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迪亚达尔·苏莱普拉萨德·耐保尔(V.S.Naipaul)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国内读者对他可能不太熟悉,因为他的作品在国内介绍得不多(据笔者了解,只有上海译文社的《外国文艺》在80年代曾介绍过他的一组短篇,以及广州花城社出版过他的短篇集《米古埃尔街》)。不过在西方文坛,早在二十多年前,奈保尔就已声誉卓著,被前辈和同辈作家、评论家推崇为“当代最伟大的英语作家”,具有“卓越的才能”,是“唯一摆脱因袭和影
响的作家”。
奈保尔原籍印度,从种姓制度说,他是婆罗门。1932年奈保尔出生于特立尼达,父亲是一名新闻记者,他受教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女王学院,后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曾担任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编辑、《新政治家》杂志评论员。五十年代中期,奈保尔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57年发表处女作《神秘的按摩师》(其实他最初写的是短篇集《米古埃尔街》,可是没有发表,直到1959年才出版),此后每隔两年他都有新作问世,迄今已出版三十余部作品。
奈保尔的早期作品《神秘的按摩师》、《埃尔维拉的选举权》、《米古埃尔街》、《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都是以特立尼达为背景的。前三部描写了当地的社会风貌,笔触幽默,带有讽刺的喜剧色彩(获得了“可斯纪念奖金”和“毛姆奖”)。后一部叙述了印度移民比斯瓦斯先生的一生,这位主人公身上有作者父亲的影子。小说中,比斯瓦斯先生早年赴欧洲留学,回到特立尼达后,从事签约写作和为杂志写报道。后来他成了当地一经商大户的上门女婿,庸俗的生意经、大家族的精神压抑引起他的反感。于是他不断为挣脱“枷锁”而努力,其象征就是房子,他要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最后在去世前他终于得到了房子。尽管房子很破旧,可它意味着是主人公独立的安身之处,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移民精神上坚持独立的象征。以后奈保尔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丑们》(虚构小说,由失败的政治家、空想家拉尔夫·辛格自述而成);《在一个自由的国度》(获布克奖,是作者一次中东旅行的真实记录,由三个相关的故事组成,叙述的都是离开故国的人,一个印度仆人从孟买移居华盛顿,一个西印度群岛人到
了伦敦,而两个白人去了一个非洲国家,都处于民族性和个性的矛盾之中,文笔极为简练);《游击队员》(据特立尼达一件著名的谋杀案写成,讲一个黑势力头子强奸和杀害了一个认为帮助黑人是时髦的激进行为的愚蠢的英国姑娘);《河湾》(描写了新兴的非洲的恐怖);《黑暗的地区:印度经历》和《印度:受伤了的文明》(由六十年代去印度寻“根”的见闻提炼而成,提示了他那些疏远的亲戚所处的贫穷状态的种性制度);《伊娃?庇隆的归来》等等。
奈保尔虽于五十年代初就定居英国伦敦,但无论是他的“根”,还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都是现在被称作第三世界的国家。而且从六十年代起,他在世界各地漫游,足迹行至除美国、加拿大极少数发达国家外,其余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西印度群岛、拉丁美洲、印度和非洲等等。因此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这些地方,他的笔触也始终围绕着后殖民主义时代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和它们的移民带来的影响和创伤。在小说和游记中,他对移民那种固有的无家可归感:既想设法融入当地社会,又不想失去自己的“根”的困境作了深刻的揭示,耐人寻味。对发展中国家严酷的社会现状:精神和物质的贫乏进行了辛辣的批评。这些尖刻的批评使他受到了有些批评家的抨击,可奈保尔自我辩解说,他只是设法看清事实真相,并且如实地加以报道。应该说奈保尔的批评态度不可避免地有失偏颇,因为他对任何国家都缺乏感情,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他说过:“当我提到自己是个流放者或是流亡者的时候,我并不只是在运用譬喻。”这或许就是他用轻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上一切弊病的原因。
