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什么是佛教的真理?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关于真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当然就是会有好像不同的真理出来。世间人会有世间人认为的真理,比方说,世间人会觉得,所有我们眼前所看过去的一切境界,眼前的这个桌椅、眼前的人事物,或者我们所有一切的回忆等等,这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再真实不过的事情,所以这些是世间人所认为的真理。可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佛教认为的真理是什么。当然这个真理,会跟一般人所想的不太一样。

  不过我们在谈佛教的真理之前,我们先岔开一点点,先来看一看,我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一般人所习以为常的老庄道家所讲的真理。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用这个固有的东西去对应、去理解,这个当时就叫格义。这个方式其实我们讲说,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么是固有的方式呢?对于中国地区的人们来讲,固有的方式其实就是老庄的思想。所以,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在翻译经典的时候,都是采用老庄的术语来翻译。后来由于学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也都是越来越知道佛教的全貌了;所以,这种的 用老庄的观点来解释 的状况就减轻了不少。不过一直到今天为止,老庄的思想毕竟还是跟儒家思想一样,深入到每一个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尝试著或者说直接就用老庄的思想来比拟佛教的真理。

  比方说,老庄经常谈到的事情是“少欲知足”。为什么少欲呢?根据老庄的看法,他们认为,如果我们的五官去追逐外面的五欲的话,其实会使得我们的五官丧失了灵性,没有办法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反而会容易给自己招致祸患。所以在老庄的思想里面,讲究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应该要尽量的减少欲望,要过著知足和简朴的生活。除了这个之外,老庄更提出了所谓的“道”。老庄谈的是所谓的天地万物之道、自然之道,并且谈到了人应该要顺应天地万物自然的道。这样子顺应这个道的结果、契入这个道的结果,才能够真正与天地同体;才能够使得我们不会去被外面的这些事物,迷失了自己。如果能够真正与道契合的话,那就能够契入里面真正的无忧无恼的状况。

  像这样子一个境界,其实已经深深的、深深的植入在大部分中华文化普及地区的人们心中。比方说大家会耳熟能详的许多的诗词,谈到三国的赤壁之战的事情,会说到“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像这类型的事情,其实它具体而微的展现了老庄的精神。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讲,如果它能够让我们对日常生活更知足的话,那也不是什么坏事。问题就是说,这类型的思想其实并不是佛教的真理。它们中间到底差在哪里呢?我们给大家提纲挈领的来看,佛陀所传授的不外乎就是 解脱道 跟 佛菩提道 这两大的真理。

  解脱道谈的是什么呢?解脱道谈的就是要降伏烦恼,乃至于究竟解脱烦恼。这里面就牵涉到说,什么是真正的烦恼。比方说,世间的一切因为贪欲而引起的, 种种没有办法让你顺遂的境地,是不是烦恼呢?是,这些是烦恼。可是,就一般人所能体会到所谓的洒脱、豁达的境界来讲,这些烦恼,它的层次还只是很浅很浅的世间烦恼的层次。在解脱道里面 佛陀教给我们,烦恼它真正的原因,不是仅在于我们去追逐世间的五欲而已,其实它更根本的原因是在于,我们自己对于自己见解的错误,也就是我见,跟我们对于自己牢牢的执著,也就是我执——我见跟我执才是烦恼的根本。为什么我见、我执会构成了世间所有的一切烦恼呢?那什么是我见?什么是我执呢?那又如何断我见、断我执呢?像这些的道理,佛陀在经典里面都有非常详细的开示。所以,我们在学解脱道的时候,其实也正是在学如何根本的、彻底的来解决烦恼;并且要根本彻底的解决烦恼,就是从我见跟我执来下手。

