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老人亲情 牵挂、团圆、烦恼 -- 大陆移民父母团聚的型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中国俗语说「家中一老,仿如一宝」,但对许多大陆移民,尤其是近五年来的新移民,接来父母移民团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一般估计不超过一半。不像港台移民那样,大多是全家老少一起「搬家」过来,大陆移民主要以独立移民为主,父母都是在子女安家立根之后再申请接来。所以每到春节期间,中加长途电话线就爆满,很多加国儿女赶著节日向国内的父母拜年问安。

在中国经济条件巨大改变之下,中国家庭状况也随之有很大的变化,父母移民不再是以往看看西洋世界,开开眼界的心态,他们寻求更安稳的生活环境及天伦之乐,而子女为了求「家中之宝」,更需在加国闯出自己的一个天地。

多元化的家庭状况 不同的生活态度

十年前这是一个普遍的常景:来自大陆的留学生或学者,努力完成学业,然后找到份理想的专业工作,移民后再接来父母,让养育自己,省吃俭用供自己读大学、留学的父母,来加拿大享享清福,看看外面的世界,共享天伦之乐。

不过如今的世界变得快,国内的发展,生活条件迅速提高,加国经济环境的改变,人们观念的改变,都导致家庭状况的多元化表现,是否接父母团圆就成美满天伦,也未必是一致的答案,每个家庭各有一个故事。

黄教授曾任上海一学院的副院长,儿子一家移民加拿大后,他也常来探亲,最后儿子尽孝心,将他办移民来加拿大团聚,但一段时日后,黄教授总觉得不自在,出外没朋友,活动圈子小,又不会驾车,几个月的寒冬就只能呆在家中。长期在家中也容易与媳妇闹得不开心,有总寄人篱下的感觉。最后他还是决定放弃移民,回到自
己原来上海的三房一厅自由自在生活。

小新单身移民本地也已数年,北京的父母也来探亲过三次,虽然父母非常喜爱多伦多的环境,而且每次来都能在当密尔斯一带的大陆人聚居区,结识一大帮老年朋,
自发结伴组织活动。但小新认为自己在本地发展余地不大,未来还可能回中国发展。

如果父母移民过来,将来可能没人照顾,英语不懂,用没人帮著开车,社会服务资源基本上都用不上,所以还是不考虑父母移民过来。

勤民移民来后的两年,一直未找回本行工作,总是打些零工,心中一直系挂著年老的父母,想接他们过来享享清福,可惜收入不够最低收入标准,等到第三年终於时来运转,找到份高薪的机电业工作,马上就申请父母移民过来。但由於双方数年之隔,父母带著较高的期望而来,勤民夫妇则一直在苦拼,沟通之间就常出现问题。最近勤民因公司倒闭而失业,生活重又面临困难,但父母又不断在家中唠唠叨叨,现在勤民后悔将父母太早接来,父母国内生活条件不比现在差,亲友又多,移民过来反更牵挂。

收入不足总是父母团聚的障碍

对於许多刚来不久的新移民而言,可能还谈不在考虑父母团聚的问题,因为加拿大设定担保父母移民的最低家庭收入标准,已是一道很高的门槛,最低收入标准也时时调高,最新标准见附表:


担保家庭团聚类移民最低收入标准 -- (至2004年2月1日)
家庭人口 最低收入标准
1人 18,841
2人 23,551
3人 29,290
4人 35,455
5人 39,633
6人 43,988
7人 47,988

** 其后每增加1人 增加$4,178

对於一对有一个孩子的夫妇而言,担保父母移民,五口之家收入必须在约4万元之上,如果两人都有全职工作,基本上达到标准困难不大。可在目前就业环境下,夫妇俩人能在短期内同时找到全职工的困难就很大,对於投资小生意的家庭难度就更大,因为必须从税单中显示他们的收入状况,而许多小生意者为了避税,很多收入未必申报。所以他们往往要在2、3年后方能有财力作此考量。但由於还有住房、父母生活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往往到真正申请还有一长段时间。

探亲多过办移民 境内移民门已堵

很多大陆新移民的父母都是先探亲,后考虑移民,一是因为子女在本地生活还未稳定,先作考察,另一方面父母觉得在国内更有生活乐趣及工作机会,短期居住加国还可适应,但时间一长就感到寂寞,越年老越感到无趣。如果国内还有生意或工作的父母,更不会轻易移民过来,所以情愿以旅游探亲短期与子女团聚。