奈保尔常常被人将他同库拉德相比,因为他们都是离开故国的人,都定居在英国,而他们的作品又都以发展中国家为题材。开始他并不接受这个比较,后来,他承认在开始写“社会调查体裁”的小说时,才发现“在他前面处处有库拉德”。实际上他们两人只是在个人经历和作品的取材上有相似之处,两人的文风却完全不同。库拉德的作品大都弥漫着沉郁的气氛,而奈保尔的文笔却以嬉笑怒骂著称。他这种闪烁着讽刺光芒的出色文体在西方文坛上受到普遍的赞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响的作家”。
奈保尔原籍印度,从种姓制度说,他是婆罗门。1932年奈保尔出生于特立尼达,父亲是一名新闻记者,他受教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女王学院,后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他曾担任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编辑、《新政治家》杂志评论员。五十年代中期,奈保尔开始文学创作生涯,1957年发表处女作《神秘的按摩师》(其实他最初写的是短篇集《米古埃尔街》,可是没有发表,直到1959年才出版),此后每隔两年他都有新作问世,迄今已出版三十余部作品。
奈保尔的早期作品《神秘的按摩师》、《埃尔维拉的选举权》、《米古埃尔街》、《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都是以特立尼达为背景的。前三部描写了当地的社会风貌,笔触幽默,带有讽刺的喜剧色彩(获得了“可斯纪念奖金”和“毛姆奖”)。后一部叙述了印度移民比斯瓦斯先生的一生,这位主人公身上有作者父亲的影子。小说中,比斯瓦斯先生早年赴欧洲留学,回到特立尼达后,从事签约写作和为杂志写报道。后来他成了当地一经商大户的上门女婿,庸俗的生意经、大家族的精神压抑引起他的反感。于是他不断为挣脱“枷锁”而努力,其象征就是房子,他要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最后在去世前他终于得到了房子。尽管房子很破旧,可它意味着是主人公独立的安身之处,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移民精神上坚持独立的象征。以后奈保尔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丑们》(虚构小说,由失败的政治家、空想家拉尔夫·辛格自述而成);《在一个自由的国度》(获布克奖,是作者一次中东旅行的真实记录,由三个相关的故事组成,叙述的都是离开故国的人,一个印度仆人从孟买移居华盛顿,一个西印度群岛人到
了伦敦,而两个白人去了一个非洲国家,都处于民族性和个性的矛盾之中,文笔极为简练);《游击队员》(据特立尼达一件著名的谋杀案写成,讲一个黑势力头子强奸和杀害了一个认为帮助黑人是时髦的激进行为的愚蠢的英国姑娘);《河湾》(描写了新兴的非洲的恐怖);《黑暗的地区:印度经历》和《印度:受伤了的文明》(由六十年代去印度寻“根”的见闻提炼而成,提示了他那些疏远的亲戚所处的贫穷状态的种性制度);《伊娃?庇隆的归来》等等。
奈保尔虽于五十年代初就定居英国伦敦,但无论是他的“根”,还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都是现在被称作第三世界的国家。而且从六十年代起,他在世界各地漫游,足迹行至除美国、加拿大极少数发达国家外,其余都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西印度群岛、拉丁美洲、印度和非洲等等。因此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这些地方,他的笔触也始终围绕着后殖民主义时代给这些国家的社会和它们的移民带来的影响和创伤。在小说和游记中,他对移民那种固有的无家可归感:既想设法融入当地社会,又不想失去自己的“根”的困境作了深刻的揭示,耐人寻味。对发展中国家严酷的社会现状:精神和物质的贫乏进行了辛辣的批评。这些尖刻的批评使他受到了有些批评家的抨击,可奈保尔自我辩解说,他只是设法看清事实真相,并且如实地加以报道。应该说奈保尔的批评态度不可避免地有失偏颇,因为他对任何国家都缺乏感情,往往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他说过:“当我提到自己是个流放者或是流亡者的时候,我并不只是在运用譬喻。”这或许就是他用轻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上一切弊病的原因。
奈保尔常常被人将他同库拉德相比,因为他们都是离开故国的人,都定居在英国,而他们的作品又都以发展中国家为题材。开始他并不接受这个比较,后来,他承认在开始写“社会调查体裁”的小说时,才发现“在他前面处处有库拉德”。实际上他们两人只是在个人经历和作品的取材上有相似之处,两人的文风却完全不同。库拉德的作品大都弥漫着沉郁的气氛,而奈保尔的文笔却以嬉笑怒骂著称。他这种闪烁着讽刺光芒的出色文体在西方文坛上受到普遍的赞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