  比方刚才举例的说, 对于世间的一切非常的豁达、洒脱,这样子的心境是不是一定能够解脱轮回出得了三界呢?这个答案关键就在于说,这里面谈的洒脱、谈的这些豁达,里面的我见跟我执有多少还在里面。如果我见跟我执都已经断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的。可是,如果他的我见跟我执没有断得干净的话,乃至于说我见跟我执根本都还在,这样子的人会不会依然展现了洒脱跟豁达呢?答案是,绝对可以。因为,只要他在世间的环境没有太大的违逆的状况,这个时候要展现洒脱跟豁达是很容易的事情。问题就是,如果真正的考验一来的时候,我见跟我执恐怕又会悄悄地爬上来,一样都不少。所以我们说,光是现在我们在许多的地方看到的,关于老庄思想之类的这一种解脱的、这种豁达的境界,其实它是没有办法真正解脱于烦恼,更别谈要出离三界。

  所以,我们给大家简单的判断的准则。要判断是不是 佛所说的解脱道呢?

  第一个准则,是要以断我见跟我执为核心,然后来谈四圣谛的道理。请大家再次注意到,我这里说的是要以断我见跟我执为核心的四圣谛。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前面还要特别强调断我见、我执呢?那是因为,四圣谛的内涵是苦、集、灭、道四个大的项目,关于这个苦集灭道的实质的内涵的阐述,可以有不同的阐述的方式;可是,不管是怎么不同的阐述的方式,如果里面没有牵涉到我见跟我执的这些真正的道理,没有谈到如何断我见跟断我执的话,这个四圣谛的解释就是有偏差的。我们之所以会这样说那是因为,确实有一些解释四圣谛的这些大德们,忽略了断我见跟我执的重要性,所以解释出来的这个四圣谛,就会落于像刚才我们谈的老庄哲学那样子,而到最后可能我见跟我执是一分都不少。所以,我们给大家提的第一个准则就必须是什么?断我见、我执为核心的四圣谛。

  第二个准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法印,也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各位如果在使用这个准则的时候,请大家务必注意到,如果我们谈到应用这个准则的时候,我们讲的是诸行无常,不是只有无常两个字;我们谈到的是诸法无我,不是只有无我这两个字。并且我们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因为这三个的道理既深且广,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在单一集的节目里面好好跟大家分析;不过我们要直接告诉大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既然提出了是三个法印,那就表示这三个彼此各自有独立的内涵,并且这三个是构成了完整解脱道判断的准则,缺一不可。

  所以,如果您听到有些人告诉您说:既然世间没有哪一个事物是永恒的,所以一定是无常,包含我们自己在内,我们最多也不过活一百多岁吧——我们总不可能活个千秋万世乃至永恒吧;所以,既然“我”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当然“我”也不是真实的。这样是不是就已经解释了诸行无常跟诸法无我呢?我现在这里先告诉大家,这个完全不是诸行无常跟诸法无我的义理,因为这两个部分的义理其实根本上还是会回到断我见跟断我执这个大方向,它整个的义理跟前面讲的断我见、断我执是完全一致的。

  并且我们也要特别跟大家说,最后一个涅槃寂静,这个涅槃寂静如果要精确地掌握的话,那就一定要先了解涅槃的义理。那么关于涅槃的义理有许多人都会误会,于是许多人往往都会动不动就说:我们只要看到眼前的各式各样的事物都是在无常生灭,我们只要看到无常生灭,体会到了这个生灭它有它自然的道理在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在无常生灭当中体会了不生不灭之道。那么就是,等于是契入不生不灭之道,那个是不是就是叫涅槃寂静呢?我在这里也直截了当的告诉大家,不是!因为涅槃寂静的道理,绝不是像刚才这么粗浅的看这个“道”,因为像刚才那个讲法最多就只是老庄哲学而已。

  所以我们给大家提醒的,要用三法印的准则去判断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每一个印都有它独立的内涵,你不可以说把其中一个取代掉,或把其中一个把它拿掉,并且这个三个要合在一起才是构成完整的解脱道。这是关于解脱道的部分。

