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外滩教育(TBEducation)
原文标题:忘记凌晨四点的哈佛,中国学生最该利用的名校资源是这个!
▲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名校最该利用的三种资源
看点 凌晨四点半的哈佛图书馆的景象也许只是个表象?为此,外滩君专门请来留美高材生黄征宇为大家辟谣与解读,他在斯坦福大学求学,后来又取得哈佛商学院的MBA学位。他说,去图书馆的不一定都是读书的,而真正大学里的优秀学生能够利用的资源和做的事绝不仅限于此,比这些更重要的事还有太多。他的建议将告诉你美国的精英家庭和优秀学生如何利用大学丰富资源。
文 | 吴妍娇 摄影 | 洪宇哲
编辑 | 马用雷
前些年国内出了一本畅销书,叫《哈佛凌晨四点半》,外滩君粗略翻了翻,名曰“哈佛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只是鸡汤味儿甚浓,至于究竟有几分有效,我实在不敢苟同。
不过,这本书的书名倒是成功引起了外滩君的好奇: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是否真的是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哈佛学子真的都是要悬梁刺股、挑灯夜读吗?而学霸们果真受着墙上一条条励志校训的激励,狂啃书本就成为了社会精英?
为了求证这一大串疑团,外滩君找到了黄征宇。这个10岁就随家庭从上海移民至美国、曾经的低龄留学生,拥有相当特别的东西方经历:儿时就被美国的天才班相中,随后进入斯坦福大学求学,之后又在哈佛商学院取得MBA学位,还曾经担任过美国白宫官员。这些年来通过第一手观察,他对中美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回答起外滩君的这些问题来,黄征宇也是得心应手。
从他的回答中,外滩君也感受到,由于地理上的距离以及媒体报道的偏颇,我们对于美国精英教育也许存在着些许偏见,而下面的这番问答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
B= 外滩教育 H= 黄征宇
━━━━━━
B:黄老师,先和我说说真实的凌晨四点的哈佛是怎样的一副场景吧。
H:我觉得能进哈佛这样的顶尖名校的学生一定都非常好学,但是好学不代表你要在图书馆里面熬夜。
在美国,如果你要看书的话,有好几个不同的场景可以用:
第一,有的人可能喜欢待在自己的宿舍里或者躺在床上,因为美国的宿舍条件可能比国内好一点,学习的氛围比较好。
第二,也会有学生去图书馆的,但你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要去图书馆,他们会说担心在宿舍有人来打扰,去图书馆可以静下心来学习。
但是其实一开始我来到美国大学的时候,就发现有个很特别的地方,我发现有很多美国人偏偏喜欢去一些很闹的地方看书,不仅是像星巴克这类咖啡馆,哈佛旁边有个Harvard Square,每天晚上过去,都会看到很多学生在那里拿着一本书,旁边都是有人在吃东西,有的时候甚至有乐队在放音乐、唱歌,走来走去的,所以我觉得在美国读书,你不一定要去图书馆,有很多地方都有读书的学生。
B:您曾经说哈佛的学生即使在图书馆也不一定是在复习功课,而是在做超前的自学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H:在本科阶段,我遇到的最优秀的同学,他们都会做一些老师没有布置的东西。很多时候人是惯性很强的动物,很多心态,包括对事情的看法,从小就形成了,这也是我觉得美国很多好大学想培养的东西。因为在k12阶段,孩子每一年、每一节课、每做一件事情,老师和家长都帮你规划得很好,然后学生做就可以了。
但是在大学就不一样了,你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或者你可以超出任何人给你规划的东西,而我觉得这也直接决定你以后会多成功。我后来看到很多同学会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大学的时候不停留于老师给他们的东西,他们会有很多自己的兴趣爱好,会利用学校给他们的资源,然后用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上。
在斯坦福,有一个很酷的专业叫independent major,学生可以自己制定学位计划,选很多不同专业的课拼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学位。还有一个类似的专业叫symbolic system是把哲学和计算机融合在一起。这些奇思妙想在美国大学很常见,这也是很多美国学校的特点,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B:您曾经说,哈佛的学生有相当多的社交活动,所以究竟什么是有效的大学校园社交?
H:我和很多美国大学的招生官聊过他们青睐怎样的学生。首先第一点,优秀,这是必须的。第二是看学生是否能给某个群体带来更大的价值,是1+1=3,而不是1+1=2,或者你得有独特的价值,而你的价值可以带给别人更大的价值。第三就是你要有领袖气质、拥有可以领导别人的能力。
我发现很多学生会参与公益组织或是像扎克伯格一样花时间去创业,但是有一点是共性的,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就特别善于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和环境去做毕业以后他们想做的事。
而且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大学的环境让学生失败的成本几乎为0,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得的事情,因为当你毕业之后,你的失败成本就高了很多,就算你不缺钱,但是毕业后你如果失败的话,你的心理上会有不小的负担,但是在大学甚至有些人会称赞你做的东西蛮酷的。
我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加入美国的兄弟会,加入兄弟会是需要被筛选的,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洗礼,才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之后很有可能跟一群兄弟会的人住在一起,毕业之后也永远是兄弟,很多人和事都会向你敞开大门。
我之前一点也不了解关于兄弟会的历史,读书的时候就觉得里面绝大部分是白人,所以我也就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也没有积极地去参与。如果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想我一定会去参加一个兄弟会。这是最好的可以真正打入美国主流圈子的一个方式,不仅是打入主流,也可以建立一个非常优质的、伴随自己一辈子的关系圈。
B:您怎么评价美国的精英教育?
