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曹长青:《钢琴家》是奥斯卡唯一亮点 (曹是个比美国极右派还右的华人记者,但是文笔不错,此篇值得一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曹长青:《钢琴家》是奥斯卡唯一亮点

  一双修长、优雅的艺术家的手,在键盘上潇洒地起伏、流动,肖邦那
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随著电波,穿过凝重的波兰上空,抚慰著那些被迫在
眉睫的战争而绷紧的心。纳粹德国的飞机、大炮声越来越近,艺术家的手
在倔强地飞舞著,音乐在试图压倒隆隆的炮火声……但它终於被一颗炸弹
淹没、窒息了。

  波兰导演罗曼 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y)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
粹血腥屠杀的序幕。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艺术家幸存经历的电影
《钢琴家》(The Pianist),风靡了欧洲,震憾了美国。它被法国、英国
电影协会都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并获坎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23日
又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
芝加哥论坛报》评价它是“一部史诗般的杰作!”《洛杉矶时报》赞誉说
,“《钢琴家》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钢琴家》并不是虚构作品,它是根据波兰钢琴家斯兹皮尔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纪实回忆录改编,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是个真实的故
事。

  斯兹皮尔曼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师,哥哥是喜欢文学的英语
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是波兰国家电台音乐部首席钢琴家,在战前的
华沙已相当有名气。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知识份子家庭。他们也像无数的
波兰人一样,不相信德国人会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国人绝不相
信有人会用民航飞机撞毁两座世贸大厦一样,人类的天真是永恒的。

  在德国军队已攻占了华沙之後,斯兹皮尔曼全家还在争论,到底把家
里那点现金藏到哪里,姐姐说应藏到花盆里,父亲要把钱塞进提琴盒,那
位酷爱文学、喜欢幻想的哥哥则坚持放在大厅餐桌上,覆盖一张报纸,理
由是最显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们绝没有想到的是,纳粹占领波兰後
,迅速要求所有犹太人戴上标志,把50万犹太人赶到只能住20万人的隔离
区(ghetto);不仅他们的一切财产都被没收,而且一场种族灭绝的屠杀
开始了。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的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斯兹皮尔曼书
中记载的那些他亲眼目睹的人间惨剧:在隔离区中,家家户户都提心吊胆
,不知哪一刻会被枪杀。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饭,突然纳粹的警车来了,
手持冲锋枪的盖世太保冲上了隔街的楼房,他们全家挤在窗户前,惊恐地
看到,对面一家犹太人也在晚餐,纳粹军官喝令他们站起来,其中一位做
轮椅的老人由於病体和惊恐,怎么也站不起来,於是他被连人带椅一起从
窗户扔了出去。老人和轮椅在半空中才分开,然後摔落在石头街道上。被
带到楼外的十几个犹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车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
全部被射杀……

  如此疯狂的屠杀每天都在进行,据《钢琴家》原书,一个瘦弱的犹太
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碰到了盖世太保,他由於恐惧和紧张忘记了
按规矩给这几个德国兵脱帽致礼,立刻被一枪打死。不仅如此,人们还被
饥饿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个冬天,在隔离区里仅是死於伤
寒病者,每月就达5000人。

  斯兹皮尔曼全家在隔离区近三年之後,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
千上万的犹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车站;没有谁知道下一步的命运是什么
,虽然毒气室的说法已有流传,但人们仍不相信。钢琴家的哥哥居然还在
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亚。在烈日暴晒和惊恐等待中,一个想乘机发财的孩子
竟兜售糖果,斯兹皮尔曼的父亲凑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块糖果,
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块,这成了全家“最後的晚餐”。

  铁罐车终於来了,在纳粹枪托的殴打下,拥挤的人群被塞进了运载牲
畜的车箱。在上火车的一瞬间,一个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警察突然把斯兹
皮尔曼从人群拉出来。斯兹皮尔曼挣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边,他高喊著:
“爸爸……”但那个警察实在是怜惜这位全波兰知名的艺术家,死死地按
住他,喝令他快点逃离,保住自己的命。斯兹皮尔曼在书中写道:“父亲
向我走了几步,犹豫一下,站住了。他脸色苍白,嘴唇发抖。他试图微笑
一下,但是无奈地、痛苦地举起了手,向我挥动著告别,犹如我要走向生
命,而他则在坟墓边向我致意。”父亲和全家就这样永远地从他的生活中
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後,钢琴家被强迫在隔离区做苦工,那双弹钢琴的纤细的
手,要去挖土、砌墙,做杂役。有时在结束劳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们的
纳粹士兵随意从队伍里拉出几个人,然後用手枪一个一个地把头颅打开花
。惊恐的犹太人还在大街上被强迫跳舞、唱歌,供纳粹娱乐。他们让拄著
拐杖的瘸子跳,让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对。他
们在拼命地跳,因为只要倒下,就会被欣赏这种恶作剧的德国兵打死。