  佛陀所教的真理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更大的范围叫作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范围谈到的菩提,里面有菩提这两个字;关于菩提,我们说,我们可以用《心经》上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些叙述的文字来描述菩提。其实菩提谈的就是,我们在《心经》上面所看到的,每一个人本来都具有的清净本心。这个本心本来具有的性质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本心所具有的境界来讲,是任何我们现在在世间活动里面,任何的一种心识的状况,都没有办法达到这样子。所以我们跟大家讲说,菩提就是指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清净本心;并且,这个清净的本心绝对不是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体会的任何一种的意识的状况;并且,也不是任何一种的禅定的境界所体会的状况。甚至也许大家会听到外面有人说:既然意识不是的话,那是不是有细意识,有极细意识,有极其微细的意识呢?我们在这里也是要斩钉截铁的告诉大家,不管是意识、细意识、微细意识、极细意识……怎么细的意识,从头到尾都是具有意识遇境界了别的这个特性,有这个意识的基本的特质在,祂就不是《心经》上面所说的真心。

  我们说佛菩提道,其实这个道理就是要让大家来证悟本心,也同时能够明心见性之后,按照这样子明心见性的功德,然后一路地自觉觉他,乃至于成佛。所以佛菩提道,我们说佛菩提道其实就是菩萨的修行之道,也就是菩萨道。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成就佛菩提道是什么状况呢?那就是成佛的时候。

  我们又如何来判断佛菩提道呢?我们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准则。

  第一个准则就是,佛菩提道必须要亲证每一个人自己本身的真如佛性。也就是说,佛菩提道判断的准则,必须要从亲证真如佛性开始;那如果还不能够亲证真如佛性的话,至少您所学到的道理,必须要让您能够有机会朝向亲证真如佛性的方向前进,这个才是叫作佛菩提道。这个里面牵涉到的道理,请各位菩萨先记住。因为是所谓的亲证,所以一定是自己亲身去体会证实,它不是一个口号,它不是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看法,它是一个确切你去证实体会的事情;所以它有明确的修行目标,并且它也有明确的修行的方法。所以,当您在外面听到动不动就说“大乘的佛法谈的不外乎就是缘起性空,除了缘起性空之外,应该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在”;如果您听到是这样子的话,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这个里面缺少了最核心的、我们所谓的真如佛性的这件事情;因为真如佛性不是缘起性空所能函盖的,因为缘起性空只有看到事物的表相。那我们真正修习佛菩提道、真正要能够证悟这个本心的话,这些事情就必定不是只是一个口号而已,不是一个概念。

  那第二准则就是,我们必须要以明心见性的功德,一一开发本心的一切功能,直到成佛。这个也就是说,我们即使能够明心见性了,那也不代表已经成佛了。实际上明心见性之后,离成佛还非常非常的遥远,还有许多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一一去学习。所以我们说准则的第二项就是,您所接触的佛菩提道,不能够只到明心见性为止,应该还要再函盖从明心见性之后一直到成佛所要修习的道理。

  第三个准则就是跟大家说,大家也许从刚才听到现在,觉得佛菩提道谈的,都是像《心经》上面讲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或者讲到的是真如佛性的实际体证;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说,佛菩提道是完全函盖解脱道的,也就是解脱道的一切的道理、一切的行门,在佛菩提道里面可以完完全全的函盖。所以,如果您面对这个事情判断的时候,其实您所面对的这些教法,如果连基本的解脱道都没有办法符合的时候,它肯定不是佛菩提道;因为解脱道是佛菩提道里面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一部分都不能满足的话,它肯定也不是佛菩提道。这个也就是用来矫正,有一些人往往在面对一些境界或解说一些教理的时候,碰到该是解脱的状况的时候,也许就跳著取用大乘的这些名相来规避解脱的境界。比方说,我们看到的境界,应该要解脱到无余涅槃的境界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再继续的讲说,“因为是无常、缘起性空,所以他不用证无余涅槃”,这个不对!因为整个解脱道全部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所以我们说,谈到无余涅槃的时候,不管是解脱道跟佛菩提道,在看待无余涅槃里面一切的妄心全部灭尽的境界,是完全一样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什么是佛教的真理? +1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关于真理,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当然就是会有好像不同的真理出来。世间人会有世间人认为的真理,比方说,世间人会觉得,所有我们眼前所看过去的一切境界,眼前的这个桌椅、眼前的人事物,或者我们所有一切的回忆等等,这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再真实不过的事情,所以这些是世间人所认为的真理。可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佛教认为的真理是什么。当然这个真理,会跟一般人所想的不太一样。

