一条船聊可栖身。
二、
《蓝风筝》里的时代纵跨十五年,始于一九五三,终于一九六八。开头是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大元帅逝世,铁头父母新婚燕尔;片尾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滔天洪水,铁头的走资派继父心脏病发,死于红卫兵的揪斗。那全是些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多事之秋,滔滔洪水似乎没有退却的一天。电影中有场戏以公私合营为背景,房东蓝太太为免遭街道干部叱为落后,不仅要将自己的小店交给政府,还得减租客的房租。我遂想起胡先生的书中亦有类似描写,他说那时如渔人撒网,一步一步收紧,发动乡下斗恶霸,城里逼公债。只见乡下人逃来城里,城里人逃往上海。还有一天在杭州,国军飞机从台湾飞来空袭,地面的高射炮还击,胡先生听到有小市民道:这打的都是公债,一炮一分公债。后来真成天罗地网无处可逃了,于是又有五七年的反右或曰阳谋。铁头父亲在图书馆工作,馆里开大会,非要凑够上级摊派的右派名额。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该划谁为右派之时,铁头父亲起身出去方便。岂料他一番痛快淋漓,回来就成了众望所归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需知这段黑色幽默并非编导杜撰,我就在某位老右派的回忆文章中读到过类似的荒诞故事。
天罗地网织成,遂是一片鸦雀无声。铁头的生父被发配到东北兴凯湖改造,在伐木时死于一根倒下的树木。铁头的第一个继父是生父的同事,反右时曾嫁祸于铁头的父亲,因为良知未泯,后来时常照顾铁头母子,但他亦因肝病死于一个除夕之夜。铁头的第二个继父是北京的高干,但铁头母亲是为了生计嫁人,与他谈不上有何感情。电影的铺展叙述就像我上面的句子,平白无趣得有些沉闷,就连铁头的旁白说到三个父亲之死,亦只有寥寥数语。但我反倒喜欢这种平实与哀而不怨,不像谢晋《牧马人》我于青春无悔的虚张声势,亦不似张艺谋《活着》呼天抢地的滥情,因为彼时洪水中漂失的人家太多了,要么见多不惊,像今天国内大城市人行天桥上没完没了的乞丐;要么大悲不恸,隐忍内敛,然又哀到极处,所以那种沉闷亦不同于某些先锋青年玩艺术的苍白,而是杨绛先生小说《洗澡》和韦君宜先生《思痛录》那样的透视。其实《蓝风筝》每一个有名有姓的角色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敷演开来,成为又一部悲情电影,譬如铁头的两个舅舅,譬如大舅那位因反革命罪入狱的文工团女友,还有那位房东蓝太太,我小时候的街坊四邻就不乏这类人。但好在那些故事没有居高临下,都是点到即止,一如当时的生活让人淡出鸟来麻木得没有了感觉,就像阿城说的久居沙漠而不知是沙漠呀。
三、
田壮壮的电影我其实看得不多,但个人以为《蓝风筝》还是胜过他同代人所拍且名气更大的《活着》与《霸王别姬》,不为别的,就为了它那份平实与无趣。铁头的高干继父死那年,我的年龄正好如市川崑的一部电影名字《我两岁》。虽然那个年纪还当不了田壮壮电影中的革命小将,但我还是记得祖母紧紧抱着我,在成都红卫兵的武斗枪炮声中逃奔;我亦记得小学生的自己呆头呆脑,拿起笔做刀枪书写批林批孔大字报;亦记得手擎一面小红旗,兴奋莫名高呼打倒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田壮壮的年纪应该与我相仿,他拍《蓝风筝》倒是一点都不隔膜,不需要做太多的历史考据。当然我看《蓝风筝》亦一点都不隔膜,因为我们都知道墙上该挂些甚么样的革命宣传画,知道那时的人们穿甚么款式和颜色的衣服,小孩子都玩甚么游戏唱甚么歌谣,家里的摆设要怎样布置,居委会是怎样开会学习中央文件的。就算生活如何粗陋枯瘦,毕竟亦是这样过来的。所以看《蓝风筝》,我可以像伍迪·艾伦的角色走进电影不问理由,其实亦毋须问,因为戏如人生,那些点到即止的故事只是海面的一角冰山,而我就是洪水中载沉载浮的一分子,我知道那座冰山的全貌有多么狰狞可怖。我要做的就是坐下来,静静的看,不用理会摄影机是怎样移动的,不想这个镜头代表甚么那个画面象征何物,看电影有时侯就这么简单。
《蓝风筝》的时代已去,但余威余悸尚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尤其令人担忧者,当为近些年来自觉或不自觉的集体失忆,亦就是俗话所说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竟连《活着》那类的电影亦很少看到了。我不相信那些血泪斑斑的历史真的毋须再提,就算中国电影向商业化市场化高歌猛进(当然亦没甚么不应该),然始终还是有用影像讲述历史真情的责任。这倒不是唱高调,因为我本非盲目乐观者,只是看着别人拍出《官方故事》(The Official Story)、《铁人》(The Iron Man)、《地下》(Underground)、《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九月的某四天》(Four Days In September)、《好男好女》和《悲情城市》之类的好片,甚至不惜花钱买别国的历史来拍所谓的巨片,我不能不有一丝担忧。《蓝风筝》的一班演员如吕丽萍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腕,他们的演技高低当然可以质疑,但他们恰好亦是洪水中沉浮过来的一分子,知道个中三昧。我倒不奢求他们演活民国世界甚至秦皇汉武时代的众生相,但要表现近几十年的风云变幻,应该个个都是出神入化的好手。历史当然不能重复,可对历史的
记忆与思省却不怕重复,否则我们亦看不到《大街上的商店》、《再见,孩子们》、《最后一班地铁》甚至《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那样的电影了。我真怕有一天,今天的新新人类长大成人,再要他们来拍《蓝风筝》一类的电影,会不会就像我们看当代人拍的很多民国戏,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说:你拍的哪里是民国,倒是有点像共和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