  当50万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奥斯维辛,最後只剩6万人时,
斯兹皮尔曼被波兰地下音乐家反抗组织营救了出来,躲藏到一个公寓里。
这个空荡的房间里竟有一架钢琴,已在隔离区里渡过三年,第一次见到乐
器的钢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弹奏,怕有人发现他藏在这里。坐在钢琴
前,他遏住自己的欲望,只是默忆乐谱,做模拟演奏,让起伏的双手,在
键盘上空挥出无声的音符,飞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时刻,在废墟搜寻食物的日子里,钢琴家从没忘记小心翼
翼地保护自己的双手。正是这种有一天还要弹琴、还要回到音乐世界的信
念,使他坚强地活下去。在朋友无法送来食物的日子里,他曾靠一条面包
,维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後来他躲到残墙断瓦、四处浓烟、几近空城的
一个楼区。从残存的碗柜中,他寻找任何可充饥的东西,曾靠用过的浴池
水,维系生命。在那个被毁灭的楼区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样存在的生
命。

  在经历过无数次险情,全都奇迹般地躲过灭顶之灾,终於熬到苏联红
军进攻波兰的1944年底时,有一天,钢琴家正在全神贯注地试图打开一个
发现的罐头,忽然听到声响,一转身,一个德国军官站在面前。他顿时觉
得一切全完了。在追问下,他承认是犹太人,是个钢琴家。这个德国军官
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让他弹一段。他用那双被战争摧残
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畅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令他惊讶的是,那个德国
军官既没枪毙他,也没有带走他,反而帮他在废墟般的一个阁楼中找到更
安全的藏身处,并几次给他送来食物。当苏联红军逼近华沙,那位德国军
官最後一次来看他时,不仅给他带来食物、报纸,还把自己的军大衣留给
他御寒,因那时华沙已进入严寒。斯兹皮尔曼不知怎样感激这位德国军官
,只有告诉了自己名字和在波兰电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回报


  最初从电影中看到这个情节,以为是导演改编时增加了一个人性闪光
的结尾,就像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虚构的那个警察最後人性复归一样;
这是艺术家对人类的一种希冀和理想。但随後读了《钢琴家》的原著才得
知,这不仅完全不是艺术虚构,而且原书比电影描述的更加详细、感人:
当钢琴家几乎无法相信这个军官的善意,问他是不是德国人时,他回答说
,“是。我为发生的这一切感到耻辱。”然後他们握手告别。後来他每一
次送食品来的时候都鼓励钢琴家“要坚持住”。在最後一次,钢琴家问他
:“我在这里能躲过(苏联红军来後)街上的战火吗?”德国军官回答道
:“如果你和我都熬过了这地狱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愿让我们活下
去。”他不仅带来了很多食品,留下军大衣,还带来一条鸭绒被。

  这位德国军官不仅救过这位钢琴家,还救过其他犹太人。他後来被苏
联红军俘获,关进苏联集中营。他在被关押时给妻子写过信,提到几位他
救过的犹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兹皮尔曼。但由於德国军官被关在苏联,
虽然钢琴家找到波兰政府最高官员,恳求帮助寻找这位德国军官,但波兰
当局说他们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

  这真是一个荒诞的人间惨剧:在经历了将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难之
後,最後由於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钢琴家得到幸存。但这位德国军官却
在被关进集中营六年多後,由於帮助了犹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为他说救
过犹太人,激怒了苏联人,认为他撒弥天大谎,反而把他摧残死了。

  在这之後,钢琴家才和德国军官的妻子联系上。在新版的《钢琴家》
一书中,列了几页这位德国军官在战争期间寄给妻子的战时日记。如果说
电影“钢琴家”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电影之一的话,《钢琴家》一书
同样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令人感动的书之一,而这本书中最让人震憾的是
这个德国军官的日记,他当年的思考简直超过许多今天的所谓知识人。他
不仅反对纳粹,同时早就对发生在苏联的红色**有清晰的认识。我在这
里仅摘录几个片断:

  “这里正进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性的屠杀……法国的断头台,苏联
红军的秘密警察都无法与之相比。……这是一个政权教给那些本来不会伤
害别人的平民这样去做的。我们所有人都在犯罪……我们不能被饶恕。谎
言是所有邪恶之最。所有恶行都由谎言开始。我们一直被灌输谎言。公众
一直被欺骗,没有一张报纸不说谎……工人们都跟著纳粹走了,教会沉默
不语,中产阶级吓得不敢有任何表示,知识份子同样。在过去十年来,任
何个人都无法自由表达任何意愿。对那些谎言制造者必须以武力制服。”

  这位真实的德国人的故事,更使我坚信,人绝不是以种族分类,无论
在哪个种族中都有人性的美丽和人性的邪恶。斯兹皮尔曼的这部纪实作品
早在1945年战争一结束就写出了,并在次年出版,但书很快被波兰当局查
禁。因为他的书不仅写了纳粹的残忍,同样描写了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做
纳粹帮凶的残暴;还有那些向纳粹出卖犹太人的波兰败类。同时也抨击了
犹太人本身:那些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在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拿起警
棍的那一瞬间,他们的天性立刻变了,马上焕发出盖世太保精神。”这样
的内容当然不被共产党的波兰当局容忍。

  斯兹皮尔曼的书直到三年前才被重新发现。1999年底被译成英文後,
立即成为畅销书,进入伦敦自传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矶时报》畅销榜
,并获“全球犹太人文学奖”。也是浩劫幸存者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去年
把它搬上银幕之後,《钢琴家》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洛杉矶时报》书评家富兰克(Michael Frank)说,“它是传记文学
的伟大贡献,是永恒的历史和人类价值的记录。”《华盛顿邮报》评论说
,“斯兹皮尔曼的回忆录是一个清晰的声音,升起在这种声音消失的世界
。我们幸运地有他这位见证人。”影评家说,“音乐是他的激情,而幸存
成了他的杰作。”

  虽然《钢琴家》今年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奖,但我丝毫不怀疑,它会像
《辛德勒的名单》、《人生是美丽的》一样,被列入世界经典影片的行列


  影片开始时,是1939年9月纳粹进攻华沙,斯兹皮尔曼弹奏的肖邦小夜
曲成为波兰电台播出的最後一支乐曲。影片结尾时,是1945年波兰获得自
由後,波兰电台播出幸存的斯兹皮尔曼弹奏的6年前被迫中断的同一支乐曲
(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那双被砖头磨出老茧的手,那双扒开冒烟残墙的手,那双被严寒冻僵
的手,那双捧起漂著死蚊虫的水送向嘴边的手,那双从德国军官手里接过
面包果酱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轻柔、美丽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
弹,文明战胜邪恶的宣言……2003年3月24日於纽约

  作者注:中国大陆把“The Pianist”译为“钢琴师”并不确切,无论
意译还是直译,都应译为“钢琴家”;正如不能把小提琴家译成小提琴师
一样(“师”好像有修理钢琴的意思)。而台湾把它译为“战地琴人”则
更荒唐离谱,“琴人”好像是生造名词,而“战地”两字完全是强加的,
原文根本没有这个意思。而且以战地记者等习惯说法,“战地”两字给人
以随军作战、报道的印象,而实际上这位钢琴家和军队毫无关系,只是浩
劫的幸存者。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美文转贴 / 曹长青:《钢琴家》是奥斯卡唯一亮点 (曹是个比美国极右派还右的华人记者,但是文笔不错,此篇值得一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曹长青:《钢琴家》是奥斯卡唯一亮点

      一双修长、优雅的艺术家的手,在键盘上潇洒地起伏、流动,肖邦那
    令人沉醉的小夜曲,随著电波,穿过凝重的波兰上空,抚慰著那些被迫在
    眉睫的战争而绷紧的心。纳粹德国的飞机、大炮声越来越近,艺术家的手
    在倔强地飞舞著,音乐在试图压倒隆隆的炮火声……但它终於被一颗炸弹
    淹没、窒息了。

      波兰导演罗曼 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y)用艺术的美丽揭开了纳
    粹血腥屠杀的序幕。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艺术家幸存经历的电影
    《钢琴家》(The Pianist),风靡了欧洲,震憾了美国。它被法国、英国
    电影协会都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并获坎城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在23日
    又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
    芝加哥论坛报》评价它是“一部史诗般的杰作!”《洛杉矶时报》赞誉说
    ,“《钢琴家》达到了伟大的程度!”