      不过我们在谈佛教的真理之前,我们先岔开一点点,先来看一看,我们东方人,特别是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一般人所习以为常的老庄道家所讲的真理。佛教在最早开始约略在汉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在中国地区的人们,对于佛教所谈的许多的观念跟名相,其实都不了解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个从西方所传来的这个教义,要理解的方式,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过既有的、固有的文化思想内涵,然后把它用这个固有的东西去对应、去理解,这个当时就叫格义。这个方式其实我们讲说,用固有的方式去了解它。什么是固有的方式呢?对于中国地区的人们来讲,固有的方式其实就是老庄的思想。所以,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在翻译经典的时候,都是采用老庄的术语来翻译。后来由于学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也都是越来越知道佛教的全貌了;所以,这种的 用老庄的观点来解释 的状况就减轻了不少。不过一直到今天为止,老庄的思想毕竟还是跟儒家思想一样,深入到每一个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尝试著或者说直接就用老庄的思想来比拟佛教的真理。

      比方说,老庄经常谈到的事情是“少欲知足”。为什么少欲呢?根据老庄的看法,他们认为,如果我们的五官去追逐外面的五欲的话,其实会使得我们的五官丧失了灵性,没有办法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反而会容易给自己招致祸患。所以在老庄的思想里面,讲究的是什么呢?是我们应该要尽量的减少欲望,要过著知足和简朴的生活。除了这个之外,老庄更提出了所谓的“道”。老庄谈的是所谓的天地万物之道、自然之道,并且谈到了人应该要顺应天地万物自然的道。这样子顺应这个道的结果、契入这个道的结果,才能够真正与天地同体;才能够使得我们不会去被外面的这些事物,迷失了自己。如果能够真正与道契合的话,那就能够契入里面真正的无忧无恼的状况。

      像这样子一个境界,其实已经深深的、深深的植入在大部分中华文化普及地区的人们心中。比方说大家会耳熟能详的许多的诗词,谈到三国的赤壁之战的事情,会说到“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像这类型的事情,其实它具体而微的展现了老庄的精神。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讲,如果它能够让我们对日常生活更知足的话,那也不是什么坏事。问题就是说,这类型的思想其实并不是佛教的真理。它们中间到底差在哪里呢?我们给大家提纲挈领的来看,佛陀所传授的不外乎就是 解脱道 跟 佛菩提道 这两大的真理。

      解脱道谈的是什么呢?解脱道谈的就是要降伏烦恼,乃至于究竟解脱烦恼。这里面就牵涉到说,什么是真正的烦恼。比方说,世间的一切因为贪欲而引起的, 种种没有办法让你顺遂的境地,是不是烦恼呢?是,这些是烦恼。可是,就一般人所能体会到所谓的洒脱、豁达的境界来讲,这些烦恼,它的层次还只是很浅很浅的世间烦恼的层次。在解脱道里面 佛陀教给我们,烦恼它真正的原因,不是仅在于我们去追逐世间的五欲而已,其实它更根本的原因是在于,我们自己对于自己见解的错误,也就是我见,跟我们对于自己牢牢的执著,也就是我执——我见跟我执才是烦恼的根本。为什么我见、我执会构成了世间所有的一切烦恼呢?那什么是我见?什么是我执呢?那又如何断我见、断我执呢?像这些的道理,佛陀在经典里面都有非常详细的开示。所以,我们在学解脱道的时候,其实也正是在学如何根本的、彻底的来解决烦恼;并且要根本彻底的解决烦恼,就是从我见跟我执来下手。