以往探亲父母,如果觉得在加国生活合适,也可以多一种快捷的移民途径,即是境内申请移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家庭与子女 / 老人亲情 牵挂、团圆、烦恼 -- 大陆移民父母团聚的型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中国俗语说「家中一老,仿如一宝」,但对许多大陆移民,尤其是近五年来的新移民,接来父母移民团聚的比例还是很低的,一般估计不超过一半。不像港台移民那样,大多是全家老少一起「搬家」过来,大陆移民主要以独立移民为主,父母都是在子女安家立根之后再申请接来。所以每到春节期间,中加长途电话线就爆满,很多加国儿女赶著节日向国内的父母拜年问安。

    在中国经济条件巨大改变之下,中国家庭状况也随之有很大的变化,父母移民不再是以往看看西洋世界,开开眼界的心态,他们寻求更安稳的生活环境及天伦之乐,而子女为了求「家中之宝」,更需在加国闯出自己的一个天地。

    多元化的家庭状况 不同的生活态度

    十年前这是一个普遍的常景:来自大陆的留学生或学者,努力完成学业,然后找到份理想的专业工作,移民后再接来父母,让养育自己,省吃俭用供自己读大学、留学的父母,来加拿大享享清福,看看外面的世界,共享天伦之乐。

    不过如今的世界变得快,国内的发展,生活条件迅速提高,加国经济环境的改变,人们观念的改变,都导致家庭状况的多元化表现,是否接父母团圆就成美满天伦,也未必是一致的答案,每个家庭各有一个故事。

    黄教授曾任上海一学院的副院长,儿子一家移民加拿大后,他也常来探亲,最后儿子尽孝心,将他办移民来加拿大团聚,但一段时日后,黄教授总觉得不自在,出外没朋友,活动圈子小,又不会驾车,几个月的寒冬就只能呆在家中。长期在家中也容易与媳妇闹得不开心,有总寄人篱下的感觉。最后他还是决定放弃移民,回到自
    己原来上海的三房一厅自由自在生活。

    小新单身移民本地也已数年,北京的父母也来探亲过三次,虽然父母非常喜爱多伦多的环境,而且每次来都能在当密尔斯一带的大陆人聚居区,结识一大帮老年朋,
    自发结伴组织活动。但小新认为自己在本地发展余地不大,未来还可能回中国发展。

    如果父母移民过来,将来可能没人照顾,英语不懂,用没人帮著开车,社会服务资源基本上都用不上,所以还是不考虑父母移民过来。

    勤民移民来后的两年,一直未找回本行工作,总是打些零工,心中一直系挂著年老的父母,想接他们过来享享清福,可惜收入不够最低收入标准,等到第三年终於时来运转,找到份高薪的机电业工作,马上就申请父母移民过来。但由於双方数年之隔,父母带著较高的期望而来,勤民夫妇则一直在苦拼,沟通之间就常出现问题。最近勤民因公司倒闭而失业,生活重又面临困难,但父母又不断在家中唠唠叨叨,现在勤民后悔将父母太早接来,父母国内生活条件不比现在差,亲友又多,移民过来反更牵挂。

    收入不足总是父母团聚的障碍

    对於许多刚来不久的新移民而言,可能还谈不在考虑父母团聚的问题,因为加拿大设定担保父母移民的最低家庭收入标准,已是一道很高的门槛,最低收入标准也时时调高,最新标准见附表:


    担保家庭团聚类移民最低收入标准 -- (至2004年2月1日)
    家庭人口 最低收入标准
    1人 18,841
    2人 23,551
    3人 29,290
    4人 35,455
    5人 39,633
    6人 43,988
    7人 47,988

    ** 其后每增加1人 增加$4,178

    对於一对有一个孩子的夫妇而言,担保父母移民,五口之家收入必须在约4万元之上,如果两人都有全职工作,基本上达到标准困难不大。可在目前就业环境下,夫妇俩人能在短期内同时找到全职工的困难就很大,对於投资小生意的家庭难度就更大,因为必须从税单中显示他们的收入状况,而许多小生意者为了避税,很多收入未必申报。所以他们往往要在2、3年后方能有财力作此考量。但由於还有住房、父母生活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往往到真正申请还有一长段时间。

    探亲多过办移民 境内移民门已堵

    很多大陆新移民的父母都是先探亲,后考虑移民,一是因为子女在本地生活还未稳定,先作考察,另一方面父母觉得在国内更有生活乐趣及工作机会,短期居住加国还可适应,但时间一长就感到寂寞,越年老越感到无趣。如果国内还有生意或工作的父母,更不会轻易移民过来,所以情愿以旅游探亲短期与子女团聚。

    以往探亲父母,如果觉得在加国生活合适,也可以多一种快捷的移民途径,即是境内申请移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Good article.
    • Sounds not objective. Samples are narrow.
      What does author want to express? His example may support his idea. But there are also other examples to support his opposite. No data, no percentage.

      So, it is just a discription of what he saw. That'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