      《钢琴家》并不是虚构作品,它是根据波兰钢琴家斯兹皮尔曼(Wiladyslaw
    Szpilman)的纪实回忆录改编,像《辛德勒的名单》一样,是个真实的故
    事。

      斯兹皮尔曼的父亲是小提琴家,姐姐是律师,哥哥是喜欢文学的英语
    教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他是波兰国家电台音乐部首席钢琴家,在战前的
    华沙已相当有名气。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知识份子家庭。他们也像无数的
    波兰人一样,不相信德国人会真的入侵,就像911事件之前,美国人绝不相
    信有人会用民航飞机撞毁两座世贸大厦一样,人类的天真是永恒的。

      在德国军队已攻占了华沙之後,斯兹皮尔曼全家还在争论,到底把家
    里那点现金藏到哪里,姐姐说应藏到花盆里,父亲要把钱塞进提琴盒,那
    位酷爱文学、喜欢幻想的哥哥则坚持放在大厅餐桌上,覆盖一张报纸,理
    由是最显然的地方反而最安全。但他们绝没有想到的是,纳粹占领波兰後
    ,迅速要求所有犹太人戴上标志,把50万犹太人赶到只能住20万人的隔离
    区(ghetto);不仅他们的一切财产都被没收,而且一场种族灭绝的屠杀
    开始了。

      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改编奖的电影,真实地再现了斯兹皮尔曼书
    中记载的那些他亲眼目睹的人间惨剧:在隔离区中,家家户户都提心吊胆
    ,不知哪一刻会被枪杀。有一天全家正在吃晚饭,突然纳粹的警车来了,
    手持冲锋枪的盖世太保冲上了隔街的楼房,他们全家挤在窗户前,惊恐地
    看到,对面一家犹太人也在晚餐,纳粹军官喝令他们站起来,其中一位做
    轮椅的老人由於病体和惊恐,怎么也站不起来,於是他被连人带椅一起从
    窗户扔了出去。老人和轮椅在半空中才分开,然後摔落在石头街道上。被
    带到楼外的十几个犹太人,被喝令沿著警车的光束奔跑,在半途中,突然
    全部被射杀……

      如此疯狂的屠杀每天都在进行,据《钢琴家》原书,一个瘦弱的犹太
    孩子,正在大街上走著,忽然碰到了盖世太保,他由於恐惧和紧张忘记了
    按规矩给这几个德国兵脱帽致礼,立刻被一枪打死。不仅如此,人们还被
    饥饿和疾病吞噬著。在1941到1942年的那个冬天,在隔离区里仅是死於伤
    寒病者,每月就达5000人。

      斯兹皮尔曼全家在隔离区近三年之後,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和其他成
    千上万的犹太人一起,被集中到火车站;没有谁知道下一步的命运是什么
    ,虽然毒气室的说法已有流传,但人们仍不相信。钢琴家的哥哥居然还在
    看牛津版的莎士比亚。在烈日暴晒和惊恐等待中,一个想乘机发财的孩子
    竟兜售糖果,斯兹皮尔曼的父亲凑了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钱买了一块糖果,
    把它切成六份,每人一块,这成了全家“最後的晚餐”。

      铁罐车终於来了,在纳粹枪托的殴打下,拥挤的人群被塞进了运载牲
    畜的车箱。在上火车的一瞬间,一个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警察突然把斯兹
    皮尔曼从人群拉出来。斯兹皮尔曼挣扎著要回父母兄妹身边,他高喊著:
    “爸爸……”但那个警察实在是怜惜这位全波兰知名的艺术家,死死地按
    住他,喝令他快点逃离,保住自己的命。斯兹皮尔曼在书中写道:“父亲
    向我走了几步,犹豫一下,站住了。他脸色苍白,嘴唇发抖。他试图微笑
    一下,但是无奈地、痛苦地举起了手,向我挥动著告别,犹如我要走向生
    命,而他则在坟墓边向我致意。”父亲和全家就这样永远地从他的生活中
    消失了。

      失去家人之後,钢琴家被强迫在隔离区做苦工,那双弹钢琴的纤细的
    手,要去挖土、砌墙,做杂役。有时在结束劳役收工的路上,看押他们的
    纳粹士兵随意从队伍里拉出几个人,然後用手枪一个一个地把头颅打开花
    。惊恐的犹太人还在大街上被强迫跳舞、唱歌,供纳粹娱乐。他们让拄著
    拐杖的瘸子跳,让最胖的和最瘦的、最高和最矮的、老人和孩子配对。他
    们在拼命地跳,因为只要倒下,就会被欣赏这种恶作剧的德国兵打死。