      比方刚才举例的说, 对于世间的一切非常的豁达、洒脱,这样子的心境是不是一定能够解脱轮回出得了三界呢?这个答案关键就在于说,这里面谈的洒脱、谈的这些豁达,里面的我见跟我执有多少还在里面。如果我见跟我执都已经断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必然是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的。可是,如果他的我见跟我执没有断得干净的话,乃至于说我见跟我执根本都还在,这样子的人会不会依然展现了洒脱跟豁达呢?答案是,绝对可以。因为,只要他在世间的环境没有太大的违逆的状况,这个时候要展现洒脱跟豁达是很容易的事情。问题就是,如果真正的考验一来的时候,我见跟我执恐怕又会悄悄地爬上来,一样都不少。所以我们说,光是现在我们在许多的地方看到的,关于老庄思想之类的这一种解脱的、这种豁达的境界,其实它是没有办法真正解脱于烦恼,更别谈要出离三界。

      所以,我们给大家简单的判断的准则。要判断是不是 佛所说的解脱道呢?

      第一个准则,是要以断我见跟我执为核心,然后来谈四圣谛的道理。请大家再次注意到,我这里说的是要以断我见跟我执为核心的四圣谛。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前面还要特别强调断我见、我执呢?那是因为,四圣谛的内涵是苦、集、灭、道四个大的项目,关于这个苦集灭道的实质的内涵的阐述,可以有不同的阐述的方式;可是,不管是怎么不同的阐述的方式,如果里面没有牵涉到我见跟我执的这些真正的道理,没有谈到如何断我见跟断我执的话,这个四圣谛的解释就是有偏差的。我们之所以会这样说那是因为,确实有一些解释四圣谛的这些大德们,忽略了断我见跟我执的重要性,所以解释出来的这个四圣谛,就会落于像刚才我们谈的老庄哲学那样子,而到最后可能我见跟我执是一分都不少。所以,我们给大家提的第一个准则就必须是什么?断我见、我执为核心的四圣谛。

      第二个准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法印,也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各位如果在使用这个准则的时候,请大家务必注意到,如果我们谈到应用这个准则的时候,我们讲的是诸行无常,不是只有无常两个字;我们谈到的是诸法无我,不是只有无我这两个字。并且我们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因为这三个的道理既深且广,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在单一集的节目里面好好跟大家分析;不过我们要直接告诉大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既然提出了是三个法印,那就表示这三个彼此各自有独立的内涵,并且这三个是构成了完整解脱道判断的准则,缺一不可。

      所以,如果您听到有些人告诉您说:既然世间没有哪一个事物是永恒的,所以一定是无常,包含我们自己在内,我们最多也不过活一百多岁吧——我们总不可能活个千秋万世乃至永恒吧;所以,既然“我”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当然“我”也不是真实的。这样是不是就已经解释了诸行无常跟诸法无我呢?我现在这里先告诉大家,这个完全不是诸行无常跟诸法无我的义理,因为这两个部分的义理其实根本上还是会回到断我见跟断我执这个大方向,它整个的义理跟前面讲的断我见、断我执是完全一致的。

      并且我们也要特别跟大家说,最后一个涅槃寂静,这个涅槃寂静如果要精确地掌握的话,那就一定要先了解涅槃的义理。那么关于涅槃的义理有许多人都会误会,于是许多人往往都会动不动就说:我们只要看到眼前的各式各样的事物都是在无常生灭,我们只要看到无常生灭,体会到了这个生灭它有它自然的道理在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在无常生灭当中体会了不生不灭之道。那么就是,等于是契入不生不灭之道,那个是不是就是叫涅槃寂静呢?我在这里也直截了当的告诉大家,不是!因为涅槃寂静的道理,绝不是像刚才这么粗浅的看这个“道”,因为像刚才那个讲法最多就只是老庄哲学而已。

      所以我们给大家提醒的,要用三法印的准则去判断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每一个印都有它独立的内涵,你不可以说把其中一个取代掉,或把其中一个把它拿掉,并且这个三个要合在一起才是构成完整的解脱道。这是关于解脱道的部分。

