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每一次在超市里推着车付钱的时候,从我站着的收银台前望过去,一排身穿同样颜色的收银员,一排同样颜色的收银台,这个时候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两极天使》最后的那个镜头,扫过一排排忙碌的女工,从模糊到清晰,而纯净的女声在背后响起,世界依然。
从超市里走出来,我才想起,《在欧洲寻找电影》这个连载好长时间没有去写了,仿佛生活扎的越深,可以写出的感受就总是含在嘴里,想说很多,又什么都不想说,就好象随时准备挥别一片土地,纵然有无限的悲伤,也只能化成两行泪水。
我常常想将感受从生活里提纯,也许总是一个奢望吧。
这段时间在回想迈克,突然间发现那么多的人喜欢迈克,他的文字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说心里话,真的有那么好,有深厚的美学功底,也有文字雕琢上的细致入里。但是文字终究不能打动我这样的人,迈克真正打动我的,反倒是文字里洋溢着的人情味吧,无论从巴黎到三藩,还是从香港到台湾,写电影也好,写影星也好,甚至是游记,始终有一种贴近人世的关怀,纵然是叹息,也还是暖洋洋的呢。前些日子看到一个影评人文字里写:有些人的眼泪好象水龙头,随开随流。看了想叹气,怎么难道一颗始终保持关爱的心不是重要的么,难道不加克制的感情就应该这么冷冰冰的嘲讽么?人生起起伏伏,不是看一千本书就能体会的吧,在拥有精神追求的时候对于他人没有了爱心,迈克的文字倒是努力努力谁都有可能赶的上的,可是迈克的那份对人世关爱的情怀,是学也学不会的。
这段时间欧洲电影节此起彼落,过两天就是嘎那了,说起来可惜,打电话过去问,所有的套票都已经预先订完,想一想也是,前两个月一个德国人就告诫过我,要想订票一定要提前。我这个人一直慵懒,本来还给在报社工作的大豆写信,问有没有特派观察员这种好事,等大豆胃口被吊起来了,我又去不成了。
不过还好,人要不想做一件事情,也总是有理由的,值得安慰的是在欧洲,好电影永远有的看。电影节这种对影迷来说属于Celebration的事情,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形式和气氛,能感受当然好,感受不了也就随它去了。
倒是好几个晚上经过两家电影院的时候,门口都排着长队,一家主流院线里放《The Mexican》,转天我就在音像店里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另一家是艺术院线,也就是我看〈一一〉的那一家,刚拿到柏林电影节几部得奖电影的拷贝。
这种事情就叫做文化,或者叫文明,当一个社会的法制完善到租一盘录象带也只要在电脑里输入身份证号码就一切OK的地步,才能感受到什么是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想起来中国终究也要走上这条路的吧,靠民众素质的整体提高,靠体制的完善。国内的观影团体红红火火,却终究是脱离的中国的电影现实,与一般的观众拉开了一个真空,想起北京的一个电影社团要“推动民间表达”,这句话其实应该改成“推动私人表达”,看看国内的DV风潮,谁不在搞私人表达呢?又有谁可以代表民间?也许就好象乔纳森说的,那件事再重要,我可以不去做它。
所谓多元化,却不是这么就能建立的吧,西方的自由表达,也得建立在完善的体制上,建立在电影业的兴旺上,好莱坞纵然烂片多多,每年出的好片却也不少,每一个层面都会有人叫好。现在中国8亿农民连好莱坞都不清楚是什么,电影院没有人进,印度每年产片尚且在300部以上,中国去年一年通过审查的也不过4,50部,盗版商都不愿意盗,都去盗国内看不见的国产电影。
这种事情就类似于开饭店,一小群人必然要进包厢,关起门来可以大吃大喝,还专门要吃新鲜的;大堂的人就只能吃吃在哪儿都能吃的到的东西,比如番茄炒鸡蛋,不过炒的好,也会很好吃;可是大堂的外面终究是一群吃不起饭店的人或者根本不知道饭店里可以吃什么的人,他们偶尔路过伸头进来看看,结果从包厢里扔出一只啃光了的熊掌(鱼翅也不错),大伙围上来一看:这是什么?包厢里传来一句冷冷的话:
你管哪?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从超市里走出来,我才想起,《在欧洲寻找电影》这个连载好长时间没有去写了,仿佛生活扎的越深,可以写出的感受就总是含在嘴里,想说很多,又什么都不想说,就好象随时准备挥别一片土地,纵然有无限的悲伤,也只能化成两行泪水。
我常常想将感受从生活里提纯,也许总是一个奢望吧。
这段时间在回想迈克,突然间发现那么多的人喜欢迈克,他的文字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说心里话,真的有那么好,有深厚的美学功底,也有文字雕琢上的细致入里。但是文字终究不能打动我这样的人,迈克真正打动我的,反倒是文字里洋溢着的人情味吧,无论从巴黎到三藩,还是从香港到台湾,写电影也好,写影星也好,甚至是游记,始终有一种贴近人世的关怀,纵然是叹息,也还是暖洋洋的呢。前些日子看到一个影评人文字里写:有些人的眼泪好象水龙头,随开随流。看了想叹气,怎么难道一颗始终保持关爱的心不是重要的么,难道不加克制的感情就应该这么冷冰冰的嘲讽么?人生起起伏伏,不是看一千本书就能体会的吧,在拥有精神追求的时候对于他人没有了爱心,迈克的文字倒是努力努力谁都有可能赶的上的,可是迈克的那份对人世关爱的情怀,是学也学不会的。
这段时间欧洲电影节此起彼落,过两天就是嘎那了,说起来可惜,打电话过去问,所有的套票都已经预先订完,想一想也是,前两个月一个德国人就告诫过我,要想订票一定要提前。我这个人一直慵懒,本来还给在报社工作的大豆写信,问有没有特派观察员这种好事,等大豆胃口被吊起来了,我又去不成了。
不过还好,人要不想做一件事情,也总是有理由的,值得安慰的是在欧洲,好电影永远有的看。电影节这种对影迷来说属于Celebration的事情,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形式和气氛,能感受当然好,感受不了也就随它去了。
倒是好几个晚上经过两家电影院的时候,门口都排着长队,一家主流院线里放《The Mexican》,转天我就在音像店里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另一家是艺术院线,也就是我看〈一一〉的那一家,刚拿到柏林电影节几部得奖电影的拷贝。
这种事情就叫做文化,或者叫文明,当一个社会的法制完善到租一盘录象带也只要在电脑里输入身份证号码就一切OK的地步,才能感受到什么是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想起来中国终究也要走上这条路的吧,靠民众素质的整体提高,靠体制的完善。国内的观影团体红红火火,却终究是脱离的中国的电影现实,与一般的观众拉开了一个真空,想起北京的一个电影社团要“推动民间表达”,这句话其实应该改成“推动私人表达”,看看国内的DV风潮,谁不在搞私人表达呢?又有谁可以代表民间?也许就好象乔纳森说的,那件事再重要,我可以不去做它。
所谓多元化,却不是这么就能建立的吧,西方的自由表达,也得建立在完善的体制上,建立在电影业的兴旺上,好莱坞纵然烂片多多,每年出的好片却也不少,每一个层面都会有人叫好。现在中国8亿农民连好莱坞都不清楚是什么,电影院没有人进,印度每年产片尚且在300部以上,中国去年一年通过审查的也不过4,50部,盗版商都不愿意盗,都去盗国内看不见的国产电影。
这种事情就类似于开饭店,一小群人必然要进包厢,关起门来可以大吃大喝,还专门要吃新鲜的;大堂的人就只能吃吃在哪儿都能吃的到的东西,比如番茄炒鸡蛋,不过炒的好,也会很好吃;可是大堂的外面终究是一群吃不起饭店的人或者根本不知道饭店里可以吃什么的人,他们偶尔路过伸头进来看看,结果从包厢里扔出一只啃光了的熊掌(鱼翅也不错),大伙围上来一看:这是什么?包厢里传来一句冷冷的话:
你管哪?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