      当50万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奥斯维辛,最後只剩6万人时,
    斯兹皮尔曼被波兰地下音乐家反抗组织营救了出来,躲藏到一个公寓里。
    这个空荡的房间里竟有一架钢琴,已在隔离区里渡过三年,第一次见到乐
    器的钢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弹奏,怕有人发现他藏在这里。坐在钢琴
    前,他遏住自己的欲望,只是默忆乐谱,做模拟演奏,让起伏的双手,在
    键盘上空挥出无声的音符,飞翔在想像的自由世界……

      在做苦工的时刻,在废墟搜寻食物的日子里,钢琴家从没忘记小心翼
    翼地保护自己的双手。正是这种有一天还要弹琴、还要回到音乐世界的信
    念,使他坚强地活下去。在朋友无法送来食物的日子里,他曾靠一条面包
    ,维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後来他躲到残墙断瓦、四处浓烟、几近空城的
    一个楼区。从残存的碗柜中,他寻找任何可充饥的东西,曾靠用过的浴池
    水,维系生命。在那个被毁灭的楼区中,他是唯一的像鬼魂一样存在的生
    命。

      在经历过无数次险情,全都奇迹般地躲过灭顶之灾,终於熬到苏联红
    军进攻波兰的1944年底时,有一天,钢琴家正在全神贯注地试图打开一个
    发现的罐头,忽然听到声响,一转身,一个德国军官站在面前。他顿时觉
    得一切全完了。在追问下,他承认是犹太人,是个钢琴家。这个德国军官
    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让他弹一段。他用那双被战争摧残
    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畅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令他惊讶的是,那个德国
    军官既没枪毙他,也没有带走他,反而帮他在废墟般的一个阁楼中找到更
    安全的藏身处,并几次给他送来食物。当苏联红军逼近华沙,那位德国军
    官最後一次来看他时,不仅给他带来食物、报纸,还把自己的军大衣留给
    他御寒,因那时华沙已进入严寒。斯兹皮尔曼不知怎样感激这位德国军官
    ,只有告诉了自己名字和在波兰电台工作的信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回报


      最初从电影中看到这个情节,以为是导演改编时增加了一个人性闪光
    的结尾,就像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虚构的那个警察最後人性复归一样;
    这是艺术家对人类的一种希冀和理想。但随後读了《钢琴家》的原著才得
    知,这不仅完全不是艺术虚构,而且原书比电影描述的更加详细、感人:
    当钢琴家几乎无法相信这个军官的善意,问他是不是德国人时,他回答说
    ,“是。我为发生的这一切感到耻辱。”然後他们握手告别。後来他每一
    次送食品来的时候都鼓励钢琴家“要坚持住”。在最後一次,钢琴家问他
    :“我在这里能躲过(苏联红军来後)街上的战火吗?”德国军官回答道
    :“如果你和我都熬过了这地狱般的五年,那就是上帝的意愿让我们活下
    去。”他不仅带来了很多食品,留下军大衣,还带来一条鸭绒被。

      这位德国军官不仅救过这位钢琴家,还救过其他犹太人。他後来被苏
    联红军俘获,关进苏联集中营。他在被关押时给妻子写过信,提到几位他
    救过的犹太人名字,其中就有斯兹皮尔曼。但由於德国军官被关在苏联,
    虽然钢琴家找到波兰政府最高官员,恳求帮助寻找这位德国军官,但波兰
    当局说他们无法干预被关到苏联的德国人。

      这真是一个荒诞的人间惨剧:在经历了将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难之
    後,最後由於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钢琴家得到幸存。但这位德国军官却
    在被关进集中营六年多後,由於帮助了犹太人而被折磨致死。因为他说救
    过犹太人,激怒了苏联人,认为他撒弥天大谎,反而把他摧残死了。

      在这之後,钢琴家才和德国军官的妻子联系上。在新版的《钢琴家》
    一书中,列了几页这位德国军官在战争期间寄给妻子的战时日记。如果说
    电影“钢琴家”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最好电影之一的话,《钢琴家》一书
    同样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令人感动的书之一,而这本书中最让人震憾的是
    这个德国军官的日记,他当年的思考简直超过许多今天的所谓知识人。他
    不仅反对纳粹,同时早就对发生在苏联的红色**有清晰的认识。我在这
    里仅摘录几个片断:

      “这里正进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性的屠杀……法国的断头台,苏联
    红军的秘密警察都无法与之相比。……这是一个政权教给那些本来不会伤
    害别人的平民这样去做的。我们所有人都在犯罪……我们不能被饶恕。谎
    言是所有邪恶之最。所有恶行都由谎言开始。我们一直被灌输谎言。公众
    一直被欺骗,没有一张报纸不说谎……工人们都跟著纳粹走了,教会沉默
    不语,中产阶级吓得不敢有任何表示,知识份子同样。在过去十年来,任
    何个人都无法自由表达任何意愿。对那些谎言制造者必须以武力制服。”

      这位真实的德国人的故事,更使我坚信,人绝不是以种族分类,无论
    在哪个种族中都有人性的美丽和人性的邪恶。斯兹皮尔曼的这部纪实作品
    早在1945年战争一结束就写出了,并在次年出版,但书很快被波兰当局查
    禁。因为他的书不仅写了纳粹的残忍,同样描写了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做
    纳粹帮凶的残暴;还有那些向纳粹出卖犹太人的波兰败类。同时也抨击了
    犹太人本身:那些被纳粹雇用的犹太人“在穿上警服、戴上警帽、拿起警
    棍的那一瞬间,他们的天性立刻变了,马上焕发出盖世太保精神。”这样
    的内容当然不被共产党的波兰当局容忍。

      斯兹皮尔曼的书直到三年前才被重新发现。1999年底被译成英文後,
    立即成为畅销书,进入伦敦自传作品前五名,登上《洛杉矶时报》畅销榜
    ,并获“全球犹太人文学奖”。也是浩劫幸存者的犹太导演波兰斯基去年
    把它搬上银幕之後,《钢琴家》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

      《洛杉矶时报》书评家富兰克(Michael Frank)说,“它是传记文学
    的伟大贡献,是永恒的历史和人类价值的记录。”《华盛顿邮报》评论说
    ,“斯兹皮尔曼的回忆录是一个清晰的声音,升起在这种声音消失的世界
    。我们幸运地有他这位见证人。”影评家说,“音乐是他的激情,而幸存
    成了他的杰作。”

      虽然《钢琴家》今年没有获得最佳影片奖,但我丝毫不怀疑,它会像
    《辛德勒的名单》、《人生是美丽的》一样,被列入世界经典影片的行列


      影片开始时,是1939年9月纳粹进攻华沙,斯兹皮尔曼弹奏的肖邦小夜
    曲成为波兰电台播出的最後一支乐曲。影片结尾时,是1945年波兰获得自
    由後,波兰电台播出幸存的斯兹皮尔曼弹奏的6年前被迫中断的同一支乐曲
    (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那双被砖头磨出老茧的手,那双扒开冒烟残墙的手,那双被严寒冻僵
    的手,那双捧起漂著死蚊虫的水送向嘴边的手,那双从德国军官手里接过
    面包果酱的手,再次奏起肖邦那轻柔、美丽的小夜曲——它是音符取代子
    弹,文明战胜邪恶的宣言……2003年3月24日於纽约

      作者注:中国大陆把“The Pianist”译为“钢琴师”并不确切,无论
    意译还是直译,都应译为“钢琴家”;正如不能把小提琴家译成小提琴师
    一样(“师”好像有修理钢琴的意思)。而台湾把它译为“战地琴人”则
    更荒唐离谱,“琴人”好像是生造名词,而“战地”两字完全是强加的,
    原文根本没有这个意思。而且以战地记者等习惯说法,“战地”两字给人
    以随军作战、报道的印象,而实际上这位钢琴家和军队毫无关系,只是浩
    劫的幸存者。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Good article. I am going to watch this movie.
    • 昨晚看完后,心情很是沉重。对比今天的伊拉克战争,所谓的operation Iraqi freedom"岂不是弥天大谎?如果当时人们知道希特勒的真实目的,恐怕那些犹太人也不会被动等死,也没有那么多德国人跟随?布什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 想不通的是,中国,文明古国,也历经沧桑,为何有些人却想凭借着“英雄”,“藏龙卧虎”这样的片子去争什么奖?
      无论是oscar也好,其他什么奖,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出来让别人评的作品,就应该有些东西,别浪费别人的时间。
      • 想赚钱啊, 最具吸引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