H:在这里,我可能重点想讲一下美国精英家庭的教育问题。过去大家总是认为,美国家长和中国家长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家长会给孩子很多选择,而中国家长相对简单粗暴地对孩子说,你把123这些做好。但真实的情况可能没那么简单。
我见过我的很多美国同学,他们的家长对孩子都有一些很好的规划,但是这种规划和中国家长的规划有点不一样。中国的家长通常会告诉孩子,我知道哪些方法是对的,你就往这边走就ok了。但美国家长不一样,他们会想办法激发孩子对一些东西的热爱,而他们就提供一些具体的资源。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美国父母会让孩子从小就有机会见一些可能是在某一行业非常资深的人,让孩子和他们互动,让孩子像一个大人一样跟这些资深人士对话,甚至辩论。这样一来,孩子从小就会觉得我可以和任何人有平等的互动,我可以在任何一个人群中发言,这其实是很重要的。
我记得美国有个很有名的作家,叫Malcolm Gladwell。他在“精英式教育”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他发现一些精英家庭的孩子,为什么能一代一代持续地接受最顶尖的学校的优质教育,持续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优秀和成功?就是因为这些家长,从小就教导孩子经常跟成年人,或者说成功的成年人,或一些我们看起来好像遥远不可接触的人沟通,慢慢的,这些孩子就觉得,和这些人沟通和分享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不仅于此,他的研究也表明,一些很聪明、但是来自穷人家庭的孩子,他们虽然成绩很好,但很大的一个障碍是他们不敢分享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跟一些社会地位很高的人沟通会紧张,会怕,会担心自己说错了,做错了。这就会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障碍。所以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家长从小给予指引和规划的。
还有个很实际的例子,美国家长会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去考SAT,但人家不是为了刷分,而是有两个目的:第一,让孩子觉得这个事情很容易,如果他从小就可以考得好的话,那也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做的。第二就是有SAT成绩可以进入一些很好的夏令营。
美国家长还会带孩子去看很多好学校,当孩子真的爱上某所学校的特色和历史,他会发自内心的想进这所学校,他会想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才能有机会被录取,这就跟中国家长对孩子说你一定要考好、你一定要进哈佛的差别蛮大的。我的美国同学里,没有一个不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某所大学,没有一个是他们的父母让他们去的。所以美国精英家庭的教育,是比较导向式的,而不是像我们中国的父母是填鸭式的。
B:现在有很多中国家长早早地把学生送到海外去接受国际教育,作为过来人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H: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中国优秀的文化和语言,因为说到底如果你要做一个国际化的人才,你必须要对世界的其他地区有充分了解,如果你有美国的文化背景和中国文化的背景,其实是一个莫大的优势。我有很多ABC的朋友,小时候家里逼他们去学中文,他们都非常不愿意学。但是很多人到了30岁的时候都说,为什么我的父母不逼我学中文呢?
其实我觉得年龄大小去美国这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决定,但是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这其实也是一个天赐的机会,让孩子可以融入两种文化,这是很难得的。孩子自己要努力,但家长也要告诉孩子,你还有另外一半宝贵的文化,对你以后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会有很大的帮助。
B:您曾经说在美国大学,你需要的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杰出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美国大学需要的是全方位国际人才(well-rounded global leader)。您觉得中国留学生距离这个目标有多少差距?
H:首先能进入美国顶尖名校的中国学生都很优秀,但是90%都还是在中国人圈子里面混,只有那10%的人会真正利用好学校的这些资源打入美国主流圈,而且我发现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发展很好,他们对美国社会的认识以及对未来的自信心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的很多大学就是高中的延伸,只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用同样的教学方式来学习。但是美国大学和K12阶段是很不一样的,它是一个让你成为独立思考者、全方位领袖的平台,很多中国学生还不善于利用学校给他们提供的无数的免费资源。
当然这不代表其他学生不优秀,只是我觉得这个差别还是能看出来,所以我觉得很大程度都是看自己,我觉得在美国没有人会说no,每一扇大门都是开着的,就是看这些中国留学生愿不愿意推开这个门,走进去或者走出去。
听过来人说在美国顶尖大学,
有哪些中国留学生最应该利用的资源?
━━━━━━
关于三种资源的介绍,请见本文开篇视频
第一、教授资源
很多美国顶级大学的教授,他们在社会上有很好的人脉和关系,不管是跟企业或者政府。所以,学生跟教授建立好的关系(尤其是私人关系),其实就获得了一个非常大的潜在人脉资源。
美国大学教授一般都有office hour,就是办公室时间。学生可以在这个时间去办公室找教授,问一切自己想问的问题,或者就只是和他闲聊。我发觉中国留学生几乎从来不去使用这个时间,可能是觉得没有必要和老师去闲聊,也没有想到要跟教授去建立私人关系。但在我眼里,我看到很多优秀的同学会充分利用每一个office hour,和他想认识的教授去建立非常好的关系,深入了解教授的同时也充分展示自己。
就是这样,教授会成为这些学生一辈子的良师益友,在他们今后的职业乃至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也是我在斯坦福就读时认识到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源,但遗憾的是很多中国留学生也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斯坦福,它聚集了世界顶尖的教育资源,诺贝尔获奖者、政府高官、500强企业家,他们都有可能出现在你的身边,成为你的教授。往往他们一封电邮就能改变你的未来,而我在之后哈佛商学院的经历,就充分验证了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