      佛陀所教的真理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更大的范围叫作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范围谈到的菩提,里面有菩提这两个字;关于菩提,我们说,我们可以用《心经》上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些叙述的文字来描述菩提。其实菩提谈的就是,我们在《心经》上面所看到的,每一个人本来都具有的清净本心。这个本心本来具有的性质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本心所具有的境界来讲,是任何我们现在在世间活动里面,任何的一种心识的状况,都没有办法达到这样子。所以我们跟大家讲说,菩提就是指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清净本心;并且,这个清净的本心绝对不是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体会的任何一种的意识的状况;并且,也不是任何一种的禅定的境界所体会的状况。甚至也许大家会听到外面有人说:既然意识不是的话,那是不是有细意识,有极细意识,有极其微细的意识呢?我们在这里也是要斩钉截铁的告诉大家,不管是意识、细意识、微细意识、极细意识……怎么细的意识,从头到尾都是具有意识遇境界了别的这个特性,有这个意识的基本的特质在,祂就不是《心经》上面所说的真心。

      我们说佛菩提道,其实这个道理就是要让大家来证悟本心,也同时能够明心见性之后,按照这样子明心见性的功德,然后一路地自觉觉他,乃至于成佛。所以佛菩提道,我们说佛菩提道其实就是菩萨的修行之道,也就是菩萨道。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成就佛菩提道是什么状况呢?那就是成佛的时候。

      我们又如何来判断佛菩提道呢?我们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准则。

      第一个准则就是,佛菩提道必须要亲证每一个人自己本身的真如佛性。也就是说,佛菩提道判断的准则,必须要从亲证真如佛性开始;那如果还不能够亲证真如佛性的话,至少您所学到的道理,必须要让您能够有机会朝向亲证真如佛性的方向前进,这个才是叫作佛菩提道。这个里面牵涉到的道理,请各位菩萨先记住。因为是所谓的亲证,所以一定是自己亲身去体会证实,它不是一个口号,它不是一个概念,它不是一个看法,它是一个确切你去证实体会的事情;所以它有明确的修行目标,并且它也有明确的修行的方法。所以,当您在外面听到动不动就说“大乘的佛法谈的不外乎就是缘起性空,除了缘起性空之外,应该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在”;如果您听到是这样子的话,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这个里面缺少了最核心的、我们所谓的真如佛性的这件事情;因为真如佛性不是缘起性空所能函盖的,因为缘起性空只有看到事物的表相。那我们真正修习佛菩提道、真正要能够证悟这个本心的话,这些事情就必定不是只是一个口号而已,不是一个概念。

      那第二准则就是,我们必须要以明心见性的功德,一一开发本心的一切功能,直到成佛。这个也就是说,我们即使能够明心见性了,那也不代表已经成佛了。实际上明心见性之后,离成佛还非常非常的遥远,还有许多许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一一去学习。所以我们说准则的第二项就是,您所接触的佛菩提道,不能够只到明心见性为止,应该还要再函盖从明心见性之后一直到成佛所要修习的道理。

      第三个准则就是跟大家说,大家也许从刚才听到现在,觉得佛菩提道谈的,都是像《心经》上面讲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或者讲到的是真如佛性的实际体证;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说,佛菩提道是完全函盖解脱道的,也就是解脱道的一切的道理、一切的行门,在佛菩提道里面可以完完全全的函盖。所以,如果您面对这个事情判断的时候,其实您所面对的这些教法,如果连基本的解脱道都没有办法符合的时候,它肯定不是佛菩提道;因为解脱道是佛菩提道里面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一部分都不能满足的话,它肯定也不是佛菩提道。这个也就是用来矫正,有一些人往往在面对一些境界或解说一些教理的时候,碰到该是解脱的状况的时候,也许就跳著取用大乘的这些名相来规避解脱的境界。比方说,我们看到的境界,应该要解脱到无余涅槃的境界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不能够再继续的讲说,“因为是无常、缘起性空,所以他不用证无余涅槃”,这个不对!因为整个解脱道全部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所以我们说,谈到无余涅槃的时候,不管是解脱道跟佛菩提道,在看待无余涅槃里面一切的妄心全部灭尽的境界,是完全一样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OMG, 全是你写的,太历害了,顶一下!
      • 误会了,我是转帖大德的讲稿,稍作整理以后发的
        • 整理转帖也很辛苦,感谢楼主的分享:)
          • 谢谢!我在学习,同时也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